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震灾害相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地震灾害相关

1 福建省地震灾害历史背景简介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与地震活动频繁的台湾地区相邻,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震和大震。

据统计,宋建隆四年(963年5月)以来,福建4.75级以上地震(含南澳)41次,震中分布在北纬26°线以北福建地区仅6次,震中分布在北纬26°线以南福建地区共35次,占85%,特别是6.0级以上地震全部发生在闽南地区,而且震源比较浅,容易造成地表强烈震感。在东山、南澳地区发生6次中强以上地震,泉州及附近9次中强震,漳州及附近有5次中强震,兴化湾地区有5次中强以上地震,厦门外海有3次中强震。其中在160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月九日),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福建沿海遭受严重破坏。

1992年以来, 发生对福建有重大影响的中强以上地震共6次, 分别是:1992年2 月莆田南日岛东南5.2 级、1992 年11 月龙岩连城5.1级、1994年9月海峡南部7.3级、1995年2月晋江东南海外5.3级、1997 年5 月永安西南5.2级、1999年9 月台湾南投7.6级地震。

建国以来福建省发生3.0级以上的地震见表1.

表1 建国以来福建省发生3.0级以上的地震

2. 福建省地震带分布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活动陆缘区,也地处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俯冲一碰撞带西侧的板内地区,仅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弧强烈地震活动带相望,地史上经历过多期次造山运动和构造岩浆侵人活动,形成了以武夷山一戴云山为主体的山脉及丘陵地区,除沿海存在狭长的冲海积平原外,地形高差显著,构造地貌类型十分复杂。

福建地区属于华南褶皱系武夷—戴云隆折带的一部分, 紧连环太平洋地震带, 是中国地震活动较活跃的地区之一, 福建沿海的长乐—诏安断裂带是我国东南沿海活动性较强的地震带。境内主要发育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其次是北西向断裂带,它们共同组成省内新构造期网格状破裂构造格架。

福建省内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主要有:邵武—河源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滨海断裂带,北西向断裂带有:闽江断裂带、沙县—南日岛断裂带、永安—晋江断裂带、九龙江断裂带、上杭—云霄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具有规模大、延伸长、深切地壳、多期和不同性质活动的特点,控制着福建省地貌和第四系的发育,也是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段。

2.1主要地震带及地震活动特点

从岩石圈板块动力学角度看,福建省区域是中国东南大陆边缘活动带,受菲律宾海板块向西北俯冲一碰撞挤压作用,相继发育了纵贯全省的三条地震活动带。

三条地震带分别为:台湾东部板间强震带、台湾西部板缘地震带及东南沿海板内地震带。这些近于平行排列的地震带均以北北东一北东走向为主要地震构造轴。

在福建沿海及邻区地震活动相对最强的称为"泉州一汕头”地震带。福建中部为政和一大埔地震亚带,西部为邵武一河源地震带。

2.2 福建省地震活动特点

由于福建省内存在明显的三大地震带,其地震活动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1)空间分布不均匀性

福建省的破坏性地震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特征。整体上,中强地震呈现出自西向东频度和强度逐渐增强的特点。中强地震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沿海的泉州一汕头地震带。具体来讲,空间不均匀性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①南强北弱

福建省历史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特点:第一,南强北弱。自公元963 年后,福建省4.75 级以上地震41 次,其中15%发生在闽北地区,85%发生在闽南地区,而且震级在6 级以上的地震则全部在闽南地区活动。

②沿海强内地弱

从内地地区地震仅占19%且震级未超过5.5 级,而沿海地区地震达81%并且涵盖所有6.0 级以上地震。

③成带性

大于81%的中强地震主要分布在沿北东向展布的条带上。

(2)空间重复性

地震在空间上还表现出原地重复的习性,即具有原地重复或极震区重迭的特性。福建省某些地段发生多次的中强震,如东山、南澳交界地区、泉州及附近区域、漳州及附近区域、兴化湾地区和厦门外海等地区均有多次中强震的发生。

在福建中南部及其海域是地震屡见不鲜的场所,形成几个潜在震源区。这与本区受菲律宾海板块向西碰撞挤压的近东西向的水平主压应力场作用密切相关。在这一主压应力场作用下,本区北北东—北东走向断裂是主要的地震断裂;北西向断裂次之。其震濒深度分布看,存在由内陆5-10公里,向沿海逐渐加深到15-20公里,最深可达30公里左右,属于浅源构造地震。

2.3 震源深度特征

福建沿海地区地震频度和强度都远高于内陆地区。地震活动分布总的趋势是东强西弱, 南强北弱, 尤其闽江断裂带以南地区地震活动最为突出。

福建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呈现出东南深、西北浅的特征。东山—莆田地区地震最大震源深度为20 ~30 km , 其次是龙岩—漳平—漳州地区地震最大震源深度为15 ~25 km , 而福建其他地区大部分地震最大震源深度小于15 km 。

福建沿海地区和长汀至厦门一带地震震中相对密集,见图1。从图1 可见其震源深度分布的概貌, 南龙岩以东的福建东南沿海地区震源深度相对较深, 其平均震源深度基本上大于14 km , 其中东山县、漳州市、泉州市以及平潭县附近地区平均震源深度可达18 km 以上。

图1 福建省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图

总体而言,福建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呈现东南部深、西北部浅的特征, 东南沿海地区平均震源深度大于14 km , 西北部地区平均震源深度小于10 km 。多为地壳内的浅源地震。平均震源深度等值线展布大致为北东方向, 在福建南部地区平均震源深度在沿NE

方向展布基础上, 还受到NW向断裂控制, 断裂构造通过的地区平均震源深度相对较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