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6、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1911、10、10 中华民国:1912、1、1 历史意义:推翻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诞生:100周年三 Nhomakorabea深度分析
1、基本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 2、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 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在 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各地区经济文化交 流。 消极影响: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阻碍历史发展;在思想 上表现为文化专制、钳制思想;封建社会末期阻碍社会 的进步。
⑴贞观之治、措施、影响 ⑵武则天巩固统治的措施、影响 ⑶开元盛世的措施、影响
4、元朝
忽必烈改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重农政策
5、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政治上: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厂卫制度、设立廷杖 制度(明朝);设立军机处(清朝) 思想上: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文字狱(文化专制) 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腐朽性和逐渐衰落阻碍中 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雍正:设军机处 辛亥革命:废除 5、中央机构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明清时期:废除宰相制度、设军机处 6、地方控制 汉武帝:推恩令 7、思想控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字狱
二、基本线索
1、秦朝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地方设郡县等
2、汉武帝
⑴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⑵政治上:推恩令,主父偃;强化监察制度 ⑶军事上: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⑷民族上:张骞通西域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 发展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①“中外朝”制度: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从“权,钱,兵”: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

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1.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2.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明朝出现内阁;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在中央,强化皇权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作用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 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总体来说,在封建社会 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 消极甚至反动作用。
(1)积极方面: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 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为封建积极 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 展。
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 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名族间经济 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 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 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 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 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产生庞大的官 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 集权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 建立统一 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理论
2.概念和特点
(1)概念: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制度和中央集 权制度两个概念 ①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 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 高权力与一身。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分封制
宗法制
中 国权 度
秦朝形成:皇帝制度 三 公九卿制 郡县制 汉 汉:中外朝制 郡国并行制 察举制 至 唐: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元 宋:参知政事 三司使(财) 枢 完 密使(军) 转运使 通判 善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主干知识构建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包括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二、形成原因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2.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3.阶级基础:地主阶级壮大。

4.社会基础:时局混乱、王权软弱。

三、演变1.战国初步形成(1)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2)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朝正式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上的郡县制;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3.两汉得到巩固(1)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

4.隋唐完善发展(1)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2)实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5.宋元得到加强(1)北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6.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制定《大明律》;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强化君权。

(2)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雍正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四、矛盾与趋势伴随两组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体现三个趋势: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五、评价1.积极作用(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发展。

(2)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1)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阻碍了历史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三.基础:小农经济、地主阶级 、法家思想。
四.内部矛盾: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五.演变:战国秦汉是形成时期、隋唐是完善时期、宋元是 发展时期、明清是强化并达到顶峰时期。 六.作用 积极方面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 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 文化交流。 ④ 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消极方面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 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 造力。 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 社会会的进步。 ④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 度,它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组成(一)君主专制 (二)中央集权
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需要。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大河流域形成农业文明,分布广泛而松散, 需要集中管理。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公元前221年建立,随后历代强化.秦以三公九卿和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随后有了刺史等.在唐实行道,州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宋在地方军政分离,设通判地方财政几乎全部上缴,元明清主要是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流官和后来的改土归流.中央则将相权集中归到皇帝手中.(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过程: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 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 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 才为官的制度,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时期是科举制 的鼎盛时期.
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 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 藩镇割据: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
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部将 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
赵普: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有人认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却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 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是历史上 有名的安内方略. 有人认为:"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内政 腐朽.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 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军事积弱,还使两宋 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造成 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其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 是先进的.
它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这种做法就是用小官管大事,而 这些小官又易于控制,从而收到以卑制尊、以轻驭重、以中御外、 尊君抑臣的目的.
刺史制度 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地方监察制度,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现象的出 安史之乱” 现说明了什么?此类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现说明了什么?此类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央 权 地方分权的 唐 中 期 设 节 度 使 藩 镇 割 据 局 面 出 现 五 代 十 国 分 裂 局 面 形 成
中书省 尚书省
军政 户 部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 门下省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B.发展完善— B.发展完善—汉至元 发展完善
b.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集权加强
1)汉代
汉高祖刘邦
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推恩令, 推恩令,置刺史 汉武帝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 发兵权归枢密院;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发兵权归枢密院;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影响
4)元:行省制
元朝疆域
十大行省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 州 道 路 行省 县 郡 州 州 路 府 县 县 县 州 府 县 县 县
郡县制
行政 机构 直 接 任 免
地方 官僚 体系
分封制
实行 条件 划分 基础 与宗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按地域划分
根本 区别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 官员 诸侯王位世袭 位概不世袭 产生 官吏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权力 与中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 央的 方绝对服从中央 关系 历史 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 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 势力。 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 家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个集合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制度是就中央决策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中央重大事务的决断权由皇帝个人掌握。

中央集权制度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服从中央。

正确掌握历史概念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前提。

从这个历史概念出发,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皇帝的权力、中央的权力或地方的权力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生了变化;中央权力被削弱,加强的往往是专制主义,地方权力被分散,加强的往往是中央集权;与皇帝权力、中央机构权力、地方机构权力变化有关的政治制度都可以看作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分制度或子制度。

2、产生发展原因经济:随着铁器和牛耕技术的使用,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私人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变法逐渐确立;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组织社会生产。

政治:中国国土过于广阔,集权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争霸并展开变法改制,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和中央集权,成为中央集权制建立发展的理论基础;西汉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改造后,强调“大一统”和“君权神授”,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阶级: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成长壮大。

历史教训: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教训,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演变过程战国——提出;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

从秦汉到隋唐,主要起进步作用:北宋时开始产生明显的消极作用: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已经占主导地位。

在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而到明清大臣只好跪着了,这就鲜明地反映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元世祖忽必烈与行省制度
目的:对全国进行有效 的统治,加强了中央 对地方的管理 内容:中央设“中书 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 作用:行省制度是秦以 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
标志着我国省级行 政区域开始
元代行省制度示意图 皇帝
御史 台 中书 省 枢密 院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行中书省
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 度
思想文化上
战国:韩非子为代表点法家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 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科举制度
开始于隋朝
完善于唐朝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我国科 举考试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 明经最重要 武则天:设立殿试与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为主要要考 试内容 八股取士,加强思想专制,束缚人们 的思想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尚书省
礼部 兵部
门下省
刑部 工部
六部尚书直接 对皇帝负责
返回
•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 •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 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 事 • 兵部: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 简练之政令 •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 刑名的机构 •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僵化于明朝
废止于清朝
练习:中考复习指南P27第23题 P33第24题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 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腐败,成为 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末 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芽的发展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基本线索:战国——提出(韩非子);秦朝——确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发展明清——强化民国——结束(1912-2-12)3.发展过程:政治上:(1)战国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秦朝(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皇帝至高无上;b.中央: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c.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3)西汉汉武帝的大一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这样巧妙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5)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6)a.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加强了皇权。

b.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

明成祖时,又设立东厂,明宪宗时又设立西厂。

厂卫特务机构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7)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推翻。

经济上:(1)秦朝:车同轨、书同文,修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统治,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军事上:(1)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长城,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西汉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怎样巩固的?



①内容:设中朝,分割宰相权力汉武帝的大一统,主要表现为 中央集权的巩固,特别是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思想上“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 ②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统治者,错误认为秦朝灭亡于没有 实行分封制,所以主张分封同姓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影响中央集权加强。晁错提出“削藩” 主张,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景帝乘机 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回中央,后来,汉武帝又通过“推恩令” 和“附益之法”、削夺王国爵位,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吸收法 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 授”、“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在当 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儒学独尊,使孔子为代表的儒学逐步 成为封建统治思想;三、是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 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3、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内 容、特点及产生的历史原因怎样?




①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 九卿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②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 了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诸侯制度来说能 更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③历史根源: 一是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二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 维护封建经济的需要。 ④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对整 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8、元朝:一省制(中书省制)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分析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分析
①内容: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 郡县制;
A、政治上:修驰道。修长城、开边移民 B、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
C、思想上:统一文字;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②意义:
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西汉:
君主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况:
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 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含义: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 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 央的政令。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
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 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宋朝官制改革(原则:重文轻武,分化事权)
中央 :宰相权 力一分为三
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 枢密院 ——分割军权(文官为主)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文臣任知州 ,防武人干政
地方 :
设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设立转运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 ,司法人员由中央委 派文官担任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宋: 北宋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目的: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巩固统治,
以求长治久安。
内容:A、不用开国功臣,而用科举制度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B、中央政府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 任、组成文官政府
C、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影响:
①防止武将专权,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官员的文化 素质高
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地区的统一管辖,加强中央 与地方、中原与边疆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⑴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⑵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①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②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⑶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⑷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④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⑸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⑹评价: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专题提示我国古代社会最典型的政治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主体线索梳理1.主要内容分封制的目的、实质及其崩溃。

西周为统治以征服的辽阔地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典型的上层建筑形式。

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但诸侯国实力的增强,最终导致分裂割据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表明其结束。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

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演变①战国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正式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汉武帝改革管制,组成内、外朝,加强皇权;汉武帝还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道州县的设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科举制的施行,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⑤宋元加强宋设置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加强了皇权;地方机构路州县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重新实现全国性的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对地方管理方面实行行省制度,这一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健全了统治机构。

⑥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明初,中央废承相制度,权力分属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但不能统帅百司,其核心就是强化君权。

清朝雍正时增设军机处,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一方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产生的根源①经济根源:春秋末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封建剥削方式。

由于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②社会根源: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封建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代表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历史影响进步作用:①有利于维护封建制度,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聚集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的作用,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作用:①经济上,明朝中期以后实行闭关锁国、对商业收重税,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政治上,明清中后期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上,明清中后期八股取士使读书人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阻滞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中国古代的选管制度与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

1.重要的选官制度①奴隶社会:分封制——世袭。

②封建社会:战国时期逐渐废除“世卿世禄”局面,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秦朝由皇帝任免——按政绩;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包括察举、征辟两种主要途径)——按“孝廉”(注重选拔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隋到清科举制——按成绩;(隋朝开创,唐朝完善(太宗时进士科),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衰落,科举制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相同的作用,它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前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2.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与评价①利: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考查文化知识水平,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促进了文学的繁荣,重学风气养成。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②弊: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经验教训: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②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④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⑤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③联系现实: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职能。

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

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还要考虑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

2.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它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经济思想:(1)以农为本的思想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2)农商并重思想战国中期以前。

明清时期的农工商并重(出现原因及评价)(3)重农抑商政策地位: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产生及发展: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原则,后为历代王朝执行;《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重农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局限在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民心。

主要措施:①贬低商人地位(汉代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②限制经营范围(汉代盐铁官营制度);③限制对外贸易(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④重租税(汉代“重租税以困辱之”);评价:(分阶段评价)积极:封建社会前期,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消极: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致使中国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4)“海禁”政策原因:①由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决定(根本原因)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③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并逐渐落后于世界。

3、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形成时期:春秋战国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铁犁牛耕的出现);直接原因: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弱点:①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间缺乏交往与合作;③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容易满足;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②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阻碍经济的发展。

破产:时间:1842年后(鸦片战争后)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原因:列强入侵,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延伸: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②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③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利和不利条件①有利条件:发达的农业;发达的手工业生产;发达的商业;充足的货币条件。

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②不利条件: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封建制度的束缚。

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四、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成就、世界地位及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反思。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西传及影响①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世界上所知道的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