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厌食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病机】
形成本病的病因较多。小儿时期脾常不足,加 之饮食不知自调,挑食、偏食,好吃零食,食不 按时,饥饱不一,或家长缺少正确的喂养知识, 婴儿期喂养不当,乳食品种调配、变更失宜,或 纵儿所好,杂食乱投,甚至滥进补品,均易于损 伤脾胃。也有原本患其它疾病脾胃受损,或先天 禀赋脾胃薄弱,加之饮食调养护理不当而成病。 因此,本病多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而致病,其 它病因还有它病失调脾胃受损、先天不足后天失 养、暑湿熏蒸脾阳失展、情志不畅思念伤脾等, 均可以形成本病。
三、历史沿革
本病古代的记载较少,古代文献中所载的 “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等与本 病的临床表现相似。 《灵枢· 脉度篇》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 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气调和,是知饥纳谷, 食而知味的必要条件。这一论述为我们认识小儿 厌食的病理生理奠定了基础。 宋· 《小儿药证直诀· 虚羸》说:“脾胃不和, 不能食乳”;《幼幼新书· 乳食不下》说:“脾, 脏也;胃,腑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 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原则。宜以轻清之 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俟脾胃调 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运脾疗法对厌食十分重要, 要达到运脾,必须消除导致脾胃郁困的病理因素,如脾 湿、食积、气郁、郁热等;若有虚象,应根据病情予以 健脾、养胃、益气、育阴。又由于脾胃为相辅相成、相 反相佐的两个脏腑,如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脾主 升清,胃主降浊,因此,化湿不可过于香燥,清热不可 过于苦寒,行气不可过于窜烈,健脾不可壅补,养阴不 宜滋腻。治疗厌食贵在调理脾胃,而用药之道贵在中和。 脾运失健证固当以运脾开胃主治。若是脾胃气虚证,亦 当注意健脾益气而不壅补碍胃,同时佐以助运开胃之品;若 是脾胃阴虚证,亦当注意益阴养胃而不滋腻碍脾,同时适加 助运开胃之品。在药物治疗同时应注重饮食调养,纠正 不良的饮食习惯,才能取效。
清代《类证治裁· 脾胃论治》提出: “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 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 粳米、麻仁、扁豆子。”认为胃阴不足之 厌食,宜清补而不宜腻补,为厌食的治疗 开辟了新思路。 1980年以来,经过系统研究,总结了病 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写入了教材。
四、讨论范围
厌食指以厌恶摄食为主证的一种小 儿脾胃病症,若是其它外感、内伤疾病 中出现厌食症状,则不属于本病。本病 类似现代医学的神经性厌食。
1.辨病史:厌食患儿症状不多,要问初生是否 胎怯,喂养史中有无喂养不当,饥饱不均。既往 史中曾患哪些疾病,教育方法是否妥当,追寻发 病与以上因素的联系,可以明确病因。 2.辨证候:若嗳气,恶心,苔腻,多食后脘腹 作胀呕吐,形体尚可者,多属脾运失健;食而不 化,大便偏稀,伴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者,多属 脾胃气虚;食少饮多,大便干结,伴口干,面色 欠华,皮肤不润者,多属胃阴不足。 3.辨舌象:是辨别病机的重要依据。脾运失健 者,舌质多正常,苔腻;湿浊重者为厚腻苔;食 滞重者为垢腻苔;偏气虚者,舌淡少津,苔薄白; 偏阴虚者,舌红少津,少苔或花剥。
厌食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理总在脾运 胃纳功能的失常。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 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小儿由于以上 各类病因,易造成脾胃受损运纳功能的失常。 因病因、病程、体质的差异,证候又有脾运功 能失健为主与脾胃气阴不足为主的区别。厌食 为脾胃轻症,多数患儿病变以运化功能失健为 主,虚象不著,因饮食喂养不当,或湿浊、气 滞困脾,脾气失展,胃纳不开。部份患儿素体 不足,或病程较长,表现虚证,有偏气虚、有 偏阴虚者。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 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以阴为用。故凡脾气、 胃阴不足,皆能导致受纳、运化失职而厌食。
第六节厌食
[目的要求]:
一、熟悉厌食的发病原因。 二、掌握厌食的临床表现及基本治则。 三、了解厌食与疳证的区别。
一.定义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不思进食,厌 恶摄食的一种病症。
二.发病情况
1.发病季节:厌食没有明显的发病季节,但夏 秋季节暑湿当令,脾阳易受困遏,可使症状加 重。 2.发病年龄:好发于1—6岁的小儿,尤其城市 儿童中多见。 3.预后:本病一般预后较好,长期不愈可转为 疳证。
进一步认识到水谷受纳和腐熟赖脾胃功能的正 常和协调,如果脾胃不和,会造成不进乳食的疾 病。《小儿药证直诀· 胃气不和》采用益黄散治 疗不思食,开调脾助运为主治疗厌食之先河。 明清时期,对本病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更 趋全面,明代《赤水玄珠· 不能食》说:“由脾 胃羸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 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满而恶食也”,这就在饮 食自倍,损伤脾胃之外,提出脾胃素虚、病后脾 气未复、痰湿阻滞中焦,皆可成为不思食的病因。 《幼科发挥· 脾经兼证》说:“诸困睡、不嗜食、 吐泻,皆脾脏之本病也”。明确不嗜食为脾脏本 脏病变,一般不涉及他脏。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厌食患儿一般症状不多,辨证要在区别 运化功能改变为主,还是脾胃气阴不足之 象已现。脾运失健证除厌食主证外,其它 症状不多,无明显虚象。脾胃气虚证伴面 色少华、形体偏瘦等气虚证象;脾胃阴虚 证伴口舌干燥、食少饮多等阴虚证象。若 因症状不多而辨证困难时,可重点从舌象 分析证候。
[诊断]
1.长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食量显著少于 同龄正常儿童。 2.可有嗳气、泛恶、脘痞、大便不调等症, 或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口干喜饮等症, 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3.排除其它外感、内伤慢性疾病。
厌食要与食积、疳证、疰夏相鉴别。 ⒈食积:为乳食停积中脘所致,除食欲不振,不 思乳食外,伴见嗳气酸腐,大便酸臭,烦躁多啼, 脘腹胀满疼痛等症,有伤食病史。厌食患儿不思 进食,所进甚少,故多无腹胀疼痛等症。 ⒉ 疳证:有食欲不振,但亦有食欲亢进或嗜食 异物者;其形体明显消瘦,病可涉及五脏,出现 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以及舌疳、眼疳、疳肿胀 等兼证。厌食则多形体正常,或略瘦,未至羸瘦 程度,为脾之本脏轻症,一般不涉及它赃脏。 ⒊ 疰夏:亦有食欲不振,发病有季节性,有 “春夏剧,秋冬瘥”的特点,秋凉后自行转愈, 伴全身倦怠乏力,大便溏薄,或有身热、苔厚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