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导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导引

第一部分:微型写作学习任务——阐释概念间的关系

一写作任务阐释

(一)文体解说

事理性说明文作为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通过揭示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此类文章常会涉及各领域的专业概念,一般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说。写这类文章时,想把某个事理讲明白,常常需要把一些关键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阐释清楚。概念既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又是组织文章的关键构件。阐释概念间的关系,一般要根据自己对事理的认识,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或现象来解释。

(二)写作要求

阐释概念间的关系的写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抽象概念具体化

概念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生活或经验中的具体情景去解释概念,将模糊的内容明确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比如《说“木叶”》中,作者就将“木叶”“树叶”“落木”等概念放置在不同的诗句中,将这些概念具体化,然后再阐释这些概念间的区别。

2.概念分解法

運用这个方法,需要将核心概念拆分为字或词,进行分解式阐释。分解式阐释有利于逐个辨析关键概念中的具体字词。如《说“木叶”》中,作者将“木”和“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既而通过发问“‘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经过层层阐释,最终得出“‘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层层分解,读者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透彻,从而更明晰地把握概念的本质与内涵。

3.比喻阐释法

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的概念阐释方式,它运用形象的语言直观具体地呈现概念的内涵,使阐释更鲜明,更通俗易懂。

4.事例阐释法

对概念内涵的阐释,有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作解读,挖掘它的深层义或特殊义,这个具体的语境就是事例。叙述事例可以概括,也可以放大细节。

(三)示例引路

如何理解经济学里重要的概念“盈利”(节选)

这个概念,是从成本的角度进行理解的。凡是盈利都是意外。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放弃的东西越多,代价就越高;放弃的东西越少,代价就越少。如果没有放弃,就没有成本。

举一个例子,我在街边买一个碗,花了10元钱,准备用来吃饭。买回来发现,这个碗是乾隆皇帝用过的,现在市场价值10万元。那么,我继续用这个碗吃饭,成本是按10元算还是按10万元算?当然是按10万元算。因为我放弃的最大代价,是这个碗被送到博物馆,吸引游客所能赚回来的收入。

当我们得知这个碗不是一个普通的碗,而是一个珍贵古董的时候,我们获得了盈利。凡是盈利都是意外,英文叫作windfall profit,也译成“横财”。横财是在我们意识到这个商品的价值跟预期不一样的瞬间产生的。

从那一刻起,这个产品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我们继续使用这个产品的成本,就要以新的价值为标准进行估算了。赚取利润只是瞬间的事情,一旦赚取了利润,这个碗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资源。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略有改动)

这段文字向我们介绍了经济学中“盈利”的概念,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阐释了“凡是盈利都是意外”的观点。即使没有经济学的基础,我们也能很容易地理解这个概念。语言通俗易懂,阐释概念深入浅出。

二写作任务

(一)任务呈现

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课文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做比较。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二)

这个学习任务提示同学们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特别是在阅读学术性较强的文

章时,要注意提炼文中的主要概念。这些概念一般比较专业,同学们可以通过作者所举的较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还可以通过画知识结构树或思维导图来梳理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学生例文

1.思维导图

2.例文展示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的“文法”“词汇”“可译性”的关系解说

高二(3)班刘一宁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的规范,既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词汇”指的是梁、柱、门、窗、游廊、庭院等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构件。

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来阐说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所谓的“可译性”,指的是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即使表现形式纷繁多样,也可以解读出来。借“可译性”来阐说不同时代不同民

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有些建筑的性质是相同的,但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却是不一样的,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特点。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要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点评】该文先阐释了“文法”“词汇”“可译性”这三个概念,还原了这三个概念所对应的建设学上的具体所指。阐释各概念间的关系时,注重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站在作者的立场和情感角度,来解说作者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说理方式的原因。对概念的解说条理清晰,分析概念间的关系时逻辑缜密,并能用思维导图直观地呈现多个概念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大作文写作——事理性说明文的写作

[一任务解说]

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不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要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委,这就需要作事理的说明。

一般说明文以介绍事物、阐明特征、指出因由、解释事理为主,使人读了能理解具体事物的特征、状态、功能。而介绍抽象事理,使人能领会其精神实质的说明文被称为事理性说明文。与介绍事物相比,说明事理有一定难度,因为事物是具体的,而事理则比较抽象。写好事理性说明文的关键是把事理说明清楚,就是要说清楚事物的性质、原理和因果关系、发展规律等。要写出阐释清晰的事理性说明文,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事理”要有准确、深入的认识

所谓“事理”,就是事物所蕴含的某种道理。一般而言,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做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如果想要把事理讲述清楚,就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做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首先,要细致观察,并了解事理的一般性特征。其次,可以通过请教专家、查阅文献资料等,从多方面收集材料,透彻了解事理。总之,对事理有深入的研究,就能思之愈深、说之愈明。

(二)说清“事理”的关键要素

这些关键要素包括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比如梁思成在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时,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即使不是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

(三)说清逻辑顺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