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陈寅恪先生季羡林阅读附答案
初中语文回忆雨僧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回忆雨僧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回忆雨僧先生—季羡林阅读原文①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
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终在忆念着他。
②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
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别人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
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
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
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③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
④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
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奇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
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
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
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
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
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
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
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
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
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叫忌妒。
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
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
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年学生,常常给副刊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我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声之馆去作客,也曾被请在工字厅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
永远的陈寅恪阅读题答案

永远的陈寅恪阅读题答案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
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
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
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
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
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
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
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
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
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
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
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
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
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
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
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
此举虽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
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
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
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
季老往事的阅读答案参考

季老往事的阅读答案参考季老往事的阅读答案参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季老往事唐师曾①年届90的季老先生,老僧入定般呆坐未名湖畔已近4个小时,可他那只心爱的小白猫仍端坐树端,丝毫没有下树回家的意思。
老年白内障、顽固的耳疾使东方哲人耳不聪目不明,但这绝不妨碍他认真护卫树顶上嬉戏的小生命。
“土猫能活十几岁,洋猫也能活七八岁,就是得严加看管,现在人心不古,有人吃猫,也有人以贩猫为业,猫贼太多。
”②整整30年前,一位刚刚考取北大的学兄兴高采烈地到北大报到。
由于初进京城,人地生疏,战战惶惶。
一个人肩扛手荷,好不容易找到设在大饭厅的新生报到处,注册、分宿舍、领钥匙、买饭票……手忙脚乱中把行李托付给一位手提塑料网兜路过的老者。
东奔西走,待忙过一切,已时过正午,这才想起扔在路边托人照看的行李,当即吓得灵魂出窍。
一路狂奔着找回去,只见烈日下那位光头老者仍呆立路旁,手捧书本,悉心照看地上懒洋洋的行李。
学兄对老者千恩万谢,庆幸自己吉人天相,头一次出远门,就碰上好人。
次日开学典礼,只见昨天帮他看管行李的那位慈祥老者,竟也端坐主席台上。
学兄找人一问,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学兄再次差点吓死过去。
③许多年后,季老对这段故事记忆犹新。
他说一位由穷乡僻壤乍到京城的穷学生的.全部财产只有一个铺盖,能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托付给素昧平生的我,不亚于以身相许,是对我的极端信任。
对信任,得认真对待。
④季老对事认真,对人认真,对学问更认真,事事讲资料、讲考据。
一日我与两位校友到季老先生家闲坐,一学兄说起张中行应算季老同学,季老侧首思索半天,认真答道,张中行年龄比我大,上学比我早,毕业比我晚,应称校友,不是同学。
该学兄又问钱钟书学问如何,季老再次侧首思索半天,说虽是同学,但隔行,从未研究过。
对未研究过的东西,无法评论。
这种刻板的认真,也许是季先生早年留德的印记。
季羡林现在能操8种语言,印度梵文、小乘巴利文、隋唐吐火罗文、俄文、南斯拉夫文、德文等。
上海松江立达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海松江立达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每题4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阴阳合历的形成人们通过对于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观测与理解,产生了对日、月、时(季节)、年这些周期性的认识。
而这些时间周期的出现又不是由一种天象决定的。
月亮的圆缺,决定了月份这个周期;而日、季节、回归年(阳历年)的周期,则是由太阳的视运动决定的。
这种自然规律就必然会形成两套历法系统——即阴历和阳历。
起初,人们是以月亮的视运动确定季节和年这个时间周期的。
但在实际使用中,又出现了问题,即阴历十二个月的时间比一个回归年的时间少了十一天左右,这样不到三年就差一个月,古人便用闰月的方式,即再加一个月的方法调解阴历和阳历的误差。
这是对太阴历的一项重大改革,可以避免年误差值积累太多而使时令相差太大,影响农牧业生产。
闰月的设置已经从太阴历开始向阴阳合历转化。
可以说是阴阳合历的雏形。
我国历法起源很早。
《史记?五帝本纪》中已有帝尧命裁氏兄弟、和氏兄弟去分掌春、夏、秋、冬四季的记载,“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虽然是汉人追记,但我国历法起源很早是可以肯定的。
甲骨文中已出现了有关历法的记载,就是后世所说的“殷历”。
殷历已有了干支记日法,朔望月也有大小月之分,闰月的设置也出现了,但置闰的规律不明。
可能是因为当时置闰并非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设置,而仅仅凭观察和体验的感性知识来安排。
这种置闰方法直到宋代,还被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着。
宋代孟洪《蒙鞑备录》中提到鞑靼和女真人“每见月圆为一月,见草青迟迟,方知是年有闰月也”。
以月圆记月,如果在草青月份,草却迟迟不青,就是这年有闰月,殷商时置闰的方法大概用的就是这种观测物候的办法,可以看做阴阳合历的初级阶段。
置闰虽然避免了阴历与阳历年误差值过大,但它却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置闰要置一个整月才能符合朔望月的规律,这样,一年的时间就会出现354天和384天这样大的差别。
2020届高考材料作文模拟《关于“10位民国先生”》题解及范例

2020届高考材料作文模拟《关于“10位民国先生”》题解及范例【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自古以来,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也是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民国时期,那些杰出的人物不论男女都被尊称为“先生”。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上述十位先生,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化。
请你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位综合立意,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推介他(她)们的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精彩言论或作品风格……以凸显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请结合本单元所学论证手法,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题方向】本题为学生提供“十大民国先生”的真实影像,要求考生萃取其思想精华,借鉴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为同辈的成长提供样本试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组合,展示人文积淀。
人文底蕴类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是新课标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的一项。
本题旨在鼓励考生以时代精神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思考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以培养家国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能力方面重在考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什么样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传承什么样的文化;如何继承,如何践行。
【解题】本题沿用2017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型,是带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材料提供了“梁启超”“蔡元培”等10位“民国先生”的真实画像,特别能唤起莘莘学子对其音容笑貌的美好回忆。
“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化”是对其历史作用的准确定位;“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位”是选材的数量限制;“推介他(她)们的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精彩言论或作品风格……”是限定写作范围及重心;“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是对交流对象的显性规定和表达方式的隐性要求;“凸显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是写作本文的终极目的要求。
整个试题限制与开放并存,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个人、班级、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含解析)(说明: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命题人:谢运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押解./理解.斟.酌/甄.别拙.劣/相形见绌.B. 处.理/处.所效.仿/发酵.赡.养/高瞻.远瞩C. 模.仿/模.型烙.印/旱涝.箴.言/缄.默无言D. 载.重/承载.磅.礴/滂.沱讳.言/经天纬.地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是一项是( )A.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及欧债危机爆发,首当其冲....受冲击的是德法及欧洲国家;一旦危机急剧恶化,势必掀起一场新的金融风暴,重挫全球经济。
B.正是通过辛亥革命,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政治现代化才有了足以依托的起点,前进的足迹就在筚路蓝缕....的历程中彰显和延伸。
C.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既然非一日形成,解决起来当然也不会一挥而就....;但只要我们正视,就肯定可以看见曙光。
D.虽时间紧迫,但大运会组委会遵循“要争一时更要争千秋”的理念,拒绝短视,从.长计议...,作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创举,带给深圳的已不只是一个夏天的荣耀。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他们本着夯实基础、稳步提高为原则,决定定期推出一些新举措;新举措不必多,每次以三五个即可。
C.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更要看每一个老百姓内心的感受——他快乐吗?D.意大利摩托车手西蒙切利在马来西亚站发生事故后离开人世,24岁的天才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离开人世,离开热爱的赛车运动,令人感到扼腕叹息。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填入空格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红楼梦》里头的一句话,一句诗,一个摆设,一处景物……都是曹雪芹影射人物命运的“草蛇灰线”、“暗道机关”。
读《追忆陈寅恪》一书

读《追忆陈寅恪》一书朱自洁第一次听见陈寅恪这个名字是在大二上孙文泱老师的课上。
老师说起“二陈”即陈寅恪和陈垣,还说陈寅恪的“恪”字不念ke,而念que,因为他本人是江西人,乡音如此,学界朋友后辈为表尊敬这样称呼他,久之就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了。
当时我就心怀敬仰。
一方面,我能够想象他名字称呼这个掌故中所反映出来他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孙老师满怀敬仰的称呼“陈先生”;而对孙先生满怀敬仰的我自然将“陈先生”尊为天人。
后来选修课越来越多,逐渐地能从各位老师那里听到这个陈寅恪先生这个人,特别是关于他的一副名满天下的对联——“孙行者;胡适之”——给我的印象有其深刻。
我记得这是在上赵亚夫老师的历史教育学上所讲。
赵老师提到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四大名师——梁任公、陈寅恪、赵元任、王静安。
这幅对联即是招生考试中的一道题,数名考生中只有一个人对上了,就是后来在语言文字学上很有成就的周祖谟先生。
这些掌故给我的影响很大。
它们让我对当时的历史学界甚至是整个学界有一种模糊却很美好的印象。
但是,由于我生性懒惰,即使想知道更多关于陈先生及其他大家的情况,也没有做些努力。
直至看到这本书《追忆陈寅恪》,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关于陈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情况。
此书内容分为五辑。
第一辑为陈寅恪同辈友人如俞大维、赵元任、冯友兰、钱穆等人的回忆,其编排以作者与陈寅恪交往的先后为序。
第二辑均出自陈寅恪的弟子之手,当然“弟子”不限于及门弟子,但至少也以确曾听课为度,如蒋天枢、姜亮夫、季羡林、周祖谟、周一良、王永兴、邓广铭等,其编排以作者的师从次序为序。
第三辑亦属回忆,是与陈先生又接触的一些后辈学者。
第四辑是一些人对陈寅恪先生生平道德和学术的研究,资料很珍贵。
最后一辑是陈寅恪家属与亲属的回忆,让人更加了解生活中的陈先生。
这本书广集陈寅恪的亲朋好友、同辈学人及门下弟子的种种回忆,真实地勾画了陈寅恪的生命轨迹,展现了陈氏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的留学生涯,以及他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成都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的教学与著述活动,反映了陈寅恪一生的坎坷和辉煌。
湖南省邵阳市2019-2020年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II)卷

湖南省邵阳市2019-2020年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1. (6分) (2019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最近车市中最热的一项政策,便是《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简称国六)的实施。
对不少车企来说,在销库存的同时,攻克国六标准所带来的技术难关也是当务之急。
各大车企纷纷加强技.术升级,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长城汽车已推出多款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主力车型,吉利帝豪家族四款车型全系满足国六标准,还有一些品牌如别克、雪佛兰、领克等推行三缸机代替四缸机以降低排放。
号称史上最严的国六排放标准,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但从行业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促进中国汽车产业洗牌的利器。
一些技术储备较弱的车企很可能会因此而被“清洗”掉。
得益于对汽车前瞻技术的思考和实践,长城汽车探索出应对之道。
2019年,长城汽车逆势“破冰”。
今年1—6月,长城汽车共销售新车493538辆,同比劲增4.7%。
与此同时,长城汽车积极兑现全球化战略诺言。
6月5日,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正式竣工投产。
图拉工厂不仅展现出中国汽车制造水平新高度,更引领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由以往的产品贸易输出转向工艺技术的标准输出。
6月,长城汽车共出口新车6711辆,同比增长83.3%。
业内人士表示,各地在推行国六之际,要考虑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尊重汽车行业客观发展规律。
地方政府应给予国五车型适当的过渡期,并着力解决国六提前实施区域的国五库存积压问题。
(摘编自任国省《国六排放标准正式实施,汽车行业积极应对》)材料二: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对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等方面做出要求。
其中提出:“2019年7月1日起,重点区域、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提前实施国六排放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陈寅恪先生季羡林阅读附答案
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
起。
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
西洋
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
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
除了选修课
以外,学生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
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
其乐。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
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
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
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
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
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
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
上阳关大道。
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
法比拟的享受。
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
到了一个学士头衔。
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
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
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
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
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
会见到寅恪师去上课。
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
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
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到清华来送书的老
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
他同当时清
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
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
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
我
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
到了那里,
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
在我一生治学的道
路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
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
不用说,这个转
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
1945年,在我来到哥根廷十年之后,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
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
并将自己在哥根廷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
文寄呈。
出乎意料地迅速,先生回复了一封长信,并说想介
绍我到北大任教。
我真是喜出望外,谁会听到能到最高学府
去任教而不引以为荣呢?
这一年的深秋,我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北京。
按北大当
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
在清华叫专任讲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为正教授。
我
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
然而过
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
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
这真是大大出乎
我的意料。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
在解放前
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
到了冬天,寅恪先生连买煤取
暖的钱都没有。
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
之先生。
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
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
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
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
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
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
为珍贵的西文书。
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
这个数目在当时
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
在这一批书
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
数目了。
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
我们
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
但
是,他几乎没对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
对青年学者,他更是
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
就
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
者,寅恪先生也从没有说过半句贬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