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节目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最强大脑》在制作上的大投入、高成 本、大制作,固然与其季播节目的投入方 式有关,但是,江苏卫视能够在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的背景之下, 对较为边缘的科学类节目加大投入,实乃 大胆之举。
高成本、高投入、大制作则是打造高品质 节目的重要保障。
如果说,《最强大脑》作为一档节目已经 取得了成功;那么,成功的关键,就在于 它将难以视觉化的科学内容表现成了情节 化、悬念化、过程化的“真人秀”画面。
3)普通话水平普遍较差,但越来越被观众 所理解、接受。
一些非科班主持人在主持节目初期,因为普 通话问题饱受观众质疑,但最后却因他们较 强的表达能力及节目内涵而逐步被受众理解 包容。
这种节目传播的结果是:专业人士看着不 解渴,非专业观众根本看不明白;反映到 评价系统上,就是收视率难有保证。
就连后来大红大紫的《走近科学》也难以 幸免,此栏目在开播三、四年后因收视过 于低迷而险被淘汰出局。
2.“故事化”阶段
推动科学类节目进入新阶段的是2004年《走 近科学》的改版。
节目于2014年1月3日至3月28日每周五晚 22:00在江苏卫视播出,全部12期节目在省 级卫视收视率排名同时段第一。
目前,《最强大脑》第二季已经播出,收 视成绩仍然比较理想。
《最强大脑》并非科学类综艺节目的首创, 但此前的科学类栏目往往都是用实验室做 布景,解密生活中的某些科学现象或误区。
(1).以人为本替代以科学为本
《最强大脑》不再像以前节目所表现的“科学”均 是一种客观存在那样,而是将“科学”看作是附着 在人之上的一种能力。节目的功能,就是挖掘普通 人大脑中超越一般人的禀赋与能力,即所谓的“最 强大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在认识外宇宙、外太空等 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人对于自己的小宇宙的认 知总是一知半解,甚至无能为力,像人到现在尚无 法解释梦从何来、意识源自何方、人来自何处去往 哪里等,因此“认识自己”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课题。
《最强大脑》作为节目的口号,不但是节 目努力的目标与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找 到了“让科学流行起来”的手段。
应该说,科学与“真人秀”的结合,让科 学类节目的创新与探索又提升到一个新的 高度。
《最强大脑》其实是承接与沿用了类似 《中国达人秀》的“真人秀”节目模式, 并运用“真人秀”的理念与手段,对科 学类节目做了一个从里到外的改造与升 级。这种改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最强大脑》中,选手挑战成功后登上多级 台阶进入大门走出主舞台,多级台阶暗示选 手勇攀高峰、进入更广阔的世界,通过舞台 设置给观众留下不断前进的印象。
另外,《最强大脑》不可不说的是道具的神 奇性。选手的超常智力本身是个难以想象的 奇迹,而展现奇迹的“道具”更是没有做不 到只有想不到。
节目中的道具堪称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史无 前例;
2004年,《走近科学》启动了扭转其命运的 改版,其核心内容就是“故事化”,即通过 增强选题的生活性、叙事的悬念性、画面的 可视性等,强化节目的可看性。原本处于第 一位的“科学”内涵被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 故事,普通观众也因其中的精彩故事而慢慢 被吸引,从而获得收视与口碑的双增长。这 之后,《走近科学》进入科教频道的黄金时 段。
诸多观众的见证,增强了叙事过程的张力。 这些正是“真人秀”所强调的“在场感”赋 予《最强大脑》的可视性与魅力。
(3).大制作替代小成本
在世界范围来说,科学类节目的总体制作 成本较高,但中国电视的科学类节目一直 都是在低成本运行。
这主要是因为,日播栏目巨大的播出量, 摊薄了节目的制作成本;另外,由于成本 控制等原因,此类节目运用影像呈现技术 的科技含量较低,难以表现高科技的内容。
2007年后,因过度使用“故事化”尤其是悬 疑的叙事手段,“科学内涵”愈发变得可有 可无,《走近科学》逐渐背离了节目的宗旨 与初衷,一度被媒体质疑为“走近伪科学”, 慢慢失去观众的信任。
可以说,“故事化”既引导《走近科学》走 向了辉煌,但也导致其最终的式微。
3.“实验求证”阶段
2011年问世的科学实证类节目《原来如此》便是例 证。应该说,“实验求证”在国外科学类节目中是 常用手段,如:美国的《流言终结者》,《比克曼 的科学世界》、法国版的《原来如此》等。
(2).演播室内在场见证式叙事替代场外 旁观式叙事
以往一些专题类和“故事化”的科学节目, 以演播室外的旁观式叙事为主,到了“实验求证”阶段,叙事场景开始转向实验室或演 播室等室内空间,更多地强调主持人对于科 学内容的解读与实验,但还无法做到现场的 碰撞与互动。
《最强大脑》将充满悬念的科学潜力考验与 挖掘的全过程搬进了大型演播室,增加了著 名艺人、科学达人组成的超强阵容的嘉宾团 队,大大强化了演播室内的现场互动性与参 与感。
1998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科教频道,推出 了《科技博览》、《走近科学》、《科技之 光》等多个科学类节目。
十余年来,这些节目为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 丰富民族的智慧和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在2004年之前,这些科学类节目的 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就科学传播科学、就 技术宣传技术,将完成科学普及的任务放 在第一位,画面与叙事多采用传统的专题 形式,导致节目可视性较差,吸引力较低。
“最强大脑”有效地利用观众这种对未 知领域强烈的好奇心,将科学引入电视, 在热门明星和科学家的陪同下与观众共 同见证人类大脑的超常与奇迹。
“让科学流行起来”的三个阶段
科学类节目在电视节目格局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在导致此种境况出现的诸多原因中,始终无法 “让科学流行起来”是其最为关键的一条。
它不仅为近年来“选秀成灾”的电视荧屏 吹来了一阵清新之风,而且也为2014年中 国电视节目形成良性的竞争格局注入了新 的活力。
二、节目特点分析
(一)、内容创新:科学节目与真人秀 成功结合
“最强大脑”的口号是“你的天赋是人类的 财富,我们要让科学流行起来”。
其节目定位是:见证科学;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科学”永远是让 人望而却步而又极为好奇的概念,观众 很难拒绝神秘的大脑、生命的未知;
应该说,《最强大脑》的最大魅力在于关注了科 学与人的关系,它通过充分挖掘普通人身上的科 学潜力,试图让观众看到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是 如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无论是郑才千、心算 神童,还是周玮、盲女等,其实都会给观众带来 这种最直观、最深切的感受。
目前,借助各种技术手段认识客观世界很容易, 但是,人在认识自我主观世界方面却没有太大的 进展,而借助《最强大脑》,观众不但可以认识 自己,还能够找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这一点成 为许多观众不断追看节目的主要原因。
知名度较高的如中央电视台的白岩松,毕 福剑,撒贝宁,李思思;湖南卫视的何炅, 谢娜,邱启明;江苏卫视的孟非,蒋昌建; 浙江卫视的华少;深圳卫视的赵屹鸥,东 方卫视的大鹏等等,还有高晓松,罗振宇 等新媒体节目主持人。
非科班主持人特点。
1)主持评论、娱乐、脱口秀类节目居多。
非科班主持人大都没有经过专业语音发声、 新闻播报等系统训练,所以他们大多主持 评论、娱乐、脱口秀类节目,在对专业基 本功要求较高的新闻播报方面不占优势。。
无论是工作人员花三天时间搭建的魔方墙, 还是周杰伦、章子怡、李永波、李彦宏、 陶晶莹、孟非等的嘉宾阵容;无论是“把 不可能变成可能”、为观众带来科学新鲜 感的郑才千、周玮等选手,还是现代感、 科技感十足的舞台场景,都可以看出江苏 卫视在打造高品质节目上的“良苦用心”。
应该说,从科学类节目的发展历程来看, 《最强大脑》用“真人秀”改造和提升科 学类节目,是继故事化、实验求证之后科 学类节目的第三次创新。
科学家的身份让d r.魏与其他评委在选手去 留问题上一再产生争议,d r.魏冷静决绝的 评价似乎不尽人意,但这就是《最强大脑》 区别于其他达人秀节目的根本:让科学说话, 跳出敏感的情绪,通过科学的评价选出真 正的最强大脑。
科学家评委Dr.魏
(三)非科班主持带来独特优势
非科班主持人现状。
目前,活跃在广播电视一线的很多主持人 都并非专业科班出身。
而《最强大脑》关注的是由生活科普转向 更高端的脑力科学话题。严谨的的节目理 念、精致的舞美包装、巨大的人力物力投 入、特点鲜明选手的参与,真正将“让科 学流行起来”的口号在整个真人秀节目同 质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下刮起一阵流行风。
科学达人秀《最强大脑》,以其高品质的 节目内容、独特的娱乐理念与惊艳称奇的 呈现方式,将科学类节目的质量与水平推 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大多有丰富个人阅历,且在某一领域具 有特长。
非科班主持人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个人经 历,与科班培养的主持人一毕业便开始主 持人生涯相比较知识面更广,视域也更加 开阔。非科班主持人一般在自己原专业领 域或某一特长才艺具备较强优势,使节目 更加具有专业性和趣味性。例如,撒贝宁 北京大学法学院高材生的专业背景,使得 他在主持法制类节目时更加具有可信度。
难能可贵的是,在以科学为内容,以“真 人秀”为手段的框架下,《最强大脑》实 现了科学精神、人文关怀与高品质娱乐的 三位一体,实现了“让科学流行起来”的 终极目标,这一点令人深思。
(二)、包装新变化:史无前例的 道具和明星效应
进入“视觉时代”后,真人秀节目需要更 多新奇有创意的视觉刺激来赢取观众的注 意力,除了内容上的新颖创意外,制作方 更加重视用独特抢眼的包装来吸引眼球。
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 节目分析
一、《最强大脑》节目简介
2014年1月3日,江苏卫视引进了德国 《Super brain》的节目模式,推出中国 首档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节 目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 注。
节目中,国内相关领域科学家会从科学角 度探秘天才的世界,最终筛选出12位选手 组成中国最强大脑战队,迎战来自意大利、 西班牙和德国的最强大脑战队,决出世界 最强大脑。
目前,这种手段还处于方兴未艾之中。 2013年财经频道(CCTV—2)推出的《是 真的吗》、2014年吉林卫视推出的《一探 究竟》都可以看作“实验求证”叙事策略 的延伸与应用。
《最强大脑》:“真人秀”让科学流行起 来
作为电视媒体“让科学流行起来”的最新实 践,江苏卫视《最强大脑》播出后的收视表 现及舆论反响,证明了“让科学流行起来” 的梦想不再遥远,它已经变为一个活生生的 现实。
央视版《原来如此》的创办,显然也是受到了类似 节目的启发。该节目通过对生活中各种科学问题由 主持人在实验室做“现场实验”的方式进行证实或 证伪,克服了《走近科学》因人为的“故事化”而 带来的“伪科学”问题,增加了现在进行时的场内 因素,部分解决了科学内容的视觉化表现。应该说, 这一叙事手段的运用,将科学类节目的叙事策略推 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如在中德对战赛中,节目组成功复原立体 版《清明上河图》,将原本画卷上的神作 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来;为“超级找茬王”郑 才千准备的超级魔方墙,让人眼花缭乱;为 体操员盲穿激光线而设置的激光通道等等,
道具的精致“奢华”让观众津津乐道,一 改以往单纯道具的作用,成为节目吸引眼 球的重要元素。
明星效应在娱乐节目中是个老生常谈的话 题;但《最强大脑》除了每期选用当红明 星(如近来大受欢迎的韩国影星金秀贤、奥 运冠军林丹、音乐才子周杰伦等)来做点评 嘉宾外,还安排了一位时尚帅气的科学家 评委d r.魏;
“让科学流行起来”其实不只是《最强大脑》节 目的口号,也是中国电视科学类节目自诞生以来 的努力方向和不变追求。就理念、叙事等方面的 差异性来看,几十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科学类 节目对于“让科学流行起来”的探索与创新,经 历了大概三个阶段:
1.传统专题阶段
在1997年之前,电视荧屏上的科学类节目用 “数量少、质量低”来评价并不为过。大规 模出现科学类节目的契机是在“科教兴国” 上升为国家战略方针的大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