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摘要:人类社会在21世纪跨入信息化社会,其基本特征是社会信息化、设备数字化和通信网络化。
信息化社会首先需要掌握获得信息、存储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技术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愈来愈受到教育
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教育
1 研究性学习概述
1.1 研究性学习的定位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反思传统的“讲解-练习型教学”的弊端,力求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探究的主体。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1)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从广义上来理解,研究性学习首先应该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这一名词与国外教育文献资料中的Inquiry Learning相类似,也译作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
方式。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象、实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
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2)作为独立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为促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第一次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增设了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4部分内容。
可见“研究性学习”是在基础学科课程之外增设的
一门独立的专修课程。
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即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专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
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是一类专门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并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课程载体。
1.2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协助者。
这与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改变学生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一致。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真实的情景对学习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首创精神,提倡师生之间的互动,强调在真实情景中学习,这与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身体验以获得知识相吻合。
2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
2.1 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Infonn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一词可以说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专业词汇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领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信
息技术”一词才迅速传播开来,广为人知。
信息技术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收集、存储、加工、发布、传送和利用等技术的总和”;“信息技术是用于信息操作的各种方法和技能,以及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的相关工具及物质设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针对信息的采集、描述、处理、保护、传输、交流、表示、管理、组织、储存和补救而采用的系统和工具的规范、设计及其开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各种信息进行
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技术和工具。
2.2 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己从技术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己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技术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融合为一体,促进课程整
体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从技术层面上支持教学,其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对图、文、声、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它能够将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体现声形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表达效果,从而为研究性学习创设
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情境。
(2)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验数据,在保持数据的精确度的同时还可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
生有更多的时间探索其它问题。
(3)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超强的交互处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自主研究进行实时与非实时的反馈,并通过对学生学习信息的及时收集来调整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
即现代信息技术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保障。
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过程能很好得实现资源共享,获得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准确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过程、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中选取研究专题,运用信息技术
手段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解决问题。
3.1 指导学生确定选题阶段
实施研究性学习首先要确定选题,选题从哪里来?主讲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疑惑所在;启发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与本课程有关的热点问题,
从学科的前沿中去发现。
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选题集中起来,首先由教师指导组进行初步筛选,将那些题目太大或太小、过于抽象或笼统、无实现可能的选
题暂时分开,选出具有科学性、价值性、目的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的题目供学生选择。
学生从待选题目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教
师将学生的选题进行归类,合并相近选题,产生高频选题。
3.2 协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阶段
选相同题目的学生原则上自然构成一个研究小组。
学生有自由结合成组的权利。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通过信息技术协商、沟通,最
终成立小组。
3.3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阶段
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文献检索与查阅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主题的研究情况,了解到有关的事实和思想,而且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获取大量有效信息,还会得到启发。
研究小组围绕各自的主题、按照既定的计划、合理选择并实施研
究方法,最终将形成各自的研究成果。
3.4 研究成果的展示阶段
研究成果的展示是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布成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学生将研究成果用软件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并结合演示文稿演讲,在研究成员内部进行交流。
由于多媒体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样获
得的信息利于保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
1162&infoid=46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国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通知教基[2000]3号2000年1
月31[EB/OL]./jygl/1/JCJYGLFLFG/1059.htm
[3] 曲维枝.信息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2.
[4] 张正德.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5] 靖继鹏.应用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