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的现象,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1、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的现象,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经济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
为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依靠先进制造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2009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此举表明,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已充分认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再工业化”成为美国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中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两国将产生更多的竞争,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
另一方面,美国目前仍拥有世界最高技能的劳动力和先进的装备,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极容易受到美国的技术封锁。
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制造业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
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并不高,表现为:经济创造力较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附加值不高,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较低、单价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三低”产品,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价格的“三高”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新兴产业的投入,提高先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
中国全面开放市场,参考或沿用美国成功的监管模式,必将形成外资、内资的蜂拥而至。
拥有技术整合经验和投资组织经验的美国企业一定会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为他们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的企业和各种风险与创业投资管理机构也会伴随而来。
主要国家和地区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措施
主要国家和地区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措施作者: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第01期目前的世界經济,已經处在又一次大变革的前夜,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国家间比较优势。
为加快走出經济低靡的阴影,发达国家纷纷加强战略部署,积极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一、美国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美国正借“第三次工业革命”初露端倪的契机试图引领全球产业分工新的布局,重塑美国新的竞争优势。
(一)国家战略近年来美国經济陷入低谷,美国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为刺激經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联邦政府对当前实体經济发展趋势进行了细致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发展计划。
(二)主要领域的发展现状新能源。
主要体现在太阳能发电产业、风电产业、清洁燃料和高效发动机行业等。
美国的新能源产业已进入相对大规模的应用阶段,相关生产企业致力于降低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设备的生产成本,并积极研究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伴随智能电网(SmartGrid)的设计和建造,太阳能发电厂和风力发电厂正在加紧布局和建设。
新能源汽车。
美国汽车制造商倾向于加强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技术,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销量增长较慢。
2012年3月,美国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总销量为5.2万辆。
美国汽车制造商已在传统汽车节能技术上取得一定进展,提高了燃油經济性,减轻了材料重量,发动机也进入涡轮增压的直喷时代。
新材料。
美国的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早,在特种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近年来,新材料不断与生物产业相结合,催生出新的发展方向。
以美国为主导的“材料基因组”计划目前进展顺利。
2011年6月白宫发布的“材料基因组计划”白皮书,有可能把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的速度缩短为5~10年。
生物产业。
美国的生物产业起步较早,目前发展迅速。
联邦政府制订了“分子生命过程研究计划”,还大力扶植人类胚胎干细胞基础研究。
另外,美国还积极设立生物技术产业园,在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聚集的地区设立了5大生物产业园;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于采用生物技术方法生产出来的药品与传统药品给予平等待遇。
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与前景分析
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与前景分析【摘要】本文以美国为研究对象,从制成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角度分析“再工业化”战略对美国及世界整体经济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前景预测,进而得到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再工业化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因受生产成本和资源环境问题影响,将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日本、韩国、中国等地转移,实体经济逐步空心化,国内经济重心转向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促成矛盾激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先后出台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促进法案》、《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和“新能源战略”等政策,以制造业为重点,高技术产品为核心,以实现经济复苏、巩固经济霸主地位、占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等目标。
一、美国“再工业化”的国内影响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近年来,作为美国制造业接收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之昂贵的运费,使美国制造业的向外转移不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同时美元连续贬值和临近目标消费市场的地理优势,使美国本土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注意。
在“再工业化”影响下,美国号召更多的制造业回流本土,加大对制造业的扶植力度,政府和私人对制造业的投资不断增加,对GDP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强。
金融危机期间,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制造业相对于先进制造业衰退较快,所以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扩大;而金融危机过后,在“再工业化”的影响下上升指日可待。
可以看出,先进制造业在金融危机期间抵御风险能力较强且后续增长实力强。
2、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受“去工业化”政策的影响,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口不断外流,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后,制造业开始复苏,就业形势开始好转。
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重点扶植制造业及与其他国家制造成本差距缩小来看,先前大规模转移至国外且科技含量较高的交通设备、机械和计算机及电子通讯等行业将部分回流至美国生产,而这些行业恰恰在制造业就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为美国经济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为降低失业率做出了巨大贡献。
欧洲推动“再工业化”战略
欧洲推动“再工业化”战略王雪菲;李永群【摘要】近年来,欧洲国家普遍“去工业化”,西班牙等国工业地位不断下降,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弱.欧债危机全面爆发后,“去工业化”致使抗危机能力不足这一弱点充分暴露,因而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被欧洲各国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议事日程上来.“去工业化”成普遍现象欧盟大部分成员国或多或少存在“去工业化”现象,其中以西班牙、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尤为严重,主要涉及纺织与服装业、汽车等行业.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1996年到2007年,工业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1%降至18%,工业部门吸收的就业人数从20.9%降至17.9%,这意味着欧洲人因为“去工业化”失去了280万个就业岗位.【期刊名称】《中国中小企业》【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2页(P68-69)【作者】王雪菲;李永群【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欧洲国家普遍“去工业化”,西班牙等国工业地位不断下降,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弱。
欧债危机全面爆发后,“去工业化”致使抗危机能力不足这一弱点充分暴露,因而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被欧洲各国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议事日程上来。
“去工业化”成普遍现象欧盟大部分成员国或多或少存在“去工业化”现象,其中以西班牙、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尤为严重,主要涉及纺织与服装业、汽车等行业。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1996年到2007年,工业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1%降至18%,工业部门吸收的就业人数从20.9%降至17.9%,这意味着欧洲人因为“去工业化”失去了280万个就业岗位。
西班牙IE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庞比隆在对比西班牙宏观经济相关数据后发现,1970年西班牙工业和能源产业占GDP的比例为34%,服务业占46.3%,而到2010年,这一比例分别为15.6%和71.6%。
导致欧洲国家“去工业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三产业的崛起是一个带有共性的因素。
关于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
再工业化是指重新重视和发展工业,包括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和发展新工业的过程。
与之相时应的概念——去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生产能力,主要是制造业产出和就业比重降低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印度制造业的崛起,美国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基于制造业就业和产出比重持续降低、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投资转向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等问题,已经提出过再工业化主张,甚至有人提出改变中国制造、美国消费的经济格局。
2003年美国劳工联合会发布了《复兴美国制造业》的报告。
报告指出,制造业是美国生产率提高、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者,也是维持国防和国土安全不可缺少的基础。
在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再次打出再工业化这张牌。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场演说中指出,美国经济要从过去维系在金融信贷之上的高消费模式,转向出口推动和制造业推动的成长模式。
奥巴马还指出,存危机过后要重新平衡制造业和服务业,美国制造业不断会有新的机会。
他强调,任何国家未来要在经济上领先世界,必须依赖于数学和科学,特别是能够将最新科学转化为技术生产力的能力。
这表明,美国已经把再工业化确定为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虽然面临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但美国的制造世毕竟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造业。
美国拥有世界最高技能的劳动力和最先进的装备,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引领者。
美国依然把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制造业作为立国强国之本的地位没有改变。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6.72%降低到2007年的23.85%,但美国仍是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最高的国家。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影响及我国的对策
INDUSTRY OF CHINA经济观察中国产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影响及我国的对策02中国产业Industry of China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概述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的完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但是,完成工业化过程不等于工业的消失,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不过经过现代化改造以后,工业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006年,美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9万美元,日本达到8.4万美元,德国为8.2万美元。
工业部门装备水平足以支撑一国对工业品的需求和消耗,从而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世界范围内配置和使用资源,工业部门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据统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占15%左右,而在全球的份额中高达20%,仍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由于工业部门至关重要,就需要发达国家不断地根据世界经济、科技竞争形势的变化对工业部门进行调整,以保持和加强工业部门的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每当经济条件和国际竞争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就要提出“再工业化”的主张,加强工业部门的观点也不断地得到学者的重视。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历史表明,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变化,提高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手段,是发达国家工业部门适应外部竞争条件的主动调整,而不是简单地恢复传统工业部门的过程。
二战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工业技术革命,在创造新兴产业的同时,也对传统工业部门的现代化改造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再工业化”概念,1968年版的韦伯斯特词典对再工业化的解释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是通过政府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
而从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明显放慢,发达国家进入工业部门的调整时期,而以提高能源效率为特点的“再工业化”也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政策工具,因此于再工业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XX工业发达国家级地区再工业化资料
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及地区有关“再工业化”资料(一)发达国家及地区“再工业化”战略相关资料1.美国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 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2010年8月提出了《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帮助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制造业总投资规模为170亿美元左右;2011年6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交给奥巴马一份《保证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的报告,建议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2012年1月24日,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通过税收、出口等方面的措施将美国制造商拉回美国,从而为本国提供就业机会、振兴美国制造业。
2.英国英国政府早在2008年已经发布了制造业战略。
2009年4月,英国公布了新产业新工作战略。
基于以上战略,英国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发布了《英国先进制造领域一揽子新政策》,旨在帮助英国制造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并抓住新的市场机遇,打造英国工业的未来。
同年,英国工党政府还设立了一个7.5亿英镑(12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基金,向一些行业和公司进行投资,其中主要包括制造业。
2010年5月2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联盟政府将通过少干预、支持和鼓励竞争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税、鼓励创业和制造业发展,以此方式重新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恢复平衡。
2011年,英国政府发布了《英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策略和行动计划》,对制造业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提出了提振英国制造业的五大策略,并配合七大行动计划。
英国政府还于2011 年8月发布了《绿色经济转型计划:政府和企业合作》,以促进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绿色经济转型。
3.法国法国总统萨科齐在2008年宣布建立国家主权基金——“战略投资基金”(FSI),旨在向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制造企业注资。
萨科奇还计划通过国家持有企业股权,对企业实施更严密的控制。
法国政府在2010年3月宣布,5年内要将制造业产出增加25%。
西方“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
西方“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中小企业形成新挑战一、“再工业化”渐成全球新趋势“再工业化”并非一个新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泰·埃兹厄尼提出。
而从性质来看,当前美欧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超出了“再工业化”的范畴,实质上是产业升级和“归核化”(即向设计、研发、标准等价值链高端抬升),在这方面美欧等国都在积极行动。
美国正以这次金融危机为突破口,扭转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本末倒置的关系,使美国经济向实体经济深刻转型。
面对“去工业化”在产业结构和就业方面带来的威胁,欧盟委员会几年前提出了欧盟工业政策的方向与目标,其重点是促进创新,并启动了以下方案:2008年建立欧洲创新技术学院;实施联合技术倡议,研发如卫星监测环境与地球安全、微电子工艺燃料电池、药物创新等技术与工艺,以提升“再工业化”进程。
二、中小企业正遭遇全球“再工业化”新挑战从当前美欧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和影响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把过去大量的工业生产环节转移到海外的“去工业化”,转变为现在的“再工业化”政策,这一动向对我国中小企业会产生巨大影响,值得充分关注。
贸易摩擦升级不可避免,美国产业转移政策如海外产业国内化以及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及产业化的全球制高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欧美政府为了增强“再工业化”战略下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做了多方面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出口,实行全面严格的贸易救济措施。
2010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起“国家出口倡议”,创建“出口促进内阁”,重启“总统出口委员会”,设立一站式的出口促进服务点,向潜在出口商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努力开辟新市场,以“全球经济再平衡”为借口向其他国家施加汇率的压力。
2010年4月白宫公布《总统出口管制改革倡议的情况说明》,改革中小企业出口管制体系;2010年8月,美国商务部公布贸易救济措施的14条建议,大幅度提高“双反”税率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
此外,还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向东亚、中亚、拉丁美洲、中东、非洲、俄罗斯等地派出知识产权专员,使中小企业在海外采取行动时能够提供协助,并最终为本国中小企业自由公平进入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影响作者:王茹来源:《国际商务财会》2023年第22期【摘要】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国际关系中既是对手,也是盟友。
制造业在一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受到美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曾因承接美国的“去工业化”而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后续美国因国内“去工业化”而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又使美国不得不进行“再工业化”,同样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当前我国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美国制造业“再工业化”战略及两国制造业发展历程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启示。
【关键词】制造业;去工业化;再工业化;PMI【中图分类号】F471.2;F124一、美国“再工业化”发展历程美国的“再工业化”主要源于美国在二战后的“去工业化”,彼时美国主导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为谋求最大经济效益而外包基础加工、组装环节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而进入“去工业化”阶段。
进入“去工业化”阶段后,美国将该部分制造业外包给劳动力价格更低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仅保留位于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等环节以及高端制造业,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此时的美国,已经掌握大量的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能够依靠垄断知识产权与专利收取高昂的费用。
同时,美国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对外提供金融服务贸易,致力于追求高投资回报率。
而当时的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因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最大的承接国家,大量的外资及生产线设备的引进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也迎来快速起步阶段。
但是美国经济的虚拟化却导致了美国国内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制造业产业条线转移使得国内失业率剧增,美国中西部地区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因失去产业支柱而迅速凋敝,美国东部一些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和钢铁企业迅速萎缩,这些企业所在的城市甚至因失去稳定税收、大量举债而不得不宣布破产。
试论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
试论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试论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摘要再工业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战略,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
美国不仅在逐步推进再工业化计划,同时也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本文将围绕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两个主题,分别进行深入分析。
目录一、再工业化的概念及意义1. 再工业化概念2. 再工业化的意义二、美国经济战略1. 贸易保护主义2. 投资和创新3. 高技能人才培养三、再工业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1. 促进经济转型2. 刺激地方经济3. 增强国家实力四、案例分析1. 美国的再工业化计划2.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再工业化3. 日本的再工业化计划4. 德国的制造2020战略5. 加拿大的再工业化计划五、结论一、再工业化的概念及意义1. 再工业化概念再工业化,又称再工业革命,是指当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产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业化和升级后,因为一些原因,如生产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竞争压力等,导致工业化的成果丧失,为了恢复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而提出的新一轮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
2. 再工业化的意义再工业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战略,具有以下意义:(1)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再工业化过程中,通过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2)增强国家实力。
再工业化能够提升国家的产业结构,增加对于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也能够增加对于国外市场的竞争力。
(3)刺激地方经济发展。
对于一些发展较慢的地区而言,再工业化有利于吸引大量的投资和人才,直接或间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美国经济战略1. 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是美国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美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如限制进口、提高关税等。
这种策略可以保护美国本土产业,但也容易引起国际贸易争端,影响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
2. 投资和创新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创新性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关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简介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
2009年11月,在吸取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奥巴马政府推出了“再工业化”战略,重新打造美国经济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扭转美国经济所面临的严重“结构失衡”的问题(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努力实现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针对国内市场,美国政府采取减税、增加流动性等政策组合拳来激活产品“供给”和需求的活力。
针对国际市场,美国政府不断向贸易顺差国家和地区施加压力,促进美国产品出口和提升价格竞争力,改善美国企业和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和国家的“双赤字”压力。
不过,美国的“再工业化”不可能简单地将自己的跨国企业召回美国,在国内做和新兴市场企业一样的产品。
虽然金融体系的衰退必然要求美国通过再工业化来提升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但实际上美国除汽车外的大部分制造业都复兴不易,只有服务业复苏较快。
另外,这种“再工业化”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不可能离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美国政府并不像中国政府一样财力充足,所以只能靠企业自身“转型升级”。
企业不会刻意“结构调整”、“标新立异”,而是会非常务实,利用自己现有的“比较优势”来争取市场份额。
全球“再工业化”下的中国困境与战略突围
全球“再工业化”下的中国困境与战略突围作者:张茉楠来源:《财经界》2013年第02期面对这场大变局,中国制造业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中国如果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如何实现整体价值链的升级将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未来。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欲借“再工业化”重夺国际制造业竞争主导权,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阵地,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前堵后追”之势。
面对这场大变局,中国制造业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中国如果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如何实现整体价值链的升级将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未来。
一、本轮西方国家“再工业化”的实质是实现产业升级其实,“再工业化”并非是一个新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泰·埃兹厄尼提出。
詹姆斯·米勒在回顾美国产业演进和1973年产业衰退的基础上,指出,“再工业化”作为一种积极的产业政策选择,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产业调整和升级的,以提升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鉴于日美制造业的竞争格局逆转,美国里根政府提出了恢复制造业地位的主张。
罗伊·罗斯维尔和威特·杰格维尔德把“再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结构的转型,主要是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换代,提升产业附加价值。
但从性质来看,当前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超出了“再工业化”的范畴,向新的产业革命迈进。
2008年的金融危机几乎摧毁了美国几十年来的发展模式,以透支消费、信贷扩张和房地产市场繁荣为支点的美国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危机后的美国经济何去何从?这是奥巴马政府必须解答的难题。
联合国工发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近10年来,全球制造业总量中,美国份额不低于1/5,但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美国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建立新的“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
美国和日本“再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美国和日本“再工业化”的路径选择作者:暂无来源:《计算机世界》 2016年第14期新一轮制造业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打响。
除德国外,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皆提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内容的“再工业化”规划。
发达国家当前力推的“再工业化”并不是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是制造业的升级和以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结构转型。
如果说当年的工业化是发达国家崛起与富强的基础,那么目前的“再工业化”则是向新的产业革命迈进。
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一、美国推动“再工业化”的战略背景金融危机后上台的奥巴马政府竭力寻找引领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的突破口,最终把目光聚焦到“再工业化”。
美国于2012年启动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中,这一被称为“再工业化”的思路得到全面阐释。
其中提出要发展包括先进生产技术平台、先进制造工艺及设计与数据基础设施等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其核心是鼓励创新,并通过信息技术来重塑工业格局,激活传统产业。
与德国渴望利用新的变革重塑领导地位类似,美国亦认为解决制造业空心化的更有效的方法是一场具有变革性的制造业模式转变,这样才能使其从本质上突破现有的国际行业格局,再次实现在新的制造业中的复兴。
从短中期来看,奥巴马政府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目标是要重振美国制造业,创造就业,推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等。
这既源于对金融危机前“去工业化”潮流的纠正,也源于制造业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制造业能够帮助一个国家保持产业领先地位,同时提供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
在全美所有行业中,制造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排第4位,大约是美国一直引以为傲的金融服务业的3倍。
据统计,自2010年2月以来,制造业已为美国人创造了53万个就业计划,实现连续31个月增长,创过去近25年以来最佳表现,其中多为高新尖端技术就业机会。
正是发现了制造业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乘数效应,2008年还在竞选总统期间,奥巴马就公布了自己的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以吸引基数庞大的蓝领投票者。
各国纷纷实施新工业化战略
各国纷纷实施新工业化战略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的关键核心技术。
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要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
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绝不是自我搞封闭,而是在扩大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各国纷纷实施新工业化战略以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为代表,发达国家对高端制造业再调整再布局,以打造国家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德国出台《国家工业战略2030》,目标使工业产值占比提升至25%,以保证德国工业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竞争力。
美国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鼓励政府部门、大中小微企业、行业联盟与协会、高等院校等广泛参与,共建政产学研用联合体。
德国实施创新能力网络行动,大力推进建设创新网络,着力打通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在布局上,美国努力将墨西哥和部分拉美国家打造为自己的制造基地,西欧极力将东欧、土耳其等拉入自己的产业圈,日韩将供应链延伸到东南亚,全球可能出现多个高技术产业制造基地的新局面。
二、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更好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作用。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创新政策评估督查与绩效评价,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一)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强化创新。
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
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组织开展创新政策清理,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研究:措施、难点、成效及影响_______
·世界经济与国际比较·第24卷第1期 2014年1月 Vol.24 No.1 Jan.2014DOI:10.3969/j.issn.1674 8131.2014.01.010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研究:措施、难点、成效及影响林 珏(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摘 要: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是在国内传统工业衰落、产业空洞化、对外贸易严重逆差以及经济衰退背景下提出的,目的不是要步回传统的工业化时代,而是开展对制造业材料、工艺、技术、动力能源、管理、服务形式、生产模式的一场创新活动,是对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预示着一场由美国主导的新的产业革命的开始。
重振制造业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尽管面临经费投入多、结构性成本高、就业难度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就业人口老龄化以及工程师不足等困难,通过立法重振制造业、建立制造创新中心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教育与培训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与贸易保护等措施,“再工业化”已经对美国制造业的振兴、就业状况等带来一定的影响。
美国利用国内页岩气革命带来的能源低廉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将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业对美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优势被削弱,技术差距拉大。
为此,中国必须重视这场由美国主导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动向,借鉴其研发、投资经验与模式,推动技术研发与创新,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高新化。
关键词:“再工业化”战略;重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网络;制造创新中心;新贸易保护主义;制造业价值链;产业革命;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中图分类号:F061.3;F1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131(2014)01 0076 10 美国的“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战略是针对近十多年其经济“去工业化”带来的虚拟经济过度、实体经济衰落、国内产业结构空洞化现象而提出的,它要实现的目标是:第一,重振实体经济,推动美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第二,通过技术、商业模式、管理的创新以及互联网优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第三,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劳动效率,增强国内企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第四,保持美国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地位。
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
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一、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发展战略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以此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出路。
(一)美国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国政府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再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
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并且包含增加133亿美元以制造业为主的科研投入。
2009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美国政府在2010年8月提出了《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帮助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该法案约定的制造业总投资规模为170亿美元左右,美国联邦政府希望通过暂时取消或削减美国制造业在进口原材料(主要为化学原料)过程中需付的关税,来重振制造业竞争力并恢复在过去10年中失去的560万个就业岗位。
2011年6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交给奥巴马一份《保证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的报告,建议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意启动该计划,提出了强化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的本土制造能力、研究开发创新型节能制造工艺等政策措施。
2012年1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通过税收、出口等方面的措施将美国制造商拉回美国,从而为本国提供就业机会、振兴美国制造业。
相关协会、民间机构也纷纷出台研究报告,支持美国的这一“再工业化战略”,2010年6月,美国制造商协会(NAM)发布了《制造业发展战略: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美国竞争力》的报告。
该战略中细述了提升出口,推动制造业的综合规划,以此应对史无前例的全球竞争,该战略还在税收、贸易、能源和基础设施等各项政策方面提出了较高目标。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一、世界主要国家“再工业化”发展战略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以此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出路。
(一)美国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国政府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再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
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并且包含增加133亿美元以制造业为主的科研投入。
2009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美国政府在2010年8月提出了《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帮助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该法案约定的制造业总投资规模为170亿美元左右,美国联邦政府希望通过暂时取消或削减美国制造业在进口原材料(主要为化学原料)过程中需付的关税,来重振制造业竞争力并恢复在过去10年中失去的560万个就业岗位。
2011年6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交给奥巴马一份《保证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的报告,建议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意启动该计划,提出了强化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的本土制造能力、研究开发创新型节能制造工艺等政策措施。
2012年1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通过税收、出口等方面的措施将美国制造商拉回美国,从而为本国提供就业机会、振兴美国制造业。
相关协会、民间机构也纷纷出台研究报告,支持美国的这一“再工业化战略”,2010年6月,美国制造商协会(NAM)发布了《制造业发展战略: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美国竞争力》的报告。
该战略中细述了提升出口,推动制造业的综合规划,以此应对史无前例的全球竞争,该战略还在税收、贸易、能源和基础设施等各项政策方面提出了较高目标。
2011年11月,NAM又发布了《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促进经济增长的四大目标》的报告,该报告客观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在政策上存在的弊端,系统提出了在投资、贸易、劳动力和创新等四大方面促进美国制造业复兴的目标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2011年8月,由著名战略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引起广泛关注的《美国制造回归-为何制造业将回流美国?》报告,该报告认为,随着劳动力和能源等综合成本的不断提升,中国将不再是制造业投资者的默认选择,而美国在劳动生产率、物流、本币贬值以及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将不断显现,这将不可避免地引动全球制造业投资的回归趋势。
随后,波士顿公司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相关评论,继续为美国制造业回归营造声势。
而美国奇点大学Vivek Wadhwa 教授发表的《为什么说现在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更是提出了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相结合的制造业革命的观点,以此来支持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定位于新技术必将取得成功。
此外,2011年12月13日,美国白宫宣布,创设隶属于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的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以协调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制造业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并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和出口。
二、其他主要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欧盟大部分成员国或多或少存在“去工业化”现象,其中以西班牙、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尤为严重,主要涉及纺织与服装业、汽车等制造行业。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从1996年到2007年,工业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1%降至18%,工业部门吸收的就业人数从20.9%降至17.9%。
欧洲的“去工业化”,主要是源于第三产业的崛起,其中,以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显著。
同时,政府缺乏政策重视及新兴市场国家所带来的低成本冲击加速了“去工业化”的进程。
“去工业化”给金融危机后,特别是欧债危机时期的欧洲经济带来很大的困难,大大削弱了其抗衰退的能力。
瑞典及早意识到了“去工业化”的危害,政府重新加大了对工业的投入,实行“再工业化”战略。
2011年工业领域总投资达532亿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6.74瑞典克朗),比去年增加10%,预计2012年工业投资还将增加7%左右。
并且,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领域,大力发展电子、环保、能源、生物、制药等高端制造业,爱立信、ABB、SKF等老牌企业焕发出新活力。
2011-2012年度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瑞典排名第三,仅次于瑞士和新加坡,超过美国。
英国政府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就已经发布了制造业战略。
2009年4月,英国公布了新产业新工作战略,形成了支持发展英国新产业和新工作机会的主要框架。
基于以上战略,英国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发布了《英国先进制造领域一揽子新政策》,旨在帮助英国制造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并抓住新的市场机遇,打造英国工业的未来。
同年,英国工党政府还设立了一个7.5亿英镑(12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基金,向一些行业和公司进行投资,其中主要包括制造业。
2010年5月2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英国约克郡的利兹市表示,英国经济需要转型,他的联盟政府将降低企业税、鼓励创业和制造业发展。
新任政府将会为企业减少干预、支持和鼓励竞争,重新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努力恢复经济平衡。
2011年,英国政府又发布了一项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对制造业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提出了占据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步伐、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帮助企业增加对人才和技能的投资以及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来提振英国制造业的五大策略,并提出了诸如英国贸易投资署将额外拨款支持、投入3000万英镑建立制造业技术中心、通过合作创新培养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地方产业规划和中小企业产品设计能力、对先进制造业员工进行综合技能培训、加强软科学研究并培养年轻一代对制造业的兴趣、以及出台“低碳工业战略”和“国际市场战略”等七大配套行动计划。
并且,英国政府还于同年8月发布了《绿色经济转型计划:政府和企业合作》,以促进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绿色经济转型。
为了振兴制造业,一向很少直接干预产业发展的法国政府也积极制定重振本国制造业经济的政策。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2008年宣布建立了国家主权基金——“战略投资基金”(FSI),旨在向深陷金融危机影响的制造企业注资。
如2009年7月向法国建筑玩具制造商Meccano注资了220万欧元(相当于310万美元),促使2010年2月Meccano宣布其加工制造工厂将从中国迁回总部加莱(法国的一个工业城市),从而为加莱创造多个就业岗位。
继建立战略投资基金后,萨科奇还计划通过国家持有企业股权对企业实施更严密的控制。
法国政府在2010年3月宣布5年内要将制造业产出增加25%。
2012年1月29日,萨科齐宣布提高增值税、增加就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征收金融交易税等多项改革措施以重振经济。
萨科齐表示法国正面临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尽管目前危机形势有所改善,但法国必须进行改革,在削减债务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法国制造的竞争力,促进法国经济复苏。
为支持实体经济,法国政府2月起将斥资10亿欧元建立“工业银行”,专门面向实体经济企业展开借贷业务。
“去工业化”严重的西班牙也制订了“再工业化”援助计划,对工业企业的援助申请实施资金支持。
该计划旨在推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实施支持高技术和高生产力的工业计划以创造就业。
2011年西班牙政府共收到了2412份援助申请,受理908份,拨付的援助金额达4.624亿欧元,这些援助将带动16.8亿欧元的投资并创造直接就业岗位4676个。
面对“去工业化”在产业结构和就业方面带来的威胁,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盟工业政策的方向与目标,其重点是促进创新,并启动了以下方案:2007年成立欧洲研究理事会;2008年建立欧洲创新技术学院;实施联合技术倡议,研发如卫星监测环境与地球安全、微电子工艺燃料电池、药物创新等技术与工艺,以提升“再工业化”进程。
2011年,欧盟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在市场投入2000亿欧元的资金,以刺激经济发展,这相当于整个欧盟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 1.5%。
并敦促欧洲中央银行再次下调其主导利率,以促进欧盟成员国为制造业等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并进行国家担保。
同时,计划还要求各成员国暂时减少增值税额度以刺激消费,欧委会承诺在2012年3月出台政策减少高密集劳动力企业(以制造业为主)的增值税率;此外,该计划建议对欧洲汽车工业提供50亿欧元的财政支持,重点发展绿色环保汽车的研制。
目前,欧盟为应对化石能源时期的终结,已经制定了走向绿色制造的路线图。
对于同属欧盟的制造强国德国来说,由于受危机影响较少,德国并未提出复兴制造业的战略和计划。
但是,重视制造业是德国的传统,也是政府、企业和工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政府定期同“研究和创新专家委员会”举行会议,分析工业国家发展现状和德国技术生产趋势。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英美制造业部门大量裁员,而德国通过政府扶持和补贴等手段,尽量维持制造业的就业稳定,这是危机过后德国的研发密集型制造业迅速恢复的重要原因,拥有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高端制造为德国贡献了29%的GDP。
并且,德国制造业一直以来以中小企业为中坚力量,德国总理施罗德认为,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是德国制造业称霸全球的“隐形冠军”。
当前形势下,为应对美国、英国、中国、法国、德国和韩国的“强势的”制造业产业政策,亚洲制造强国日本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制造业的战略举措。
日本国际贸易委员会和日本通产省分别于2009年、2010年发布了《日本制造业竞争策略》和《日本制造业》专题报告,包括全面推动5个战略性产业的战略蓝图,这5个产业包括基础设施、环保产品、医疗服务、文化产业及像机器人和宇宙空间项目这样的新领域。
这些项目将推动相关产业在2020年实现总的市场规模达到3187亿美元,净增257.9万个职位。
2010年4月,日本时任首相菅直人提出日本政府有意向基于日本强大的制造能力而塑造一个新的“日本公司”,加强政治经济一体化。
2011年,日本政府公布了以制造业等为主要对象,应对日元升值和产业空洞化的《应对日元升值综合经济对策》,其中包括增加地方产业补贴,以强化日本工业的竞争力等。
此外,目前日本早期制定的《科学基本计划》已处于第三个阶段,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的研发和新的生产工艺,而这些是日本制造业强大的主要来源。
2012年,日本财务省最新发布的统计显示,2011年日本出现自1980年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
虽然去年出现逆差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地震海啸等临时性因素,但从长远来看,产业转移造成的制造业空心化是日本出现贸易赤字的趋势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