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
赵明诚为人如何 大难临头抛下爱妻李清照

赵明诚为人如何大难临头抛下爱妻李清照李清照与赵明诚相识李清照与赵明诚本来是一对十分亲密的夫妻,可是却因为赵明诚的一念之差,做出了抛弃城池独自逃亡的事情而导致夫妻关系逐渐冷淡破裂,李清照是个十分清高的人,她始终没有办法容忍自己心仪的丈夫是个懦弱自私的人,在二人关系降至冰点的时候赵明诚因病离开了人世。
从李清照与赵明诚相识之后二人便因为志趣相投十分的恩爱默契,可是谁都没有想到最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那么李清照与赵明诚相识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李清照与赵明诚在相识之前,赵明诚就已经读过她的诗词了,并且对于这位才华横溢、灵透纯洁的女子十分的敬佩,一直想要认识并和对方结交,可是却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
后来好不容易和李清照的一个兄长结识了,这也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相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一次赵明诚和她的这位兄长,也就是李迥一起到外面游玩,凑巧遇见了李清照,她本来是想要趁着元宵节观赏花灯的,可是却没有想到她的一生都因为这一天而发生了改变。
赵明诚终于见到了令自己赞赏不已的李清照,才仅仅见了一次面,可是他的心里就生出了爱慕的心思,并且再也无法控制,于是回到家便写了一个灯谜交给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看过之后这才隐约的明白了儿子的意思,在此之后立即向李清照的家人提亲,两个人也很快就结成了夫妻。
赵明诚纳妾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
是赵挺之的第三个儿子,赵挺之在宋徽宗年间做过宰相,后因蔡京诬陷而死。
赵明诚在宋神宗元丰四年也就是一零八一年出生,是著名的金石学家,还是文物鉴赏家。
二十一岁时,还在读书的赵明诚就娶了宋词名家李清照为妻,夫妻感情深厚,志趣相投。
那么这样一对恩爱的夫妻,又怎么会有赵明诚纳妾一说呢?说起赵明诚纳妾的事,这不得不说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宋朝时期,男人有三妻四妾很正常,这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宋朝皇帝还赞成而且也鼓励大臣们,蓄养侍妾和歌妓。
可想而知,赵明诚生长在那个社会,周围的环境都是如此,不纳妾也是不太可能的。
但赵明诚真正纳妾,应该是在他四十一岁离开青州老家,外出做官的时候。
李清照爱情故事

李清照爱情故事婉约派诗人李清照一生颠沛流离,可是却有一段悲壮的爱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李清照爱情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李清照爱情故事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
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
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
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
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
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
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
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
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
”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
”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
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篇一: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李清照是__文学史上唯一可以跻身于一流作家的女性。
其穷尽一生精力所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文,永远地影响着世人,然而其身世却给人带来了几许悲凉之感。
在李清照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幸运的,她与赵明诚的生活、爱情是甜蜜的。
时局的动乱,赵明诚的猝死,给这个原本很美满的婚姻带来了不一样的结局,女词人生活的全程里夹杂着的历史悲剧以及浪漫且又现实的情感悲剧,让人深表同情。
_文学史上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我们引为骄傲,我们也为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悲剧深感惋惜。
篇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千古爱情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千古绝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的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开婉约派词风。
其父李格非(齐州历城县人),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李清照在父亲的影响下,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口成章,锋芒毕露,才气过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视界更加的开阔,在大宋文坛的名气越来越大,再加上李清照是秀外慧中,气质高贵是一个十足的美女,上门提亲的人几乎都要把李家门槛给踢坏了。
她没有像其他的富家小姐一样,无所事事,饱食终日,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
做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型女性,她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观念,她厌恶那种没有爱情作为基础的婚姻。
在她的心目中,自己人生的另一半也应该是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最起码也和自己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因为她知道只有志趣相投才能惺惺相吸,只有惺惺相吸的爱情才是幸福的,永恒的。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注定是孕育爱情的季节。
李清照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赵明诚。
当时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意气风发,气度不凡,不仅热爱文学,而且对金石学颇有研究。
两个文学青年一见钟情,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这首《如梦令》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李清照和赵明诚荡舟荷塘,纵情山水的美好画面。
古代爱情故事之:李清照和赵明诚

古代爱情故事之:李清照和赵明诚 古今中外,感⼈肺腑,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有很多,我们羡慕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奋不顾⾝,也惊叹于梁⼭伯与祝英台的⽮志不渝,今天笔者给⼤家讲解另外⼀个不为⼈所知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公,是千古⼥词⼈——李清照。
说起李清照,⼀代才⼥的形象跃然于脑海。
她是“见客⼊来,和羞⾛,倚门回⾸,却把青梅嗅”⾥娇俏的少⼥,亦是“帘卷西风,⼈⽐黄花瘦”的闺怨少妇,还是写出“⾄今思项⽻,不肯过江东”的⾎性⼥郎。
她的⼀⽣跌宕起伏,最美好的⽇⼦,应该莫过于与丈夫赵明诚成婚初期的时光了。
李清照出⾝官宦之家,是典型的⼤家闺秀,其⽗亲李格⾮是⼀代⼤学者,时任礼部员外郎,官居六品。
在当时的正统⽂化环境中,⼀个⼥性以才华著于世其实是⾮常难的,不得不说李清照很幸运,她的⽗亲不仅⾃⼰学问好,同时还能超越这种男⼥界限,使其⼥⼉接受良好的⽂化教育。
浓厚的⽂化氛围促使李清照从⼩饱读诗书,在⼗五岁的年纪,以⼀⾸《如梦令》名动京城,成为⼈们交⼝称赞的⼥词⼈。
赵明诚何许⼈也,他是宰相赵挺之之⼦,翩翩公⼦,博览群书,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鉴赏,颇有才⽓,是当时的太学⽣。
在那个男尊⼥卑的年代,赵明诚跳出“⼥⼦⽆才便是德”的思想,倾慕李清照的才⽓,便向⽗亲坦⽩想要迎娶李清照。
传闻他们的结合有⼀段有趣的故事,赵明诚害怕⽗亲不同意⾃⼰的要求,遂向⽗亲说道,有⼀⽇做梦,梦中读了⼀本奇怪的书,醒来后,书中内容只记得⼀句话:“⾔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明诚⾃⼰对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便请教⾃⼰的⽗亲这是什么意思。
“⾔与司合”即为词,“安上已脱”是“⼥”字,“芝芙草拔”就是把“芝”、“芙”去掉草字头,便是“之夫”⼆字,谜底就是就是“词⼥之夫”。
⽗亲赵挺之明⽩了⼉⼦的⼼意,向李家提亲,⼆⼈结为连理,⼗⼋岁的李清照与⼆⼗岁的赵明诚,由此开启⼀段⾦⽟良缘。
赵明诚在诗⽂⽅⾯不及李清照,可是他对“⾦⽯书画”的保藏研讨⽅⾯颇有建树,在当时已有不⼩名⽓,⽽李清照对⾦⽯书画的收藏也颇感兴趣。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爱情观解读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爱情观解读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其中包括了许多才女。
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才女”。
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爱情观,直抒胸臆、深入人心。
本文将主要解读李清照在爱情观方面的独特见解,通过分析她的词作以及生平经历,深入探讨她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早年经历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人家庭,父亲李时中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学有专长,深受父亲的熏陶。
这使得她在感情世界中有一种独特的见解和抒发感情的方式。
家庭与爱情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受到了家庭的影响。
她在21岁时嫁给了赵明诚,两人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然而,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感情并不和谐,并且不久后丈夫就过世了。
这段婚姻的破裂和丈夫的去世给了她极大的伤痛,也使她对爱情有了深刻的思考。
爱情的起伏和痛苦李清照的词作中充满了对爱情的起伏和痛苦的描写。
她通过词语和形象的描绘,表达出了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怀念。
例如,《如梦令》一词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些词语透露出了她对逝去的美好时光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对爱情的理解李清照对爱情的理解不仅停留在个人情感层面,更深入地思考了人性、情感和世态炎凉。
她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而多变的情感,它带给人们欢乐和痛苦,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把爱情比喻为“世上行走的风”,形容了它的飘逸和无形的力量。
爱情的失落和人生的无常李清照的词作中充满了对爱情失落和人生无常的描绘。
她深知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特别是在爱情中更加明显。
在《如梦令》中,她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表达了她对曾经的爱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爱情的无奈。
对待爱情的坦然和释怀虽然李清照经历了许多爱情的起伏和痛苦,但她在对待爱情方面表现出了一种坦然和释怀的态度。
她懂得人生苦短,不应将一切希望寄托于爱情,而是应该更加珍惜当下。
如何理解李 清照的悲伤情感

如何理解李清照的悲伤情感李清照,这位千古才女,她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深沉的悲伤情感。
要理解她的悲伤,我们需要走进她的人生,探寻那个时代背景下,她所经历的种种。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然而,命运的转折却悄然降临。
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她被迫南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一巨大的社会动荡,使她失去了曾经的安稳与宁静,家园的破碎无疑是她悲伤的重要源头。
爱情的波折也是李清照悲伤的一部分。
她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共同收集金石古玩,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但赵明诚的早逝,让她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和痛苦之中。
在她的词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她对亡夫的思念和眷恋,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再者,李清照身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的才华和抱负往往受到限制。
她渴望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追求自己的理想,但社会的种种束缚让她感到无奈和悲哀。
这种无法挣脱的困境,也成为了她内心悲伤的积累。
从她的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极度凄凉、孤独的氛围。
她在寻觅什么?或许是曾经的美好时光,或许是失去的亲人爱人,又或许是那个已经远去的安稳家园。
这种寻觅而不得的失落,深深刺痛着她的心灵。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酒淡不能消愁,秋风更添凄凉。
看到旧时相识的大雁,想起过去的种种,如今却物是人非,怎能不让她伤心欲绝?在《武陵春·春晚》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停了,花已凋零,尘土中还残留着花香。
她已无心梳妆,因为一切都已改变。
想要倾诉心中的愁苦,眼泪却先流了下来。
这种对生活变化的无奈和悲伤,让人感同身受。
李清照的悲伤并非单纯的个人情感宣泄,更是对时代的控诉,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她以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的悲伤融入词作之中,让后人在品味她的文字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女性的苦难与坚韧。
她的悲伤是多层次的,既有个人生活的不幸,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故事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故事李清照和赵明诚是一对有着不同背景的恋人,他们的爱情由起点到终点,经过丰富的故事细节,充满着爱情的深度和广度。
李清照的家庭背景复杂,母亲去世早,父亲疏远,靠她的姑姑一家生活,她深受姑姑的养育,也开始憧憬爱情。
李清照一直有一种渴望,希望找到一个真正可以倾诉的人,而赵明诚正是这样的人。
赵明诚出身名门,但他不喜欢家庭里拘谨的环境,谈吐明朗,有着刚正不阿的性格,当他看到珍惜金银的李清照时,就立刻被她的天真无邪所吸引,他想把她当成一个朋友,把真情实话诉说给她听。
很快,他们的朋友关系演变成了爱情,赵明诚慢慢被李清照的倔强,内心的柔软,美好的一面所吸引。
但双方的家庭背景不同,两个家庭都不答应。
这时,赵明诚便以“赴巴里献芳心”来表达他对李清照的爱意。
他把一袋袋子里装满金银,买了一艘小船,绕着珠江一圈,最终到巴里,在清照身边。
清照哭泣,似乎久别重逢,全然忘记了这段爱情,有着阻碍仍然无法前行,赵明诚拿着自己努力搜集的金银,把它们抛给清照,供她度过难关,清照感动,二人也由此正式成了一对爱侣。
这段爱情受到两个家庭的反对,也教会了清照,委曲求全就不是解决困境的最好办法,就像赵明诚把金银礼物当作应对难题的最佳之法,他们也为来临的困难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不被物质影响,最终找到了一片真爱的海洋。
到最后,赵明诚和李清照成功地赢得了他们的家庭,李清照的父亲接受了这段感情,他也最终以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家人以及赵明诚的尊重和感动。
他们的爱情抵抗了家庭的反对,也在朋友的帮助和鼓励之下坚持到最后,能够实现永恒的爱情。
说实话,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这段感情,无论是从细节描写还是从人物形象看,都是一部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让人着迷,值得我们珍藏。
他们的爱情有着非凡的力量,对于不同背景的人来说,它无处不在,只要你把它看得清楚,就可以感受到一种非常真实的温暖。
李清照和她丈夫的故事

李清照和她丈夫的故事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丈夫是赵明诚。
据《宋史》记载,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在婚姻介绍所相识的。
当时李清照已经年过三十,而赵明诚则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官员。
两人在相识后很快结婚,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
赵明诚性格刚烈,好斗喜欢酗酒,常常在外面醉酒不归,使得李清照非常痛苦。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描绘了她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虽然不幸福,但他们之间仍然有着深厚的感情。
赵明诚曾经在外面犯了错误,被贬官,降职为民。
李清照在那个时候写下了《如梦令》中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首词表达了她对赵明诚的深深爱意和不离不弃的决心。
赵明诚在降职后,李清照便跟随他一同流落外地,过着贫困的生活。
据传说,李清照曾经在一次灾荒中卖掉了自己的头发,来救济灾民。
这样的举动表现了她的仁爱和慈悲之心。
-1-
赵明诚后来又因为犯了错误而被贬到更远的地方,但是李清照仍然陪伴他,直到他去世。
在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写下了《如梦令》中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词表达了她对赵明诚的怀念和悲伤之情。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传颂至今,表现了她们之间的爱情、感情和家庭观念。
她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共同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内容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可以跻身于一流作家的女性。
其穷尽一生精力所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文,永远地影响着世人,然而其身世却给人带来了几许悲凉之感。
在李清照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幸运的,她与赵明诚的生活、爱情是甜蜜的。
时局的动乱,赵明诚的猝死,给这个原本很美满的婚姻带来了不一样的结局,女词人生活的全程里夹杂着的历史悲剧以及浪漫且又现实的情感悲剧,让人深表同情。
【关键词】:李清照赵明诚爱情悲剧《史记.外戚世家序》云:“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①从积极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司马迁在看似宿命论的观点中揭示出了我国古代爱情、婚姻的悲剧精神。
在众多的婚恋生活中,或受外力阻挠,有情人难成眷属;或因一方早逝,婚姻半途夭折;或是才子佳人露水一场,佳期难再。
于是,爱情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特别是在宋代的特殊文化背景之下,宋文人形成了开放的心态和敏感的气质,他们的感情生活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伴随着文学体裁的逐渐成熟,心理体验的日趋丰富,人生变故的巨大刺激,众多的诗人词客开始坦然而深情地咀嚼他们对爱的理解、痛的感受。
于是,在宋代文坛上,便出现了以抒写爱情悲剧为题材的盛况奇观。
李清照也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美满的婚姻生活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李清照,结婚时性格还没有完全成熟。
婚姻不论是对任何时代的女子来说,都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大转折点。
婚姻让少女告别了天真烂漫的生活,承担起了为人妻子的责任和义务。
要以新的身份去面对陌生的公婆与丈夫。
这样一种巨大的转变,对与一位年轻的少女而言,往往由于前期的心理因素与经验的不足,而显得惘然。
对古代的女子而言,婚姻意味着重重的束缚之外,凭添了一条“夫权”的锁链,许多的家庭也就因此而埋下悲剧的种子。
这在封建社会都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的。
更何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对彼此陌生的青年男女骤然结合到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家庭,大多都是所嫁非偶,彼此之间在兴趣、性格、爱好、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常常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夫妻之间很少有恩爱可言,婚姻就好比她们的活死人墓,人生就在婚姻的凄凉苦涩之中煎熬。
因此,许多的女子被渐渐消磨去才气与个性,憔悴枯萎,在凄凉之中悄然离开人世。
而李清照是非常幸运。
她与赵明诚结婚。
李清照能够拥有自己心爱的丈夫,美满幸福的婚姻。
赵明诚性情淡泊,酷好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
对于金石学,李清照也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帮助丈夫考证、鉴别。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就是建立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的,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
李清照与赵明诚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但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因此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作一年一度的七夕。
尤其是两年后赵明诚出仕,相思之苦常常缠绕了这位思妇,李清照和赵明诚短暂分别后的离恨相思与内心的苦痛反映在她的词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窗,人比黄花瘦。
”②(《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与丈夫分别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写词人的寂寞心绪与相思情怀。
纵观李清照的婚后,除了朝廷给自己带来的不快之外,家庭生活基本上是愉快的。
“归来堂里小鸳鸯,翁佐崇宁政事堂。
郎典春衣携果饵,妾蠲珠翠市琳琅。
古今无比闺房绝,携手成欢分手念。
无钱怅记牡丹图,惜别悲吟江藕簟。
”(樊增祥《题李易安遗像》)③,这首诗概括了李清照的早期闲适温馨的闺阁生活。
在北宋那样的社会里,理学已开始盛行,女子进一步成为男子的附庸,并已开始缠足。
李清照能嫁给赵明诚这样一个与她情投意合、以平等态度对待她的丈夫,自然感到十分幸福美满。
有《一剪梅》为证,词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④试看,在荷残花凋的的清秋,女词人独自登上一叶小舟,近视河水静静的流淌,远望雁阵飞过,却等不到爱人的只语片言。
直到月光洒满西楼,仍然无法排解相思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思念是何等的深沉,离愁是何等的缠绵。
然而,李清照婚姻并不长久,诸多原因导致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姻的不幸。
二、历史现状导致悲剧的形成1、朝廷的内部斗争对李清照婚姻生活的影响北宋年间,党派之争给了这一对鸳鸯的幸福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李清照的父亲李恪非是属于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奸党”,这与他的公公赵挺之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新、旧党之间的争斗与沉浮,使李清照与丈夫生活在分别与重逢之间。
当时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李恪非,被当成与已故苏轼为首的“元祐奸党”,被罢黜出京。
与此同时,朝廷又连下二诏,分别为“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阕下”。
尽管李清照受党争株连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与此二苛诏中所规定的“政策”直接挂钩,尽管作为已经“泼出去的水”而成为赵家的媳妇的李清照不一定是本来意义上的“党人子弟”,尽管赵家不一定作严格意义上的“宗室”,而主要是因为与苏轼私怨很深的公公赵挺之此时连升三级、大权在握,为此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援救其父,但却落了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结局。
事已至此,回乡暂居以避赵家冷眼,未必不是自幼刚强自重的李清照的明智选择……那么,与赵明诚的分离也就不可避免了。
后皇帝下诏,解除党人一切之禁,李清照得以解脱,从原籍回到卞京府司巷的御赐丞相府。
但谁也想不到的是,赵挺之于大观元年(1107)三月被罢后五日即卒。
卒后三天,在京亲属便被捕入狱,李清照也因赵、李两家政治上的原因而无辜被捉入大牢。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势必会造成影响,朝廷的纷争给李清照的生活浓浓地烙上时代的政治的烙印。
2、封建婚姻制度对李清照婚姻带来的影响说李清照有“婕妤之叹”,不是莫须有的,从“春到长门春草青”(《小重山》)中就可以看出,李清照把自己待字时的居室称作“长门”,就足可说明“婕妤之叹”之称绝对不是莫须有的。
从当时的婚姻制度来看,赵明诚另择新欢也是很正常不过的。
况且,在宋朝,一夫多妻是屡见不鲜的,纳妾和寻花问柳是家常便饭的事,这就可想而知了“一个丞相府邸的三公子,就是结发之妻在身边都有可能难免心猿意马和三妻四妾,何况是年轻离偶,同时又是面对年轻美貌异性的诱惑,二十二三岁的赵明诚不可能完全灭绝生理上的欲求”⑤。
我们从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和人生活的欲求上来分析,“婚外情”是必然存在的,这也是造成婚姻悲剧的一个原因。
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不健全,导致了文人士子对婚姻现状的不满足。
“在传统婚姻中,总体上说,夫妻之间是礼多于情,义多于爱,生育多于性。
夫妻之间,处于一种极不平等也不正常的关系之中……夫妻之间既然少有情爱,甚至少有性爱,则婚后的男子(女子无此权利),便只好到别的女子那里去寻找爱情或者去寻找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
”⑥作为丞相之子的赵明诚,在那样“优越”的婚姻制度下,面对美貌女子的诱惑,加上生理上的欲求,可想而知,他会不会满足与他的婚姻现状呢?在宋朝那样的制度下,家妓、官妓作为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公开化与商业化的。
在此,我们不能不承认,文人与妓女之间的交往,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对不满意婚姻的弥补和对性爱生活的追求。
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在李清照的身上呢?赵明诚也会不会随波逐流?廷争的反复无常所导致的李清照的被迫归宁和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注定了李清照与当时的广大妇女一样,难免于在爱情上有有始无终,或有名无实的厄运。
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只能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她的《小重山》、《满庭芳》和《多丽·咏白菊》等作品中,细细咀嚼的话,就会读出只有女性较敏感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3、外敌入侵对李清照婚姻生活的影响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是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的一年。
这年秋天,青州兵变,十二月,金兵攻陷青州,赵家十余屋书籍什物,全部毁于战火。
李清照在家乡终于呆不下去,只得逃难南下。
当她辗转到达江宁时,已是高宗建炎二年(1128)的春天了,这时她丈夫赵明诚正做江宁知府,两人在一起所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之事。
李清照在此放声吟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⑦她用这首豪气十足的诗,用西楚霸王逐鹿败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的历史事实来讽刺苟且偷生的南宋小朝廷。
面对山河破碎的景象,面对自己不如意的婚姻现状,李清照只有在深闺愤笔疾书。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职的赵明诚死在刚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赶到建康,为赵明诚营葬,终于支持不住,猝然病倒。
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
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那就是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的嗜好和追求。
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是个沉重的打击,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
从此,她一身承受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漂零遂与流人伍”,这对她本人来说,当然是极其不幸的,李清照把这段惨痛的经历与时代脉搏结合起来,从而写出了许多血泪凝成的诗词。
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⑧词的上半阕写了此时此际的遭遇和感慨,下半阕直接点明流亡生活。
整首词就是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和内心刻划,表现了一个兵荒马乱中逃难者的形象,而其中渗透着一个孀妇的寂寞和悲哀,读来让人具体地感受到那个动乱年代的一个横断面。
三、小结出身于封建时代缙绅之家的李清照,她的阶级地位和时代影响,没有能够按照常规使她成为男子的附庸,没有使她成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贵族妇人;相反,这些使得她在诗词创作方面突破了时代和道学所加于她的某些局限,表现出卓越的才华,终于成为流芳百世的女作家。
李清照,一个封建社会的淑女,一个文场词坛的才女,她生活的全程里夹杂着这么多的历史环境的悲剧以及浪漫且又现实的情感悲剧。
她的遭遇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亦令人痛惜, 她的爱情和爱情诗篇都是悲情的、凄美的。
她的爱情悲剧,在那样一个实行封建统治和动乱不堪的时代也是必然的。
中国文学史上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我们引为骄傲,我们也为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悲剧深感惋惜。
注释:①《史记.外戚世家序》第四十九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第二版第1851页②宋李清照《醉花阴》见诸葛忆兵《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页③《宋代女词人传》刘敬圻、诸葛忆兵著吉林人民出版社第6页④宋李清照《一剪梅》见诸葛忆兵《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页⑤《李清照诗词文选评》陈祖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33页⑥《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75页⑦宋李清照《乌江》见诸葛忆兵《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4页⑧宋李清照《清平乐》见诸葛忆兵《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6页参考文献:[1]《文学原理》[M] 张永刚董文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李清照研究论文集》[C]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3]《唐宋词鉴赏辞典》[Z]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4]《李清照评传》[Z] 王延梯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中国文学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李清照全词评注》[Z] 徐北文主编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7]《李清照词选》[Z] 诸葛忆兵中华书局2005年版[8]《李清照事迹考辨》[Z]黄盛璋《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9]《李清照诗词文选评》[C] 陈祖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0]《李清照集校注》[Z] 王仲闻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