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十大设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的十大设置“陷阱”方式

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一种稳定的题型,因其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优点,因而能有效地发挥考查考生识记、理解、比较、辨析等方面的能力。综观近几年历史学科高考,考生在选择题部分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试题所采用的干扰方式缺乏了解。为有效地提高考生解答选择题的正确率,本文试结合2007年全国高考试卷中的部分选择题,介绍几种干扰方式,以期广大考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迪。

1、添枝加叶

“添枝加叶”原来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

[例1](全国文综卷Ⅰ•23)《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解析]该题B项题肢的设置,命题者就运用了“添枝加叶”的干扰方式。B项题肢增加了修饰、限制的词——“消除”,使观点趋向绝对化,其实题中“被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可知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题肢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然舌去。对题中出现的“所有”、“任何”、“一定”、“都”等具有绝对性的字词,一定要仔细推敲,慎重选择。

2、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例2](北京文综卷•23)1940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一体的集中营群。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①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②麦卡锡主义造成的后果③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④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部分考生会选D,犯了“似是而非”的毛病,其关键是不能正确区分法西斯主义和恐怖主义。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属于法西斯主义,不属于恐怖主义,故排除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建立于二战期间,而麦卡锡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故排除②。正确答案是B。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

3、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问的问题。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作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

[例3](山东文综卷•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解析]以上四个题肢都涉及到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史实,A属于三大改造的内容,时间为1953-1956年,B 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内容,C是1958年提出的,D则是针对“左”倾错误而采取的纠正措施,A、B、C 三肢说法虽然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纯属答非所问,故不可选。答案为D。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只能选择那些与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干无关,或没有直接联系的题肢,即使其本身的说法再正确也不能选。

4、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原来是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题目往往以相关的知识作干扰题肢,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

[例4](北京文综卷•19)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中国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七届二中全会在新中国建立前召开,故排除①选项。建立人民公社,搞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左”倾错误,不属于执政能力提高的表现,故排除②选项。由于考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史实,不少考生会误选B,就是认为七届二中全会在新中国建立后召开。

[启示]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要注意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对重要史实,要尽可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防止混淆不清。

5、鱼目混珠

“鱼目混珠”原是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例5](江苏历史卷•2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问题,其中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的是

A.腐败蔓延

B.恐怖主义

C.政变迭起

D.民族矛盾

[解析]本题不少考生会认为四个选项都正确,认为腐败、恐怖主义、政变和民族矛盾都是“21世纪的政治瘟疫”,犯了“鱼目混珠”的毛病。其实腐败、政变、民族矛盾由来已久,但恐怖主义则不同,2001年“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并未因为阿富汗等反恐战争而被消灭,反而有日益蔓延之势,成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因此正确答案是B。

[启示]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题目。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对相关、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扰准确作答。

6、正逆颠倒

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维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导致一些考生失误。[例6](江苏历史卷•20)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解析]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是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故选D。但由于受正向选择思维定势的影响,有些考生选择了斯大林时期的A、B、C三项中的其中一项,而把不符合的D项舍弃了,以致失分。

[启示]解答这类选择题,关键在于判明题干的方向,在确认题目是逆向选择题的前提下,只要将原来正确的题肢舍去即可。

7、舍本求末

“舍本求末”原来是指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

[例7](上海历史卷•11)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练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解析]从表面看A、B、C三项和题干都有联系,本身也正确,但都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D项才是本质上的反映。答案为D项。

[启示]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必须把“现象只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自觉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排除干扰,否则就会舍本求末,导致失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