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前后时期的教育

前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民国初年,在蔡元培和他的同事们领导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制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力图清除封建主义的影响,改变价值取向的单一。这一切不仅在指导思想和学校制度层面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而且在实践层面有力地促进了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的发展,使清末以来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初步形成了严格意义

上的近代教育体制。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本质的、全面的变化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下面由我对辛亥革命各时期的教育发展和影响阐述我的看法。

一、背景:孙中山在《伦敦被难记》中指出:“中国之政,习尚专制”,尖锐地批判了诵读“四书”“五经”及其笺注文学的科举教育。认为封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养成盲从之性”,把人培养成驯服的奴隶,以维护其统治。而且1901年6月《国民报•说国民》指出,当时的中国只是一个“奴隶之国”,没有国民而只有奴隶,士或知识分子在这些奴隶中,又是“至愚至贱”的,他们甘受科举八股考试制度的愚弄和侮辱,入考场时低着头听任搜身检查, “行同盗窃而不以为耻”,写文章时揣摩主考官命题企图, , “行同妾妇而不以为贱”,为了骗取进士举人的头衔好升官发财,就是断手刖足也在所不惜。1902年4月15日,蔡元培与上海教育界人士叶翰、蒋观云、林少泉等人集议发起成

立“中国教育会”,专门编订教科书,进行函授教学,刊印发行丛报等。4月27日,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正式成立,蔡元培被推为会长。

这些都反应出那是就有一些先进思想的人批判封建教育,同时,当时的教育状况急需教育的改革。

二、辛亥革命前夕教育

辛亥革命前夕,清朝遭受内忧外患,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落,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迫于国内外的压力进行了一些制度上的改良。在教育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十年开始制订和颁布有关教育的章程。1902年,首先颁布了《钦定蒙学堂章程》等章程。1903年后又陆续颁布系列章程,同时规定课程表和实施细则,至1910年,各类学校的章程大致具备。此外,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科举制度经过一千多年后,越来越成为沉疴痼疾,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后,废除科举制度的呼声日急,各种学堂学校都开始着手兴办。1899年,两广总督谭钟麟、巡抚陆传霖、学政张百熙遵令改革书院,奏办广西学堂,附设在广雅书院内。等等,很多学堂如雨后春笋。

诸多学堂的创办说明了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的发展的新趋势。

前夕,也有兴办幼儿教育、提开设体育课程、和侨民兴学,更有提出女子教育的想法。可见,革命前夕,一些新的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被引进中国,有的被实施,但也有的仅是提出而已,并未实现,这都迫于当时的政府—清政府。有识之士虽然有着改革当时的教育雄心,但是当时的中国已经满目疮痍,凌乱不堪,清政府已经无力回天,更别谈什么教育改革。但这也激发了如蔡元培这些革命教育家对国家教育改革的信念,他们认为:以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其知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所以一股改革教育和学习西欧教育体制的浪潮骤然遍及整个中国。当然,好的想法就要有实施它的用武之地和强有力的后备力量。很快,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

立,为教育改革的提供了坚强的力量。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1912 年1 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发布《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和《告全国同胞书》。《宣言》指出:“临时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它的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夺得了政权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出与封建专制主义决裂、建立一个资本主义新中国的高昂精神,为民初的教育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年1 月3 日,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蔡元培被任命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1月9日,教育部正式成立。至1913 年9 月“二次革命”失败,不到两年间,蔡元培和他的后继者们在革故鼎新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1.采取紧急措施,稳定全国教育秩序

1912 年1月19 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4条),正如

教育部在电文中所指出的,颁发上述《暂行办法》和《暂行课程标准》,是有鉴于战争中各地教育省“自为令,不免互有异同,将使全国统一之教育界,俄焉分裂,至为可虑”的状况[#]。此后,教育部分别就社会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等通电各省,要求尽快整顿教育秩序,清除专制制度的影响。

2.颁布民国教育宗旨,培养共和国新国民

由于政体的变革,清政府所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显然有悖于时代潮流,提出和颁布新的教育指导方针是关系到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大事。!)!" 年" 月,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提出专制时代教育与共和时代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的“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而后者“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蔡元培主持制定的民国教育宗旨,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产生以来,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二个教育宗旨。与清末教育宗旨相比较,虽然前后仅相差& 年时间,但其内容却有着巨大的历史进步。就形式方面而言,道德教育仍被放在第一位,但是,“忠君”、“尊孔”这两条最能体现封建道德教育以至整个传统封建教育特征的核心内容被取消了。蔡元培所标揭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被奉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圭臬。实利主义教育与军国民教育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从清末教育宗旨延续下来的,然而却被赋予了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收复国土、抑制军阀割据的新的时代精神。美感教育的提出,尽管在当时受到冷落,但是,它的最终被列入教育宗旨,不仅体现了蔡元培个人的高瞻远瞩和理想化的个性特点,而且反映了在封建专制政体被推翻后,个性的张扬、个人价值的受到重视已经被提到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上。这个宗旨的形成和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它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为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还会出现反复,但是,它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