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三滴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传承《三滴血》

因为《三滴血》,范紫东火了;因为《三滴血》,陈妙华疯了。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秦腔名剧,在他问世一百年时间里,成为记录时代风雨和人间冷暖的“晴雨表”。现在,《三滴血》编剧范紫东的重孙女范莉莉仍坚守在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的舞台上,在祖辈创办的这个艺术殿堂里,在祖辈写下的这部传奇戏剧里,潜心打磨自己的表演艺术,体悟着一种艺术与人生相融的精神力量。

易俗社红火时,只要一响锣,就有戏迷来,因此被誉为“戏窝子”。这“戏窝子”里最出名的一出戏,就是《三滴血》。《三滴血》的编剧范紫东一生创作了71个秦腔剧本,《三滴血》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

2018年,这部老戏迎来了上演一百周年的传奇时刻。

“老先生的戏直到现在人们还是喜欢看。”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张咏华感叹道。

大师经典

乐人易,动人难。范紫东喜欢写传奇故事,他编戏有自己的策略:“传奇之足以动人者,原不在结构之工、照应之密,合乎法度、依乎律吕也。必其事实入情入理、其音节可歌可泣、语语出自肺腑。声声打人心坎、寄情于选声选色之外、移人于不知不觉之中……”

范紫东曾于1908年在西安创办私立健本小学,教书之余,常自带干粮,去省图书馆阅览图书,广泛涉猎,作了大量笔记,熟知轶闻掌故。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创办以“移风易俗为宗旨,辅助社会教育”的易俗社时,范紫东即与他们志同道合,积极相助,自此“半路出家”,干起了编剧。

在此后四十余年岁月里,范紫东写了《三滴血》《翰墨?》《软玉屏》《颐和园》《新华梦》等大、小型剧本71个。几十年后,范紫东的三子范文豹向本刊记者讲述其父与易俗社的往事,依然引人入胜。“老父亲一生最爱三件事:教书、写戏、考古。”范文豹说。

不过,范紫东自认为“游戏笔墨”的戏本,却让他在秦腔甚至中国戏剧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可以说是易俗社成就了父亲,没有易俗社他也成不了名。”范文豹说。

19岁时,范紫东的父亲逝世,家道中衰,于贫困中辍学务农。据范文豹回忆,“父亲原来说过他是‘三余读书’,一面干活一面学习。所谓三余即‘夜是日之余,阴是晴之余,冬是岁之余’。没法干活的时候,父亲就勤学苦读。而且他白天干活时就想着这个文章怎么写,打腹稿的能力特别强。后来写剧本一般都是一气呵成,很少修改。”

据说范紫东曾与易俗社编辑打赌,以三天为期限,编一出大戏,赌40碗羊肉泡,后来范紫东仅用两天一夜,就编

成了《翰墨缘》。

按易俗社社规,作者半年不出戏,停供每月三块大洋的车马费,故易俗社出了很多像范紫东这样的高产剧作家。

陕西乾县西营寨是范紫东的老家,在老家时,邻人常于城门洞中闲话,范紫东就去凑热闹。提着旱烟锅,把裤腿筒在袜子里,一副关中老汉的形象。别人闲聊时,他洗耳恭听,一语不发。乡邻有时请他讲一些稗官野史,作为谈资,聊添趣味,他也从不推辞。“把曲折的经历几句话讲完,把辛酸讲成笑话,是他在城门洞中学到的重要一课。”范文豹说。

1919年,《三滴血》在易俗社首演,一炮打响,流传陕甘宁青各省。这个“迂腐固执的县令以滴血判案铸成大错”的传奇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佳话。同为易俗社编剧的李约祉评价该戏“能警人复足以动人,是文学亦是科学”。

“父亲写《三滴血》时还滴血试验过,看冬天跟夏天滴下去有什么不同。他要交待为什么第一次滴血不粘连,第二次血又粘连了。”范文豹回忆道。

李约祉在给《三滴血》剧本所写的序文中评价说:“其离合悲欢,曲尽其妙,入情入理,自然天成,绝不见斧凿之痕。”

范紫东的剧作大都情节警策,标新立异。据说反对虐待奴婢的《软玉屏》上演后,一警察厅科长路遇范紫东说:“阁下所编之《软玉屏》把我忙煞了。”范紫东疑问:“此剧与君

何涉?”科长笑曰:“近三四月本科所收案件计三分之一,皆虐婢之事也。我传婢主到案,先问他看过《软玉屏》没有,其中看过者居多,未看的,我让其先把戏看了再做处理。”

直到60岁,范紫东才在后宰门盖起了自家的宅院。“三十年前曾学稼,六旬而后始营巢。”范文豹至今仍记得当年家中照壁上写的那副对联。72岁时,西安文史馆成立,范紫东任第一任馆长。范文豹说,那几年父亲精神状态非常好,经常亲自带队四处勘察,直至去世。

群星荟萃

《三滴血》推出的名家比比皆是,代代有人。

1921年,易俗社来到汉口,驻扎了一年半时间,至少演出了80多出剧目,其中《三滴血》尤令当地人津津乐道。而刘毓中从易俗社出科后,于1932年组建新声社,赴宁夏、兰州、天水等地演出多年,《三滴血》能够流传陕甘宁各省,新声社功不可没。

上世纪50年代,刘毓中的衰派老生,樊新民的大丑,孟遏云的老旦,陈妙华的小生,全巧民、肖若兰不同风格的小旦表演,都堪称一时之冠。

1949年,9岁的张咏华和陈妙华同时考入易俗社,成为易俗社第14期学员,也是易俗社招收的第一批女学员。陈妙华的父亲庄正中是易俗社著名小生演员,陈妙华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就遗弃了身怀六甲的母亲。母亲生了陈

妙华以后,为生计所迫,只好把她送到易俗社学戏。

张咏华至今记得,她们那一班的成名戏是《白蛇传》,陈妙华扮演许仙,张咏华扮演白娘子,当时连演100场,轰动了西安城。

1954年,张咏华等在各郊县实习演出,突然从讣告上得知,范紫东先生去世了。五年后,他们那批新学员参演了《三滴血》,将此剧带向新的辉煌,也为范紫东赢得了更高的赞誉。

1959年,《三滴血》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随后巡回十三省演出,行程二万八千里。“那阵子辉煌的很。”张咏华至今难忘当年盛况。后来拍成的戏曲电影《三滴血》,陈妙华因领衔主演声名大噪。她一人分饰周天佑和李遇春两个角色,以其高亢圆润的唱腔闻名西北,蜚声全国。“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这段唱腔也成为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经典。《三滴血》影响力最大的时期,陈妙华几乎成为全民偶像,每天都能收到很多求爱信。最红的时候,她坐火车售票员不要票,吃饭店家不收钱。戏迷为了看她的戏,晚上披着被子排队买票,她走到哪儿戏迷就跟到哪儿,演出时还有民兵维持秩序。

作为易俗社的第一批小生女演员,陈妙华将男声的浑厚洪亮与女声的清亮酣畅相融合,形成秦声秦韵独特的美感。“是她让秦腔走向了全国。”原易俗社社长冀福记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