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政府危机管理路径选择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治: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基于善治的视角,从危机管理理念、危机管理信息发布机制、危机管理模式、危机管理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善治政府危机管理路径选择
引言
目前,有关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既有的这些理论基本上都过多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对危机管理理念、ngo(协会、社团、企业等非政府组织)及公民参与等在其中的价值有所忽视,因而导致实际操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善治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较其它理论而言,善治更加注重国家与社会或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关系,这恰好契合了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之所需。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视角,来探讨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问题。
1.善治与政府危机管理内涵界定
1.1善治的内涵
要想明白善治的涵义,首先须弄清楚治理的概念。
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随后“治理”一词便被广泛地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
关于“治理”的定义,许多专家、学者、机构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但就其基本
含义而言,“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①而善治则是对治理进行了提升和完善,是治理的终极目标。
我国学者俞可平在综罗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阐释,即“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②接着,他又指出,善治的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善治又包含六个基本要素:(1)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2)透明性,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3)责任性,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4)法治,指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回应,指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6)有效,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
③因此说,善治应当是人类政治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世界各国政府管理不懈追求的目标。
1.2政府危机管理的内涵
《辞海》中对“危机”一词的解释是潜伏的祸机,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
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但一般而言,“危机指的是险境、灾难和时机、转机。
”④可见,“危机”一词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一面,既含有危险、灾难等不良因素,同时也充斥着希望、生机和转机。
而危机管理原本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企业对危机性事件的管理。
但随着各种社会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对政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政府危机管理这
一概念便应运而生。
学术界对政府危机管理的涵义尚未达成广泛的共识。
本文基于善治的视角,将政府危机管理定义为: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组织和公民广泛参与,通过采取监测、预警、准备、回应、恢复、评估、总结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将损失降到最低,从而使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得到保护,使社会的秩序得以维持。
这里的政府是指广义上的政府,即包括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作为政府危机管理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的特殊性,一是作为社会一般组织,同其它社会组织一样,如政府财政危机、政府信誉危机等;二是作为社会管理者和服务者,时常会面临着来自国内、国外、自然、人为等危机事件,如国内群体性事件、亚洲金融风暴、特大洪水灾害等。
2.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类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如2003年的sars事件、2005年的哈尔滨市“水污染”事件、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西南地区持续旱灾、2012年的钓鱼岛事件等,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
不足。
2.1危机管理理念落后
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既是全能型政府,亦是管制型政府,简言之,就是政府主导一切、政府管理一切。
迄今为止,许多人的思想观念依旧停留在“以政府为中心”的层面上,因而造成了政府机构臃肿、
尾大难掉的不良后果,在应对一些突发性事件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以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2危机管理信息透明度不够
由于历史原因及长久以来养成的官僚作风,致使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信息的透明度不够。
一些政府官员处于官本位的考虑,常常对危机事件进行少报瞒报、报喜不报忧,以致于当一些危机事件发生后,很快就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这不仅损害了公民的知情权,同时也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2.3ngo和公民参与不足
危机事件不仅是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综合实力的全面考量。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对ngo及公民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以至于严重影响了政府危机管理的效率。
由此可见,没有ngo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配合,仅依靠政府来圆满解决危机问题是不可能的。
2.4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协调机制
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还尚未建立起一个综合的危机管理协调机制,虽然在某些领域设立了专门的危机监测、危机预警机构,但这些机构之间既不能协作运行,又缺乏有效的整合,因而造成危机管理效率低下、反应迟缓,各部门之间也经常会出现各自为政、职权交叉等不良现象。
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还存在危机处理滞后、危机善后不力监督机制不到位等不足,也应当引起重视。
3.善治视角下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路径
关于政府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问题,不同学者、研究人员也从各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基于善治的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对策:
3.1更新危机管理理念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⑤就政府危机管理理念而言,应当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政府不再是危机管理中的单一主体,其管理方法也不同于以往仅靠单纯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而是应当借助多方的力量,运用多种先进的危机管理方法,从而达到对危机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和管理的目的。
3.2健全危机管理信息发布机制
透明性、回应和有效是善治的重要要素,在这里则集中体现为政府应借助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媒介建立良好的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将一些正确的危机信息公示于众,并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将处理结果予以公布。
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可以使公民的知情权得以保障,使危机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3.3寻求多方合作,建立“多元共治”模式
如前所述,善治的本质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这在政府危机管理方面也同样适用。
因为危机事件不仅是政府自身的事情,也关系到其它社会组织及公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仅靠政府这一单一主体来对危机事件进行管理,也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因而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还需在平等的地位上同社区、企业、媒体、公众等展开广泛的合作,建立起“多元共治”的模式。
3.4完善危机管理协调机制
使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善治的重要内涵。
在这里体现为要想最大限度发挥出政府危机管理的效能,除政府外,通常需要各地区及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积极配合。
因此,我国当前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常设的、独立的危机管理协调机制,以实现对危机事件的全面统筹、联动协调、防治兼顾,从而可以降低危机管理的成本,提高危机管理的资源利用率。
此外,还应加强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寻求国际援助,借鉴国外危机管理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以降低危机带来的危害,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4.结语
危机事件本身并无好坏,如果处理得当,便会转危为安,而一旦失控,有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所以,危机发生前,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危机发生后,也不必恐慌,应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尽最大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政府危机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因此,对于
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随着时代的演变作与时俱进的探究。
参考文献:
[1]ali farazmanded.handbook of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m]. new york: marcel dekker,inc.,2001.
[2]coombs wt.teaching the crisis
management/communication course.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1,(27):89-101.
[3]张凤文.提高政府危机管理水平的对策选择[j].经济导刊,2012(1),第24-25页.
[4]蔡延东.从政府危机管理到危机协同治理的路径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11(5),第28-30页.
[5]吴樟桃.构建科学高效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j].法制与社会,2010(5),第135-136页.
注释: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第5页。
②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第8-9页。
③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第9-10页。
④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6),第2-3页。
⑤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r].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吕建荣(1983-),籍贯:河北省武安市,专业:行政管理,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学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