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视角下图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诗学视角下图形
摘要:认知诗学是以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为基础对文学作品阐
释的交叉学科,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也正在
被学者运用于诗歌分析中。
本文旨在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王维田
园诗《竹里馆》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为古代诗词的研究和理解提
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
关键词: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王维;田园诗;竹里馆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118(2011)-12-0-02
一、认知诗学简介
认知诗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它是在认知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继著名的
“语言学转向”后的又一革命——“认知转向”。
以色列特拉维夫
大学的reuven tsur教授于1983年首次提出“认知诗学”,随后于
1992年出版的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也被学界
公认为认知诗学研究的发轫之作。
认知诗学理论建构主要来自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它们的
迅猛发展使认知诗学理论研究愈加丰满,它将文学与这些认知科学
联系起来,认为文学作品植根于人类最基本普遍的认知活动和生活
经验,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的分析可以且应该参照人类
普遍的语言机制和认知机制。
英国诺丁汉大学peter stockwell教
授将认知语法、图式理论、隐喻、原型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等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文学作品分析相融合,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stockwell认为,阅读是图形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images)和回声(resonances)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意义正是建立在这一动态过程之上[1],同时他尝试运用该理论对超现实主义诗歌进行详细阐述。
这样的阐释在西方已有成功实践,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探讨还较少。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同样具备用认知语言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的语篇特点。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图形—背景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旨在认知诗学视角下用该理论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竹里馆》进行分析,探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概念对汉语文体分析的有效性和解释力。
二、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源于心理学一种理论。
图形背景的概念率先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于1915年提出,他通过对经典“面孔/花瓶图”的研究发现大脑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意义的图案上而忽略了周围其它的图案,这也是图形与背景间的区分。
[2]随后这一观点启发了完形心理学家:人的知觉场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是看上去有完整结构、形状和连贯性,并首先引起被知觉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未分化,为凸显图形并起衬托作用的那一部分。
完形心理学家认为,图形必须恰当地包含在背景中,图形通常具有完
形特征、面积或体积较小,运动或在概念上可移动,没有已知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可确定;而背景往往面积或体积较大,位置较固定,突显程度低,并有已知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可作为参照点来描写、确定图形的未知特征,这是图形和背景的定义特征。
[3] 最先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的是语言学家talmy,他认为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认知习惯符合图形—背景理论的特点,而且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langacker则根据突显的程度对图形和背景进行了以下论述:“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
他还揭示了图形与背景区别的一种自然体现:“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个相对密集的区域,具有被选作图形的强烈倾向”[4]后有认知语言学家将这一理论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尤其是介词的认知意义和倒装句的焦点凸显认知研究。
认知诗学家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也反映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歌。
从宏观角度看,每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图形,被作者从生活的背景中凸现出来;从微观角度看,在每部文学作品中,人物是图形,场景是背景;主要人物是图形,次要人物是背景,等等这些都能呈现出图形-背景分离。
[5]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到诗歌的阐释中,能将简洁又意味悠长的诗歌语言转化为动静结合的直观动画,在读者头脑中形成更形象,生动的画面,并且帮助读者更深
刻的理解诗歌内涵,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
本文将在认知诗学是视角下,选取唐代诗人王维的著名山水田园诗《竹里馆》进行图形—背景分析。
三、《竹里馆》图形-背景分离分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这首《竹里馆》小诗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中的一首,是他归隐后之作。
这首诗短小简练,意境悠长,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首描写作者自己归隐山林后闲适安宁的生活,抒发了他本人享受自然安于清闲的恬淡心情。
《唐人绝句精华》中提到:“皆一时清景与诗人兴致相会合,故虽写景色,而诗人幽静恬淡之胸怀,亦缘而见。
”[6]
(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在首句中突出表现了两个主要自然事物,作者自己与幽篁(幽深茂密的树林),这里虽未提及主语,但动词“坐”,介词“里”及地点“幽篁”明确的指出主人公的空间地理方位,并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主人公作为凸显的图形置身于一片幽深茂密的竹林这一大背景中,一个“独”字作为修饰词加深了主人公独自一人深处竹林的静谧气氛,给人以极空寂的感觉。
若说首句给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独处深林的幽静孤寂画面,那么紧接着的这一句变使这一画面瞬间动了起来,主人公在这深林中
独自抚琴长啸,一个“复”字又将诗人内心抑郁忧愤的情状表露出来,琴自古是很有灵性的乐器,琴声可传达人的心声,反映内心深处的情感,而当乐器都无法畅快抒发心中情感时则需要单调舒长的啸声。
这一系列动作使主人公动态化,在这样寂静的背景中更加烘托出图形的动,这也体现了王维以静衬动的写作特点。
(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样一个空寂的大背景下,主人公身处“人不知”的竹林中,独坐竹里馆抚琴,不知觉中时间流逝,夜晚来临,一轮明月静静地升在这人不知的竹林上空,竹林、诗人、明月这三个意象完美的勾出了一幅林间夜色的景象,明月也在这寂静的背景中作为图形凸现出来,而这里的明月又可以是作者这个动态图形的背景,皎洁的月光洒在林间,与被世人遗忘的我天地相望,以明月之多情正反衬出人间之无情,强烈的孤独感不言而喻。
诗人王维早年曾胸怀大志,愿建功立业大济苍生,曾受张九龄赏识提拔,后却因张九龄罢相失势而遭到连累,无法实现政治报复又不能毅然决然离开,这首诗所表达的正是因政治遭际而引发“举世无相识,唯有月为伴”的强烈孤独与感慨。
通过图形-背景分离理论的解析,使读者从这看似恬淡生活一瞥中体会到作者的孤独与悲愤,进而深化了对主题的理解。
四、结语
王维在诗歌创作时善于对主要意象进行布局,动静结合,相互烘托,寄情于景。
《竹里馆》随寥寥几句,诗词又看似平淡,但利
用图形背景理论的解析,通过不断的变换图形、背景及意象之间的互动,给读者呈现出动感、层次感的画面使他们在读懂诗句字面含义的同时,能直观地去品味体会作者的感情。
因此,单纯从传统的修辞和语义的角度来解读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是远远不够。
在认知诗学视角下的图形—背景理论这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分析中具
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peter stockwell.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new york routledge,2002:15-16.
[2]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96:157.
[3]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
(4):24-31.
[4]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987:120.
[5]蓝纯.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释唐诗宋词[j].外国语
文,2011,(1):41-43.
[6]余淑荣.并不“恬淡”“闲适”的沉郁孤愤之篇——释王维《竹里馆》之“真意”[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