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
准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新理念新面貌新体验
——鸡冠区东风小学韩春兰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是基于我省实际,由我省自行开发,在全省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1---9
年级实施的,以进一步提高我省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基本目的而开设的地方性必修课程和综合文科课程,是我省每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其修习的质量同样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部分,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部分。
一、课程性质地方性、必修性乡土性、综合性人文性、社会性经典性、具体性活动性、探究性浸润性、体验性生活性、真实性 1、具有地方性和必修性:地方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都担负着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本素质基础的功能,同样是必须认真开设的课程,根据前面所讲的设置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的意义,我们已经知道本课程不是可开可不开的选修课,而是同国家开设的课程一样,必须同等对待,是学生必须学好并且会学的一门课程,这是它的必修性。
至于地方性,从字面上看,就是教材所选取的内容都是发生在黑龙江省的风土人情、民族史话、物产名胜、人物事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上述黑龙江省省情的学习、认识、感悟,传承和弘扬黑龙江的文化和精神。
2、具有乡土性和综合性:乡土性是在全省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学生所处的地区选取本地有价值的可利用的区域性的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比如,根据具体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选取鸡西地区的一些人文景观、环境资源、民俗风情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认识了解热爱家乡的情感。
这也是置换教学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综合性表现在本课程在取材范围上,以我省现行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类内容为基本课程内容。
涉及到多门文科课程的整合,它与龙江地理、历史、艺术相融合自不必说了,它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课还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更多的时候是要运用活动化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走出学校,采用调查走访参观的学习方式来加深对家乡的认识,指导学生参与社会更好的做人。
这体现了它的综合性。
3、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本课程在取材范围上,以我省现行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历史、
地理、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类资源为基本课程内容,以综合反映我省概貌为基本方式。
在课程目标上,特别强调通过黑龙江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分析,人类智慧的张扬和赏析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它属于人文社会类课程。
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主题设置是“居民”,围绕着这个主题,教材从三个方面“和睦的群体”、“智慧的群体”、“爱国的群体”来让学生感受龙江、认识龙江、热爱龙江和贡献龙江。
让学生知道我省是移民大省,有54个民族居住在黑龙江境内,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通过让学生以听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感受我省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事例,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贡献,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极探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运用智慧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行为。
他们发明创造了弯子炕、火炕、捕鱼狩猎的工具滑雪板,为解决寒冷等不利自然条件给生活带来困难而发明淹酸菜等。
还有很多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游戏后来演变成各种体育活动,像弓箭打猎演变来的打口袋游戏、拉网捕鱼演变来的拔河游戏、盖房子演变来的搭积木游戏等。
近代在黑龙江大地上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尊严,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
比如,杨靖宇、赵尚志、杨子荣、赵一嫚等;还有为了开发北大荒建设黑龙江,为了国家的石油工业、森林木材工业而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铁人、科学家、支边青年、广大官兵等,这些人物、事迹即是经典的也是具体的,即具人文性又是我们黑龙江省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通过其中人文精神、经典事例的挖掘和分析,像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智慧群体精神等人类智慧的张扬和赏析,对英勇无畏、乐观向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牺牲的黑龙江人的学习和崇敬来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萌发保卫家乡和用自己的智慧为龙豪,在相关联的教材内容的不断学习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情感世界,达到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性、探究性的教学之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性认识。
本课程以学生直接收集资料并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将知识寓实践、体验活动之中。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本地所能提供的教学条件,实事求是开展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活动中可采用讨论、资料调查、情景模拟、参观
访问、角色扮演、讲故事、教学游戏、问题探究、讲授等方式。
实地考察。
比如,学习第五册第二单元“守护森林的人”,有条件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动植物园或树木比较多的公园进行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就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式教学,让学生对森林的认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讲第五册第一单元防洪纪念塔,作为哈尔滨的学生可以组织实地参观活动,但是我们是外县市的学生只能通过教学媒体来认识。
那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风光纪录片,让学生先直观感受防洪纪念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就非常简洁恰当可行了。
选择教学活动还得因地制宜。
讲故事。
比如学习第五册第一单元寻访家乡名胜背后的故事、第二单元抗洪故事、第三单元仙鹤姑娘徐秀娟、第六册第二单元青春献给北大荒等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实现对故事背后人文精神的挖掘,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社会调查。
比如学习第五册第一单元和谐大自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资源的活动;通过亲自观察野生动物、采访养殖人员,获得关于这些珍稀野生动物的信息;学习第六册第一单元大豆的故事时,可通过指导学生采访家中的长辈,了解家乡的传统经济作物,书中有采访提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
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对于五年级学生还是一个挑战。
建议组织活动之前,教师帮助学生详细确定访谈提纲,调查内容,调查途径方法,预先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保证学生开展活动的安全性。
必要时取得社区和家长的帮助。
不要浮于形式。
开展探究活动。
比如我省森林资源问题与反思、我省野生动物资源及其保护问题、我省农业生产中产品深加工问题、我省边贸萎缩问题等,都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从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另外,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展,某一主题的图片展也是比较传统、简便易行的活动方式。
以上仅仅是抛砖引玉提出了一些活动的设想,事实上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随着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能开发出更多具体教学活动实践方式。
这些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在地点选择上,完成的地点不受限制,可在教室内完成,也可到教室或学校以外的地方完成。
只是注意,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要在一课时完成,
活动要有主题,事先教师要下发提纲,让学生带着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保证活动实效性。
这样通过丰富的活动性、探究性教学,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性认知。
7、具有生活性和真实性:为保证课程目标的落实,提高课程的可接受性,本课程在课程资源选取和学习环境创设上将注重面向现实生活和真实社会,突出强调课程素材源于生活,内容真实富有影响力。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的教材编写本着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可感知的身边的事入手,向生活回归、在体验中学习的原则,所以在编写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感受莽莽大森林》时,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在林荫路上,你能感受到环境的哪些变化这是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的体验。
由此推想或有条件的进一步感受森林公园中当有更多的树木出现时,这种变化会更明显。
这是从森林给气候带来的变化入手带领学生了解森林的益处。
在感受的基础上,引导进入学习的第二环节——探究森林。
情境中布置学生回家查找资料,独立探究森林究竟还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有这些作用并写出研究成果卡片。
在学习任务上更进了一步。
通过研究发现森林的作用其实很多,比如调节温度、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消除噪音、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等,我们不可能在教学中一一探讨。
介于目前大气污染严重,森林净化空气的功能又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所以把“地球的肺”单独提炼出来作为一个范例,探讨森林的巨大作用,进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在逻辑关系上它可以从属于第一课第二框题森林的作用。
在对森林的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学其核心还是要捕捉挖掘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与自然界形成的矛盾,通过真实展示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洪水的灾难与考验、大气污染、沙尘暴、水土流失、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等,引导学生思考灾难背后人为的因素,继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思考人究竟应该怎样和自然和谐相处,怎样维持与大自然中其他生物长期共存中建立起来的平衡、制约、互利、互生的关系灾难是自然给人类的最好的警示,也最能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我们在每一节的最后都将这些环境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建立和谐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用真实的问题激发学生为保护龙江环境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情感。
3、作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使之成为个性潜能发展的平台。
本课程将充分利用课程实施的情境性、活动性、探究性特点,通过活化
本地课程资源,组织不同的探究主题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愉快、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自主探究和发现中获得更为“自由”、更为充分的发展,为实现终身学习、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本学习阶段必要的素质基础。
本书的主编赵亚夫老师曾经对教材的编者有过要求,就是不管原来教什么学科的老师,拿到教材就知道怎么上课。
所以教材编写时,已经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上课问题,很多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上课时教师直接使用就可以。
比如走进森林这个问题。
课堂上注意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上单位时间内要求学生阅读一段文字并进行归纳,绝对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
教师不要怕耽误时间,只要学生能读懂的,能分析的,教师就不要越厨代庖。
虽然是一门实践课、探究课,可是囿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很多对事实的了解还是依赖于资料,所以每节课教师都要安排阅读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这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锻炼,这种能力是受用终生的。
比如森林的作用这一框题,虽然情境中是学生回家查找的资料,但对于查找资料比较困难的学校,就可以带领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品味自己获得知识的快乐。
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包括为学生留有实践自己新想法的时间,允许学生出错并留有纠正错误的时间,留有相互讨论和质疑的时间。
要注意以合作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要多鼓励小组成员实现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并使每个成员明确自己在小组中所起的作用和职责。
要注意给予各个小组充分表达、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多鼓励他们主动与全班学生交流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和新的发现。
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场所和机会。
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动起来,能有自己的观点,功夫在课外,教师要通过提供或让学生查找获得充分的背景知识。
获取背景知识时,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使学生更有目的性、方向性。
4、作为进行情感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使之成为人文素养提升的平台。
本课程将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生活化、社会化的特点,利用地域及各民族文化中的精粹,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合作他人,适应社会,健全人格,打好人
格道德基础,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通过本课程提供的黑龙江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以及在保卫祖国、保卫家乡、抗击外侮的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的学习中树立新一代龙江人的精神风貌。
在继承龙江人优秀性格气质基础上,克服龙江人形象上的缺陷,健全人格,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基本理念 1、以对黑龙江地域内人文社会类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为主要手段,以加强人文教育,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目的; 2、以加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 3、重视学生对人类经典文化和多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重视学生内心的感受与体验,重视学生的爱好、兴趣、人格和选择; 4、通过对社会和自然等问题的探究,参与研究和解决身边发生的现实问题等活动,深化对个人、自然、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在教材使用上可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注意把握课程的难度。
本课程编写过程中以知识窗、拓展学习、时空链接等形式给出了大量资料和数据,这些资料的选取都是从时间上看,距离现在比较近,作者尽量选取比较新的数据和材料;从内容上看,涉及面比较广,有知识延伸、文化溯源、政策导航、新闻报道、科技前沿、历史在线等等,尽量拓展学生的视野。
这些内容的呈现不是要学生逐一掌握,有的大量数据的罗列只是想给学生提供一个感性的认识;有的是围绕教学内容、学生兴趣,补充典型事例和知识,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范围,提高教科书的生动性、丰富性、典型性和深刻性;有的是想让学生通过材料的阅读,自己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有的是给教师的教学拓展一些思路和空间。
所以教师不要对所有的文字都做逐一讲解处理。
而且《人文与社会》这门课学生到初中还要继续学习,有的知识还要继续深入研究。
所以提醒授课教师,教学中注意把握主线和脉络,注意把握重点难点,注意把握难度,小学阶段我们仅仅要给学生一些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探究的方法,形成初步探究的能力就够了。
第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生情况、教学情境及教学环境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本课程的教育目标不变,但教学资源是可以替换
的,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社会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省区域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感和亲近感。
第三,要注重教学媒体的作用,注意运用教学媒体缩短时空距离,丰富教学资源。
第四,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必须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而应根据教材创设的教学情境面向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和真实的社会去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一些教学资源,对教材再创造,对教学情境进行再创设,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得到,够得到,摸得到,学习起来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课程素材来之于生活,取之于真实的社会中并富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学习和准备,不光要了解本省省情还要时刻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件及本地可供教学用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故事、人物事迹等。
真正的功夫是下在课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