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心理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的心理学研究
1.前言
“梦”对于大家来说,肯定不会是陌生的吧?我们经常在想: 梦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做种种稀奇古怪的梦?梦是怎
样产生的呢? 梦有什么作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2.梦的概念
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对梦做过精确的阐述:
2.1 对梦下定义的第一人是亚利士多德。他认为,“梦被定义为睡眠者在睡着的时候的心理活动。”他还认为,“无论如何,有学识的医师说,我们应密切注意梦……最擅长解释梦的人是能够看出相似性的人……就像水中的图像,梦也可能受到同样的歪曲。”
2.2 我国古代普遍认为梦是睡眠中的一种心理活动。《经上》曰:“梦,卧而以为然也。”东汉许慎《说文》曰:“梦,寐而有觉者也。”南宋朱熹则认为:“梦者,寐中之心动也。”
2.3 1900年以后,人类对梦的研究随着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而跨入了新的时代。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认为梦是完全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欲望的满足,它可以算作是一种清醒状态的精神活动的延续。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脱离经典精神分析道路的荣格认为,梦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反应,是“原始人的来信”;梦是潜意识智慧的启示,它超越了个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
代表弗洛姆认为梦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以共同的语言——象征语言——“写成”的。
2.4 近代有些梦的研究专家指出梦是意识活动,或由它产生的意识形态。大脑网状结构的发现和快速眼动睡眠实验,为梦的功能定位,以及梦内容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帮助。
3.梦的分类
3.1 清明梦
清明梦(Lucid Dreams)又称清醒梦,指梦者在梦中有着清醒的意识,虽然仍在体验着梦境中的种种,却清楚觉察到自己正在做梦。
对于这样的梦我深有体会,我经常在做梦的时候遇到危险的情境,这时我会有意识的改变梦境,使自己摆脱困境。
清醒梦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呢?John Allan Hobson教授对清明梦提出了神经生理机制的假说:
他认为清明梦的第一步是梦者意识到自己在做梦,这一认知过程可能和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有关——该区域负责产生工作记忆,也与理性思维、逻辑推理有关,在REM期中通常保持休眠状态。一旦这一区域在梦中被激活,梦者就能识别出自己正身处梦境,此时梦者需要小心地保持睡梦状态的持续同时又要足够清醒,让自己记住是在做梦。在保持这一平衡的过程中杏仁核与海马旁回可能被较弱地激活。而桥脑与顶枕叶交汇处则保持活跃以维持梦中幻觉的强度。(补充说明:这一生理机制在2002年11月的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一篇review中有详细阐述,另外09年2月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eam Research也有一篇文章支持该假说。另外维基百科有简介怎样引导清明梦,还搜到几篇文章专门说这个的)
3.2梦中梦
通用术语是“假醒”(False Awakening),又称双(多)重梦。梦者梦见自己从梦中醒来,并且信以为真,而实际上仍在做梦。假醒之后,梦者常常会梦见自己起了床并且在做一些日常清晨事务,例如洗漱、准备早饭、吃早餐。对于这样的梦科学家有如下的解释:
两类假醒:
①梦中梦式假醒(lucidity):这种梦中梦可能出现在寻常的梦也可能出现在清明梦之后。清明梦与假醒有着特别的关系,简而言之,如果梦者紧接着清明梦经历了一次假醒,那么就有可能进入“潜清明梦”(pre-lucid dream)。这种情况下梦者会怀疑自己究竟是在梦中还是已经醒来,而且并不总是能得出正确结论。
②与现实事件连贯的假醒(continuum):梦者在现实中睡着,但睡着后由于梦境制造的感觉使得梦者感觉自己仍然醒着。看过电影《盗梦空间》的人应该比较熟悉吧。
3.3 梦魇
医学术语是睡眠瘫痪(sleep paralysis),俗称“鬼压床”。人从睡眠中醒来却发现动弹不得,这就是睡眠瘫痪。这种梦境最恐怖了,记得有一次我睡醒过来,意识清楚了,但是全身僵硬动弹不得,想要喊出口却发现不能出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恢复过来,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对于这样的现象,神经生理机制给出这样的解释:在REM(快速眼动阶段,也就是做梦的阶段)期,桥脑的运动神经元出于活跃的发放状态,通过某种尚不明确的突触后抑制作用(也许是阻止单胺类递质的释放)阻止身体运动。这一机制被称为快速眼动期弛缓(REM atonia),它可以保证人的身体在梦中不会胡乱运动以致受伤,科学家相信,梦游等睡眠障碍与REM期弛缓缺失有关。如果REM弛缓在人入睡之前就开始,或是人在REM周期结束之前就醒来,那么受REM弛缓的影响人就动弹不得,睡眠瘫痪也就出现了。因此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邪门的事。
4.梦的研究
4.1 梦的生理机制的研究
据新一期美国《神经学纪事》杂志介绍,一位73岁的老妇因中风使脑部受到严重损伤,并丧失了部分视力。当病人在医生的治疗下,视力逐渐得到恢复时,一个新的难题又出现在医生面前——病人在正常睡眠时不能再进入“梦乡”。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的神经学家克劳迪奥.巴塞蒂及其同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确定了这位患者脑部受损的位置是后脑底部。他们认为人脑中的这个部位对做梦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它就像是一个“梦工厂”,为人们“生产”出形形色色的梦境。如果这个部位遭受损伤,梦自然就没有了。据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目前这位老妇已经开始少量做梦,但梦境却不再如原先那样丰富多彩和鲜明清晰了。巴塞蒂表示,进一步解释梦与脑部的关系还需要对大量的类似病例进行研究分析。这项研究首次详细阐述了人脑受损与不能做梦的关系,填补了神经学的空白。同时很多心理学家也表示此次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人为什么做梦的原因,从而又使人类向了解自己的目标跨近了一步。
这项研究为科学家在对梦的研究中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背后仍有无数的问题需要解释。例如,梦对于人体来说具有其独立的功能还是只是人类进化中的副产物?梦是人类所独有的生理现象吗?动物会不会做梦?
4.2 梦的实验室研究
1953年芝加哥大学的纳萨尼尔.克莱特曼和学生助手尤金.阿塞林斯基发现快速眼动睡眠时,便开始了现代梦研究的新纪元。克莱特曼和阿塞林斯基断定,快速眼动是被试者在做梦的标志。他们发现,在这个阶段叫醒被试,被试可以回忆起更多更详细的梦的内容。
威廉.德门特和爱德华.沃尔伯特在芝加哥大学的睡眠实验室中用蜂鸣器在睡着的被试耳边发声的方式,验证了梦以吸收外界刺激的方式捍卫睡眠的理论。
50年代,霍尔研究了“正常人”报告的10000个梦例,发现人们在梦中体验到的最多的情感是敌意。
1971年,乔伊斯和安乐尼.卡尔斯基博士夫妇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洛杉矶睡眠实验室内研究了快速眼动阶段的恶梦与夜间心绞痛和消化性溃疡发作的关系。
还有一些研究者对清醒的梦以及有意识的控制梦很感兴趣,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牛津心理生理研究院院长西莉亚.格林,美国的帕特里克、拉伯格以及基尔顿.斯图尔特。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非常关注诸如超感官知觉的研究,比如在布鲁克林迈蒙尼德医院,门宁格的一系列实验室研究。
4.3 梦的个性差异研究
我们每天都会做梦,不同的人之间的梦是否存在着差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