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沫和《青春之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沫的《青春之歌》

一、作家介绍:

杨沫(1914——1995 ) ,原名杨成业.笔名杨歇、杨沫、君歇、小位等,祖箱湖南湘阴。解放前主要写作散文和短摘小说,保存下来的不多。1950 年发表中篇小说《书墉纪事》。她的代表作是1958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文革”后,重写了“文革”中创作的长篇小说《东方欲晓》,更名《芳菲之歌》于1986 年出版.1990 年又出版了《英华之欣》,与《青春之歌》一起构成“青春三部曲”。还出版有《杨沫散文》、《自白―我的日记》、《大河与浪花》、《杨沫小说选》等。

杨沫的的“青春三部曲”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从“七·七”事变到冀中平原上敌后游击战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讴歌了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灿烂的革命青春。其中《青春之歌》更是拥有广泛的读者,深受青年喜爱。这部小说以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 年“一二·九”运动这段动荡的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贯穿其首尾,围绕一个冲出旧营垒的青年知识女性带有浪漫和传奇色彩的革命人生展开情节,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的觉醒和分化,真实地揭示出那个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

二、主题

《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中国现到知识分子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复杂群体,他们在各个时期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与命运归宿,一直是信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的入

侵,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到1935年一二九前后掀起新的高潮。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表现了不同的态度,对人生道路作出了不同的选择。《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示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以巴赫金“成长小说”理论来看,“性’与“政治”的并置构成了青春之歌这部“成长小说”特有的艺术风貌。这主要表现在主人公林道静的塑造上。

三、自传品格

著名女作家杨沫,青年时代曾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的影子。

她写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原型据说就是她自己。小说里有这样的描述:“小俞的脸白了,她以为道静又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故。‘没有什么。’晓燕冷淡地说,‘她在北大旁听呢。’”

杨沫的三妹杨成芸,就是后来成为著名电影演员的白杨。她因父母不和,既得不到父爱,也得不到母爱。14 岁那年,她考进了西山温泉女子中学,过起住校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她除了应付必要的功课以外,全身心倾注阅读中,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1 9 3 1 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这个家庭瓦解了。母亲把16岁的杨沫强嫁给了一个国民党军官。

她毅然反抗这桩包办婚姻,又跑回到西山的学校。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她断绝了对杨沫的一切供给。1 9 3 1 年9 月初,杨沫去香河教书,就是新结识的北大国文系的学生张中行介绍的。去香河之前,她又与张中

行见了两面。杨沫感叹张中行的书多,学问大,博古通今。张中行也喜欢杨沫的清爽、热情,以致在杨沫上车离别之际,两人竟然已是恋恋不舍了呢。此后,两人开始了频繁的通信联系,感情迅速升温。

1932 年,杨沫与张中行相爱并同居,他们当时住在北京沙滩附近的一个小公寓里,靠张中行家里寄来的少许的钱,艰难维持生活。

1932 年夏,杨沫怀孕数月后,不好意思住在自己家里了,就悄悄在张中行北大宿舍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安身之所,张中行也时常过来照看她。当时两个人的感情已经有些隔膜,经常相对无言。最后,杨沫去小汤山妹妹白杨的奶妈家,把孩子生了下来。儿子生下1 2 天后,杨沫把儿子留给奶妈照看,自己坐着一辆毛驴车,从乡村回到了北京。没让张中行花一分钱,费一分力,杨沫就把孩子的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张中行也就很快恢复了对杨沫炽热的爱。

杨沫虽然埋怨他,却还是深深地爱着他,原谅了他。自此,也就是1932 年的下半年,两人在沙滩的小公寓里开始了同居生活。杨沫给丈夫做饭、洗衣、缝缝补补,过着失学失业、半饥半饱的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遇,成了杨沫苦闷生活的转折,她终于从小家庭走出来,走进了大社会,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1933 年的除夕夜,杨沫来到了当了演员的小妹白杨的公寓。那里聚集着十几位东北流亡的青年。他们都是大学生,共产党外围组织“剧联”的成员,也有共产党员。这个晚上是杨沫生活道路上的新的里程碑。这里程碑式的一幕,在《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中,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杨沫认识了宋之的等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他们宣传抗日,痛斥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向她介绍马列主义书籍。杨沫读的第一本理论书是《怎样研究新兴社会科学》,还读了高尔基的《母亲》等小说。

从1931 年到1936 年,她当过三次小学教员,当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那几年,她多是住在沙滩低矮潮湿的小公寓里,为的是便于在北大的旁听。此时的杨沫,一颗年轻的心全部被共产主义学说吸引去了。她寻找共产党,寻找力量,寻找新的生活方向,甚至到狱中去看望被捕的同志,为他们做了不少的事情。

这个不满20 岁的姑娘,开始拿起笔来参加斗争了。她在1934 年3 月15 日东北救亡总会办的《黑白》半月刊上,刊登了处女作《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这一时期她的创作热情很高。

杨沫晚年回忆说,当时我不知深浅,但勇气很足,得空就写,写散文、纪事、报道和短篇小说,用“小慧”的笔名,常向上海《中流》和《大晚报》副刊等报纸杂志投稿,发表于1937年的4 个短篇小说,都是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

《怒涛》写的是女知识青年美真,割舍了小家庭的爱,为大众的幸福,牺牲个人感情投身火热斗争的故事。主人公美真明显有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影子,也是《青春之歌》的主角林道静的雏形。这篇小说,是《青春之歌》最早的胚胎。

在北大周围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成了杨沫早期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经过她不懈的努力,最终功成名就,成为引人注目的大作家。

可以看出,从取材上说,《青春之歌》带有自传性质。杨沫后来也说,《青春之歌》是一篇" ‘传记式’的小说”, “是我的经历、生活、斗争组织成的一篇东西”。因而又可以说,它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但在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年代,以“个人记忆”叙述一个知识女性自我成长的经历几乎是不可能的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