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再工业化_战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1期2011年2月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lin Province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Vol.25No.1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

February 2011对“再工业化”战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的比较

□吴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收稿日期]

2010—12—08[作者简介]吴亮(1973—),女,甘肃天水人,兰州商学院副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在读博士研究生。

[摘

要]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世界经济造成重挫,各国纷纷以积极财政政策和数量化货币政策

的搭配,

配合产业政策的调整来拯救本国经济。其中,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引人注目。这就要求我们对“再工业化”战略进行剖析,并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进行比较。[关

词]再工业化;再工业化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

F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657(2011)01-0016-04自2008年下半年,受到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指标剧烈下降,实体经济经历二战后的“最严重”冲击。经过各国政府和货币当局的经济刺激,

2009年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体经济指标逐步企稳。全球已经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

“后危机时代”。2009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指出美国将转向以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的发展模式,力图在现代化、高级化和清洁化中寻找出路,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来重塑本国的竞争优势。这些政策措施被称为“再工业化(Re -industrialization )”的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反映了美国认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引起了我国一些学者和官员的密切关注,

他们认为,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会对中国以加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

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因此,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规划势在必行。由于国家产业规划不仅涉及中长期的政策部署,而且牵涉到全国产业布局、财税与投资政策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对“再工业化”战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我国产业规划的战略定位。

一、对“再工业化”的认识

“再工业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是针对传统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基地的振兴和改造问题提出的,之后“再工业化”的概念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变动。80年代初期“再工业化”的重点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换代;80年代中期“再工业化”的内涵转变为产业的结构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度高转型;到了21世纪,“再工业化”的侧重点是通过政府帮助、税收激励、工厂和机器现代化等途径实现的工业和工业社会的复兴。在“再工业化”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再工业化”是一

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现代化复兴,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一概念再次盛行,但是这一概念的提出,与以往存在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后危机时代的“再工业化”是对90年代以后“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27%以上,稳居世界第一。然而,八九十年代的“去工业化”政策,使美国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美国制造业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到2007年次贷危机之前,制造业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11.68%,美国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总额占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2]。

其次,后危机时代的“再工业化”是在一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二次工业化。其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利用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扭转美国当前严重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现象。除此之外,“再工业化”还包括利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引领和改造其他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信息、生物、医疗、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兴产业。

第三,后危机时代的“再工业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问题。后危机时代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的共同点都是依靠科技创新,注重发挥创新在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中的重要作用,重新获得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美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再工业化”的重点产业;欧盟提出实施“绿色汽车伙伴行动”、“能效建筑伙伴行动”和“未来工厂伙伴行动”等“再工业化”的经济复苏计划;俄罗斯“再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纳米、能源和环境等知识产业和新技术产业。

二、我国产业战略调整的背景后,我们认为,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刻不容缓。原因是:

从国际来看,首先,我国对外贸易环境严重恶化。由于当前各国政策重点仍然是刺激本国国内消费、恢复就业和扩大对外贸易,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环境严重恶化,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为降低。2009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为-44.8%,2010年3月终止了从2004年5月开始连续70个月的贸易顺差[3]。其次,各国纷纷推出的“再工业化”计划,意图是借助新科技革命形成新兴产业,重塑本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再工业化”战略会压缩我国相关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如果我国不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将无法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从国内来看,(1)现有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状况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200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达31亿吨标准煤,是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而同期我国的GDP只有4.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比重仅8.7%[4],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2)人口与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到2030年,我国人口接近15亿,人均耕地面积要在目前1.38亩的水平上减少10%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此外,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5],加速发展的老龄化社会使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减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减退。(3)国际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上,而我国则是这种贸易战的主要受害者。因此,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是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必然。

因此,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培育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10月18日,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