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清华沦为“二流”? 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精神?
面对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舍北大清华转投香港高校的情况,人们发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惊叹。

而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对中国高校“唯利是图”的“炮轰”更令众多内地高校颜面扫地。

大学,曾经是国人心目中的圣地。

但今天,当大学生开始“看不起学校”,当高收费让贫困生家长轻生,当大学教授视剽窃造假为家常便饭,当大学生被指责为耽于享乐……蔡元培时代“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似乎已无从谈起。

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失去了脊梁,泯灭了精神,只余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

更有人说,中国20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是否,中国大学教育到了该反思之时?[
“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

”这样的骇人之语,在没有香港高校参与内地招生之前,大概只油疯子才能说得出口。

然而,因为有“高考状元”舍清华而选择了一所香港大学,因为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异常火爆,所以,在如火如荼的高考招生季节,人们开始替北大、清华担忧。

旅美学者薛涌率先惊呼:“北大、清华当一流名校的日子屈指可数。


今年,内地学生报考香港高校的热情空前高涨,以香港大学为例,计划招收三百名内地学生,但报考人数超过一万。

与内地高校相比,香港高校的优势不只是能提供丰厚的奖学金。

从学制上来说,香港的本科是三年制,港生可比内地学生提前一年毕业。

从课程设置上来说,内地高校要求学生学习很多与其专业毫无关系的“公共课”,在这一点上,香港高校更加“以人为本”。

另外,香港高校多用英语授课,学生的英语水平绝非内地高校所能及。

正是经过这样的对比,许多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舍弃北大、清华而转投香港高校。

而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流的生源,谈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今年,香港几所高校在内地的招生数量只有一千人左右,这对北大、清华只是带来心理上的冲击。

按照薛涌的观点,如果这个数字扩大几倍,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竞争。

以现在的形势判断,香港高校在内地扩招是必然的。

另外,与北大、清华多年养尊处优、“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势相比,香港高校的宣传攻势也不容小觑。

它们不惜巨资抢夺优秀学生所产生的新闻效应,会使它们在与内地高校的竞争中确立品牌优势,而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知名度是一种难以估量的资产。

面对香港高校的竞争,北大、清华未必真如其外表所显示的那样无动于衷。

问题在于,北大、清华并不具备香港高校那样的完全独立地位,“戴着镣铐跳舞”,很多事情学校不能自己做主。

例如,有人认为,去年海南省高考状元李洋被清华拒收,而香港城市大学将其招至门下是“救英雄于困厄”。

事实上,按照内地招生政策,李洋属于“高考移民”,清华不能违背政策招收他,而香港高校则不受此限制。

人们发出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的惊呼,同时也是在表达一种不满:这两所学校长期占据一流资源而办学水平停滞不前。

同时,这两所百年名校曾经拥有的光荣传统正在丧失,如今走在清华园内或未名湖畔,已很难再感受到那种曾经骄人傲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氛围。

有一个细节引人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精神?一向注重面对面考察学生的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在内地招生取消面试,理由是家境贫寒的学生可能承担不起面试成本,面试会造成机会不平等。

这种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这样的胸怀和气度,应该引起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所有内地高校的重视。

香港中文大学取消录取过程中的面试,因为他们希望尽量做到机会公平:“那些有能力千里迢迢来五星级饭
店见我们,和我们讲英文的学生,我们不给他们机会,他们还会有许多机会。

那些河南贵州的学生,我们提供的机会对他们就很重要。

我们办教育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命运。


中国20世纪所有的不幸,所有的悲哀,所有的愚蠢,都在于在平常时期几乎完全没有真正的大学,只有人才培训机构,只有培养工具的地方,只有培养听话的螺丝钉的地方。

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舞厅,大学一概不缺,惟独缺乏自己的理念。

我前段时间曾写文章,预言香港的大学会快速赶超内地顶尖大学。

当时不少人认为我是耸人听闻。

但从今年考生报名的情况看,香港各大学已经变得热得烫手,连我自己也吃惊。

以前,我的分析主要是根据香港的大学实力和对其内地学生的需求,并没有深入介绍香港的大学教育理念。

上个周末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碰到一位香港某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兼校长助理。

于是我就内地招生的事情,向他进行了一番讨教。

我们谈话中的一些内容,却有助于理解香港大学进军内地的真正意义。

他从一开始就参与内地招生。

刚开始的时候,内地人对香港高等教育了解很少,比如认为香港中文大学是只教中文的学校。

当时招的学生,常常是内地好学校考不上的。

而且,在开始阶段,也只在几个大城市招生。

但后来他们改变了招生的方针。

首先,他们把招生面扩大到大约20个省市,并且特别注重向云南贵州等偏远穷困地区倾斜。

他告诉我:“在一个穷省,我们给了十几个招生指标,可我们在内地总共才招两三百个人。


第二,他们取消了面试。

“为取消面试,我被学校里的同事骂死了。

他们说:“我们自己招的学生,给了那么多钱,怎么面都不见就录取了?‘你知道,香港地方小,录取本地学生面试很方便,大家都习惯了。

我刚开始到北京上海招生,住进一个五星级饭店,然后面试学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是,看到内地的情况后,马上就觉得面试不公平。

你想想看,那些能从四川跑到北京上海的五星级饭店来见你的,都是什么人?穷一点的人有这个能力吗?坚持面试,等于剥夺了一般学生的机会。

所以我们取消了。

老实说,面试考查学生,更细致严格些,心里更踏实些。

过去面试招来的学生和现在不经过面试招来的学生哪一批好,我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问题在于:那些有能力千里迢迢来五星级饭店见我们,和我们讲英文的学生,我们不给他们机会,他们还会有许多机会。

他们会一年一年地考,直到上了北大清华,或者去国外读书。

我们对他们并不那么重要。

可是,那些从河南贵州招来的学生,我们提供的机会,对于他们就很重要。

我们是办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命运。

这些小地方来的穷学生,他们的命运会被我们改变。

所以把资源投到这里最有价值。


他讲这些,完全没有那种施主的优越感。

相反,他对这些穷学生充满尊重和感激:“我们招这些学生,不仅是为他们,也是为我们自己。

在香港这么一个小地方长大的孩子,视野太小了。

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内地,理解和他们不同的人的经验。

我们去北京上海招生当然很方便,去深圳广州就更方便了,那就像在本地招生一样,费用省,效率高,人才也有得是。

可是,把这些地方的学生招来,香港本地学生和他们接触后,所理解的中国内地就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中国之大,怎么能以几个沿海大城市来代表呢?更何况,内地经济起飞,北京上海那些家境好的学生,和香港本地学生在经济状况上已经区别不大。

香港学生从他们身上学不到太多东西,毕业后视野还是狭小。

但是,如果一个学生从连肚子都吃不饱的地方来,就会给香港学生带来一个新世界。

他们的存在,会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


看看香港这个大学的招生思路:他们地方很小,心却很大;他们的视野,已经超越了几个大城市,对各阶层的才俊开放。

这样的香港大学将要超越内地顶尖高校,靠的并不仅仅是丰厚的奖学金、美国名校毕业的教授、英语教学等,更是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天下为己任的气度。

(薛涌)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但不是道德楷模,不是宗教之所。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

>>>
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

一个时代的大学学风,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而综观中外,“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气息,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最核心的内容……
与胡适之相比,梅贻琦显然没有“暴得大名”的胡博士那么风光,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成功的出长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据陈岱孙的说法,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这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具体表现,这句话近年来也常为时贤所征引;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具体的体现就是成功的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

不过,历史自有其可玩味之处,“诸君子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独有梅贻琦在身后赢得“翕然称之”、“胥无异词”。

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在比较广泛地材料收集和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抱着“苛求”'的心理",搜寻人们对梅的“异词”或“谤语”,但却迄无所获。

这也证明了“翕然称之”、“胥无异词”所言不虚。

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大学》“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

大学的责任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道德的传承。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而且应是讨论政事、检举官吏、指导舆论、代表民意的机关,以达教化天下、淳化风俗的目的。

——
西方大学精神
意大利崛起有博罗尼亚,法国人的崛起有巴黎大学,英国人的崛起有剑桥、牛津,美国人的崛起有哈佛。

19世纪德国人要崛起的时候,出现了柏林大学。

大学精神+城市运动=西方文明。

>>>
●大学应实施通识教育,而不应涉足职业教育。

——现代教育之父洪堡
中国的大学彻底变成了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
一个时代的大学学风,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而综观中外,“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气息,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最核心的内容……
蔡元培时代大学精神
梁启超为清华书写的大学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蔡元培先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

●陈寅恪定义的大学精神第一要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战争年代大学精神
西南联大校训规定的品格:刚毅坚卓
●孙中山定义的黄埔军校: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

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十年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

——邓小平
大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现实的需要,文化的熏陶,内心的努力中成长起来的。

政府、社会的职责是从外部保护公正的学术氛围,而不是干预它。

大学教授应当首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是那些能够沉于学术与思想,并以之为乐趣、理想的人。

——
这并不是指要把中国的大学生培养成西装革履、一口英文,这种类型往往有文化自卑感,多半是伪精英。

一个真正的中国精英首先必然具有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从根本上来自于对中国文明的充分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