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观_论语_与_周易_之比较_上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2期
1998年6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OXINGCOLLEGEOFARTSANDSCIENCE
V心1.18No.2
Jun.1998
君子观:《论语》与《周易》之比较(上)
叶口J刁冈
提要本文是对历史上两部儒学著作《论语》和《周易》之君子观以及由君子观而引发
出来的几个问题的详论。全文共三节。第一节,经比较和分析发现孔子的“君子”一词有三
种指意,即职位君子、德位君子和政能君子。其中,职位君子用之稀少,已处于逐渐淘汰之
列;对于后两者,孔子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在此,特别提出了孔子并非如后儒所想象中的
那样是个道德至上主义者,他希望君子有治世之功。第二节,《周易》卦艾辞中的“君子’,
既指职位君子又指德位君子但重在后者;德位君子重中正、自强、谦虚和知机,目的均为得
吉无咎而非自满自足之道德独立体。第三节首先探讨了“君子”古义和“新型君子”的问题,
认为世袭制下的职位君子是君子之古义而生的产物,孔子的君子观即以德能之有无来指称君
子是从孔子改革既存社会的理想出发的,目的是以贤才制代替世袭制,从而使君子成为推动
社会前进的基本力量;《周易》作者有可能受孔子影响接受了以德来定位君子的思想,这是
两书最大的共同点,但《周易》不可能产生政治舞台故而没有出现政能君子。其次是探讨了
君子观阐述的角度问题,孔子从现实角度出发,既把君子定位在平民尤其是平民知识分子阶
层,又使其君子观成为现实人生的指向标并具有批判精神;《周易》的角度是效法天德天道
即法天。法天的基础既是天之无德不具无道不备又是“分合”的宇宙循环论,方法是“应”
天和“感”天,目的是染有功利色彩的得吉。阐述角度的差别是两书在君子问题上的重大不
同。最后是探讨《周易》之《易传》是否为孔子所作的问题。针对历史上的或全为孔子所作
或部分为孔子所作的观点,分别给予或详或略的驳斥,指出非为孔子所作但有可能受其思想
影响。
君子问题与《论语》和《周易》结合紧密,以此立题,或可把握原始儒学之真义,也是
对现代儒学的曲折驳议。
《论语》义理万千,后代之心性哲学和政治哲学均可于此发其要旨。在心性哲学中,人
格问题居其大端。在《论语》里面,据笔者统计,孔子及其弟子专门讨论或涉及到的有21
种人。‘D其中君子问题讲得最多。全书20章,约512节,君子之同始于头章头节,终于末章
末节,前后出现在81节之中。其中,孔子所言的君子,在67节中出现;有5个学生,也分
别谈到了君子,其中子张1节、有子1节、曾子3节、子夏6节、子贡3节(宽泛地说,是
4节,
但其中有1节,是子贡问君子于孔子,答案自然是孔子给的,故而不算)。因为学生
们的思想和孔子有不少的距离,在理解上也并不一致,因此,本文讨论所使用的材料,主要
取自于孔子所言的67节,而学生所言,只作辅助材料。我在阅读时,还发现孔子经常有意
拿君子来与小人作对举说明,故而也统计了出现这种情况的节数,计有16节。因为曾有专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8卷
家认为,士为最低一层的君子,说士也就相当于说君子。‘乃我对这一说法之正确暂且存疑,但
为了有助于说明君子问题,也对士的出现节数,作了统计,总共8节,其中孔子6节,曾子
1节,子张1节。
《论语》里,有一种君子使用法较特殊,我们先来看一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
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
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君子不以纷纽饰,红紫不以为表服。(((乡党}))
这两节中的君子均指孔子,类似于在别章别节中所出现的“夫子”和“子”。前一节从上下
文可以推知,后一节则是因为《乡党》都在描述孔子的生活形态而故知。象这样的特指使用
法,全书仅此两例。因其语意明确,仅指孔子,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里。
泛指的君子,我们现在来讨论第一种指意: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们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F日货}))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这些节句所提到的君子,根据朱熹的看法,皆为“在位之人,’o伪其中,仔细分析,第一、三
条所言的君子,是对一般有政治地位者的笼统称呼,丝毫不涉及到德和能与其身份地位之间
的关系;而第三、四、五条所言的君子,则是德和能难配于其身份地位之人,这层意思,可
拿孔子把“今之从政者”斥为“斗臂之人”来加以印证(《子路)))。这五例中的君子,我们
可归纳为“职位君子’‘。《论语》所提到的君子,有复杂的语意层次,要超出我们当代人的想
象之外,职位君子是其第一层次。纯以身份她位来指称君子,厂全书唯此五例,的确用之稀少,
逐渐被淘汰。而使用更多的,则是孔子以自己的思想加以逐步改造过的新型君子。
新型君子之质体现在哪里?即孔子有什么样的君子观?让我们先来着《论语》中君子的
第二层
指意。
孔子评两个学生: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斯焉取斯!”(((公治长)))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界善射,掌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程躬稼而有天下。”夫
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
这是以德来界定君子。子贱即亦不齐,是孔子晚年所收的门徒,能“尊贤取友以成其德”。(4)
因此孔子认为,对比鲁国当时数百公侯,子贱更应被称为君子。另一学生南宫适即南容,
《论语》有主次提到他都是从道德方面对他加以肯定。孔子许其以君子,并把侄女嫁给他,
并非因其为世家公子,而是因其“尚德”。翻遍《论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孔
子对学生从道德方面来加以肯定的并不多,除了子贱和南宫适之外,主要还有颜渊和曾参。
我们把孔子从道德上来作要求的君子称为‘·德位君子”。孔子对君子之德的论述,书中记录
甚多,兹列举几例:
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第2期叶岗:君子观:《论语》与《周易》之比较(上)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
君子博学于文,一约之以才匕,斯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针日货}))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礼而升,其争也君子。(《八价}))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知道,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谋道重德,并应以仁、义、礼为核心。学
术界对这三者的具体规定和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己多,此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了是否有德,
是孔子划分小人和君子的主要标准之一: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惬。(((颜渊》)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一(《卫灵公)})
以上几例,无德便是小人。但是,我们知道,周代及至春秋,在世俗社会里,是以衣冠之有
无即社会地位之高低来划分君子和小人的。孔子既然不以地位来定名君子,也就相应地不以
地位来衡量小人。可见,《论语》中的小人,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一
那么,君子应该怎样完善道德呢?孔子认为应该注重多方面的修养,在此有大量的论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
而》)
君子不忧不惧。(《颜渊》)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闭如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君子有三戒:少
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
斗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
难,见得思义。(((季氏》)
要成全君子之德,修养必不可少。关于修养,孔子虽有上述多方面要求,但核心却在于“学”。
有关“学”的具体论述,大量地体现在孔子对其弟子的评价和教导之中。他最为推崇和有意
培养为继承人的学生颜渊,最突出的品质也就是“好学”。此外,《论语》开篇头条,即以“学”
为缘起f“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终篇末条同样如此:J‘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知而要达知,答案自然是“学”。程朱理学,弘扬孔子
之心性哲学,所注重的也就是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们“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5,其
功在于此,其弊亦在于此,有时求之过甚,不免走到了事物的反面。史载程颐进宫讲学,一
日讲罢,还未告退,宋哲宗站起来松动一下,顺手折了栏杆外的一枝柳条,程颐马上就进谏
说:“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上掷枝于地,下殿而罢n程颐之迁执,遂成千古笑谈。可
见,理学之道德讲求,于人欲处实在失之过苛,非孔圣大儒之本意和气象。孔子固然讲修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8卷
身以养德,但同时,他也讲中庸,于事执中而行,“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
罕》),所言也正为此意。
以道德来衡定君子,这是孔子君子观的一个方面。但是,孔子并非道德至上主义者。他
认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不是仅靠道德便能奏效,君子应该出仕,应该有良好的治政能力,((论
语》有很多篇幅就论述了君子之政能,我们名之为“政能君子,’o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蚝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蚝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子路)))
子贡曰:“君子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仙上者,恶勇
而无礼者,恶果敢而有窒者。”(《阳货)))
此外,在《论语》中还保留了个人多次向孔子问政的记载,他们分别是颜渊、子张、子夏、
子贡、子路、仲弓、叶公和季康,可见孔子重政并对政治颇有心得。我们在这里,附带指出
一点,就是君子与小人之别,并非仅在有关道德之一
途,也同时包括了政能之有无,例已上
举。现在我们再看孔子对历史上两位政治家的评价,更可把握孔子的君子治政的思想。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貌,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
义。”(《公治长)))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宪问》)
这两条是评郑国的政治家子产,许之以“惠人”,并称赞其人有“君子之道”。
子曰:“管仲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
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价》)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骄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亡,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
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枉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
也,经于沟读而莫之知也?”(((宪问)))
这四条记载评论的是另一位政治家管仲。管仲的时代略早于孔子,在《论语》里,对历史人
物作篇幅如此之长的评介,唯有管仲,这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其评价如何,可直接说
明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完整界定。历史上很多人都认为孔子的王道之学即政
治思想是由内圣之学“直接开出来的”,一旦内圣完满,俯仰之间,世事政事纷解得顺。但
是,我们从孔子对管仲的完整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固然在很多时候,把道德与政能联系
在一起讲,但并没有后人所理解的那种类似于“内圣开出外王”式的直接开通的线性思想,
而是认为道德与政能虽有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因果性的线性关系,而是并列的结构性关系。
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器小,不检,不讲礼,不忠旧君,这确为无德。尽管如此,孔子还是
赞扬说如果没有管仲助齐桓公为霸的一段历史,我们几乎变野蛮人了。他从管仲治政的历史第2期叶岗:君子观:《论语》与《周易》之比较(上)
价值着眼,许之以“人”,甚至许之以“仁”,而仁,却坐实其君子之名,“君子去仁,恶乎
成名”(((里仁》)。因此,康有为先生在《孔子改制考》中,于此事评曰:“圣人论事,重功
不重德,有能救世全民者则光之。”此语虽稍显绝对,但其隔绝内圣与外王的线性联系,却
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士也包容在君子里面,这一点,《论语》和周代典籍的用法是一样的。但有必要说明的
是,士义参薄天,士己不再是低层次的君子,而与君子等同。我们从论士的记载里,同样可
以印证孔子对君子的规定性。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
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
必信,行必果,硅径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子路》)
“使于四方”是一种外交才能,即政治才能,孔子把士分为三个层次,最推崇的是具备政治
才能的士。这种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政能君子。
最后,在孔子看来,德位君子和政能君子的完美结合,就可产生极为可观的治世之功。
《子罕》篇载: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所论便是此意。这种经孔子改造过后的新型君子,与后世循规蹈距、“衣冠中”、“动作慎”、
“难进易退”、“粥粥若无能”(《礼记·儒行}))的儒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由《周易》笠占术脱胎而来的《周易》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在
强调“法天”的基础上,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广泛联系的同时,阐述了人生穷通祸福的大道理。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在此《说卦》所言之“圣人作易”
的缘起,谓“立天之道”、“立地之道”和“立人之道”都是为了“顺性命之理”。然而,有
必要说明的是,《周易》阐述人生哲理的方法,“显象”多于“求理”,即注重的是直观的感
性的发现,在提及君子的问题时,也是如此。在《周易》卦艾辞中,君子一词出现20多次,
其语义多指德位君子,有时也兼指职位君子。职位君子内含单一,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我
们想讨论的是德位君子的具体规定性,依笔者看来,它有四方面重要内容。
首先,是君子必中正。所谓“中”,笠占术指卦体中的第二艾和第五艾,这两艾分别为
内卦与外卦的中位,其义指居中得吉。《观》之九五艾辞曰:“君子无咎。”虞翻注[,l:介得道
处中,故君子无咎矣。”九五艾为中位,阳艾居中为得道之位,君子故“无咎”。所谓“正”
即各得其实位,凡阳艾居阳位,阴艾居阴位,都谓之“正”,居正亦得吉。中正合得,尤为
大吉。君子须居中正,方可得吉。
中正之义,在卦辞中频频出现,《乾》之九二艾辞曰:“龙德而正中’,,《同人》艾辞曰“中
正而应”,都是从得吉的角度来说明中正的作用,而且很显然,把“中正”归之于“德”。君
子中正,核心在“
位”,亦即《礼记·中庸》所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
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焉。”《周易》讲君子处位,既要中又要正;既讲君子须执中行事,又讲君子要正道而行:既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8卷
讲调和,又讲原则;既讲阴柔以伏,又讲阳刚而起。一“中”、“正”的理念,渊源实发于先古,
《尚书》中的《大禹漠夯曰“允执厥中”,《说命》曰“惟木从绳则正”。“中”、“正”两义,
《周易》不偏于一端。后世儒家虽也继承了公周易》~这一思想,如《中庸》曰“齐庄中正,
足以有敬也”,然而,讲得更多的却是中庸与中和,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不太注重“正”所
代表着的义、法和原则性,而是更多地讲求折一中调和。_对照历史上一些临大节而其志不可夺
的仁人君子,“中正”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纯正性·当然,后世儒家并不完全代表孔子的本
意,孔子虽也略讲中庸,《论语·雍也》篇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_民鲜久矣产然
而,孔子在教诲弟子和讨论一些历史问题时,处处强调了“义”,而“义”即是万事中的法
和人际中的原则。“义”是孔子道德中的核心之一,是君子必备之德,这与《周易》中的君
子必中正,其理实出一辙。
其次,是君子当自强。《乾》是《周易》的开首第一卦,系辞说:“夫乾,天下之健也,
德行恒易以知险”,因此,“乾”性质为纯阳至健至刚。《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其意是以“乾”为天,凡属有为之君子,都当法天,刚健自励。《乾》之卦辞着重说明
君子在运动变化着的事物面前应察持的“乾乾之德”:
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一惕若,厉,
无答。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
见群龙五首,吉。
这段卦辞通过“龙”从“潜”、“见”到“跃”、“飞”的一系列变化,比喻事物的发展是一个
由隐到显、由弱小到强大的发展过程。在此乾卦中,九三位于内卦的最高位,是阳位,象征
龙刚从浅水中升出,客观环境正在改变。在此情况下,君子要以纯阳至健至刚的乾德自期,
自强不息,终日努力,夜晚也要警惕着,_所以虽然还未完全脱离险境,灾祸却不会发生。这
里所强调的主要是君子身处忧患之中的自强意识。
自强并不仅仅是一种能力问题,依我看,在《周易》中它更多地是一种心理问题和道德
问题。在忧患之时,即便什么都不做,只要默默地忍受着
,也有获救的可能性、这样,一自强
就非常具体地转化为道德上的信念问题。信念并不一定意味着有所行动,一《周易》并不主张
君子身处“逆位”之时有所妄动,而要伺机以行,待时而为,庶可“无咎”。“机”与“时”
的概念非常重要,它恰恰意味着道德价值的唯一依托。乾卦之九三位于正阳,重刚而不中,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则正阳须侯阴,渗阴于阳,方可得全获吉。而要做到这一步,时与机
就在于阴之出现。时机问题的进一步阐析,我们把它放在第四点。这里想强调的是,君子自
强意识,更多地表现为道德上的信念问题,而信念却需要时机的渗入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
性。公淮南子·修务训诊有言:“圣人知时之难得,务可趣也J,苦身劳形,焦心怖肝,不避烦
难,不违危殆。’熟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圣人的智慧行为,一如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君子自强一意识。
长期以来,君子的“乾乾之德”既成为民族文化中的修身之道,又成为民族文化中催人自励
的精神力量。
再次,是君子要谦虚。《谦》之卦辞日:“谦:亨,君子有终。”谦卦主亨通畅达,君子
行谦必得吉。“谦”与“吉”为什么会发生关系?对此,《象传》进一步解释说:“天道亏盈
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君子之终也。”此语是从天、地、鬼神、人这四一个不同的角度来阐析谦得吉之理的。意思是第2期叶岗:君子观:篮论语》与《周易》之比较(上)
说:天道亏损盈满的而增益谦虚的,_地道变动多余的而流到不足的,鬼神祸害盈满的而降福
于谦虚的,人道厌恶盈满的而喜好谦虚的。因此,谦而得赚得吉,故而既高明又尊贵,值得
君子将此奉为终生之德。
依笔者来看,我们现代人可以将这两者的关系作更简单的理解。一理解的要点在于“谦”
可直接导出“虚”,对照盈满,“虚”处下位和卑位,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天道和地道以
至于鬼神(如果真存鬼神的话)都信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原则,这恰如水自高下填满卑虚之
处,这样,由谦到虚到吉,就完全取决于天道(地道和鬼神都可归结于广义的天道),而天
道的常态便是“平”。朱熹说:“谦则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肠)也是从“平”的角度而言的。
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_虚可纳物,虚己才能进学,学才能对己有所增益,才能获得进一
步的发展提高,在这意义上,才可对《尚书‘大禹漠》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理解。这
层意义上的理解完全取决于谦虚者的自觉行为,是一种主观的动作,而不是一味依赖天道。
在这两层意
义上,君子要由谦而得吉,最先的关键是要虚己。而虚己,外在的表现就是要诚
敬以待人。
在《周易》中,《谦》之卦象较为独特,上三艾皆吉,下三艾皆利,可见《周易》作者
对谦的高度重视,这也是自古以来我们民族一贯推崇的高尚道德,也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
一条准则。
《谦》卦艾辞在表明谦虚之重要性以外,还特别强调了谦虚的几个注意点。首,君子要
谦而又谦,永不自满;其次,还要“鸣谦气“劳谦”和“伪谦”即君子有声望而谦、勤劳
而谦、发奋而谦。可见,古人也认识到,对于有功者有位者哪怕是平常人来说,要做到虚己
以教人,是不太容易的,所以,要勤劳而发奋地克制自己,有意培养起谦虚之德。宋代王阳
明更是具体设计了谦虚的步骤:“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搏节退让,常见自己不
是,真能虚己受人。”口,这里所强调的也是谦虚君子的自觉能动性。
最后,是君子需知机。《屯》之六三艾辞曰:“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
往咎。”其意是说,在无向导引导之时入于密林去追鹿,君子应知机而动,当舍则舍;如果
坚持追下去,就会困于林中,必有灾咎。因此,知机先是君子的避难之法,它归于智域。而
智,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德目。孔子曰:“知者不,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
罕)))《礼记·中庸》进而把智、仁、勇三者称为“天下之达德’,。可见,所谓道德,并不是
个空洞的抽象物,智应属于其中。而君子知机,也就是君子应察持之一德。
在《周易》中,《屯》是《乾》、《坤》二卦相交而产生的第一卦,其内为“震”,一阳动
于二阴之下,其象为“雷”,其义为“动”;其外为“坎”,即一阳陷于二阴之间,其象为“云”
为“雨”,其义为“险”。君子身处其位,如果在内心己生有所动之意念(比如无虞而追鹿),
而在外又有引诱、迷惑和怂恿,就有可能陷在危险坎阱之中(比如困死于密林)。
《屯》之卦辞日:“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枚往,利建候。”其意是说:大通应当固守,
不可有所行动作为,应当建立起正确的目标之后方可有所行动。为什么《周易》作者特别强
调身处屯位的君子不要受内外各种诱惑而轻易妄动,要固守,即便万不得已要动,也须谨慎
从事(比如追鹿要有向导,而且要有明确的目标)?
对此,序卦传提供了进一步明确的回答:“屯者物之始也。”此即谓凡物始生而未通达
洞明者,如草木之初生出土,而尚未伸展畅茂;亦即谓处于草昧昏昧无知无识之状态,最易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8卷
被风风雨雨的环境所
左右。值此,人生尚在动荡难明之时,就不可贸然乱自行动,而应固守,
并等待时机。
因此,君子知机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从事物的各种细微的表象之中明白自己所
处的位置,身处险位而要知晓阴阳剥复终归中正之理,要察看内外各方面欲动之征兆,及时
加以克制克服,以便于固守原位;二是在不得己有所动作之时,要对条件和目标进行详细的
考察,即便己在动之中,还要随时观察危险所产生出来的征兆,相机而行,知难而变。这两
层意思,也就是《系辞下》所表达的“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的道理。君子
知机,就能成为万人仰慕的对象。
由上四点观知,《周易》之君子观已初具规模。针对德位君子,它以中正为君子所当追
求的道德境界,以自强不息的乾乾之德作为君子达到这种境界的条件,以君子的谦虚和知机
作为达臻道德之境的注意点。这一些,无不以《周易》所始终强调的“法守天道”为基本前
提。君子重天道,这是《周易》未说而说、未明而明的一个大道理。(待续)
(上接第14页)
(15)茅盾:《中国苏维埃革命与普罗文学之建设》
(16)茅盾:《女作家丁玲》
(17)(19)冯雪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
(18)丁玲:《生活、思想与人物》
(20见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中j·k来信
(21)周扬:《现阶段的文学》
(22)茅盾:《王统照的<山雨)))
(23)默涵:《从阿Q到福贵》
(24)欧阳山:《高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