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摘要] 不同的渊源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经济政治一体化的今天,为了更好的与外界进行交流,我们必须对中西文化的特点与差异进行厘清,
才能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传统
一、中西文化起源
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至此,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仁爱、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
整个社会的人群主体农民大都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少有流动,他们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的再生产,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承担者和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立足的根基。这就注定了中国文化的农耕性。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家庭是农业社会的细胞。以父家长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制
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血缘关系是相当重视的。中国人亲属的称谓,就表明这种制度的鲜明特色。例如,在英语、俄语中,叔叔、伯伯与舅舅是同一个词汇,姑姑、姨和婶婶也是同一词汇,没有什么区别。但在中国的汉语中却有严格区别,径渭分明,这是农业社会格外重视血缘关系的一个表现。正是这种土壤滋养的农耕文化,又养育了中国人特定的社会心理,如务实精神,勤谨质朴、热爱和平、自足自乐、修身中庸、习惯稳定、尊重传统等,便是由农业社会导致的一种心理倾向。
西方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商业发达较早;又由于这些岛屿或半岛屿腹地比较狭窄,更促成了人们向海外开拓。因此,海洋民族的文化性格比较外向,文化系统也处于一种动态和开放的状况。地中海沿岸的居民,善于经商,经常处在流动之中,他们以商品交换为致富的手段,并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滋长了对外拓展的意识。古代的罗马、中世纪及近代的欧洲和日本,多次制订过征服全世界的计划,并实际上对外进行大肆的扩展和征服。因此,西方文化表现为勤奋节俭、精打细算、进取开拓、向外发展、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外在超越”的精神。西方人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敢于冒险,崇尚个性,他们喜欢制定从来未被人设想过的计划和政策,也愿意去从事未进行过的工作。
二、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1.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中国人重祖先,普遍在乡镇建有祠堂家庙,每个宗族修有家书族
谱,并注重传种接代,子孙绵延。“孝”、“涕”贞洁,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形成了一张网,严密地把整个家庭至社会模式化。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因果。而西方社会却很少在乡镇修建祠堂家庙。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的传入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城邦,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来获得土地和人口。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本教得到了发展。
2.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个人主义”
中国人讲求团队精神和相互依赖,常常在群体中寻求认同和归属感。中国人从众倾向大,喜爱合作和共处,并且倾向于多人共同负担或逃避责任。中国人的语言中多用“我们”这样的说法,在实际生活中,个人的目标和利益也必须为团队而牺牲。中国人相信并依赖群体的力量。中国人倾向于合作、喜欢通过讨论和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做出决定。他们认为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相应地,没有人愿意为群体的决定负责任,有时也会出现相互扯皮。中国人希望在人群中隐藏自己,不希望太落后,也不希望太招摇,中国有“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古训,因为太突出
会减少群体的认同感而无法再依赖群体。所以,中国人不喜欢竞争,认为大智若愚是处世的最佳方式。西方人注重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成就,文化中带有浓重的英雄传奇色彩,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不认为应该强调自己的行为来配合群体的统一。自由可以说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西方人习惯于单枪匹马地处理工作事务,独断地解决问题,他们信奉个人的效率和能力。他们认为这是自由的必须代价。西方人欢迎竞争,不害怕在群体中表现突出,更多时候他们勇于表
现和推荐自己。西方人认为,公平竞争是激励的最好方式。
3.中西方的人际交流
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可以以“关系式”概括,人与人之间主要靠情感维系,爱面子,讲情面。人与人之间交往无论是工作还是私人场合都是浓浓人情味,为了关系不惜牺牲物质利益。中国人优先考虑“仁慈、友情”,其次为“习惯、理性思考”,最后才是“规则和法律”。西方人与人之间却是一种“交易式”的交往,认为契约是维系的纽带,而契约的本质就应该公平合理。他们往往公私分明,重视交往的物质合理性甚于情感。西方人最先考虑“法则和法律”,然后是“习惯和传统”,最后才是“仁慈、人道和友善”。中国人含蓄内向,为了体谅对方,说话礼貌而模糊。中国人很少愿意当面提出反对意见,害怕得罪人,在表达立场的时候往往悟守中庸,模棱两可,即使心里认为肯定不行,也会用“让我想一想”委婉地搪塞。中国文字中多见“约”、“大概”、“基本上”这一类词,中国用约数词表达事实的复杂性、不测性和自我表述可能的不完备性,体现了中国人的谨慎
谦虚和宽容,对人与事只是笼统地要求而无苛刻的标准。在绝大多数文化中,微笑都是友好、礼貌的表示,但在中国并不一定表示愉快。中国人在尴尬或哀戚、不知所措甚至愤怒和厌恶的时候都倾向于用笑容来掩饰心情。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当众流露情感是不礼貌和脆弱的表现。这是西方文化无法理解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的是伦理道德,铸成了中国人平和、忍耐、保守的民族文化观念。西方文化表现为进取开拓、征服自然,铸就了西方人敢于冒险、崇尚个性的文化特点。由于文化现象的复杂性,笔者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中西文化差异都拿来比较,只是试图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点进行一些适当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曾鸣.企业竞争的全能时代.国际商报,2007.5.
[2]张德平.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中国软科
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