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工尺谱、减字谱、琵琶谱字皆出现于北周隋唐代燕乐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工尺谱、减字谱、琵琶谱字皆出现于北周隋唐代燕乐时期

古琴于唐代以前,即如今自存于日本的唐武后时抄本的《碣石调幽兰》仍为文字谱,而唐代的曹柔始制减字谱取代文字之谱。

唐传于日本保存的琵琶谱字二十字,与五代时敦煌琵琶谱使用的二十谱字基本相同。按,日本保存的琵琶谱字得自中国唐代使用者,故唐代必是出现了琵琶谱字。而相信在其前,一如古琴一样是用文字在叙述。

而工尺谱,北宋人称为燕乐半字谱,说明了它与燕乐十分相关。因为,燕乐是管乐调,而非琵琶调,故而必是燕乐之起而用谱字记谱,如同古琴、琵琶一样,而取代以往的用文字叙述。

按,何谓文字的叙述,吾人从《宋史‧律历志》记载西晋初年荀勖的笛上三调的文字里可以看出,汉魏到西晋时代,管乐器直笛是用叙述而未形成谱字记谱,即,工尺谱并未出现在汉魏晋时代。

在《宋书‧律历志》上记载着有关西晋初年荀勖笛上三调的一件事,荀勖问当时笛王列和这位乐工有关他所吹的笛子之方法时,结果列和回答说:『先师相传,吹笛但以作曲相语,为某曲当举某指,初不知七孔尽应何声也。』列和此位当日的笛王,表示吹笛的方法,是按师父教『某曲当学某指,初不知七孔尽应何声』。如果当时有工尺谱,按指教以工尺某字,即当知『应何声』,而在当日没有工尺谱,纯由师父教以发某一音用『某指』,逐一而教至全曲完毕,皆用背诵,但不知是何音(『应何声』,即同于是说,不知吹出的是工音或尺音或上音或凡音等等),即知当日无工尺谱。

肆后西晋亡而入南北朝,北方西域之燕乐入中土,则所谓工尺谱昔名『燕乐半字谱』当系燕乐入中土后产生的。

而它和古琴减字谱、琵琶二十谱字其实都互有时代关连,曹柔的古琴减字谱、琵琶的二十谱字及管乐的工尺谱(燕乐半字谱)何者的谱字表示法先出现,于是影响及于另二种乐器种类的谱字的出现,看起来,三者都至迟出现于唐代。在同一时代此三种谱字的发生,燕乐的出现,必为其原因。为何如是说,

在唐代以前,中国的宫廷雅乐,大多是采林钟一均且只使用宫调,用音简单;而俗乐的清商曲,亦不旋宫,只在一均之上,即雅乐正声音阶的变征调式(按,吾人很多文章内都有论证,请参看)。到了隋初都还认为清商为『三调』(见《隋书

‧音乐志》),并无后人附会成五调者。而此三调或属性至今论点纷纭。但三调仍十分简单。在这种中国本土旧乐的简单乐调情况之下,古琴、琵琶、管乐使用文字或以『某曲当举某指』的口传背诵全曲的指法而不知究竟在吹什么音等等,仍尚可负荷,故不烦有谱字的发明。

但入中土的燕乐就不同了。虽其初龟兹人苏祗婆传入的燕乐调架构在北周当日以林钟为宫的正声音阶上。但当日北周雅乐只用林钟为宫的一均,且只有宫调曲,而且不旋宫。而燕乐传入时,以管乐器的七孔(含全闭的筒音)为七均旋宫,每均五调式,音乐构成繁复,指法的以文字,或背诵指位,声曲繁多,不以谱字记谱无从记忆之下,此三种谱字的发生,自有其需要性而生。

至于琵琶谱字及管乐的燕乐半字谱是不是从西域传入的,现无证据而引叙,不能臆论。但古琴为中土固有乐器,古琴减字谱当非始于西域之入而被曹柔记载下来。谱字既因燕乐繁复而生,故琵琶谱字及管乐的燕乐半字谱的出现当早于古琴,则或早在北周及隋代琵琶谱字及管乐的燕乐半字谱已出现了,而古琴继之,此种有关发生论的先后关系当以此说为合于实情。(刘有恒,2019,8,15于台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