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对虾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明对虾——东方对虾
作者:褚晓青 C09化工学号:091324127
摘要: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

学名penaeus(Fennerpopenaeus)orientailis.英文名:Chinese shrimp 别名:东方对虾明虾。

中国明对虾是中国的特产,也是重要的出口水产品,广受国际市场欢迎。

作为东方对虾,它的生活习性、外观特征、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做了以下研究探讨。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亦称“中国对虾”、“明虾”、“东方对虾”、“对虾”。

软甲纲,对虾科。

学名penaeus(Fennerpopenaeus)orientailis.英文名:Chinese shrimp。

十足目:Decapoda。

对虾科:Penacidae。

地方名:大虾、对虾、肉虾、黄虾(雄)、青虾(雌虾)、明虾。

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

过去常因成对出售,故称对虾。

中国明对虾形态特征:
体形较大,体长达13-24cm。

甲壳薄,光滑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综黄色。

额角平直,齿式为7-9/3-5。

额角侧脊不超过头胸甲中部。

头胸甲无额胃脊和肝脊。

第一触角上鞭约等于头胸甲长的4/3。

第三步足伸不到第二触角鳞片的末端。

雄性第三颚足指节与掌节约等长。

对虾全身由20节组成,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

除尾节外,各节均有附肢一对。

有5对步足,前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

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

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

中国明对虾生活习性:
常栖于浅海海底。

喜食底栖小型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摄食海藻。

中国沿海均产,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及朝鲜半岛西部沿海。

经济价值高,是中国沿海的主要养殖虾类。

中国对虾属广温、广盐性、一年生暖水性大型洄游虾类,雄虾俗称“黄虾”,一般体长155毫米,体重30-40克;雌虾俗称“青虾”,一般体长190毫米,体重75-85克。

体色青中衬碧,玲珑剔透,长半尺许,故又叫大虾。

平时在海底爬行,有时也在水中游泳。

渤海湾对虾每年秋末冬初,便开始越冬洄游,到黄海东南部深海区越冬;翌年春北上,形成产卵洄游。

4月下旬开始产卵,怀卵量30-100万粒,雌虾产卵后大部分死亡。

卵经过数次变态成为仔虾,仔虾约18天经过数十次蜕皮后,变成幼虾,于6-7月份在河口附近摄食成长。

5个月后,即可长成12厘米以上的成虾,9月份开始向渤海中部及黄海北部洄游,形成秋收渔汛。

其渔期在5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主要渔具为拖网、锚流网和张网等,改秋捕后规定开捕期自9月份以后。

对虾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如多毛类、小型甲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等,有时也捕浮游动物。

对虾属中最特殊的一种是中国对虾,它分布于亚热带海域的边缘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有长距离洄游习性。

主要产在黄海和渤海湾中。

对虾生活在浅海泥沙层,春季洄游产卵,可进行春季捕劳出虾籽,产卵后亲虾大部分死亡,幼虾长到秋季成为成虾,可见对虾生长繁殖很快,寿命为一年。

中国明对虾
中国明对虾的营养价值
肉质肥嫩鲜美,食之既无鱼腥味,又没有骨刺,老幼皆宜,备受青睐。

虾肉历来被认为既是美味,又是滋补壮阳之妙品。

1. 虾营养丰富,且其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2. 虾中含有丰富的镁,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很好的保护心血管系统,它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同时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死;3. 虾的通乳作用较强,并且富含磷、钙、对小儿、孕妇尤有补益功效;4. 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现,虾体内的虾青素有助于消除因时差反应而产生的“时差症”。

对虾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丰富。

每百克虾肉含蛋白质20 6克,脂肪0 7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系高蛋白营养水产品。

鲜食可烹调红焖大虾、煎明虾、溜虾段、琵琶大虾、炒虾仁等。

加工于制成虾干、虾米等为上乘的海味品。

中国对虾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品。

中国对虾繁殖
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于70年代末突破了对虾的人工育苗技术,解决了人工养殖对虾的苗种问题,80年代以后养殖面积不断扩大。

目前在我国沿海北自辽宁丹东市,南至海南沿海均开展了中国对虾养殖生产,养殖年产量大大超过自然海域的捕捞量,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养殖大国。

捕捞季节过去每年有春、秋两季,4~6月份为春汛;9~10月份为秋汛。

10月中下旬为旺汛期。

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于70年末突破了对虾的人工育苗技术,解决了人工养殖对虾的苗种问题,目前在我国沿海北自辽宁丹东市,南至海南沿海均开展了中国对虾养殖生产,养殖年产量约20万吨,大大超过自然海域的捕捞量。

中国对虾的外部形态(雌)
中国对虾的组成口器的六对附肢
对虾养殖:清污整池:收虾之后,应将养成池及蓄水池、沟渠等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并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特别要清除杂藻。

沉积物较厚的地方,应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促进有机物分解排出。

不得直接将池中污泥搅起,直接冲入海中。

2消毒除害:清污整池之后,应清除对虾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源的中间宿主。

常用生石灰进行清池除害,将池水排至30~40厘米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000公斤/公顷左右。

3 纳水繁殖基础饵料:清污整池消毒结束1~2天后,可开始纳水,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4 肥料使用:肥料使用应遵循下列原则:①应平衡施肥,提倡使用优质有机肥。

施用肥料结构中,有机肥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②应控制肥料使用总量,水中硝酸盐含量在40毫克/升以下;③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有机肥应经过充分发酵方可使用。

放苗要点1放苗环境:放苗时,池水深为60~80厘米,池水透明度达40厘米左右。

大风、暴雨天不宜放苗。

苗种规格:南美白对虾苗0.7厘米以上,中国对虾苗1厘米以上,斑节对虾苗13~15厘米以上。

放苗密度:滩涂大面积养虾池,放苗密度以(6~10)×104尾/公顷为宜;高密度精养方式的养殖池,放苗密度以(25~50)×104尾/公顷为宜。

水温:放养中国对虾苗水温应达14℃以上,放养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苗水温应在22℃以上。

盐度:池水盐度应在1~32。

虾苗培养池、中间培育池和养成池水盐度差应小于5,池水盐度相差大于5时,可通过驯化虾苗使之适应盐度的变化,通常24小时内逐渐过渡的盐度差小于10。

养成管理水环境控制:①进水水质管理。

放苗前,向养成池注入清洁或经消毒清野处理的养成用水。

在放苗后,养成用水要经过蓄水池沉淀、净化处理。

②水量及水交换。

养成前期,每日添加水3~5厘米,直到水位达1米以上,保持水位。

养成中后期,根据水质情况,如透明度过低(低于20厘米),或透明度较大(大于80厘米),有害的单细胞藻过量繁殖时,酌情换水,采取缓慢换水的方式,调节水质。

饲料管理:①饲料品质。

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卫生应符合SC2002和NY5072的规定。

②饲料投喂量。

常规配合饲料日投喂率为3%~5%,鲜杂鱼日投喂率为7%~10%。

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对虾尾数、平均体重、体长及日摄食率,计算出每日理论投饲量,再根据摄食情况、天气状况,确定当日投喂量。

投饲后,继续观察对虾摄食情况,对投饲量进行调整。

③配合饲料的投喂方法。

放苗后的初期,通常日投喂4次,以后随着对虾增长,投饲料量加大,调整每日投喂次数,下午以后的投喂量约占全天投喂量的60%左右。

养成初期,对虾活动范围小,应全池均匀投喂。

随着对虾的生长,可选择对虾经常聚集处投喂。

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pH值、透明度、池水盐度等水质要素。

经常检测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有条件者可检测氨、氮等其他水质要素的变化。

每5~
10天测量一次对虾生长情况。

可测量对虾体长,也可测量体重,每次测量尾数应大于50尾。

定期估测池内对虾尾数,室外大型养虾池,可用旋网在池内多点打网取样测定。

病害防治巡池:养虾人员应每日凌晨及傍晚各巡池一次,注意清除养虾池周围的蟹类、鼠类,注意发现病虾及死虾,检查病因、死因,及时捞出病虾、死虾进行处理。

观察对虾活动及分布,观察对虾摄食及饲料利用情况。

切断病原:不得纳入其他死虾池及发病虾池排出的水,不得投喂带有病原的饵料。

病原生物检测:定期对虾池中的病原生物进行检测。

药物使用: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1的要求,掌握以下原则:①使用的渔药应“三证”(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齐全;②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建议使用生态制剂。

不得使用含有有机磷等剧毒农药清池消毒。

养成收获采取排水收虾的方法,也可使用定置的陷网或专用的电网捕捞。

中国明对虾
中国对虾趣谈
对虾并不是因为它们常常一雌一雄成对地相伴在一起而得名的。

对虾的得名是由于这种虾个头大,过去在北方市场上常以“一对”为单位来计算售价而得名的。

北京海淀外火器营民间有一道招待客人的名菜,它是用鲜虾、鸡肉,辅以20余种配料精心制成的,俗称叫“红焖对虾”,可一到了宫中,名称更雅致,叫“红娘自配”。

这是一道据说来自颐和园的清宫宫廷菜肴。

清宫中凡遇到有宫女入宫、出宫,均用此菜,并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直到传遍民间,成为一道满族家庭菜肴中的传统名菜。

相传这道佳肴所用的鲜虾叫对虾。

吴宝龄、孙瑞平等, 1981. 中国近海沙蚕科研究[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杨德渐、孙瑞平, 1988. 中国近海多毛类环节动物[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浙江动物志编辑委员会, 1992. 浙江动物志软体动物[M]. 浙江科技出版社
张玺、齐钟彦, 1961. 贝类学纲要[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张玺等, 1964. 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I[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齐钟彦等, 1983. 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II[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齐钟彦等, 1986. 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III[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