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说的秘密-读《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能不说的秘密-读《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读后感]
我是怀着气愤的心情看完这本书的.
但是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气愤的原因正好相反,前半部分我为作者的遭遇而气愤,但是后半部分,我又是怀着非常气愤的心情看作者到底要怎么撒谎,不能不说的秘密-读《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读后感。
这本书太让我震惊了.
看书的前半部,我为韩秀的悲惨遭遇很气愤,甚至而掉泪,但是看着看着,我就觉得不对劲了。我发现作者在撒谎,而且这个谎撒的有点离谱,我真不明白,一本有这么大“漏洞”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怎么会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真的会不知道?这个出版社也是国内最好的出版社呀。
我尽所能列举。让大家给个说法。否则不能平复我气愤的心情。
首先,最主要的,作者把她自己的亲生女儿给“写”没了,她女儿,小名农农1970年生人,现居美国,结婚生子,这么一大大活人,自己的亲生女儿啊,到“韩秀”的书里,在第二十二章和第二十三章里,几次说明自己一直是单身,文革后,回北京,也是独身一人,简直不能理解。
正因为这点,对于她书里写的内容,也让人起疑,没错,1964年高中毕业,不让上大学,下放山西曲沃四年,后又到新疆最艰苦的兵团生活的九年,能活着回来是个奇迹。但是一个连自己有个女儿的人都不愿承认的人,她写的东西,又打了多少折扣?
别人可能会问,她书里一直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孤独的形象,我怎么会发现她在骗人?说来也很巧,是因为我热爱北京,我喜欢看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戏!
我爱自己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北京,不管现在她变成什么样子了,我都热爱。说这样子的话,是因为童年的玩伴,去了美国,现在告诉我说北京已经不是我们儿时的北京了,她已经不喜欢北京了。可是我还是喜欢热爱北京(有点跑题儿)。
她说她母亲是大演员,解放后被周总理说服从美国回来,是剧院的重要演员,我开始一直以为她母亲可能是搞戏曲的,没太注意,但是慢慢看到她书里每到一处描写她母亲的地方,都不说名字,说到她的工作单位,就说那剧院,那个单位,我当时就想难道这个单位就没有一
个名字吗?她在书里提到与她母亲无关的地方和人都写的很齐全,唯独提到她母亲,就很隐晦,也许是最近看侦探小说看得太多了,反正引起我的怀疑,所以我在脑子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很是奇怪。
我熟悉作者描述的她在北京生活的那一带,因为我也在那里生活了八九年—东城区史家胡同干面胡同。当她提到那附近是她母亲剧院的宿舍时,我就推测应该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了。因为在东城区那附近,不可能再有一个比北京人艺更有名的剧院了。
唯一的“线索”就是她书中母亲和她美国父亲的一张黑白合影。我左瞧右瞧,突然晃然大悟,她母亲是北京人艺的赵韫如!!!
我家里有一本赵韫如写的回忆录《梦飞江海》(我还没有来得极看,要不然我不会猜到现在)-2005年9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开始我很兴奋,后来变为气愤了,就说她母亲有对不起她的地方,至于在自己的回忆录里绕这么大弯子么,而且感觉她母亲所在的单位有多大见不得人似的。唉,原来是北京人艺,我不明白,不明白,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写来,如果不想告诉世人,为什么又要提到足够多的线索?!她以为这么写一般人就看不出来了么?这要她就可以胡骗乱造了么?
我记得我喜欢看自传,别人嘲笑过我,说自传太主观,作者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当时不以为然,现在想想,这个人说的有一定道理。而且就我总结,就我看的自传来说,都是夸自己的,把别人骂得体无完肤,看到现在还没骂自己的,把别人夸成花儿的,读后感《不能不说的秘密-读《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读后感》。
不象这本书,她母亲的自传里有大量的照片,里面有很多她女儿的照片,如果说她母亲也可以胡写,那照片为证,她确实有一女儿,她70年就生下了她,当然是结婚生子,后来离开中国之前又因性格不和,与自己的老公离婚!
我想如果你不想写,可以,谁没点隐私,但是你不能把黑的说成白的,而且你写的就是《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你写的就是你在中国的一切,你从书的中间就在刻意回避一个事实,那你出书干啥?自相矛盾。
其次,大家已看出,她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中国人且姓赵,她姓哪门子韩呀?从赵韫如的书中知道,韩秀原来是姓赵的,小名小慧,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把自己的中国名字改成朝秀了,但是姓的哪门子韩?她非常喜欢她的外婆,她外婆姓谢,她母亲在中国时也没再结婚,看到后面我才明白,而且我觉得也很好笑—因为她父亲的英文名字的中文翻译是韩恩·威利,真绕!我到是建议她即然那恨她母亲,不想姓她母亲的姓儿,干脆从百家姓里再挑一个好听的姓罢了,何必这么绕。
再有,她的书写了文化大革命里的一些人的悲惨遭遇,尤其是后半部分,看得我直掉泪。这是其他书里很少有的。不有她返回北京,受到的不公证待遇。看是我看到的都是作者满眼的愤恨,不满,甚至是讨厌中国北京,还说去了台湾(后来她嫁了个美国外交官,八十年代回到北京后又到台湾)才知道中国的文人的骨气,我的脊梁骨直冒凉气。难不成,在国内的全都是骗子虚伪的文人?
最后,我想说说她和她母亲外婆及女儿的关系。我觉得大家真的有机会可以看看这本书,从这本书的背后能够看到很多东西。
她和她外婆很好,她恨她的母亲,而她的女儿农农(以赵韫如的回忆录里的称乎为准,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有个指代)生在新疆,因为条件不好,被她的母亲接到北京,她的女儿在北京和外婆也就是作者的母亲(还是一个绕)生活了长达十年之久,后来赵韫如及农农都来到了美国,从赵的书中可以看出,农农比和作者在一起的时间长多了,所以我猜测,难不成这是几代人的悲剧?都是被外婆养到的外孙女,同样恨或者说不喜欢自己的母亲?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就明白为什么赵的回忆录里有很多农农的照片,而韩秀同志的书里不仅没有,连这个人都为她的光辉形象“牺牲”了。
从她的书我感觉她和她的母亲性格差异很大,希望这是她不喜欢自己母亲的原因。在赵的书里,赵说小慧是她的骄傲(大概这个意思,最后一直很忙,晚上在家看完了书再写这个读后感,实在是有点累了),而且也写到韩后来再婚的美国老公对农农也很好。而在韩的书里,尽是对母亲的挖苦讽刺。我看着很觉得悲哀。
这已经不是每一次了,我在一个人的自传里看到骂自己的老子,而一般在自传里很少看见骂自己孩子的。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错,都是自己的好孩子。而长辈不成,孩子会恨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虽然我们从外人来看或者说从自身的社会经验来说并不至于。他们只看到长辈的不是,给自己带来有痛苦,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些长辈的不是,往往是因为在那个特殊的环境所造成的,往往是因为长辈的性格有些柔弱,往往又因为做儿女的性格又很刚强,所以很多很多说不清的对父母的恩怨就产生了。但是做父母的真写不出来,做儿女的却是能一一股脑的写出来。
她恨她母亲什么?
恨她母亲把她从美国带回来吗?她怎么知道以后中国会经历那么大灾难,她还不是因为爱国才回来的吗?
恨她母亲已经身在困沌之中,还要写信把在美国的朋友“骗”回国吗?她那个时候敢不那么写行吗?说中国形式不好,你千万不要回来?她写出去,能寄出去吗?她不要命,自己的老妈女儿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