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校园工作中的功能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社团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校园工作中的功能研究
摘要:高校基本功能的实现要以校园的和谐稳定作为前提。高校社团在维护校园稳定与建设和谐校园工作中有其独特的正功能,这种正功能主要是隐性的,其发挥作用的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其基本方面包括思想引领功能、素质拓展功能、能力提升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心理支持功能。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会导致社团正功能发挥不足。要充分发挥社团的正功能,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社团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另一方面,社团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
关键词:社团;稳定;和谐;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25-02
高校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高校基本功能的实现要以校园的和谐稳定为前提。从功能主义视角来看,作为非正式组织的高校社团,有着高校各职能部门不可替代的补充功能。这里仅研究高校社团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工作中的功能。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校园稳定与和谐校园都是对校园运行状态的一种描述,表面上看,都是指学校师生员工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正常运行。但是二者有侧重点的不同。稳定更多地指涉人与人的关系,而和谐不仅指涉人与人的关系,也指涉人与自身、人与校园自然环境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论述社会建设问题时并用了和谐和稳定这
两个词,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1]应该说是表明了和谐与稳定的同与不同,且主要是从社会秩序,即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角度去理解的。本文在论述过程中采用十八大报告中的表述方法及上述理解。
校园的和谐稳定不仅包括校园内的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和谐稳定,也涉及校园与外部关系的和谐稳定。这种和谐的关系一旦被打破,也就意味着不和谐不稳定的状况的出现。校园的不和谐不稳定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三种情形,即与校园和谐稳定相关的违法犯罪、违反校纪校规以及心理失调。
按照默顿的功能理论来说,高校社团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工作中有独特的正功能,但这种正功能更多的只是一些隐功能即自我身心和谐。而其发挥作用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
二、高校社团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工作中的正功能
从调研的本市两所高校来看,社团总数大大小小超过100个,覆盖两所学校近4万名学生,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几个方面。这些学生社团从大学生中产生,因而决定了它能更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更能直面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方面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帮助大学生协调自我身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工作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
(一)思想引领功能
高校社团在思想引领方面有其独特性。从引领方式上看,高校社
团是兴趣引领。从引领效果上看,因其方式多样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易入脑入心。从引领的途径和方式上看,不仅包括通过理论研究实现思想引领,也包括通过种种实践活动实现思想引领。比如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青马’红色社团”、“周恩来思想研究会”等社团主要是理论学习研究,而“环境学会”则是通过开展“水之蓝·中国梦”、“节约用水,爱教室卫生”等这样的主题活动来实现的。可以看出,社团活动因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因而其引领的效果和辐射的范围是思想政治工作和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无法比拟的。实际上,“这样的渗透式、隐蔽式教育更有助于思想的内化。”[2]
(二)素质拓展功能
校园的和谐稳定一方面需要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另一方面,最终要靠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缺少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个体和类、人和自然的关系。只有素质提高了,校园的和谐稳定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事实上,素质的拓展,这不仅对校园的和谐稳定重要,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样重要。
“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3]目前的大学教育,还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的还是在学习成绩。这种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在意,导致了学生素质拓展的欠缺,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单向度的人”。高校社团的蓬勃发展从反面证明了同时也弥补了知识教育的缺陷。“素质
拓展学会”、“读者协会”、“校园春秋协会”、“电子科技协会”、“乒乓球协会”等通过“攀岩比赛”、“读书节”、“优雅风·中国情——古典文艺风采大赛”、“电子竞技大赛”、“乒乓球巡礼锦标赛”等活动,丰富了同学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同学们的思想情操,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兴趣,提高了同学们全面发展的意识。
(三)能力提升功能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考验人的工作能力。但是,能力是在实践中提升出来的。作为一个大学生,往往更多的是进行理论学习而不是实践操作。在这种情形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到技校去“回炉”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上演过。大学学习生活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形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混日子的想法和靠打游戏为生大有人在。这种情况的存在不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
各种与专业技术相关的社团的存在及社团活动的积极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潜在的不稳定。“电子科技协会”“银舟计算机协会”“小红帽志愿服务队”等通过经常开展“电气信息类实验技能大赛”、“学雷锋志愿维修电脑”、“义务家电维修”等活动吸引大批同学的参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学分补偿等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引导学生更合理地支配课余时间。这样做,既可以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也避免了学生因无事可做而无事生非。
(四)规范约束功能
校园生活有各种约束规范。但是确实也有一些同学缺乏规范意识。比如,有些同学不注意保持宿舍卫生、经常旷课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食堂就餐不有序排队。甚至对因同学或老师的批评心生怨恨乃至暴力相向。这也是校园不和谐不稳定情况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要注意到校园秩序与不同的人所关注的利益的有机联系是不同的。比如说不按时完成作业这种情况,完全可能因为是把作业交不交、学得好不好是我自己的事情,所以他不想听老师或同学的规劝。
但是在社团活动中,社团的规范约束却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大学生社团的内部权威在于基于权利的契约(章程),秩序机制源于成员对于章程的情感认同与理性价值认同而形成的高度的自律性。”[4]这是许多在学习方面表现不好、在社团活动中却能恪守社团规范、与社团成员密切配合的原因所在。通过社团活动,增进了友谊,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这是一种建立在尊重彼此利益、团结协作基础上的“友谊”和“了解”,实质是建立规范认同基础上的“友谊”和“了解”。
(五)心理支持功能
校园稳定问题最终都和大学生心理适应有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正在进一步削弱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大学生心理适应正在受到越多越强的挑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高校社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特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