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稿开题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

学院:

专业:

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05 月28日

一、选题背景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和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而诗歌创作者们对“柳”却情有独钟。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的出现,最早的应属《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量运用柳意象的,则是在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本文对常见的柳意象进行解读,以使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这一重要意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文献综述

纵观 20 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的研究概况,我们可以发现, 柳意象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据不完全统计,这 20 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 36 篇。80 年代以王立为代表,他撰文“柳与中国文学——传统文化物我关系一瞥”(《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从整体上分析了柳意象在中国文学、文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从而开了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柳意象研究的先河。90 年代以刘卫英(柳意象的相思情爱内核及人格化历程;《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06期)、吴学良(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惜别意识的审美透视;《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1期),蔡少军(生命之灵的滥觞──中国美感心态中的柳意象审美模式探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等人为代表,他们分别从柳意象的情爱内核、惜别意识、审美模式、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层透视,使这一专题研究进一步的深化。21 世纪,探讨柳意象的情感意蕴、文化内涵和它成为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这方面以杨艳梅(论易安词的审美意象;《松辽学刊:社科版》;1999年第6期)、石志鸟(《中国杨柳审美文化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07-01出版)等人为代表。同时,对个体诗人和不同时期诗词作品中的柳意象研究是进入新世纪柳意象研究的新趋向,相继出现了对柳如是、欧阳修、周邦彦、李商隐等人作品中的柳意象的探析。六朝、唐、宋等时期诗词中的柳意象亦是新的研究点,这方面以刘入云(试论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刘勇刚(试论柳如是诗歌的情感与意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3 期)等人为代表。这些探讨使柳意象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与深化。

三、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和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而诗歌创作者们对“柳”却情有独钟。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的出现,最早的应属《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量运用柳意象的,则是在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本文对常见的柳意象进行解读,以使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这一重要意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1.柳意象的研究现状

2.关于柳的情感内涵的研究

2.1 杨柳吐青表春天

2.2灞桥折柳表离别

2.3 故园之柳表思乡

2.4 以柳的枯荣感叹韶华易逝

2.5 以柳的婀娜来表达女子的窈窕

2.6 以柳来砭世寓志

3.柳意象的形成原因

3.1受《诗经》的影响

3.2受民间“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

3.3 受谐音双关的影响

3.4生命意识的体现

3.5 易于入诗

四、预计进度

3月1日之前完成选题

3月1日—3月15日完成开题报告

3月16日—3月23日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

3月23日—4月1日搜集、整理、筛选资料

4月1日—4月21日论文撰写,完成论文初稿4月21日—5月10日论文修改、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