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
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
解析:选C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故答案选C项。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改革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B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C 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逃避赋税徭役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
D 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发动对南朝的征讨
解析:选C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地方管理和国家赋役征收,故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C项正确。
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解析:选B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作用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
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解析:选D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官员俸禄统一由国家发放,故D正确。
5.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
B.粮食产量增加
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解析:选D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担负固定的赋税和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6.商鞅实行县制,“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而北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破荫附,“编户齐民”。二者的共同作用是()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
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
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解析:选A据材料“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破荫附”,可知二者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无关,C项说法错误。
7.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时开凿的,但是下面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解析:选C从题干描述可知,其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人物的造型,另外一个则是汉族人物的造型,两种人物形象同时出现,说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深,故选C项。
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解析:选B题干体现了孝文帝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9.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
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7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得出觉醒的民族意识和正不断强化中的中央集权,它们分别为孝文帝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动力和制度保证;第二小问改革的目的必然是更好地维护和巩固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二“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可知孝文帝改革后汉化处于自觉的状态;依据“全面汉化改革”“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从中概括其特点即可。
答案:(1)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
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