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的社会工作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居民的社会工作认知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有学者提出社会工作实效的研究中存在着社会工作实务“自我吹嘘”的说法,对西安市105位城市居民关于现实社会工作的认知、实际接触和价值判断的了解进行访谈调研。访谈结果显示,当前城市居民对社会工作仍存在着认识不清、求助无门等问题,但人们对于社会工作价值和潜力总体持肯定态度。为了切实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效益,我们要批判性地提高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意识,策略性地加强宣传力度,结合实际拓展服务的群体和深度。

【关键词】社会工作;居民认知;价值判断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曾被誉为20世纪新兴的解决工业社会问题的重要力量,但这一评价随着社工行业的日益成熟也受到了很多质疑,费舍尔(J.Fischer)1973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社会工作是否有效:一个文献评论》的文章,提出社会工作的许多实务模式并没有扎实的证据来证明其专业效果,只是出于各个流派大师及其追随者自我吹嘘的过程,从社会工作效益承担者出发考察当前社会工作实际效用的研究寥寥无几。反观国内,中国学者也提出,当前新公共管

理运动思路下存在政府购买服务发展专业社工服务机构的路径和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模式的自我吹嘘迷惑,[1]中国学术界从社会工作效益承担者角度出发的文章同样稀缺。为了认清中国社会工作是否存在“自我吹嘘”现象,以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建构出一个关于社会成员社会工作认知框架的任务亟待完成。

我国关于社会工作实效的研究可以根据研究者的视角或立场大致分为三类:政策制定者(政府)、研究者(社会工作学者)和实施者(社会工作者)。从政府角度出发研究的学者着眼于社会工作的历史基础:认为我国的社会工作是在传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并存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国家职业制度体系程度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了我国社会工作的社会效益偏低。[2]据此,学者们提议政府从大政方针上针对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做出要求和规划以提高其社会地位,激发其社会效益。这些呼吁得到了政府的认可,我国曾于2006年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化队伍建设列入五年规划,在后续6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及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于2012年开始在部分城市进行政府购买服务发展专业社工服务试点。政策出台后,研究者们大量援引政策中的话语和流入社会工作行业专业人才数、新建社会工作组织等增长数字来证实我国社会工作目前的成效,歌颂着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

之快。然而政策的提倡和统计数字的增长只反映了社会宏观表象,难以说明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否取得了真正的社会成效,忽视了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的反馈也是其缺憾之一。

社会工作专业研究人员将社会工作实际效益研究的侧重点放在了社会工作与中国国情和西方发展模式的结合上。他们认为,西方先进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配合或互补的程度对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的切实效益起到关键的作用。[3]他们主张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来弥补社区照顾、民政管理、司法监管等传统方法的不足同时开拓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模式。“嵌入式”是这类学者目前主要关注点也目前我国社会工作采取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推进策略,它意味着将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本土社会工作之中,将社会工作嵌入现有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体系中,以机制和机构的适配程度来提高社会工作实际效益。这类学者对很多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4]提出了政策实施后社区中的社区管理者和社工组织的合作状况和其中的问题。这类研究比上一类更接地气,也涉及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的参与,但其成效分析的重点是社会工作组织与社区组织的分工和权责分配,仍没有给予其服务对象足够的重视。

社会工作者们的研究主要根据其亲身参与的实际社会工作活动展开。这类研究最贴近居民认知,但更侧重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和对改进和提高具体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和

方法的讨论。这类研究多是通过一些个别案主接受社会工作后的生活状况来判断社会工作实效,鲜有关于一定规模社会工作效益的评价,无法给我们提供关于社会工作实效更广阔的图景。综合分析以上这三种研究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对社会工作实效评估的不足,尤其是对社会工作服务对象认知角度认识的缺失。

尽管如此有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视角,有学者将其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评价纳入评估机制中,设计出了单样本设计、层次深入模型、基于案主满意度等多种考量社会工作具体效用的评估体系,也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社会大众的社会工作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5]这些研究都倾向于客观、量化的分析和计算,但由于实践处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种实证主义研究思路和专业实践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不强。[6]而且只靠评估体系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难以触摸到人们的真实情感。

基于以上分析,要真正认清我国社会工作的实效,证实社会工作是否在自我吹嘘,从被服务对象的主观感受入手进行相关的研究不可或缺。本文根据格式塔认知心理学的现象学方法,把直接的生活经验材料与实验资料结合起来并重视观察者对自己知觉内容的直接描述,设计了以下三方面内容来了解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其一,考察人们对社会工作实践认识,实际生活中接触社会工作的感受;其二,考察人们

所知的获取社会工作帮助的渠道,即社会工作相关组织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其三,考察人们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判断和态度,即对当前社会工作的实效个人评价。

二、研究的背景和策略

社工行业在西安发展迅速,截止到目前,西安市已拥有专门的社会工作组织30余家,专业社会工作者3000余人。但由于陕西省整体经济发展不突出,西安市社会工作的开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主客观条件多重差异,当前西安市社会机构的社会工作制度和人才队伍的基础建设都相对薄弱。

本研究根据西安市各社区规模利用PPS的抽样方法并结合各社区自身因素选取了六个典型性社区,从2015年4月开始到2016年4月一年时间内多次深入这些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获得了105份有效的访谈资料。由于社会工作主要面向的是弱势群体,[7]我们在选择访问对象时着重关注了弱势群体并力求多样,访谈对象包括社区工作者(在社区从事专业服务和居委会的专职人员,以及社区内保安员、保洁工等),在社区内长期居住的离退休人员、残障人士、流动人口、享受低保的人员等等,受访者年龄范围在19~71岁之间。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上文三个方面展开。此外,我们也向街道办、民政局等单位了解了一些西安市社区发展的总体情况,以便我们对受访者的认知背景有更深入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