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定本制度2、《时务报》3、黄远⽣4、北京⼤学新闻学研究会5、《红星报》⼆、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古代报纸产⽣前的新闻传播活动2、述中国早期⼴播事业的诞⽣情况3、简述延安新华⼴播电台的创办和宣传⼯作三、论述题(40分)1、试分析近代外国⼈在华办报活动的影响(15分)2、试分析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上得到哪些启⽰(15分)《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察世俗每⽉统记传》2、时务⽂体3、邵飘萍4、《向导》周报5、红⾊中华通讯社⼆、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苏报案”发⽣的过程2、简述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3、简述国统区的“拒检运动”三、论述题(40分)1、试分析《新青年》对新⽂化运动的贡献(15分)2、试分析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上得到哪些启⽰(15分)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名词解释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

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停刊。

3、黄远⽣:民国初年名记者,提出新闻记者的“四能”。

善写新闻通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4、北京⼤学新闻学研究会我国第⼀个新闻研究团体,1918年10⽉成⽴,该会以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专业只发展为宗旨。

5、《红星报》:是中国⼯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

1931年12⽉在瑞⾦创刊,遵义会议前邓⼩平主编。

后来由陆定⼀主编。

《红星报》内容丰富、⽣动,对提⾼红军的政治觉悟帮助很⼤。

⼆、简答题1、⼈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一节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国民党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改组为共产党人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在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并迅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接着,国民党内的汪精卫集团以及其他派系也相继背叛革命,同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合流。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打着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招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因此,人们习惯于将南京国民政府称之为国民党政府,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之为国民党统治区。

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相应,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思想与政策也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

1928年,国民党提出了“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的新闻事业,包括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一是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二是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引自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新闻科报告《本党新闻政策之确立与发展》,载《新闻宣传会议记录》,1934年3月),“科学的新闻统制”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10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0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2、反“客里空”运 动
• 以反对弄虚作假的新闻作风为内容的 新闻改革运动。
背景:新闻宣传中的右倾表现
• 1947年4月 • 过分渲染地主‚拥护土改‛、自动‚献 地‛,之后马上变成‚劳动人民‛,受到 政府‚赞扬‛、群众‚感激‛等; • 失实报道为数不少,出现了一些凭空制造 的‚英雄‛和‚模范‛。
引子:
意义:P194
3、反“左”倾宣传:
• “左”倾的主要表现:P195
• 1948年2月11日,毛泽东《纠正土地改革 宣传中的“左”倾错误》的指示。
4、两条战线斗争的意义
• 必须强调实事求是,才能避免“客里空”, 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三、新闻工作经验的理论总结
(一)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2、南京《新民报》
• 46年10月复刊 • 上海版《新民晚报》: 历史最悠久的晚报
3、重庆《民主报》
• 1946年2月,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 • 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民主运动中,与 《新华日报》紧密配合、互相支持。
(二)鼓吹“第三条道路”报刊的破 产
1、发展过程
• 47年底前代表:《客观》和 《观察》 “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主 义思想分子” “就统治精神上说,共产党 和法西斯党本无任何区别” • 48年情况开始复杂
2、关于报纸的风格问题:
• ‚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 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 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 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 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 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3、关于报纸工作人员的学习问题
• “要向群众学习” • “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 群众工作” • “慢慢地使自己的实际知识丰富起来,使自 己成为有经验的人”。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九章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1)1927年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后,立即实行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很快就建设起一个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法律制度,简称新闻统制制度。

(2)1928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不久即发布开放“言禁”的通电。

同时又提出“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据此,国民党及其所谓国民政府制定与颁行了一大批实行新闻统制的法律、法令,建立新闻统制制度。

(3)“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意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①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②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即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据此,国民党政府自1932年起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检查的法令,将出版后审查制度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史称新闻检查制度。

(4)国民党统治建立之时,正是中国广播事业进入蓬勃发展之日。

广播法规的制定与颁行,也是国民党当局在这一时期新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公布《无线电台管理条例》,并设立无线电管理处,管辖中国境内和国际间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全部无线电事业。

相关的职能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广播电台的经营做出规定。

2.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战时新闻检查法令的大量颁布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的日趋完备,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新闻统制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第九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第九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
(三)台湾的期刊
南京政府迁台前,台湾的期刊不足100家,在此后不到两年,期刊就增加到184家。由于报纸的 登记受到限制,不少人便由办报转为办杂志,期刊的出版有了极大的发展。截至2011年,台湾杂 志出版机构共有8 675家。
第一节 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传播事业
二、 1949年以来的台湾广播电视事业
第一节 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传播事业
2005年台湾当局于10月25日通过了“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组织法”,正式为NCC的成立铺平了 道路。2006年3月1日,“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正式成立,成为“独立于行政部门之监理机 关”,此前由“行政院新闻局”、“交通部电信总局”等单位负责的审查业务将由NCC负责,包 括通信传播监督政策、证照核发、传播内容管理,通过技术标准审议、费率制定及竞争争议裁决 等方式,维持竞争秩序及确保消费者权益等。NCC委员依相关规定,掌理通信传播专业管制性业 务,将严守客观、中立及专业立场。NCC的全部委员任期4年,将由“行政院长”提名,于2月 “立法院”新会期行使同意权后任命。首届主任委员是苏永钦,第二届主任委员是彭芸,从 2008年8月1日起履任。到2010年1月,台湾“政府组织再造四法”三审通过,规定原有“行政 院”、“部会”从39个“部会局处机关”精简为29个。其中,媒体曝光度最高的行政机构“行 政院新闻局”在2012年5月20日已裁撤,改组为“行政院发言人室”,负责公共关系、政府发言 等工作。该局原来管辖的广播电视、出版业务被转移到“影视及流行音乐产业局”及“文化部”, “国际宣传业务”被转移至“外交部”,“国内新闻联系”业务被转移至“行政院”。NCC的成 立和成功运作在台湾媒体管理的历史上具有深刻意义。
香港的新闻传媒除香港电台以外,均为私营,依据市场法则自由竞争,但在其发展过程中 港英政府并非任其自由发展,对电台和电视台,港英政府曾经通过招标发牌经营等措施进行 总量控制。如1988年香港行政局通过的“电视续牌新例”就限制港外资金的比例,规定要由 香港永久居民掌控电视持牌公司51%以上的资本,其大多数董事也应是香港的永久居民。同时 还建有公开的检查机构,对所播节目进行检查并决定是否进行惩处。1987年9月,广播事务管 理局成立,统管无线电视与商营电台的事务。广播事务管理局不对个别节目进行审查,电视 台的节目也无须事先送审,但下设投诉委员会,处理市民对电视业的投诉,广播事务管理局 根据投诉委员会的建议向电视台进行警告或罚款。1989年共有投诉903宗,广播事务管理局参 照投诉委员会的建议,向两家电视台发出警告34次,罚款2次。电台与电视台都有义务在黄金 时间播出政府的公共政策。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第九十章总结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第九十章总结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第一节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一、延安的新闻传播事业(一)以党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1、《新中华报》毛泽东题词:“把《新中华报》造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

”一周年时,《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题词“团结抗战进步,三者缺一不可”2、《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延安,以党的建设为中心工作。

任务“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3、《八路军军政杂志》杂志: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

“抗战是长期的与残酷的,发扬八路军的成绩,纠正八路军的缺点,首先对于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是迫切需要的;同时对于以八路军经验贡献抗战人民与抗战友军,也属需要。

《八路军军政杂志》应该为此目的而努力”——毛泽东4、《中国工人》:1940年2月7日创刊,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

5、《中国青年》:1939年4月16日出版,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主办。

毛泽东《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1941年3月停刊6、《中国妇女》:1939年6月1日出版,中国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办。

1941年3月停刊,共2卷10期。

7、《中国文化》:1940年2月15日创刊,陕甘宁文化协会机关刊物。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我想,这可以算作《中国文化》的出版的态度”1941年3月停刊8、《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25日创刊,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1941年成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

读者“念着顺口听着顺耳”论述题:论述延安时期共产党办报/新闻活动的优良传统。

(书P203-207)(二)《解放日报》的创办《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内出版的最重要的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十三章【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0.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1.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重返东南(1)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①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了《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国民党的“收复区全国性事业委员会”又拟定了《广播事业接收三原则》。

根据这些法令,原沦陷区的敌伪报馆、电台、通讯社等各类新闻机构全部成了国民党的囊中之物。

②战后国民党通过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接管了《申报》《新闻报》两报及其附属事业。

作为中国新闻事业中心的上海,成了国民党党报的天下。

在其他地区,国民党统治集团也采用相似手法,复刊或新办其党营报刊。

③国民党报团组织的出现是战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重新制订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

中央日报社等中央级新闻机构均按照《公司法》改组为企业组织,并逐步发展为报团组织。

④在广播事业方面,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在1945年8月下旬开始派人员分赴各地接收日伪电台,并将其改建为国民党的官办电台。

国民党的新闻通讯事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1946年4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将其总社迁回南京。

(2)《文萃》周刊《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在上海创刊,是一份文摘性刊物,以转载进步文字为主,1946年6月,《文萃》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后又陆续吸收陈子涛等参加编辑工作。

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改名为《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2.“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发展
二、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 (1)新闻统制政策在战时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在1938年10月武汉等地沦陷、开展进入相持阶段后,其新 闻统制思想与政策又开始继续发展。 1939年3月,国民党制定与公布了《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 办法》,提出“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军事第一, 胜利第一”等口号,大力开展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宣传,“要求国民 全体的思想,绝对统一激战于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与军事第一胜利第一两义之下, 不容其分歧及怀疑,不容作其他之空想空论”。要求一切思想言论和行动,不能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由盛转衰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在战时的变化 (2)报业的集团化倾向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 成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基本格
中央广播电台,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 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英文呼号 为“XKM”。1928年2月陈果夫等提议筹 办,徐恩曾担任具体筹建事务工作并成 为首任社长。 1928年8月1日,中央广播电台正式播音。
方针。
程沧波书法 (右)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 迅速建成
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进一步强化
(2)中央通讯社的改组
1932年5月,“中央社”进行改组整顿, 萧同兹担任社长并提出“工作专业 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 业化”3条办社方针。 至1936年,“中央社”在全国建立了 11个分社,另有通讯员办事处20多 处,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新闻 通讯网。

中国新闻事业史10

中国新闻事业史10

4、民营报业的政治倾向出现了分野。以“九 一八”为分界线,以前多持中立立场,后则出 现分野,或倾向进步,甚至对抗(如《申 报》),或倒向蒋介石集团(如《大公报》)。 5、民营报业按其主办人来划分,可以分为两 种:一种是商人办报;一种是文人办报。商人 办报按办报风格来划分,可以分为民营大报和 都市小报。
第八节 抗战前后民营事业的空前发展
原因: 1、民族危机下爱国热情的推动。 2、战线的缩进推动了报纸的以迁移为特点的 集中,和大报地方版的开办。
第八节 抗战前后民营事业的空前发展
• 表现:
1、一批新的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现。 • 比较著名的有《抗战》三日刊、《救亡日报》、《文化站线》、 《战时妇女》、《救亡周刊》、《战时联合旬刊》等。 2、大报地方版的创办。 • 报业的繁荣存在泡沫的成份,表现为报刊数目增长中有大量是 存量传媒的地方版。《大公报》开办了武汉版、长沙版、香港 版、桂林版等。 3、新闻工作者组织的建立。 • 1938年3月,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在汉口成立,其前身是1937年 在上海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中共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 线组织。 4、新闻通讯社的发展。 • 1938年10月,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以“青记”骨干为基 础,在长沙成立国际新闻社(国新社)。
第九章 国统区的民营新闻事业
第一节 民营新闻事业发展的概况
一、民营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条件 • 1、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为民营新闻
事业提供了经济基础。 • 2、政治局势的变化,刺激了民营新闻事业 的发展。军阀混战渐次结束,但国民党内部 内部派系斗争仍然存在,局势震荡让群众对 时事新闻的需求与日俱增;抗日救亡的形势 也推动了其发展;最初执政时,国民党新闻 统制还没有完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
2、邹韬奋优良的工作作风 ①密切联系群众,热心为读者服务。 在刊物上开辟“信箱”一栏,沟通编辑部与群众的联 系。对于群众来信不论多少总是亲自回信。后因数量 太大,还请了四位同事专门协助他负责此项工作。有 的复信长达万言,“不逊于写情书”。 ②顽强的工作精神,强烈的事业心。 接手《生活》时,职员连他自己只有两个半人,主要 靠他一个人唱独角戏,他用六、七个化名,作言论和 新闻。患病期间还写成了五万多字的《患难余生记》。 ③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实地调查王伯群贪污行为,王派人带了10万元企图 收买,遭拒,并在不党”是指“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 系”。“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 而是“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 凡其行为有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 之。” “不卖”是指“言论独立”、“经济自存”、“不以言 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 不接收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 “不私”则是指“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作为 公众喉舌”,使之成为全国民众发表意见的喉舌,不以 报纸谋私利,不使报纸为私人所操纵、利用,而使之成 为一种公共舆论机构 “不盲”则是“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 可以看出张季鸾要求报人独立思考,充分考察,冷静探 究,去除偏见,忠于事实。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大事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大事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大事件一、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发展---1928年提出“以党治报”的方针。

“九一八”后,为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意等国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1、效法法西斯主义“国家之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和镇压。

2、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ie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据此,国民党将强化其自身的新闻事业以获取“新闻最高领导权”作为新闻统治的核心。

还积极影响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的政策,将政治统制渗透于新闻业务活动,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和报道审查等各方面,从而消灭反动报纸及通讯社,取缔灰色新闻及毒素新闻,淘汰肤浅落伍桀骜不驯的新闻记者。

抗战初期新闻统治一度较前缓和,但进入相持阶段后,其新闻统制思想和政策又开始继续发展。

提出“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等口号,大力开展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宣传。

要求一切思想言论和行动已国民党的意志为准绳。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打出“和平建国”的旗帜,继续鼓吹“国家统一”的论调,新闻统制思想和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8年当局开始制定与颁行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规,并根据这些法规建立起新闻宣传审查制度和新闻出版等级制度。

A、宣传审查制度—目的为杜绝一切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新闻宣传内容。

开始实行的标志《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的颁布。

B、报刊登记制度—目的为取缔一切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报刊。

将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宣传报道扼杀在胞胎中。

30年代后,有关新闻出版统制的立法活动较前更为频繁。

A、制定与颁行《出版法》,将其施行的种种新闻出版统制手段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

博古(上)
《解放日报》 (左)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 抗战中走向成熟
一、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重建
(4)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 委机关报
1939年后,一个以当地党委机关报 为中心的报刊系统在其它敌后抗 日民主根据地普遍建立,在经济 等条件不够成熟的地区则着力建 设一份当地党委的机关报。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 抗战中走向成熟
一、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重建
(1)中国共产党重建党报系统 的指示
1939年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指 示,要求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 起一个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抗 日民主报刊系统,重点办好党的 机关报,使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 业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一节 反新闻统制斗争与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深入 农村
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深入农村
(3)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报刊、通讯社
在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 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 抗战中走向成熟
二、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延安
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
(1)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
1939年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 新华通讯社也开始日益成熟,走 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 《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 立的机构。从此,结束了“报”、 “社”一家的历史。
一、中共在国统区的反新闻统制斗 争与地下办报宣传活动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变化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变化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变化篇一:《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摘要《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书摘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二、古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三、《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第二节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及其他宗教性中文报刊三、《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的迅速发展一、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性报刊的崛起二、以上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三、在华外报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二章中国民族报业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二、第一批国人自办的报刊三、王韬与《循环日报》第二节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一、从《中外纪闻》到《事务报》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三、近代新闻立法活动的一次有益尝试第三章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第一节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建设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二、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第二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一、《中国日报》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二、《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三、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业的职业化第一节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一、中华民国的创建与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二、袁世凯及各派北洋军阀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第二节新闻事业的职业化一、政党报刊的衰落与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二、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三、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与广播事业的诞生第五章新闻事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的创办二、《新青年》的宣传内容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一、《每周评论》的创办二、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三、新旧思潮在报刊上的大激战第三节新闻业务工作与新闻学研究和教育一、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改进二、新闻学研究与教育的发展第六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二、《共产党》等报刊的创办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建立一、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机关报的创办二、青年团报刊及其他群众性报刊的创办三、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第三节党的宣传同盟军的形成一、国共合作报刊的出现与发展二、〈京报》等北洋军阀统治区报刊的转向进步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一节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二、新闻统制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第二节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网的建成与发展一、党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二、党营新闻事业在战时的扩张三、战后党营新闻事业从一统天下到全面溃败第八章国统区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道路第一节新闻统制下的民营新闻事业一、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报业托拉斯计划的破产二、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民营新闻事业第二节抗战前后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一、内地民营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二、战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日益萎缩第九章沦陷区新闻事业的殖民化第一节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一、日伪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二、沦陷区的抗日宣传与上海“孤岛”新闻事业特殊作用第二节日伪新闻法制的殖民性一、早期日伪政权的新闻统制法规与统制机构二、汪伪政权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第十章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与全面胜利第一节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的诞生一、“红中社”、〈红色中华》报的创办二、党在国统区的地下办报宣传活动第二节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抗战中走向成熟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与新闻通讯、广播事业的新发展二、〈解放日报》的改版与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改革三、《新华日报》与党的抗日宣传统一战线工作第三节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走向全面胜利一、抗战后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收缩与再发展二、反“客里空”运动与党的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三、从农村走向城市: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全面胜利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成功改造三、新闻教育事业的建设与改造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一、报刊、广播、通讯事业的发展与电视事业的诞生二、“文革”对新闻事业的破坏第三节新闻事业在改革中蓬勃发展一、报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的发展二、新闻学教育与研究的发展第四节“一国两制”与港澳台的新闻事业一、“一国两制”下的港澳新闻事业二、台湾的新闻事业第十二章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在探索中前进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良好开端一、新闻法制建设的有益尝试二、继承中共党报优良传统,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三、以经济报道为主,注意意识形态的宣传四、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第二节新闻工作在挫折中发展一、从“双百”方针的宣传到反击右派的斗争二、从“大跃进”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三、一场大劫难的前前后后第三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全面改革一、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二、新闻改革的全面深化三、新闻法制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提出后记篇二:2017年云南大学自命题科目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当时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 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 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 边区青救会。 《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 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 这篇报道,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 二小放牛郎》。
晋察冀儿童团
邓拓
(1912-1966),新闻 家,政论家,原名邓子 健,福建闽县 人,笔 名马南邨、向阳生等。 著有《邓拓散文》《邓 拓文集》《邓拓诗词选》 《燕山夜话》等。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初步奠定:
毛泽东《党与党报》; 胡乔木《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陶铸《关于部队的报纸工作》;
党报的性质和作用; 全党办报的思想;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新闻观; 文风。
3S
美国进步作家、记者斯诺,史沫特 莱,斯特朗三人名字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 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他们为“3S”。 他们向世界介绍中国和中国的革命, 并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甘苦、共患 难,成为中国革命的老战士和中国人民 的好朋友。
——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 地影响最大的报纸。
《解放日报》驳斥谣言
1941年6月9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 为《晋南战役的教训》的社论;当晋南作战时, 日军利用我们友党的弱点,和他的军事攻势并 行,发动反共的谣言攻势,说八路军不愿配合 作战。然而请看事实: 一、冀 南: 5月7日之夜,八路军配合当地群 众,截断敌人之联络和交通。 二、白晋线: 因八路军破坏,从5月12日起, 白晋铁路已不通车。
邓拓与丁一岚
丁一岚(1921-1998)
原名刘孝思,曾用名刘啸诗、于虹、路群。 1949年10月1日,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 主持转播了开国大典盛况。 广播工作岗位上40年,历任播音员、编辑 部主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1982年至 1985年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中国广播电 视学会理事。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 1949年3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迁北 平出版,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 3月25日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也迁入 北平
• 国民党新闻传播事业在大陆的全面崩溃
第三节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划 时代巨变
• 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再发展与走向全面胜利
• 新闻事业中心由农村开始向城市转移 • 中共及时提出了城市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
• 加强宣传纪律,改变工作作风 •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与业务修养,开展新闻业务学
习研究
中国新闻事业的巨大变革
•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 与国统区新闻界的抗争
• 国统区新闻中心重返东南
• 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南京) 国民党报团组织 出现
马星野
• 《扫荡报》改名为《和平日报》

• 国民党接管《申报》、《新闻报》
潘公展
萧同兹
• 中共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
文萃
群众
解放
பைடு நூலகம்
• 进步人士和民主党派的报刊纷纷复刊或创刊
• 民营报刊的发展
• “拒检运动”与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 自由的斗争
• 《延安归来》揭开“拒检运动”的序幕
《延安归来》
《为笔的解放而斗争》
• 各地纷纷响应
• 国民党继续实行新闻统制政策
《秦风工商日报 联合版》
羊枣
• 报刊间的舆论激战
《可耻的长春之战》
《可耻的大公报社论》
• 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 的衰落
•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进一步强化

第二条战线上的学生报刊
《中国学生导报》
• 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国统区的新闻事业一、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国民党的新闻统制表现为: 1、组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 2、控制和利用民营新闻事业; 3、制定与实施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 4、设立新闻控制机构,推行新闻检查制度。

第一节国统区的新闻事业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同时建立起为这一政权服务的新闻事业网,加紧对新闻事业的统治。

设在首都南京的《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中央宣传机构,是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

第一节国统区的新闻事业《中央日报》 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

创刊初期反对蒋介石。

这一时期的《中央日报》对大革命、对北伐军的胜利消息的报道起到过正面的作用。

宁、汉合流后,《中央日报》由国民党右派把持。

叶楚伧兼任社长。

后来是程沧波。

他启动了《中央日报》的企业化改革,推行社长负责制,提出实现报纸营业化、学术化、效率化的口号。

第一节国统区的新闻事业中央通讯社 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萧同兹为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

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定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第一节国统区的新闻事业“中央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1928年在南京建立。

1932年11月该台的发射功率由 500 瓦增加为75千瓦,呼号改为XGOA。

成为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电台。

此外,国民党较有影响的新闻机构还有军方的机关报《扫荡报》,国民党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占据了全国新闻出版的垄断地位。

第一节国统区的新闻事业对于民营新闻传媒,特别是著名大报,如《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世界日报》等,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采取的是积极拉拢和严加控制的办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元冲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4)新闻统制制度的建设
1928年2月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党内各派达成统一协定后不久,国民党 当局颁布《暂行反革命治罪法》、《中华民国刑法》,严惩一切不利于国 民党统治的宣传出版活动。 1928年6月后,国民党当局开始制定与颁行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规,并根 据这些法规建立起新闻宣传审查制度和新闻出版登记制度。 1928年6月间,国民党中央制订与公布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党报条例》、 《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1929年1月10日,国民党中央 执委会常务会议通过了《宣传品审查条例》 、《出版条例原则》、《日报 登记办法》等。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7)广播法规的制定与颁行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公布《无线电台管理条例》,并设立无线电 管理处,管辖中国境内和国际间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全部无线电事业。
1929年8月1日,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无线电事业,并在上海新建无线电管理局 (后改名国际电信局),统管全国无线电事务。 1936年,国民党当局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播事业的管理和控制,于2月20日成 立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由国民党中宣部、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 国民政府交通部、教育部、内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陈果夫为主任委 员。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基本格局的形成
(2)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新闻通讯事业网 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在广州创建,1927年5月初由广州迁到 南京,直属国民党中央党部管辖。5月6日起,中央社通讯社 开始在南京发稿。 1928年后,中央通讯社开始向外扩展,于8月在北平创建中央通 讯社北平分社,随后又创建了武汉分社。
方针。
程沧波书法 (右)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 迅速建成
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进一步强化
(2)中央通讯社的改组
1932年5月,“中央社”进行改组整顿, 萧同兹担任社长并提出“工作专业 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 业化”3条办社方针。 至1936年,“中央社”在全国建立了 11个分社,另有通讯员办事处20多 处,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新闻 通讯网。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发展
二、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 (3)新闻统制政策在战后的新变化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打出“和平建国”的旗帜,继续鼓吹“国家 统一”的论调。1946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元旦广播演说《告 全国军民同胞书》,强调要“巩固国家的统一,实现全民的政 治,以竟建国的全功”。根据这一论调,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思 想和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以政府名义管制新闻出版事业,是战后新闻统制在制度上的一项 重大改变。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发展
二、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
(4)新闻统制制度在战后的变化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虽然在表面上多次作出给予人民言论出版自由 的许诺,但并不准备将这些许诺付诸实践,而是继续实施其对新闻界 实施全面统制的反动政策,制订与颁发新闻统制法规,强化新闻统制 制度。 在广大的收复区,国民党政府则以“除奸”为名,堂而皇之地实行新闻 统制政策,重建新闻统制制度。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 《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 1946年内战爆发后,特别是1947年内战发展到最后激战阶段后,国民党 当局借口非常时期,颁布了一大批非常法规,将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权利剥夺殆尽,将新闻统制制度强化到令人恐怖的程度。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迅
速建成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基本格局的 形成
(1)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党报网
《中央日报》: 1929年2月1日在南京正式出版,成为国 民党中央机关报。 党报系统的构成: 中央机关报(南京《中央日报》) 中央直辖党报(北平《华北日报》、 《武汉日报》等) 省级党部机关报(上海《民国日报》等〉 地市县级党部机关报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与 发展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2)法西斯主义新闻观的引入
1930年代,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 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 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 新闻界。 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 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 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 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 设”。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5)《出版法》的出台
1930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公布《出版法》。这部综合性的新闻出版 法典共6章44条,对报刊等各类出版物及其发行人、著作人、编辑 人作了明确的法律界定,对报刊的创办、报纸的出版以及报刊的禁 载事项以及违反《出版法》行为的行政处分和法律惩罚,均作了详 细的规定。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概述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1927-1949)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十一讲 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由盛转衰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在战时的变化 (1)新闻事业的迁往内地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随着政治中心的内迁而深入到重庆、 桂林等内地城市,数量也有所增加。 南京《中央日报》出至1937年12月13日停刊后不久,该报的长沙版于 1938年1月10日出版,编号与南京版相衔接。同年9月1日,《中央日 报》重庆版发刊。 中央广播电台于1938年3月10日在重庆恢复播音。
陈果夫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 迅速建成
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进一步强化 (1)《中央日报》的改组
1932年,《中央日报》进行改组整顿, 开始实行社长负责制,由程沧波任社 长,主持社务。 程沧波(上)
程沧波主持社务后,提出了“经理部要 充分营业化、编辑部要充分学术化、 整个事业要制度化、效率化”的改组
萧同兹
中央通讯社遗址, 南京新街一带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进一步强化
(3)中央通讯社的走向世界 自1932年7月开始,先后与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法国哈瓦斯社、 苏联塔斯社订立交换新闻条约。 1933年夏,“中央社”创建英文部,供给英文报纸新闻稿。 至1936年,“中央社” 在东京、日内瓦、新德里设有国外通讯员办 事处。
“违反国民革命最高原则之三民主义”,不能“鼓吹超越民族之理想与损害国家
绝对性之言论” 。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发展
二、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
(2)新闻统制制度在战时的发展
抗战爆发之初,国民党政府于1937年7月8日颁布酝酿以久的《修正出版 法》,并于同日施行。7月28日,国民政府内务部又配套修正公布了 《出版法施行细则》。 为了加强对新闻记者的控制,国民政府还于1943年2月15日颁布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专门管制新闻记者的法律《新闻记者法》,后又颁布《新 闻记者法施行细则》,但未正式施行。 战时新闻检查法令的大量颁布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的日趋完备,是抗战 时期国民党政府新闻统制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1931年10月7日,国民政府内政部公布《出版法施行细则》,将《出 版法》中的条款进一步具体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6)新闻检查制度的建立
自1932年起,国民党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检查的法令,将出版后审查制 度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1932年11月24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务会议修 正通过了《宣传品审查标准》。1933年1月19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务会 议又通过了《新闻检查标准》、《重要都市新闻检查办法》两个文件,同 年9月、10月又分别进行修正。据此,国民党当局先后在上海、北平、天津、 汉口等大都市设立新闻检查所,要求各报必须在发稿前将全部新闻稿件一 次或分次送请检查。 1934年6月1日颁布了《修正图书杂志审查办法》,并根据上述《审查办法》的 规定,专门成立了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实行图书杂志原稿送审制度,并 决定先在上海试行。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1) “以党治报”方针的提出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并迅即在南京另立 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后,打着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招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1928年,国民党提出了“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的新闻 事业,包括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 行政管理。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