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格

合集下载

关于道德人格

关于道德人格

关于道德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也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

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特有的人格同他人区分开来。

如果把众多的人格相比较,就有正常与异常、高尚与卑下的差别。

心理学总是把人格与人的生理活动、生命活动相联系,分别人格的正常与异常,并试图纠正异常以归于正常。

伦理学总是把公民个人的人格同其社会道德关系和社会道德活动相联系,区别诸人格的高尚与卑下,并力图改变卑下的人格以归于高尚的人格。

所采取的观察角度和标准不同,对人格的区分也就不可能一样。

伦理学从善和恶、高尚和卑下的区别上看待个人人格之间的差别,因而其人格概念也就是道德人格的同义语。

一般说来,道德人格就是具体个人的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人的脾气习性与后天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

道德人格标示着公民人格的道德性,同时也标示着整个人类与动物的区别。

道德人格可以划分为由下到上的数个层阶,那种丧失了最起码的人类道德,处在最低道德人格层次或低于最低道德人格层次的人,可谓丧失了人格。

周恩来不愧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道德人格的典范。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撰写的《领导者》一书中,曾设专章阐述了他心目中的周恩来及其所具有的道德人格。

尼克松认为,周恩来的教养使他具备才智、尊严、风雅、仁慈、决心和毅力等品德。

在周恩来身上,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道德人格的巨大力量,增强树立培养和完善道德人格的坚定信心。

郑培民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

他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塑造道德人格是涉及公民道德建设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

伦理学王泽应第五讲个体道德发展与道德人格

伦理学王泽应第五讲个体道德发展与道德人格

第三节 道德人格
❖ 1、人格的定义和结构
❖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人格的 英文personality来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最初指演 员戴的面具,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 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 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 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 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 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 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 征。
第三节 道德人格
❖ 1、人格的定义和结构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 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 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我 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提法。
3、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阶段
价值目标是个体根据社会道德的要求和自身 的生活理想在实践基础上整合而成的用以支配 自己具体道德活动的总体的和最高的目标和方 向。它对个人行为具有整合、内控、导向和激 励等作用。由于价值目标是个体道德成熟与完 善程度的标志,因此,社会对个人的道德影响 主要是一个价值导向问题。
道德人格的特征
1.意志 自主性
2.自我 同一性
3.主体 完整性
3、道德人格的功能
道德人格具有对内功能和对外功能。 道德人格的对内功能有:
道德人格的培育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道德人格模式已被打破,现代 道德人格模式正在建立。
❖ 新时期道德人格是传统道德人格的创造性转换。我们今天 要构建新型人格模式,一方面要吸收和转换中国传统的人 格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发扬与继承;另一方 面,则要融入西方现代人格新理念,构建新时期道德人格 模型。这一模型,应该是道德与智慧、情感与理智、利与 义、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范式。所以,新时期的道德人 格是人格品质的总和,体现了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体现 了人生价值和意义。

道德人格名词解释

道德人格名词解释

道德人格名词解释
道德人格名词解释为:
道德人格(moral per sonality)是当代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主题。

20 世纪90 年代起,针对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未能很好解决知行关系的问题,Blasi、Lapsley和Walker等研究者明确提出了道德人格概念,认为必须将道德人格引入道。

所谓道德人格,即作为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由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

其中,道德认识和情感是基础,道德意志是关键,道德信念是核心,而道德习惯是道德人格的最后完成。

构成道德人格的五要素,是道德主体所在社会、所在集团的道德的反映,是道德主体长期进行道德交往所形成的道德特质的凝结。

道德人格不是先天的,而是人们进入社会道德生活以后,在不断地处理围绕着他本人而发生的种种道德关系,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的过程中,被逐渐塑造而成的。

人格与教师的人格

人格与教师的人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于教师来说,自己的人格一方面是 自己的本体价值的标志,但另一方面,由 于教师的人格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或工具, 所以又具有工具价值。所谓“善歌者使人 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2]是也。从教 育事业的角度看,工具价值是第一位的; 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来看,本体价值是根本 性的。
所以教师的人格建设的基本角度是两个:一是 “在广泛意义上”将自己培养好。因为“正如没有 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 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 和教育别人。”[1]二是在任何发挥人格的工具价值 方面提高自己。马卡连科在谈到教师的语言时曾经 这样说过:“我们要善于这样说话:使孩子们在我 们的话里感到我们的意志,感到我们的修养,感觉 到我们的个性。”[2]教师除了要确立人格榜样之外, 特别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人格具有感化人的中介特 性。否则就没有教师所应有的教育自觉,人格的教 育作用也只能是自发的、不确定和打折扣的。
1. 人格与师格的统一
教师的道德人格在内容或结构上的特性是“人格 与师格的统一”,即一般道德人格与职业道德人格的 统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真正的教育 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 你 是什么样的人比要通过你知道什么 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 是什么样的人 你知道什么 收获”。此外,作为教师“他不仅应当教育自己,使 自己达到理想的境地,而且还应当教育别人 还应当教育别人,他选择 还应当教育别人 了培养和教育的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1]。第斯 多惠的上述论述十分准确地反映了教师人格的特点。 教师的职业决定着教师的人格也是教育的手段或最重 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师表”一词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超出教 育学范畴的概念。“师”即教师或以某人为师的意 思。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韩愈 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2]。师都是 指教师的意思。《孟子·离娄上》中说过“莫若师 文王”的话则是以文王为师意。故“师”本身即意 味着作为教师必须有供人效法的品质,“师”决不 是一个职业符号,谁佩戴它谁就是“师”。“表” 原指外衣,外貌,后引申为表率、 标准意。《谁 南子·本经训》中云“抱表怀绳”、“表”与“绳” 并列,显然指一种标准。为师的人必须注重仪表, 言行、形象,这是“师”足以供人效法的外在前 提 。所以“师表”合一即指在道德与学问上为人 榜样之意也。

大学生现代道德人格问题及其培育

大学生现代道德人格问题及其培育
22 分 化 性 的 道 德 自我 .. 4
综合素质全 面发展 的需要 , 更是保证素质教育顺利推行 和学 校德
育 工作 的针 对 性 、 效 性 的 需 要 , 是 促 进 社 会 精 神 文 明 , 建 和 实 还 构 谐 社 会 的需 要 。 2 大 学 生 现 代 道 德 人 格 的 现 状 与 主 要 问 题
特 征 , 大 学 生 在 接 受 高 等 教 育 过 程 中追 求 成 熟 、 越 自我 , 高 是 超 提 素质的内在驱力和行为动力。 1 大 学 生 现 代 道 德 人 格 的培 育 意 义 . 2
道 德观念 的形成是一 种长期反 复的社会 化过程 。大 学生一
旦形成 自己的稳 定独特 的道德观念或 人格特征 之后 , 方面 , ~ 可 能始终坚信 固有 价值 观念和思维方式 , 变得 保守 、 旧 , 怀 形成偏执 型 的道德人格 。另一 方面 , 由于大学 生的道德价值观反映的是社 会及师长 的期待要求 , 很少会质疑反思 , 自主行动 , 成依 附 I 形 生的
道德意志脆 弱 , 是很多 大学 生“ 软肋” 良好 的意 志品质包括 ,
自觉 、 自制 、 韧 、 断等 。然 而 有 许 多 大 学 生 , 处 理 日常 生活 、 坚 果 在
学 习活动或人 际关系 中 , 在碰 到挫折或失 败时便放 弃 , 遇到 困 在 难或 障碍 时便想绕 道等。在 日常生活小事 尚且表现如此 , 更不用 说在社会道德 生活大事面前的表现 了。
社 会 转 型 和 新 的 变 化 , 大 学 生 的 道 德 人 格 的 更 新 、 展 和 对 发
般认 为 , 道德人格是 指个体 人格 的道德性规 定 , 足个人 的
德性 、 情操和 品行等的总 和。每一个 时代 都有 自己的理想人格 ,

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要求教师是社会的守望者,是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作为教师,除了专业教课知识外,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

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格要求,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培养学生成才。

本文将就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要求进行探讨。

一、正直诚信正直诚信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之一。

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举止端正,言辞真实,不说谎话。

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得违背个人修养和教育伦理。

二、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作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要用关怀和爱心去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三、敬业奉献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要求中,敬业奉献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放在首位。

教师应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关注教育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廉洁奉公廉洁奉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教师作为公职人员,必须要严守职责,廉洁奉公。

教师不能以权谋私,不能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要始终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坚守教师的专业操守,切实履行教育教学任务。

五、谦虚与包容谦虚与包容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品质。

教师要保持谦虚姿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

同时,教师还应保持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的不足与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成长机会。

六、保守学会秘密保守学生秘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不得泄露他人的个人信息和秘密。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在处理隐私问题上应慎之又慎,保障学生的隐私权益。

七、与时俱进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要求还涉及与时俱进。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以更好的方式引导学生。

在面试中,重道德人格的例子

在面试中,重道德人格的例子

在面试中,重道德人格的例子1.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杨时【释义】高尚的道德确立起来了,各种良好的行为就会相应产生。

【应用范例】“一德立而百善从之”,“立德树人”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鉴于此,我单位准备面向全体在职职工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培养职工“立德”的基本思想意识。

(组织管理开头)3.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左传》【释义】五谷美味并不是最香的,光明的德行才是馨香。

【应用范例】“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也许没有天天抓捕罪犯、破获要案这么重大,但用心解决群众的疑难小事,同样是人民警察良好的素质风范的体现。

(开头)4. 立德者,立言之本源也。

——归庄【释义】“立德”:做人,“立言”:做学问。

做人最为重要,然后才是做学问。

【应用范例】古语有云:“立德者,立言之本源也”。

也就是说,道德是做人,做事乃至做学问的根本,我们只有先树立起一个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在道德的指引下,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学问。

(开头)5. 学道无早晚,进德无先后。

——王达【释义】学习知识和道理没有早还是晚的区别,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没有先还是后的区别。

【应用范例】“学道无早晚,进德无先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德行的学习和成长也从来就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我们敢于认错,愿意改错,那么依然可以在高尚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培养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结尾)6. 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有志。

——范晔【释义】显赫声誉成就于同僚朋友之中,道德品行确立在自己的意志里。

【应用范例】“德行立于有志”。

要想约束个人行为,首先要从一个人的思想里有道德意识。

没有道德意识,就不会有法律意识。

所以没有道德做基础,那么法律只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论证)。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

向 的确 已 经成 为 一 种普 遍 的趋 势 。例 如 ,在 有着 深 厚 人 文传 统 的英 国 ,有 一 些 教 师 认 为 ,大 学 不
是 道 德 培训 机 构 ,甚 至也 不 是 专 力 于 启 发 智 慧 的
地 方 ,而 只是 单 纯 讲 授 知识 的地 方 。对 大 学 教育
洞 察 犀 利 的原 剑 桥 大 学 校长 阿什 比力 勋 爵指 出 :
是无 足轻重 的。
2 、深层原 因

现 阶段大 学生道德 人格 的发展方 向
针 对 目前 大 学 生 的道 德 人格 现 状 ,笔 者对 大
学 生 道 德 人格 未来 的发 展 方 向 提 出 了预 测 ,提 出 了知识精 英 与道德楷 模共生 的观 点。 ( )大 学 “ 一 知性 中心 ”与道 德 人格教 育 边缘
成绩 、教学设备等一系列量化的指标 。 现 行 的评 估 大 学 的办 学 质 量 实 质 上是 把 大学 当成 了企业 ,把 教 育 当成 了生 产过 程 ,把 学 生 当
成 了产 品 ,忽视 了学 生 是 活 生 生 的人 ,忽 视 了对
格包括信仰 、价值j 、人生观和道德规范等几个 I ! J I 方 面 的 内容 。对 于 大 学 生 ,除 了在 学校 中完 成学
育 ;如今 ,大学 内的一些人却认 为 ,他们所要教 的 就是 绝 对精 确 的知 识 ,这 些教 师所 要 力 行 的惟 准则 ,就是使学术 团体保持为学 习与探究的场 所 ,至于 知 识 与社 会 的关 系 ,甚 至较 多地 涉 及 为

人 的 态度 、伦 理道 德 等 问题 ,他 们 采 取 的方 针 是
量) ,学科建设 ( 如博上点 、硕r 点量 ,重点学科 上 量 ,重 点 实验 室及 研究 基 地量 ) ,科研 产 出 ( 出 如

道德人格名词解释

道德人格名词解释

道德人格名词解释道德人格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而表现出来的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时的行为方式。

由于每个人的品德不同,道德人格也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道德人格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受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以及传统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三种独立自主的意向,即良心、善恶感和绝对责任感。

其中良心占主导地位,是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善恶感和绝对责任感处于从属地位,只有良心起决定作用。

另外,还存在另外两种非理性的意向,即爱国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

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良心、爱国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三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1、正当防卫(just defense)又称自我防卫或狭义的防卫(self-defense),是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之一。

在某些场合下,这种权利要求公民运用武力来保护自己。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是:第一,必须有不法侵害的存在;第二,必须有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第三,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的,不能是针对第三者;第四,必须有适当的强度和明显的危险性;第五,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

正当防卫的特征:第一,合法性,正当防卫必须是合法的,也就是说必须是在不法侵害已经开始、未完结时实施的,即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中。

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运用正当防卫权;第二,目的性,正当防卫必须以保护合法权益为目的,这是实行正当防卫的首要条件;第三,针对性,即正当防卫只能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第四,无过当性,这是正当防卫的最高原则;第五,相互性,即一个人不能既实施正当防卫权又实施紧急避险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同时运用正当防卫权和紧急避险权。

2、替代责任(comparative liability)又称补充责任(supplemental liability)是指侵权人承担的责任是不足的或根本不存在的,而被侵权人承担的责任则是完全的。

当然,这种补充责任不是普通的民事赔偿责任,也不是“合理预见规则”。

道德人格名词解释

道德人格名词解释

道德人格名词解释道德人格( moral character)是指个体的道德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其道德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多种道德心理成分的综合表现,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

它通过社会实践和个体活动获得和发展。

一个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感,对他人有着深厚的友爱之情;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觉地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能自觉地检查和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为了维护集体和他人的利益,甘愿牺牲自我,为国家、集体、人民和他人服务,不惜牺牲自我的利益去维护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在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心理成分中,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

二、道德人格的内涵 1、广义道德人格是个体依据自身需要、以自己的道德品质去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将自己的道德选择贯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

2、狭义的道德人格仅指在道德修养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情感、信念、价值观、人生态度、道德品质和道德理想等。

它是个体的道德精神境界,是个体在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模式。

3、道德人格中的“善”与自然性善不同。

前者是先天遗传或生理决定的,是客观的、绝对的,后者是在一定条件下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是可变的、相对的。

它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随社会生活的实践而发展和改变的。

4、道德人格的特点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稳定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3、道德人格中的“善”与自然性善不同。

前者是先天遗传或生理决定的,是客观的、绝对的,后者是在一定条件下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是可变的、相对的。

它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随社会生活的实践而发展和改变的。

4、道德人格的特点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稳定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四、树立科学的道德人格 1、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立志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祖国的人;2、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本领;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热爱祖国,忠诚于祖国和人民,对祖国和人民富有责任感;4、勇于开拓创新,立足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事。

人格与道德的发展

人格与道德的发展

人格与道德的发展人格与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涉及到个体的心理成长以及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和塑造。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想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来探讨人格与道德的发展。

首先,个体的成长是人格与道德发展的基础。

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固有特质,是个体对一系列思想、感受和行为的稳定模式的整合。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阶段,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环境的影响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

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人格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幼儿时期,个体处于无知无辜的状态下,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形成自我的意识,并开始遇到一些道德冲突和抉择。

这时候,父母和家庭教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是孩子道德的第一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示范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价值观。

进入青少年时期,个体的人格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

青少年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个时期,朋友和同龄人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

他们更加注重个体权益和社会公平。

青少年阶段的发展引领个体进入成人社会,从而开始面对更多的道德挑战和责任。

除了个体的成长,社会教育也是人格与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其中,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格与道德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

其次,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分享他人的乐趣和痛苦。

这可以通过社交活动、志愿者活动和情感教育等方式实现。

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学习正直和诚实,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人格与道德发展的重要环节。

家庭是人格形成的最早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于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德人格的名词解释

道德人格的名词解释

道德人格的名词解释道德人格,是人类道德品质的内在构成要素。

道德人格形成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应与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善的需求,二是对正义的坚持,三是对自我超越的追求。

道德人格的定义:以善恶评价标准来度量,能表现出符合伦理的、一贯的、稳定的、能够继承下去的稳定的人格特征的总和。

是个体对其行为标准进行选择时表现出的价值观念系统,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模式的偏爱、态度和信仰。

可分为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

认知因素即人们对善恶的判断和解释。

情感因素指的是主体对善恶的评价、评价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意志因素指人的理智所支配的态度、行为等。

道德人格理论是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的观点或见解,它把道德行为归结为若干具体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道德人格理论是实现道德行为最根本、最可靠的基础。

按照道德人格的构成内容,分为传统的道德人格理论和现代的道德人格理论。

传统的道德人格理论又称“伦理型”理论。

主张性善论或者说人性本善。

人性的基本特点是善,但人并不是完全无缺,只要用适当的方法便可以克服这种缺陷,从而变得更好。

对此,道德教育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个性,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对人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褒扬,也要注意克服他们的缺点,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现代的道德人格理论又称“行为型”理论。

这种理论注重研究和评价的客观性,把道德看作是一种行为规范,研究和探讨人的各种行为在道德上的意义,以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的规律。

道德人格由两个维度组成,即道德认识维度和道德情感维度。

道德认识是人在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对行为及其规范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等方面所作的反映;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认识得到强化之后,内心产生的满足感、幸福感或内疚感等体验;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一种深刻的情绪体验。

人在遵守道德规范和践行道德规范时,都会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一般而言,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道德情感的发展水平。

人格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人格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人格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中,人格与道德一直是被高度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特性和气质,而道德是指个体对于善恶、对与错的认识和评价,以及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人格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和塑造。

本文将探讨人格与道德发展的关系,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角度来阐述。

儿童期是人格与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正在建立起自己的人格和道德观念。

孩子的人格特质,比如善良、诚实、耐心等,对于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良好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格发展。

例如,父母、老师和社会环境的引导和示范,都会对孩子的道德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孩子也会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在青少年时期,人格与道德的发展受到更多的因素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

青少年对于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对于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时,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思维和人道主义价值观,以帮助他们在人格和道德发展上取得平衡。

成人期是人格与道德发展最终阶段。

成年人的人格和道德已经趋于稳定和成熟,对于道德行为的选择和维护具有自主性和责任感。

成人期个体的道德行为取决于个人的人格特质,并受到个人经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正直和善良的人,会更倾向于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并在社会中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总结起来,人格与道德发展密不可分。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基础,而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又对个体的人格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在儿童期,良好的人格品质有助于道德观念的塑造;在青少年时期,人格的追求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相互关联;而在成人期,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形成一种自我引导和互相因果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人格与道德的双重培养,以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公民和具有良好品德的个体。

通过对人格与道德发展关系的探讨,我们意识到人格和道德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名人名言(道德·修养·人格篇)

名人名言(道德·修养·人格篇)

名人名言(道德·修养·人格篇)名人名言(道德修养人格篇)本性流露恒久赛过豪言壮语。

莱辛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坚信。

伊索真正的虚心只能是对虚荣心进展了深思以后的产物。

柏格森生命不行能从谎话中开出绚丽的鲜花。

海涅虚伪恒久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

泰戈尔但凡与虚伪相冲突的东西都是极其重要而且有价值的。

高尔基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诚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那么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吴玉章辱,莫大于不知耻。

王通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意虚荣心的手段。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神涵光一个人最难过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郭沫假设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丘人在才智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当是清白的,身体上应当是清洁的。

契诃夫良心是由人的学问和全部生活方式来确定的。

马克思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叟你假设要宠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缔造价值。

歌德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培根我愿证明,但凡行为和善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知耻近乎勇。

孔丘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珍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胜利;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罗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康熙自我限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萧伯纳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讲话气场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萨迪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贝尔奈假如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高校教师道德人格

高校教师道德人格

高校教师道德人格1铸造高校教师高尚道德人格的意义(1)高校教师高尚道德人格的塑造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教师应该是知识和社会良知的化身,不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济世情怀,用自己的良知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品行来打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滋润学生,使学生们感觉到道德的尊严和人格的高尚对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意义和存有价值。

高校教师只有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教育影响学生,才能使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以后,对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产生积极的意义。

(2)高校教师高尚道德人格塑造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的需要。

高校教师首先必须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教育影响力,是因为它有直观示范性的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立德行、塑人格的重要时期,其情感、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作为生活在他们周围的师长,会成为他们最直观的模仿对象。

教师高尚的人格、优秀的品行可以为学生所效仿;同样,教师低俗的言行、不良的习惯等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3)增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重要,师德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从育人环境而言,师德的整体状况直接反映了育人环境的和谐水准和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从学校建设而言,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风。

因此,增强师德建设,可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从而以优良的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从育人理念而言,任何一种师德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这些观念直接关系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兴衰。

因此,增强师德建设对于促进和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增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增强和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应当看到,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积极的和负面的影响都会作用于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意识,个别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一些有损教师形象、有悖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

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涵义、结构及教育策刘勇

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涵义、结构及教育策刘勇

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涵义、结构及教育策刘勇作者:伊焕峰杜雨来孙广耀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18年第2期道德人格(moral personality)是近年来心理学和伦理学研究中关注的一个新主题。

道德人格研究的兴起,源于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直是道德心理学中的主导理论,促进了当代道德心理研究及道德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应用。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引起了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的关注,而对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研究,其重要的一环就是厘清道德人格的内涵和外延。

因此,本研究试图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涵义、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涵义道德人格是属于人格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综合。

道德人格一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对人的道德心理及行为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基于人类人格特征的领域,提出了概括个体稳定的道德认知及行为表现的道德人格概念。

通俗来说,道德人格就是人的与社会道德有关的性格以及内在的修养。

国内有学者认为,道德人格是从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是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从这些概念也可以看出,道德人格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个体与道德有关的性格特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刚刚独立的社会群体,其道德人格的内涵又有自身的特色。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快速发展并逐渐成熟的阶段,其人格的丰富性和可塑造性也提示了其道德人格内涵及培养的重要性。

步入大学阶段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在不断地发展,其道德水平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这时候大学生开始能够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履行义务,注重提升自己的品格和情感素质,因此其道德人格的具体表现也不同。

研究者基于和谐社会的背景,提出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核心要素,包括和谐、独立、自由、平等、尊重人权、遵守社会秩序、公平正义、诚信守法、创新、宽容、关怀与理解十二个方面,这也初步概括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涵义。

道德人格的塑造与发展》演讲稿

道德人格的塑造与发展》演讲稿

道德人格的塑造与发展》演讲稿道德人格的塑造与发展道德人格是一个人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决定了其行为的正确与否,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演讲将探讨道德人格的塑造与发展,以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

自我反省要塑造和发展良好的道德人格,自我反省是必要的。

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思考是否符合道德原则。

如果发现错误或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应该勇于承认并采取改正措施。

通过自我反省,我们可以逐渐改善自己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惯。

合理规划合理的规划对于塑造和发展道德人格也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确保我们的目标和行动符合道德原则。

通过合理规划,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树立正面的榜样。

积极关注他人塑造和发展道德人格还需要我们积极关注他人。

我们应该对他人的需求和利益持有关怀之心,并愿意帮助他们。

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权益,遵守道德规范。

通过关注他人并对他们付出爱心,我们可以培养出善良、慷慨和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质。

遵守规则与法律作为一个道德人格的塑造者,遵守规则与法律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应该遵守社会和法律的规范,避免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

遵守规则与法律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秩序,还可以树立我们的道德形象。

通过遵守规则与法律,我们可以培养出敬业、守信和公平的道德特质。

持续研究与成长道德人格的塑造与发展需要持续的研究与成长。

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思维能力。

通过研究道德哲学、伦理学等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原则。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各种经历和反馈中不断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

总结通过自我反省、合理规划、积极关注他人、遵守规则与法律以及持续研究与成长,我们可以塑造和发展良好的道德人格。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仅可以给予自己带来幸福和满足,也能够对社会和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行为动机说
Hogan[6]从其社会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道德人格的行为动机说。他认为,我们的道德倾向受到生物机制和适应于种族进化的需求的驱动。道德通过调节行为来使我们适应于社会文化。在H ogan看来,道德人格是包含了多种行为动机的人格结构。要理解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必须要分析其潜在的人格结构。与科尔伯格强调理性在道德中的重要性相比,Hogan强调非理性和无意识动机的作用, 认为遵从规则是本能性的生物主体的适应性活动。
The Review of The Professional Morality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moral personality is a new theme of western moral psychology.In this article, we in-depth analysised of the meaning of moral personality,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personality, and two type of resarch orientation: trait and social cognition. We also discuss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moral personality research and the future trends of moral personality.
3.2 道德同一说
Blasi[7]根据其自我模型用道德同一性来理解道德人格,根据Blasi的观点,具有道德同一性的个体的自我是围绕看道德承诺组织的,当道德承诺对于我理解是主要的、重要的和本质的,且遵照这些界定的承诺付诸行为时,一个人就具有了道德同一性。行为与同一性是否一致就涉及道德人格。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道德人格:强烈的意志,由在维持有效行为中具有工具性作用的稳定的倾向组成;良好的意愿,是指向道德的深层的、核心的情感性和动机性倾向;个人道德,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责任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寻求自我本性。在Blasi看来,道德追求是个人化的喝情感性的动机力量,是道德人格的核心。道德追求引导着意志力和完整性,为之提供道德意义。
关爱理论的出现,标志着道德心理研究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的转向。同时,针对柯尔伯格理论的不足,许多研究者认识到,必须整合道德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于是,道德人格应运而生。
3 道德人格的定义
人格,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性范畴,为众多学科所共同关注。它既是一个不同学科内涵各异的相当复杂的研究对象,又是一个交叉复合并直接呈现出人的特质、特性、特征的研究领域。美国学者赫根汉指出,关于人格有多少种理论就可能有多少种定义,“从那些通俗的概念即认为人格是那种使个人有效地进行社会交往的东西,一直到运用数学对人格所下的科学定义,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5]许多研究者对道德人格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主要理论有Hogan的行为动机说、Blasi的道德同一性说、HigginsD’Alessandro和Power的道德自我说等。
道德人格研究述评
摘 要
道德人格研究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主题。本文深入分析了道德人格的含义、发展以及两类取向:特质取向和社会认知取向,也论述了当前道德人格研究的缺陷,以及道德人格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道德人格;特质取向;社会认知取向
Blasi尤其强调两点:一是道德人格或道德意志的发展离不开认知和动机系统的发展;二是这些阶段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是必须的。
4.2 道德人格研究的现状
由于人格理论基础不同,当代道德人格研究可大体分为两类取向:特质取向和社会认知取向。
4.2.1 特质取向
道德人格研究的特质取向以特质论为理论基础,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人格特质。Walker 等人进行的一系列研究都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并且研究结果也支持了其观点。Matsuba[10]等人提出应当借鉴McAdams的方法对道德人格进行系统评定,可从三个角度入手:倾向性特质、特征性适应和生活叙事。2
3.1 行为动机说 2
3.2 道德同一说 3
3.3 道德自我说 3
4 道德人格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3
4.1 道德人格研究的历史 3
4.2 道德人格研究的现状 4
4.2.1 特质取向 4
4.2.2 社会认知取向 5
5 道德人格研究的意义和缺陷 7
3.3 道德自我说
HigginsD’Alessandro和Power[8]把道德人格理解为负责任的道德自我,责任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联结起来。道德自我的这种责任表现为:关注个人行为的后果;具有积极和消极情感,这些情感能够影响个人行为或导致预期的后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个人行为的积极和消极后果、预期后果和非预期后果;认识到个人的行为是个人的,即使这些行为可能受到超出个人控制的事件和力量的影响;相信一个人的决定和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自己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意义等等。
特质取向的道德人格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研究,即人们认为的道德榜样应该具备的人格特质,意在刻画与道德有关的内隐人格理论;二是真实道德榜样的人格特征研究,即揭示道德榜样的真正心理过程,并且对道德榜样与一般人的相关特征进行比较。
4.2.1.1 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研究
Walker 等人对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Walker 和 Pitts[11]曾运用自由列举、等级评定和相似性分类等方法,探讨了道德榜样、宗教榜样和精神榜样的自然概念。结果表明,道德榜样最被认可的特征是关心做正确的事、忠于配偶、具有明晰的价值和守法等,并可聚类为六个成分:有原则的-理想主义的、可靠的-忠诚的、正直、关爱-值得信任的、公正的、自信,综合为两个维度:自我(如自信)-他人(如关爱)、内部(如良心)-外部(如守法)。随后,Walker[12]根据大五人格因素对被试列举的道德榜样的描述词进行了分析,发现与宗教榜样和精神榜样相比,道德榜样的责任感和宜人性特征最突出。Walker 和 Henning[13]还研究了公正、勇敢和关爱三种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维度评定和人格剖面分析均显示,勇敢榜样的外倾性特征最强,关怀榜样的宜人性特征最强,公正榜样的责任感和经验开放性最突出。层次聚类分析表明,公正榜样的人格特征有五类:诚实的、公正的、有原则的、理智的、有责任心的,勇敢榜样的人格特征有五类:无畏的、自信的、英勇坚强的、献身的、自我牺牲的,关怀榜样的特征有三类:有爱心的-移情的、利他的、诚实可靠的。多维度测量发现,公正榜样的特征维度是品格和特殊性,勇敢榜样的特征维度是无私性和能动性,关怀榜样的特征维度是真诚和情绪。这些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同类型道德榜样的理解是不同的。
5.1 意义 7
5.2 缺陷 8
6 道德人格研究的趋势 8
6.1 强调特质取向和社会认知取向的结合 8
6.2 注重道德人格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 8
6.3 注重多水平与多学科的整合 8
主要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1 引言
道德人格(moral personality)是当代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70年代中期以前,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主要是公正问题,道德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为柯尔伯格的公正发展模式所主宰。不过,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当时也遭到了许多的批评。一些研究者指出,他忽视了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没有阐述清楚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关系,也未能很好地解决知行关系。针对这一问题,20世纪90年代起,Blasi[1]、Lapsley[2]和Walker[3]等研究者明确提出了道德人格的概念,认为必须将道德人格引入道德心理学领域才能更好地个体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
Blasi[1]把道德追求看作道德人格的核心,而道德追求在本质上是道德意志( moral will)。因此,他又以道德意志的发展来分析道德人格的发展,认为道德意志的发展需经历七个阶段[9]:阶段1,儿童经常体验到相互冲突的欲求,但是他们不能将自己与这些欲求区分开来,或对这些欲求进行选择;阶段2,基于关于先前欲求 满足的记忆,儿童希望再次体验某一具体的经验,从而从事某种行为;阶段3,意志逐步扩展,它在越来越多的具体情境中占有越来越多的具体欲望;阶段4,行为和欲求的范畴成为意志的对象;阶段5,价值范畴从善和美等具体的欲求中抽象出来;阶段6,有些人希望某些具体的道德追求成为普遍的,尤其是当这些追求与被拒绝的欲求相冲突时;阶段7,对有些人来说,特定的品德或一般的道德追求成为基本的关注内容,道德意志围绕这些品德进行建构。同时,这些人对道德的全心全意的承诺产生了核心同一性和整体的意志。对他们来说,以不完全道德的方式行事是不可思议的。
2 经典道德理论研究
2.1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一切道德都是一个包括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道德的发展是一种对社会规则认识的发展。他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就是要分析儿童“怎样”学会遵守这些规则[4]。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他们如何构建他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其中包括对道德的理解。皮亚杰把儿童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当作研究儿童道德观念形成问题的出发点。通过实验,他发现儿童道德发展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他律向自律逐渐发展的有阶段的顺序相继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4岁以前),这一阶段地儿童对于道德规则没有义务感;他律阶段(4~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把正确的行为看作是对规则的刻板服从,并将义务等同对权威和惩罚的屈从;自律阶段(8~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对人们服从规则的目的与后果进行思考,并能把义务建立在互惠和互换的基础上再则,个体的思想道德的发展具有主体的特征。他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
2.2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