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先进的人文理念传递给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先进的人文理念传递给学生
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为什么有些学生成绩那么好,而思想境界却是那样低?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
人文知识并不是文人素养,必须让知识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马小平
一位教育家说,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
■本报记者顾雪林
马小平为什么会引起关注
女企业家王瑛决定自费给一位中学语文老师马小平开新书座谈会;教育家钱理群在谈到“中国真正的教师”时,提到的名字也是马小平……马小平是谁?他为什么会引起企业家和教育家们的共同关注?
在近日举行的“‘寻找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主题座谈会暨贺《叩响命运的门》新书出版座谈会”上,来自深圳中学的郭慧清老师讲的一个关于马小平老师的故事,让在场的与会者们唏嘘不已。
郭慧清介绍说,马小平是深圳中学的语文老师,他一生中没有获过什么奖项,也没有获过什么荣誉称号,但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考上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今年年初,马小平因为身患癌症而不幸去世,他生前的教学理念是,要把先进的人文理念传递给学生。马小平对学生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他喜欢对年轻人鼓励和夸奖,他主张,要封住一个人向下的路,而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上升空间。为了向学生们传递先进的人文理念,他给自己的学生们编写了《人文素养读本》(即《叩响命运的门》的草稿本)一书,自费印刷送给学生阅读,该书选编了102篇中外著名文章,为的是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毕业时,学生们把许多教科书都卖了、扔了,只有这本《人文素养读本》被几乎所有学生精心保存,一直带到大学,带在身边阅读。
钱理群在听完这个故事后说:“真正的教师应当是一个思想者和学习者,他的
教学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他会为学生营造‘扬善抑恶、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而一些‘伪教师’虽然也有高智商,但他们的行为是利己主义的,他们没有什么教育思想,只善于追逐个人名利,这些人是现行教育弊端的产物。”
寻找“活着的马小平”
2012年2月9日,王瑛在微博上读到一篇《南方周末》记者曾鸣发表的文章《一个中学老师的“教育家梦”》,由此知道了一个有着崇高教育理念的中学语文老师——马小平,并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
此后,王瑛开始搜索、阅读有关马小平老师的相关文字,钱理群老师为《人文素养读本》写的序言、马小平老师的同事和学生写的十几篇悼念文章等先后进入了她的视野。
王瑛把陆续搜索到的这些文章通过微博推荐出去,在她为马小平老师发出第一个帖子的当晚,马小平的同事和学生就在微博上评论和留言,告诉她“马小平不孤单”,马老师有同道、有热爱他的学生。王瑛在网上的搜索中也发现和马老师一样长期在教学一线坚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还有上海的樊阳老师、苏州的史金霞老师、西安的杨林科老师、杭州的郭初阳老师等,并在微博上结识了他们。
王瑛被“马小平们”的追求和顽强坚持深深打动,决定凭借自己的资源和经验,参与到“马小平们”的活动中去,找到并不断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和他们一起把马小平已经做的和还想做的事继续做下去。
历时一个月,新浪微博网友共推荐了85位他们认可的好老师。同时,一批志愿者踊跃报名,加入到“寻找”的队伍中来。志愿者中有媒体的记者,有在网络上集结起来的热心人,有王瑛的同事、朋友和家人。志愿者把新浪微博、博客、QQ等网络平台及工具综合利用搭建起了“寻找”的家园,用于沟通交流和工作推动。
4月至7月,王瑛先后在广州和长沙见到了马小平老师的同事、学生,媒体人曾鸣、湘女潇潇,一直着力推动马小平老师《人文素养读本》和《马小平教育文存》出版的卜炎贵先生和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相关负责人。
7月,王瑛找到钱理群教授,了解到钱理群教授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寻找一线老师”的行动,并为他们撰文十余篇,集在自己的《做教师真难真好》一书中——“寻找”其实早已开始。
倾听“一线教师声音”的感受
女企业家王瑛决定借马小平老师编纂的《人文素养读本》(出版名为《叩响命运的门》)于近期出版的同时,举办“‘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主题研讨会暨贺《叩响命运的门》新书出版座谈会”,开启“寻找一线老师”的新里程。
座谈会上,有许多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老师,他们因为“寻找一线老师”
的行动而互相结识。谈到马小平编写《人文素养读本》的初衷时,郭慧清回忆说,马小平认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要从阅读开始,但现在的教材过于关注高考,文章选择面太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文章选摘太少。为此,他搜集了几千篇中外精彩文章,反复筛选,选了包括《世界人权宣言》在内的102篇作为自己学生的课外阅读。
在马小平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成为一个在精神和心理都健康的、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是更重要的事情。
马老师的学生黄素珍说:“马老师让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沉静下来,让我摆脱庸俗,再次审视自己的灵魂,再次重检和重建自己过去的种种观念。或者说,马老师给我指出了许多道门,虽然门还是关着的,但现在及将来,我都将努力去叩响每一道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打开它们。”听了马小平的学生们对老师生前事迹的介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崔琪认为:“马小平不宽容虚伪和丑恶,是个敢于追求真善美的好教师。一个人能被历史记录,是因为他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什么。”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望着台下来自全国的教师们感动地说,教育的希望就在这些心存教育理想的普通教师身上,马小平的事迹说明,能够在现行教育体制内做出一些课堂教学上的改变,是更加了不起的事情!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变革就是在课堂上发生的。”
女企业家王瑛说,“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公益行动是让社会得以倾听到那些自觉、自发坚持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关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和主张,让社会得以了解还有这样一些老师,了解到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与我们社会的健康、生活的健康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从而让这样的努力和坚持更多一些,更能够彼此了解、相互激励,让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和人文素养补课纳入我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公民,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