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学习

————探索初中古诗词教学之心得

青羊实验联合中学李珊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等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诗词本身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特殊属性,又受到鉴赏者的知识、经验、能力等各方面的制约,所以诗词鉴赏一直是学生们普遍感到较为困惑的难题。在探索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笔者积累了下列一些教学心得,这些方式对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起了有益的推动,也有助于学生很好地识记诗词。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在介绍背景时,我会根据诗词的自身特点,联系从前所学的东西,采用各种介绍背景的方式。

李白给大家的印象是洒脱不羁、及时行乐的酒仙印象;殊不知其实李白也曾经是凌云壮志,一心想要一展宏图。所以在教学《行路难》时我先让孩子们回忆曾经学过的《渡荆门送别》,青年李白的豪情万丈做了铺垫,我再详细介绍到李白这个阶段“赐金还山”的特殊遭遇,他们自然就非常能够理解面对美食美酒一向洒脱好饮的诗人为什么“举杯投箸不能食”了;再联系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背景,学生也就对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希望有了深刻体会。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的学习,大家惯用的教学程序是先介绍背景,再进入这首词的正式学习。我则选择了从词的小序入手提出了几个问题:1写作时间是多久?反映出具体背景是?(丙辰被贬密州)词人做了什么事?(欢饮达旦)作词目的?(怀子由)2序中表现词人情绪和状态的字词是?(欢,醉,怀)在解决了三个问题后再请学生在朗读几遍后思考词人为何“欢”为何“醉”为何“怀”?我尤其对“醉”进行了详细分析。这样来学这首词,学生对理解词中的几种复杂情感就容易透彻多了。

二、重视朗读,感受意蕴之美

探索精神是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的探索式学习观念。它要求学生不盲目地接受知识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朗读、吟唱也正是学生自我探索的参与式活动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体现。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渡荆门送别》,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三、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

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我采用此法;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譬如在教授《蒹葭》、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及李煜的《相见欢》时,我都以放录音或教师清唱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由诗词产生的音乐美,;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教学《使至塞上》时我用此法演绎古诗。

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

四、抓住关键字词,掌握深层意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入情”就是鉴赏的初步。也就是说,诗词鉴赏要从最基本的语言符号开始。作为诗词的语言,除了一般语言所具有的字面意义外,还有言外之意,字面意义当然是言外之意的基础。因此,对诗词语言字面意义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所学的诗词大多有课下注释的帮助,但学生缺少经历体验,光凭字面语言较难理解把握看似平淡实则深远的诗词意蕴。因而我认为可以从教材出发,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精神。

抓住诗词中关键词来触发学生深层次、多角度思考。如对陶潜《饮酒》一诗的灵魂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一向是教学难点,没有体验的学生很难理解。在分析这首诗时,我抓住诗中“心远地自偏”的“远”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离什么“远”?有远就有近,那么离什么“近”?学生联系学过的《桃花源记》,再联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讨论分析就很容易理解到:离凡尘俗世远,离清新脱俗的大自然近。这样,比单纯地讲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想法要深入得多,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思维得到的理解也深刻得多。

抓住诗词中字词注释的简单或模糊,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夏完淳《别云间》中的“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南冠”课本上注释为“囚徒”,源于《左传》。我讲课时就引导学生思考:钟仪做了郑和晋国的囚徒为什么要戴“南冠”?夏完淳此诗用“南冠”仅仅表明囚徒的身份吗?学生的思维很快就向各个方面扩散,由这个词探究到钟仪的处境、心境,夏完淳的遭遇及写作背景等。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内容出发加以分析:“南冠”在这里不仅指囚徒,更含有忠心为国之意。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诗悲愤和大义凛然的情感的理解。

五、扫除语言障碍,品诗句言外意

初中诗词中“用典”的现象不少。学生在欣赏诗词时,若对诗词中的典故不了解,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对诗词缺乏兴趣,更不可能真正透彻地了解诗词的内涵和诗人意在言外的思想感情。诗人用典,或精心雕琢,或想象奇特,或委婉曲折,或寄寓深远,其手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讲析诗词中的典故,并且注意将这些用典的情况分类,让学生更加了解用典在诗词中的作用。

暗用典故,曲折达意。即用比较隐晦含蓄的手法,把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中。如《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姜太公钓鱼和伊尹梦见自己经过日月旁两个典故,诗人暗示古人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杜牧的《泊秦淮》中“隔江犹唱<后庭花>”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等等都属这类。

反用典故,翻出新意。即从反面来阐发典故的含意,逆向取义。最典型的有苏轼《浣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