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锐: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作者:严贝娜姚力艳
来源:《对外传播》2016年第01期
杨锐,1986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和国际新闻双专业。目前为央视英语频道《Dialogue》节目主持人,曾荣获1997年美国CNN《World Report世界报道》特等奖,中国政府2001年对外报道“彩虹奖”特等奖,2009年“金话筒”最佳主持人,被誉为中国的拉里·金(CNN脱口秀主持人)。
2009年,当杨锐代表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走上“金话筒”奖——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时,他面对着无数观众说:“也许今天的中国还不能够改变整个世界,但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杨锐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他用三十年的经历和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使命。
学生时代的叛逆与理想
杨锐出生于1963年,正是在“文革”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在黑龙江长大的他,经常逃学,当时东北的教育完全被荒废掉,老师也鼓励他们去学农,下放到农村。
虽然正规的学校教育已然被荒废,但因母亲是图书管理员的缘故,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博览群书。恢复高考之后,他举家南迁至江苏南通。杨锐骨子里的叛逆与不服输,激励着他发奋苦读,最终在所有同学中脱颖而出,获得南通市高考外语类状元,考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大梦初醒、刚刚解冻的年代,西方的文史哲著作如洪水般涌入中国,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下,他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如饥似渴地扑在书本上。周末的福州路书店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大学第一年父母给我的生活费是25块钱一个月,相当于现在的2500。我花10到15元生活费买饭票,到食堂吃饭,剩下的全部用来买书。”
在校期间,杨锐通过上外历史上第一次学生会公开竞选,当选为校宣传部部长。在上外的六年时光,杨锐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1986年,杨锐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凭借出色的英语和新闻业务能力,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从事国际新闻评论工作。1987年元旦,刚刚毕业还不到半年时间,杨锐就挑起撰写元旦国际社评的大任,发表社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正是杨锐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声“咆哮”。
让世界听得懂中国的声音
1988年杨锐来到中央电视台对外部,在《Focus焦点》节目担任编导与主持人,这是他第一次走上银屏。一年后,他转到英语新闻组,担任副组长,这是英语频道的最早雏形。他深知国际社会上话语权的重要性,在一步步实践和探索中,他明白要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的前提,是要让世界听得懂中国的声音,要尊重差异,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因此他牵头创办了采访组,开始做自采新闻,讲述中国的故事。
1999年,他接手英语访谈节目《Dialogue今日话题》栏目的主持人与制片人。《Dialogue》传播有深度、锐度和广度的思想,凭借精制的内容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杨锐作为节目主持人,更是树立起了行业的标准。
在节目中,杨锐语言犀利,思辨深刻,知识渊博,主持风格极具感染力,在节目嘉宾极为匮乏和中国嘉宾语言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他跟西方嘉宾纵论天下,在中西方舆论交锋的最前沿,坚持维护中国立场,向观众提供一个非西方的角度去审视现实。
“做节目不要冲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认可的价值观,同时需要有历史的厚度,不可妄自菲薄,要团结非西方国家,推进世界舆论多样化,表现出大国的自信,不惧怕被批评,平等交流。”
杨锐在节目中经常拍案而起,与一些有悖国家利益的观点针锋相对。1995年,前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来中国参加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0周年,杨锐在专访他时,提出了两个让舒尔茨哑口无言的问题,“谁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了萨达姆,谁在苏联占领阿富汗期间支持了塔利班?”舒尔茨大为不悦,采访结束时他气呼呼地拂袖而去。
有人开玩笑地说他“你的个性能不能再张扬一点”,但他认为,有些力量并不来自张牙舞爪的棱角,《Dialogue》的锋芒在于有张力的观点和内在的逻辑,用内心的力量震撼观众。
2000多期访谈,杨锐对话了无数人物,曾经独家专访过许多国家领导人,如美国总统卡特、英国首相布莱尔、葡萄牙总统桑帕约、芬兰总统哈罗宁、约旦国王阿卜杜勒、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等众多国家政府首脑,独家专访过世界著名宗教领袖、电影明星、体育明星和几乎所有主要国家驻华大使。
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的时候。2009年,杨锐走上“金话筒”奖最佳主持人的颁奖礼。这一刻,所有人都在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但是对目前中国对外传播的现状,他还是有着不少思考。“我们外宣最大的问题是用内宣的口径剪裁英语对外传播的口径。中国的官媒不容易取信于西方观众或读者,因为西方新闻理论是媒体必须要独立于任何利益集团,尤其是政府,否则立场无法公正。新媒体外宣的表现形
式更接地气、更灵活、更有个性,但是新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取代不了新闻价值观和我国媒体所有制的官方性质。”
而对于提高外宣效果的方法,他提出“合拍片子,借船出海,注重新闻评论和财经报道”是很有效的途径。“要允许不同声音,敢于触及敏感话题。但是现在中国的体制上还有诸多不协调,公安部、外交部和国新办如何协调,是很重大的课题。”
杨锐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多,他很坦诚地说,希望能多采访一些了解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的专家。“严介和之前演讲的时候提到,‘我们在中国的改革进程当中是伤痕累累的风尘女子,爹不疼娘不爱,饱受诟病,但是蹚的是前无古人的水’。中国的社会舆论相当多元,在节目中我们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责编: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