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性能复习资料

材料物理性能复习资料
材料物理性能复习资料

晶格热振动:晶体中的质点总是围绕着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动。

格波:晶格振动以波的形式在材料内传播。

热容:在没有相变或化学反应的条件下,材料温度升高1K时所吸收的热量(Q),单位为J/k。

声频支振动:格波中频率甚低的振动波,质点彼此之间的位相差不大时,格波类似于弹性体中的应变波.

光频支振动:格波中频率甚高的振动波,质点间的位相差很大,邻近质点的运动几乎相反时,频率往往在红外光区

为什么温度升高材料会吸收热量?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晶格振动加剧,材料的内能增加;另外,吸收的热量与过程有关,若温度升高时体积发生膨胀,物体还要对外作功。

热容是材料的焓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一个物理量,这就是热容的本质。组织转变对热容的影响:①一级相变:相变在某一温度点完成,除体积突变外,还同时吸收和放出潜热的相变。如金属三态转变、同素异构转变、合金的共晶和包晶转变等。特点:如图1-6(a)所示,加热到Tc时,热焓H发生突变,热容为无限大。

②二级相变:是在一定温度区间内逐步完成。如磁性转变、bbc点阵有有序—无序转变、合金的超导转变等。

特点:如图1-6(b)所示,热焓无突变,仅在相变点附近的狭窄区域内加剧,同时热容也发生剧烈变化,但为有限值。相变的潜热对应于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

热容的测量:1.量热计法2.撒克斯法3.热分析法

热膨胀:物体的体积或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

线膨胀系数:温度升高1K时,物体的相对伸长。

线性振动:是指质点间的作用力与距离成正比。

热膨胀和结合能、熔点的关系:固体材料的热膨胀与晶体点阵中质点的位能性质有关,而质点的位能性质是由质点间的结合力特性所决定的。所以,质点间结合力强,热膨胀系数小.熔点也取决于质点间的结合力。所以熔点高的材料膨胀系数小。

热膨胀系数的测定:要测准材料的平均线膨胀系数,关键在于能否精确地给出试样温度变化值△T并同时精确反映出此时试样长度的变化值△L。通常把能给出试样长度随温度变化的装置称为膨胀仪。按原理可分为机械式、光学式和电测式。

1.机械杠杆式膨胀仪:把试样的膨胀量通过杠杆放大传递到记录笔上。

2.光杠杆膨胀仪:是利用三角架的机械放大,再加上安装在三角架上的旋转镜的光点反射光程的放大,使用照相方法直接记录出膨胀曲线。其精度较高,稳定性较好,是目前使用最高度广泛的膨胀仪之一。

3.电感式膨胀仪: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放大倍数高。

热膨胀分析:组织转变附加的体积效应使膨胀曲线产生拐

折。

切线法:从膨胀曲线可以确定组织转变临界点:①取膨胀

曲线上偏离单纯热膨胀规律的开始点,即切离点。

②取膨胀曲线上4个极值点a、b、c、d所对应温度作为组

织转变临界点Ac1、Ac3、Ar3、Ar1

影响热膨胀的因素:1.键强:键强越大的材料,热系数越

小。2.晶体结构一般规律(1)结构不同(即使成分相同),膨胀系数不同。(2)通常结构紧密的晶体,膨胀系数较大;3.非等轴晶系晶体,其单晶在各晶轴方向上的膨胀系数不同。4.相变:材料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相变时,体积变化,材料的膨胀系数也变化。5.化学成分:形成固溶体合金时,溶质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对合金的膨胀系数有明显影响。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比形成的固溶体膨胀系数小。多相合金的膨胀系数介于其组成相的膨胀系数之间。可近似地根据“加和法则”粗略计算。

温度应力又称为热应力,它是由于构件受热不均匀而存在着温度差异,各处膨胀变形或收缩变形不一致,相互约束而产生的内应力

熔点:在一个大气压下,晶体从固态熔化为液态的温度。

热传导:当固体材料一端的温度比另一端高时,热量会从热端自动地传向冷端的现象。

热传导:热量降从温度高的区域自动流向温度低的区域的现象。

稳定传热是:传热过程中,材料在传热方向上各处的温度T是恒定的,与时间无关,△Q/△t是常数。

导热系数λ的物理意义是指单位温度梯度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垂直面积的热量。

热阻率:热导率的倒数。

非稳定传热是指:传热过程中物体内各处的温度随时间而变化。

固体导热的基本方式:由晶格振动的格波和自由电子的运动来实现的。气体导热的基本方式:质点间直接碰撞

金属材料导热的基本方式:自由电子间碰撞;

非金属材料导热的基本方式:晶格振动(格波)→声子碰撞,并且格波分为声频支和光频支两类。在温度不高时,光频支的能量很小,固体材料的导热主要靠声频支的作用,可以忽略光频支在导热过程中的作用。声频波的量子称为声子。它所具有能量仍然应该是hv ,经常用?ω来表示。

声子热导的理论假设:可把声频支的传热看成是声子的运动。把格波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理解为声子和物质的碰撞,把格波在晶体中传播时遇到的散射看作是声子同晶体中质点的碰撞,把理想晶体中热阻归结为声子-声子的碰撞。

晶格的热振动是非线性的→晶格间有着一定的耦合作用→声子间会产生碰撞,使声子的平均自由程减小→热导率降低。声子间碰撞引起的散射是晶格中热阻的主要来源。

热射线:有热效应的电磁波称为热射线。

热辐射:热射线的传递过程称为热辐射。

影响导热性能的因素:电导率,温度,晶体结构,化学组成,复相陶瓷,气孔。

热导率的测量:稳态法,非稳态法

热稳定性:材料承受温度的急剧变化而不致破坏的能力,所以又称为抗热震性。

热应力:材料由于热膨胀或收缩引起的内应力

热冲击损坏的类型

(1)材料抵抗发生瞬时断裂这类破坏的性能,称为抗热冲击断裂性;(2)材料抵抗在热冲击循环作用下,材料表面开裂、剥落,并不断发展,最终碎裂或变质这类破坏的性能,称为抗热冲击损伤性。

提高抗热冲击断裂性能的措施:1.提高材料强度σ,减小弹性模量E,使σ/E提高。2.提高材料的热导率λ,使R′提高。3.减小材料的热膨胀系数α。4减小表面热传递系数h。5减小产品的有效厚度rm。6有意引入裂纹,是避免灾难性热震破坏的途径。

抗热冲击断裂性:以强度—应力(strength-stress)理论为判据,认为材料中热应力达到抗张强度极限后,材料产生开裂、破坏。这适应于玻璃、陶瓷等无机材料。

抗热冲击损伤性:以应变能—断裂能(strain-fracture energy)为判据,认为在热应力作用下,裂纹产生,扩展以及蔓延的程度与材料积存有弹性应变能和裂纹扩展的断裂表面能

热导率的应用:(1)是保温材料选择的依据;(2)金属材料热处理计算保温时间的重要参数;(3)多相材料的导热系数可降低,且气体的导热系数比固体材料要低得多,气孔率高的多孔轻质耐火材料比一般的耐火材料的导热系数低,这是隔热耐火材料生产应用的基础。(4)航空、航天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的选择与计算。

导电性:在电场作用下,材料中的带电粒子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宏观电流的现象。

根据材料导电性的高低,可将材料划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电子电导的特性

1.电子电导的载流子:是电子或空穴(即电子空位)。

2.电子电导材料:主要发生在导体和半导体中。

3.电子的运动

1)在理想晶体中:在绝对零度下,电子运动像理想气体分子在真空中的运动一样,电子运动时不受阻力,迁移率为无限大。

2)实际晶体中:周期性受到破坏,电子运动受到阻碍。电子与点阵的非弹性碰撞引起电子波的散射是电子运动受阻的原因之一

3)电场周期破坏的原因:晶格热振动、杂质的引入、位错和裂缝等。

4)电子运动受阻的原因:电子与点阵的非弹性碰撞引起电子波的散射使电子运动受阻。

电流密度J:单位面积通过的电流量。

霍尔效应:若在X 方向通以电流,在z 方向上加以磁场,则在Y 方向电极两侧开始聚积异号电荷而产生相应的附加电场的现象。

载流子:材料中参与传导电流的带电粒子。

迁移率:载流子在单位电场中的迁移速度。μ=v/E

电导率:σ = nq μ

半导体的电导率表达式为: 离子电导:载流子为离子的电导称为离子电导;

电子电导:载流子为电子的电导称为电子电导。

导电性的物理本质研究的三个理论阶段:经典自由电子理论,量子自由电子理论,能带理论。

经典电子理论认为:正离子形成的电场是均匀的,自由电子运动的规律遵循经典力学气体分子的运动规律。

量子自由电子理论的主要内容:金属中正离子形成的电场是均匀的,价电子不被原子所束缚,可以在整个金属中自由地运动。

满带:全带中每一能级都被都被两个电子占据的能带。在能带图中满带是在最下方,该处电子能量低,不足以参加物理过程(除非受激发),因此满带没有导电性。

空带:所属各能级上没电子的能带。因此也无导电性。

价带:与原子中价电子的能量相对应的能带。在半导体或电绝缘体中,价带是满带中能量最高的能带。由于热激发、光辐射或掺入杂质等原因,价带可能失去少量电子,留下空穴,从而产生空穴导电性。

导带:最靠近价带而能量较高的能带.这是除去完全被电子充满的一系列能带外,还有部分被填表满的能带.此带中,电子能自由活动。由于热激发、光辐射或掺入杂质等原因,导带出现少量电子,从而产生电子导电性。 e n e p e h μμσ+=

禁带:又称能隙。不允许自由电子和空穴存在的各能带之间的能量间距,较常指价带之上,导带之下的一段能量区间。为了产生电导,必需将电子激发,越过禁带,进入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能带中电子分布的情况各具有明显的特征,导体中存在未满带(由于电子未充满或能带重叠)。绝缘体的特征是价电子所处的能带都是满带,且满带与相邻的空带之间存在一个较宽的禁带。半导体的能带与绝缘体的相似,但半导体的禁带要狭窄得多(一般在1eV左右)。

经典自由电子理论存在着严重缺陷。原因:认为所有的自由电子都参与导电。根源:经典自由电子理论没有认识到金属中自由电子的能量、波矢或速度状态的量子化特征

影响本征载流子的浓度的因素:温度T高时,热缺陷浓度才显著,即本征电导在高温下显著。E和晶体结构有关,在离子晶体中,肖待基缺陷形成能比弗仑克尔缺陷形成能低。只有在结构很松,离子半径很小的情况下,易形成弗仑克尔缺陷,如AgC1晶体。

物体的导电现象的微观本质: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迁移

影响迁移率的因素:晶格散射,电离杂质散射

金属导体能带结构:导带和价带之间没有禁区,电子进入导带不需要能量,导电电子的浓度很大。

半导体能带结构:半导体的禁带较窄(Eg小),电子跃迁比较容易。

绝缘体能带结构:金属中载流子浓度等于自由电子浓度;绝缘体中载流子浓度很小,所以主要介绍半导体中载流子浓度。(将在半导体的导电性中详细阐述)。

离子电导的影响因素:温度↑导电性↓、离子性质、晶体结构的影响(晶体熔点高→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大→导电激活能高→电导率降低)

金属材料为电子导电,陶瓷材料中电子电导比较显著的主要是半导体陶瓷。

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一样,电子电导率仍可按公式σ=nqμ计算。

金属材料导电性的影响因素:1.金属材料的导电性控制因素 2.温度对金属导电性的影响3.合金元素与晶体缺陷对金属导电性的影晌4.原子结合键对金属导电性的影晌5.相变对金属导电性的影晌6.电阻率的各向异性7.电阻率的尺寸效应

金属材料电阻分析的应用:研究合金的时效,测定固溶体的溶解度,研究合金的有序 - 无序转变,研究材料的疲劳过程

本征半导体:

μe 电子迁移率

μh 空穴迁移率

本征电导:导带中的电子导电和价带中的空穴导电同时存在的电导。 n 型半导体:掺入施主杂质的半导体

压敏效应:指对电压变化敏感的非线性电阻效应。

晶界效应:压敏效应,PTC 效应;表面效应

双碱效应:指当玻璃中碱 金属离子总浓度较大时(占玻璃组成25-30%),碱金属离子总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含两种碱金属离子比含一种碱金属离子的玻璃电导率要小。

压碱效应:指含碱破璃中加入二价金属氧化物,特别是重金属氧化物,使玻璃的电导率降低,相应的阳离子半径越大,这种效应越强。

超导现象:当某种材料在低于某一温度时,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的现象。该温度即是临界温度(Tc )。

第一类超导体主要包括一些在常温下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纯金属,如铝、锌、镓、鎘、锡、铟等,该类超导体的熔点较低、质地较软,亦被称作“软超导体”。第一类超导体由于其临界电流密度和临界磁场较低,因而没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第二类超导体主要包括金属化合物及其合金,还包括金属元素钒、锝和铌。

电化学老化现象:在电场作用下,由于化学变化引起材料电性能不可逆的恶化。

磁化:物质在磁场中受到磁场的作用而表现出一定的磁性。

材料磁性来源:安培的分子环流说

磁介质:在考虑物质受磁场的影响或物质对磁场的影响时的物质。 磁介质的磁化:由于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中存在着运动的电荷,所以磁介质将受到磁场的作用而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

磁化强度:单位体积内原子磁矩的矢量总和。

磁导率:单位磁场中材料的磁感应强度大小。

磁化率:材料在磁场中磁化的难易程度。

磁性分类:抗磁性,顺磁性,亚铁磁性,铁磁性

自发磁化:在低于居里温度并且没有外加磁场的情况下,电子之间的交换耦合作用会使相邻原子或者离子的磁矩在一定的区域内趋于平行或者反平行排列。

居里点:铁磁性和亚铁磁性材料的磁性转变温度。 ()

e Ne e n e n h e kT E h h e e g μμμμσ+=+=-2/

磁矩的来源: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

铁磁性主要起源于电子的自旋磁矩。

磁晶各向异性:单晶体在不同晶向上磁性能不同的性质。

磁致伸缩效应:铁磁体在磁场中磁化时,其形状和尺寸都会发生变化。磁致伸缩机理:在居里温度以下,磁性材料中存在着大量的磁畴。在每个磁畴中,原子的磁矩有序排列,引起了晶格发生形变。由于各个磁畴的自发磁化方向不尽相同,因此在没有加外磁场时,自发磁化引起的形变互相抵消,显示不出宏观效应,外加磁场后,各个磁畴的自发磁化都转向外磁场方向,于是产生了宏观磁致伸缩。

自发磁化:铁磁物质为正值的较大交换能使得相邻原子的磁矩平行取向,在物质内部形成许多小区域—磁畴。

磁畴:物质内部的存在自发磁化的小区域。

磁畴壁:磁畴和磁畴之间的边界

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理论:磁晶各向异性和晶体场对电子轨道运动的影响有关:一方面电子轨道磁矩产生的磁场对电子自旋运动作用,使轨道和自旋间存在耦合作用;另一方面电子轨道平面受到晶体场的影响,使得能量简并被消除,这两方面的作用叠加在一起,就使得原子磁矩倾向于在晶体的某些方向上能量最低,而在另一些方向上能量高。

原子磁矩能量低的方向为易磁化方向,而能量高的方向为难磁化方向。在无外磁场作用的平衡状态下,原子磁矩倾向于排列在易磁化方向上

退磁场:有限几何尺寸的磁体在外磁场中被磁化后,表面将产生磁极,从而使磁体内部存在与磁化强度M 方向相反的一种磁场,起减退磁化的作用。

磁化曲线:反映磁感应强度B与磁场强度H或磁化强度M与H关系的曲线。

3%Si-Fe室温的磁化曲

线:第I 部分(0 A) :

可逆磁化过程(磁场减

少到零时,M、B沿原曲

线减少到零),磁化曲线

是线性的,没有剩磁和

磁滞。以可逆壁移为主。

第II部分(AB):不可

逆壁移阶段。非线性,

有剩磁、磁滞。第Ⅲ部

分(BC段):磁化矢量的

转动过程。B点时,壁移消失,为单畴体。但M与H的方向不一致。再增加外场,磁矩逐渐转动,与外场趋于一致,至S点达到技术饱和,这时的磁化强度称饱和磁化强度。相应的磁感应强度称饱和磁感应强度。

铁磁合金的磁滞回线: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磁场强度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磁滞效应,相应的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曲线称为磁滞回线。磁滞回线是铁磁体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它的大小、形状均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其中,磁滞回线所包围的面积相当于磁化一周所产生的能量损耗,称为磁滞损耗。

矫顽力:铁磁体磁化到饱和后,使其磁化强度或磁感应强度降低到零所需要的反向磁场。

铁芯损耗:磁性材料在交变场中工作时引起的能量损耗。

P :总损耗,Ph:磁滞损耗,Pe:涡流损耗,Pc:剩余损耗

剩余磁化强度:铁磁体磁化到饱和并去掉外磁场后,在磁化方向保留的剩余磁化强度或剩余磁感应强度。

影响损耗的因素:以Fe Si合金为例:硅含量、杂质元素含量、织构度、晶粒大小、薄片厚度、表面状态等对损耗都有影响。

电介质:指在电场作用下,能建立极化的一切物质。

电介质的极化:介质内质点(原子、分子、离子)正负电荷重心的分离,从而转变成偶极子的过程。

电介质的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表面出现电荷的现象.

ε是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r称相对介电常数,ε0是真空介电常数8.85×10-12 F/m(法拉/米)。εr=ε/ε0

磁滞回线:由C点的磁化状态(+MS)到C′点的磁化状态(-MS),称为

反磁化过程。与反磁化过程相对

应的B-H或M-H曲线称为反磁

化曲线。两条反磁化曲线组成的

闭合回线为磁滞回线。(I)区:

晶粒的磁矩转动到最靠近外磁场

的易磁化方向;也可能产生新的

反磁化畴。

(II)区:可能是磁矩的转动过

程;也可能是畴壁的小巴克豪森

跳跃;也可能产生新的反磁化畴。

(III)区:不可逆的大巴克豪森

跳跃。

(IV)区:磁矩转动到反磁化场

方向的过程。

质点的极化率:单位电场强度下,质点电偶极矩的大小。

介质极化类型:电子极化、离子极化、偶极子转向极化、空间电荷极化和自发极化等。

极化基本形式:位移式极化,松弛极化

电子位移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原子外围的电子云相对于原子核发生位移形成的极化。特点:电子位移极化是在原子和离子内部发生的可逆变化,极化建立时间短,不耗散能量,不导致介电损耗。

离子位移极化: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偏移平衡位置引起的极化,特点:极化时间短,不消耗能量,不导致介电损耗。

介电常数的温度系数:随温度变化,介电常数的相对变化率。

电介质损耗:电介质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是导致电介质发生热击穿的根源。

极化损耗由极化电流引起,主要与松弛极化过程有关。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从建立极化到极化的稳定状态。

损耗因素:外施电压一定时,介质损耗只与εtgδ有关。εtgδ仅由介质本身决定。

介质损耗的影响因素:频率、温度、湿度。

介质材料还有两种损耗形式:电离损耗和结构损耗

降低材料的介质损耗的方法:选择合适的主晶相,尽量选择结构紧密的晶体作为主晶相;改善主晶相性能时,尽量避免产生缺位固溶体或填隙固溶体,最好形成连续固溶体,这样弱联系离子少,可避免损耗显著增大;尽量减少玻璃相;防止产生多晶转变;注意焙烧气氛;控制好最终烧结温度。

介质损耗是介质的电导和松弛极化引起的电导和极化过程中带电质点移动时,将它在电场中所吸收的能量部分地传给周围“分子”,使电磁场能量转变为“分子”的热振动,能量消耗在使电介质发热效应上。

介质的击穿:当电场强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介质由介电状态变为导电状态的现象。

击穿电压:导致击穿的最低临界电压

击穿电场强度:介质的击穿时,相应的临界电场强度称为介电强度。

击穿类型:热击穿、电击穿和电化学击穿

热击穿: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由于漏导电流、损耗或气隙局部放电产生热量,逐渐升温,积热增多,达到一定温度,即行开裂、玻化或熔化,导致绝缘材料性能破坏的现象。

热击穿的本质:在电场作用下,固体电介质承受的电场强度虽不足以发生电击穿,但因电介质内部热量积累、温度过高而导致失去绝缘能力,从而由绝缘状态突变为良导电状态。

影响热击穿的因素:电学因素:电压的大小、类型、频率和介质的电导、损耗;热学因素:材料的热传导、热辐射以及介质试样的形状、散热情况、

周围媒质温度等。

电击穿: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内少量自由电子的动能加大,当电压足够大时,在电子冲击下激发出新的自由电子参加运动,并产生负离子,介电功能遭受破坏,而被击穿。

电击穿的本质:电介质中存在的少量导电电子,一方面在外电场作用下获得动能,另一方面又要与振动的晶格产生相互作用而损耗能量。当外加电场足够高,使电子从电场中获得的能量超过其失去的能量时,电子就可以在碰撞过程中积累能量,积累的能量达到可使电子与晶格发生碰撞电离时,将产生出新的电子,构成雪崩效应,最终导致介质击穿。

固体介质中导电电子的来源:本征激发,杂质电离和注入电子。

电化学击穿:电介质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受电、光、热以及周围媒质的影响,产生化学变化,电性能发生不可逆的破坏,最后被击穿。工程上称为老化。

铁电体: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含具有自发极化,并且发极化方向可随外电场作可逆转动的晶体。

产生铁电性的原因—自发极化:自发极化的极化状态并非由外电场所造成,而是由晶体的内部结构特点造成的,晶体中每一个晶胞里存在固有电耦极矩,这类晶体通常称为极性晶体。

自发极化过程:以钛酸钡为例:钛酸钡的自发极化是由晶胞中钛离子的位移引起的。在钛酸钡晶体中,钛离子处于“氧的八面体”中央,氧八面体空腔体积大于钛离子体积,钛离子能在氧八面体内移动。

居里温度以上,热振动能比较大,钛离子不能在偏离中心的某一个位置上固定下来,它接近六个氧离子的几率相等,晶体保持高的对称性,自发极化为零。温度降低到120℃,钛离子平均热振动能降低,因热涨落,热振动能低的钛离子占很大比例,其能量不足以克服氧离子电场作用,有可能向某一个氧离子靠近,在新平衡位置上固定下来,并使这一氧离子出现强烈极化,发生自发极化,使晶体顺着这个方向延长,晶胞发生轻微畸变,由立方变为四方晶体。也因此产生永久电偶极矩,并且形成电畴。

铁电性通常是指铁电体的微观结构性质,以及因此而可能显示出来的宏观性质。

铁电畴铁电体自发极化的方向不相同,但在一个小区域内,各晶胞的自发极化方向相同的小区域。

铁电畴与铁磁畴差别:①铁电畴壁的厚度很薄,大约是几个晶格常数的量级,但铁磁畴壁则很厚,可达到几百个晶格常数的量级。③磁畴壁中自发磁化方向可逐步改变方向,而铁电体则不可能。

电滞回线的意义:①判定铁电体的依据②由于有剩余极化强度,因而铁电体可用来作信息存储、图象显示。

同一种材料,单晶体和多晶体的电滞回线是不同的。

例:BaTiO3单晶和多晶体电滞回线就不完全相同:BaTiO3单晶的电滞回线既窄又陡接近于矩形,Ps和Pr很接近,而且Pr较高。☆BaTiO3陶瓷的电滞回线既宽又斜。陶瓷的电滞回线中Ps与Pr相差较多,表明陶瓷多晶体不易成为单畴,即不易定向排列。

移峰效应:在铁电体中引入某种添加物生成固溶体,改变原来的晶胞参数和离子间的相互联系,使居里点向低温或高温方向移动。

移峰的目的:使在工作情况下(室温附近),材料的介电常数和温度关系尽可能平缓,即要求居里点远离室温温度,如加入PbTiO3可使BaTiO3居里点升高。

压峰效应目的:降低居里点处的介电常数的蜂值,即降低ε-T非线性,也使工作状态相应于ε-T平缓区。

铁电体的非线性是指介电常数ε随外加电场强度非线性地变化。

压电性:是某些晶体材料按所施加的机械应力成比例地产生电荷的能力。正压电效应:当对石英晶体在一定方向上施加机械应力时,在其两端表面上会出现数量相等、符号相反的束缚电荷;作用力反向时,表面荷电性质亦反号,而且在一定范围内电荷密度与作用力成正比。

逆压电效应:石英晶体在一定方向的电场作用下,则会产生外形尺寸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其形变与电场强度成正比。

正压电效应与逆压电效应统称为压电效应。具有压电效应的物体称为压电体。

压电振子是最基本的压电元件,它是被覆激励电极的压电体。

频率常数:压电元件的谐振频率与沿振动方向的长度的乘积为一常

数。

铁电体是一种极性晶体,属于热电体。它的结构是非中心对称的,因而也一定是压电体。必须指出,压电体必须是介电体。

铁电陶瓷只有经过“极化”处理,才能具有压电性;压电陶瓷一般是铁电体,只有铁电陶瓷才能在外电场作用下,使电畴运动转向,达到“极化”的目的,成为压电陶瓷,因而把这类陶瓷称为铁电、压电陶瓷。

压电陶瓷的预极化及其性能稳定性:所谓极化,就是在压电陶瓷上加一个强直流电场,使陶瓷中的电畴沿电场方向取向排列。只有经过极化工序处理的陶瓷才能显示压电效应。

老化的本质是极化后电畴由能量较高状态自发地转变到能量较低状态,这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波粒二象性: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性和粒子的特性。

光学性能:材料暴露在电磁辐射,尤其在可见光中的响应。

折射率:光在真空和材料中的速度之比。

影响折射率的因素:1构成材料的离子半径和电子结构2材料的结构、晶型和晶态3同质异构体4外界因素

折射率较大者,光的传播速度较慢,成为光密介质。

折射率较小者,光的传播速度较快,称为光疏介质。

折射的本质:材料的电磁结构在光波电磁场作用下的极化性质或介电性质。因为介质的极化,拖住了电磁波的传播,才使光传播速度变得比真空慢。

折射率的色散:材料的折射率随入射光的频率的减小(或波长的增加)而减小的性质。

光投射到材料表面时,一般产生反射、透过和吸收

光的吸收:介质中的价电子吸收光子能量而激发,当尚未退激而发出光子时,在运动中与其它分子碰撞,使电子的能量转变成分子的动能亦即热能。从而构成了光能的衰减。

朗伯特定律:光强度随厚度的变化符合指数衰减规律。αχ-

I

I

=e

I透射光强I0入射光强

散射:光在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等介质时,遇到烟尘、微粒、悬浮液或者结构不均匀的微小区域,都会有一部分能量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而向四面八方弥散开来的种现象。

透光性是指光能通过材料后,剩余光能所占的百分比。

影响透光性的因素:吸收系数、反射系数、散射系数。

提高材料透光性的措施:1.提高原材料纯度,降低杂质对光的散射损失。2.掺加外加剂,降低材料的气孔率,可有效提高材料的透光性,由于外加剂本身也是杂质,所以掺多了也会影响透光性。3.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排除气孔,使晶粒定向排列,可提高材料的透光性。

主要发光材料:无机化合物:主要是采用禁带宽度比较大的绝缘体,其次是半导体,它们通常以多晶粉末、单晶或薄膜的形式被应用,一些有机化合物也有发光性。

发光寿命:发光体在激发停止之后持续发光时间的长短

全反射:当光线在玻璃纤维内部传播时,遇到纤维的表面,出射到空气中时,产生光的折射。改变光的入射角i,折射角r也跟着改变。当i大于90°时,光线全部向玻璃内部反射回来。

光电效应:某些各向同性的透明物质在电场作用下显示出光学各向异性,物质的折射率因外加电场二发生变化的现象。

声光效应:当超声波传过介质时,在其内产生周期性弹性形变,从而使介质的折射率产生周期性变化,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相位光栅的现象。

材料物理性能期末复习题

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20) 1.一长30cm的圆杆,直径4mm,承受5000N的轴向拉力。如直径拉成3.8 mm,且体积保持不变,在此拉力下名义应力值为,名义应变值为。 2.克劳修斯—莫索蒂方程建立了宏观量介电常数与微观量极化率之间的关系。 3.固体材料的热膨胀本质是点阵结构中质点间平均距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4.格波间相互作用力愈强,也就是声子间碰撞几率愈大,相应的平均自由程愈小,热导率也就愈 介电常数一致,虚部表示了电介质中能量损耗的大小。 .当磁化强度M为负值时,固体表现为抗磁性。8.电子磁矩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组成。 9.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载流子主要是电子和离子。 10.广义虎克定律适用于各向异性的非均匀材料。 ?(1-m)2x。11.设某一玻璃的光反射损失为m,如果连续透过x块平板玻璃,则透过部分应为 I 12.对于中心穿透裂纹的大而薄的板,其几何形状因子。 13.设电介质中带电质点的电荷量q,在电场作用下极化后,正电荷与负电荷的位移矢量为l,则此偶极矩为 ql 。 14.裂纹扩展的动力是物体内储存的弹性应变能的降低大于等于由于开裂形成两个新表面所需的表面能。 15.Griffith微裂纹理论认为,断裂并不是两部分晶体同时沿整个界面拉断,而是裂纹扩展的结果。16.考虑散热的影响,材料允许承受的最大温度差可用第二热应力因子表示。 17.当温度不太高时,固体材料中的热导形式主要是声子热导。 18.在应力分量的表示方法中,应力分量σ,τ的下标第一个字母表示方向,第二个字母表示应力作用的方向。 19.电滞回线的存在是判定晶体为铁电体的重要根据。 20.原子磁矩的来源是电子的轨道磁矩、自旋磁矩和原子核的磁矩。而物质的磁性主要由电子的自旋磁矩引起。 21. 按照格里菲斯微裂纹理论,材料的断裂强度不是取决于裂纹的数量,而是决定于裂纹的大小,即是由最危险的裂纹尺寸或临界裂纹尺寸决定材料的断裂强度。 22.复合体中热膨胀滞后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相间或晶粒的不同方向上膨胀系数差别很大,产生很大的内应力,使坯体产生微裂纹。 23.晶体发生塑性变形的方式主要有滑移和孪生。 24.铁电体是具有自发极化且在外电场作用下具有电滞回线的晶体。 25.自发磁化的本质是电子间的静电交换相互作用。 二、名词解释(20) 自发极化:极化并非由外电场所引起,而是由极性晶体内部结构特点所引起,使晶体中的每个晶胞内存在固有电偶极矩,这种极化机制为自发极化。 断裂能:是一种织构敏感参数,起着断裂过程的阻力作用,不仅取决于组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观缺陷、显微结构的影响。包括热力学表面能、塑性形变能、微裂纹形成能、相变弹性 能等。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材料物理性能考试复习资料

1. 影响弹性模量的因素包括:原子结构、温度、相变。 2. 随有温度升高弹性模量不一定会下降。如低碳钢温度一直升到铁素体转变为 奥氏体相变点,弹性模量单调下降,但超过相变点,弹性校模量会突然上升,然后又呈单调下降趋势。这是在由于在相变点因为相变的发生,膨胀系数急剧减小,使得弹性模量突然降低所致。 3. 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差别很大,主要是因为材料具有不同的结合键和键能。 4. 弹性系数Ks 的大小实质上代表了对原子间弹性位移的抵抗力,即原子结合 力。对于一定的材料它是个常数。 弹性系数Ks 和弹性模量E 之间的关系:它们都代表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因为建立的模型不同,没有定量关系。(☆) 5. 材料的断裂强度:a E th /γσ= 材料断裂强度的粗略估计:10/E th =σ 6. 杜隆-珀替定律局限性:不能说明低温下,热容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接近 绝对零度时,热容按T 的三次方趋近与零的试验结果。 7. 德拜温度意义: ① 原子热振动的特征在两个温度区域存在着本质差别,就是由德拜温 度θD 来划分这两个温度区域: 在低θD 的温度区间,电阻率与温度的5次方成正比。 在高于θD 的温度区间,电阻率与温度成正比。 ② 德拜温度------晶体具有的固定特征值。 ③ 德拜理论表明:当把热容视为(T/θD )的两数时,对所有的物质都具有 相同的关系曲线。德拜温度表征了热容对温度的依赖性。本质上, 徳拜温度反应物质内部原子间结合力的物理量。 8. 固体材料热膨胀机理: (1) 固体材料的热膨胀本质,归结为点阵结构中质点间平均距离随温度升 高而增大。 (2) 晶体中各种热缺陷的形成造成局部点阵的畸变和膨胀。随着温度升 高,热缺陷浓度呈指数增加,这方面影响较重要。 9. 导热系数与导温系数的含义: 材料最终稳定的温度梯度分布取决于热导率,热导率越高,温度梯度越小;而趋向于稳定的速度,则取决于热扩散率,热扩散率越高,趋向于稳定的速度越快。 即:热导率大,稳定后的温度梯度小,热扩散率大,更快的达到“稳定后的温度梯度”(☆) 10. 热稳定性是指材料承受温度的急剧变化而不致破坏的能力,故又称为抗热震 性。 热稳定性破坏(即抗热振性)的类型有两种:抗热冲击断裂性和抗热冲击损伤性。 11. 提高材料抗热冲击断裂性能的措施 ①提高材料强度σ,减小弹性模量E ,σ/E 增大,即提高了材料柔韧性,这样可吸收较多的应变能而不致于开裂。晶粒较细,晶界缺陷小,气孔少且分散者,强度较高,抗热冲击断裂性较好。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材料物理性能及材料测试方法大纲、重难点

《材料物理性能》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绪论(1 学时)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以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的作用. 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性质和作用. 第一章无机材料的受力形变(3 学时) 1. 应力,应变的基本概念 2. 塑性变形塑性变形的基本理论滑移 3. 高温蠕变高温蠕变的基本概念高温蠕 变的三种理论 第二章基本要求: 了解:应力,应变的基本概念,塑性变形的基本概念,高温蠕变的基本概念. 熟悉:掌握广义的虎克定律,塑性变形的微观机理,滑移的基本形态及与能量的关系.高温蠕变的原因及其基本理论. 重点: 滑移的基本形态,滑移面与材料性能的关系,高温蠕变的基本理论. 难点: 广义的虎克定律,塑性变形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无机材料的脆性断裂与强度(6 学时) 1.理论结合强度理论结合强度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 2.实际结合强度实际结合强度的基本概念 3. 理论结合强度与实际结合强度的差别及产生的原因位错的基本概念,位错的运动裂纹的扩展及扩展的基本理论 4.Griffith 微裂纹理论 Griffith 微裂纹理论的基本概 念及基本理论,裂纹扩展的条件 基本要求: 了解:理论结合强度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实际结合强度的基本概念;位错的基本概念,位错的运动;裂纹的扩展及扩展的基本理论;Griffith 微裂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裂纹扩展的条件熟悉:理论结合强度和实际结合强度的基本概念;位错的基本概念,位错的运动;裂纹的扩展及扩展的基本理论;Griffith 微裂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裂纹扩展的条件. 重点: 裂纹的扩展及扩展的基本理论;Griffith 微裂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裂纹扩展的条件难点: Griffith 微裂纹理论的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第三章无机材料的热学性能(7 学时) 1. 晶体的点阵振动一维单原子及双原子的振动的基本理论 2. 热容热容的基本概念热容的经验定律和经典理论热容的爱因斯坦模型热容的德拜模型 3.热膨胀热膨胀的基本概念热膨胀的基

材料物理性能思考题

材料物理性能思考题 第一章:材料电学性能 1如何评价材料的导电能力?如何界定超导、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材料? 2 经典导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如何解释欧姆定律?它有哪些局限性? 3 自由电子近似下的量子导电理论如何看待自由电子的能量和运动行为? 4 根据自由电子近似下的量子导电理论解释:准连续能级、能级的简并状态、 简并度、能态密度、k空间、等幅平面波和能级密度函数。 5 自由电子近似下的等能面为什么是球面?倒易空间的倒易节点数与不含自旋 的能态数是何关系?为什么自由电子的波矢量是一个倒易矢量? 6 自由电子在允许能级的分布遵循何种分布规律?何为费米面和费米能级?何 为有效电子?价电子与有效电子有何关系?如何根据价电子浓度确定原子的费米半径? 7 自由电子的平均能量与温度有何种关系?温度如何影响费米能级?根据自由 电子近似下的量子导电理论,试分析温度如何影响材料的导电性。 8 自由电子近似下的量子导电理论与经典导电理论在欧姆定律的微观解释方面 有何异同点?

9 何为能带理论?它与近自由电子近似和紧束缚近似下的量子导电理论有何关 系? 10 孤立原子相互靠近时,为什么会发生能级分裂和形成能带?禁带的形成规律 是什么?何为材料的能带结构? 11 在布里渊区的界面附近,费米面和能级密度函数有何变化规律?哪些条件下 会发生禁带重叠或禁带消失现象?试分析禁带的产生原因。 12 在能带理论中,自由电子的能量和运动行为与自由电子近似下有何不同? 13 自由电子的能态或能量与其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有何关系?何为电子的有效质 量?其物理本质是什么? 14 试分析、阐述导体、半导体(本征、掺杂)和绝缘体的能带结构特点。 15 能带论对欧姆定律的微观解释与自由电子近似下的量子导电理论有何异同 点? 16 解释原胞、基矢、基元和布里渊区的含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物理性能资料终极版(1)

《材料物理性能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 物质的磁化:物质在磁场中受磁场的作用呈现一定磁性的现象。 自发极化:铁磁性材料在没有外加H时,原子磁矩趋于同向排列而发生的磁化。 软磁材料:是指磁滞回线瘦长,μ高、H c小、M r低,并且磁化后容易退磁的磁性材料。硬磁材料:是指磁滞回线短粗,μ低、H c大、M r高,并且磁化后很难退磁的磁性材料。磁致伸缩:铁磁体在磁场中被磁化时,其形状和尺寸都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磁致伸缩效应。 PN结:是指在同一块半导体单晶中P型掺杂区域N型掺杂区的交界面附近的区域。 禁带:在能带结构中能态密度为零的能量区间。 超导电性:在一定条件下(温度、磁场、压力)材料的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称为超导电性。马基申定则:马基申等人把固溶体电阻率看成由金属基本电阻率ρ(T)和残余电阻ρ残组成。 这表明在一级近似下,不同散射机制对电阻率的贡献可以用加法求和。 激活介质:实现粒子数反转的介质具有对光的放大作用,称为激活介质。 因瓦效应:将与因瓦反常相关联的其它物理特性的反常行为统称为因瓦效应。 磁介质:能被磁场磁化的物质。 技术磁化:是指在外磁场的作用下,铁磁体从完全退磁状态磁化至饱和的内部变化过程。磁畴:是指在未加磁场时铁磁体内部已经磁化到饱和状态的小区域。 铁电畴:铁电体中自发极化方向一致的微小区域。 N型半导体: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5价元素(磷,砷,锑)使晶体中的自由电子的浓度极大地增加而形成的以电子为多子的杂质半导体称为N型半导体。 第一类超导体:指大多数纯金属超导体,在超导态下磁通从超导体中全部逐出,具有完全的迈斯纳效应(完全的抗磁性)。这类导体称为第一类超导体。 介质损耗:电介质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内部会有发热现象,这说明有部分电能已转化为热能耗散掉,这种介质内的能量损耗称为介质损耗。 光致发光:通过光的辐射将材料中的电子激发到高能态从而导致发光,称为光致发光。 杜隆-珀替定律:恒压下,元素的原子摩尔热容为25J/(K?mol)。 二、简答题 1.请从能量式波长(频率)范围详细划分电磁波谱 (1)无线电波——波长从108~1013nm (2)微波——波长从106~108nm (3)红外线——波长从103~106nm (4)可见光——波长390~700nm (5)紫外线——波长从10~390nm (6)伦琴射线——波长10-3~100nm (7)γ射线——波长从10-5~0.1nm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材料物理性能检测设备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操作规程规定了熔融指数仪的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 2使用方法 将仪器调节至水平,打开电源,在屏幕上设置所需要的温度和负荷。 2.2待温升至设置温度时再恒温15分钟,用纱布分别对仪器料筒、口模及料秆进行清洗。 2.3取物料3?8g加入到料筒内,加料时要均匀且迅速,整个过程1min内完成。 2.4加料完成后拿压料秆尽量压实物料,放入料秆。 2.5屏幕按下计时值确预热认时间达到240秒后停止计时,再加载砝码。 2.6一般先选用国标A法进行测试,并收集一定时间间隔内挤出的物料进行称量,且满足每段 长度在10m?20mn之间,每段质量大于以上。当每段长度和质量不满足时,则应选用B法进行测试。根据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计算如下式: ref ? m

MFR(190,2.16kg) = (1) t MFR ---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t ref 参比时间(10min),s(600s); m 切断的平均质量,g; t 切断的时间间隔,s;将所称得的每段挤出物料的平均质量,输入仪器操作界面,得出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选用B法测试时,依次?的步骤,当料杆下标线达到料筒顶面时,开始自动测定。从加料开始到测得最后一个数据时间不得超过25mi n。对整个事件过程中切下的物料进行精密称量。并按式(2)计算熔体在测定温度下的密度p ,g/cm3。 m p —— (2) A ? l m -- 秤量测的的活塞移动lcm 时挤出的试样质量; l - 活塞移动的距离,mm; A -- 活塞和料筒的截面积平均值(等于0.711cm2); 将 2 式计算得出的熔体密度输入仪器操作界面,直接得出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与熔体体积流动速率。 实验结束,依次对料杆、料筒、口膜进行彻底清洗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作者:————————————————————————————————日期:

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 高等教育内涵: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 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 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 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 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

材料物理性能检验人员培训题

材料物理性能检验人员培训大纲 一、选择题 1、质检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包括() A.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B. 遵纪守法,严守机密 C. 秉公办事,诚实守信 D. 实事求是,工作认真 2、任何工程材料受力后都将会产生变形,变形过程可分为() A. 弹性变形 B. 塑形变形 C. 最后断裂 D. A+B+C 3、由拉伸试验得出的力学性能指标包括() A. 非比例延伸强度 B. 屈服强度 C. 硬度值 D. 弹性模量 4、测定规定非比延伸强度,最适用的方法有() A. 图解法 B. 公式计算法 C. 逐级施力法 D. 排除法 5、规定残余延伸强的测定的定义() A. 试验拉伸时,其标距部分的残余伸长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距百分比时的应力。 B. 试样卸除拉伸力后,其标距部分的残余伸长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距百分比时的应力。 C. 试样卸除拉伸力后,其残余伸长达到规定的原始标距百分比时的应力。 D. 以上都不对。

6、测定上屈服强度或下屈服强度的方法有() A. 位移法 B. 公式计算法 C. 图示法 D. 指针法 7、抗拉强度的定义() A. 试样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大标称应力即是抗拉强度。 B. 试样拉断后所承受的最大标称应力即是抗拉强度。 C. 试样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小标称应力即是抗拉强度。 D. 试样拉断后所承受的最小标称应力即是抗拉强度 8、金属拉伸试验试样尺寸测量后横截面积计算结果有效位数() A. 2位 B. 3位 C. 4位 D. 5位 9、塑性也是工程材料重要的性能指标,可以从()说明: A. 当材料具有一定塑性时,机件或构件偶而遭受到过载荷时能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产生形变强化,保证构件安全,避免断裂。 B. 机械零部件难免存在沟槽、夹角等,加载后会出现应力集中,可以通过塑性变形来削减应力峰使之重新分配。 C. 有利于冷冲、冷弯等成形、修复工艺和装配的顺利完成。 D. 塑性指标是金属生产的质量标志。 10、弹性模量() A. 弹性模量代表材料生产单位弹性变形所需应力的大小。 B. 在弹性范围内物体的应力和应变呈正比关系。 C. 弹性模量E是决定构件刚度的材料常数。

材料物理性能考试重点、复习题电子教案

材料物理性能考试重点、复习题

精品资料 1.格波:在晶格中存在着角频率为ω的平面波,是晶格中的所有原子以相同频率振动而 形成的波,或某一个原子在平衡附近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晶体中传播形成的波 2.色散关系:频率和波矢的关系 3.声子:晶格振动中的独立简谐振子的能量量子 4.热容:是分子或原子热运动的能量随温度而变化的物理量,其定义是物体温度升高1K 所需要增加的能量。 5.两个关于晶体热容的经验定律:一是元素的热容定律----杜隆-珀替定律:恒压下元素的 原子热容为25J/(K*mol);另一个是化合物的热容定律-----奈曼-柯普定律:化合物分子热容等于构成此化合物各元素原子热容之和。 6.热膨胀:物体的体积或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称为热膨胀 7.固体材料热膨胀机理:材料的热膨胀是由于原子间距增大的结果,而原子间距是指晶 格结点上原子振动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材料温度一定时,原子虽然振动,但它平衡位置保持不变,材料就不会因温度升高而发生膨胀;而温度升高时,会导致原子间距增大。 8.温度对热导率的影响:在温度不太高时,材料中主要以声子热导为主,决定热导率的因 素有材料的热容C、声子的平均速度V和声子的平均自由程L,其中v通常可以看作常数,只有在温度较高时,介质的弹性模量下降导致V减小。材料声子热容C在低温下与温度T3成正比。声子平均自由程V随温度的变化类似于气体分子运动中的情况,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实验表明在低温下L值的变化不大,其上限为晶粒的线度,下限为晶格间距。在极低温度时,声子平均自由程接近或达到其上限值—晶粒的直径;声子的热容C则与T3成正比;在此范围内光子热导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晶体的热导率与温度的三次方成正比例关系。在较低温度时,声子的平均自由程L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声子的热容C仍与T3成正比,光子热导仍然极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与L相比C对声子热导率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此范围内热导率仍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变化率减小。 在较高温度下,声子的平均自由程L随温度升高继续减小,而声子热容C趋近于常数,材料的热导率由L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决定。随着温度升高,声子的平均自由程逐渐趋近于其最小值,声子热容为常数,光子平均自由程有所增大,故此光子热导逐步提高,因此高温下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一般来说,对于晶体材料,在常用温度范围内,热导率随温度的上升为下降。 9.影响热导率的因素:1)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晶体材料在常用温度范围内,热导率随 温度的上升而下降。2)显微结构的影响。3)化学组成的影响。4)复合材料的热导率 10.热稳定性:是指材料承受温度的急剧变化而不致破坏的能力,所以又称为抗热震性。 11.常用热分析方法:1)普通热分析法2)差热分析3)差示扫描量热法4)热重法 12.光折射:当光依次通过两种不同介质时,光的行进方向要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折 射 13.光的散射:材料中如果有光学性能不均匀的结构,例如含有透明小粒子、光性能不同 的晶界相、气孔或其他夹杂物,都会引起一部分光束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来,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 14.吸收:光通过物质传播时,会引起物质的价电子跃迁或使原子振动,从而使光能的一 部分转变为热能,导致光能的衰减的现象 15.弹性散射:光的波长(或光子能量)在散射前后不发生变化的,称为弹性散射 16.按照瑞利定律,微小粒子对波长的散射不如短波有效,在可见光的短波侧λ=400nm 处,紫光的散射强度要比长波侧λ=720nm出红光的散射强度大约大10倍 17.色散:材料的折射率随入射光的频率的减小(或波长的增加)而减小的性质,称为材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附答案)

1 第一章 绪论 1. 在英国,1963 2. 3. 4. 高等教育学:((2 (3 )研究对象——高等教育这一特 殊教育活动。 5. 6. (记忆:大学的3 大职能——教学、 7. 8. 4。 9. 10. )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创新性(3)情绪情感内容丰富(大学生情绪体验往往表现两极性的特征 ——非好即坏)(411. 12. 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3.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始了高等教育研究从非制度 14. 15. 16. 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17. 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确定研究问题的一般要坚持 3原则:(1(2(3 18.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0个)——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19. 20. 为什么学习高等教育学:(1)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自解:包括教师、管理人员)要懂得教育活动的规律(2)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 21.3条标准:(1)需要长时间学习(2)具有市场准入限制,即不可替代和垄断(3)专业人员拥有专业问题的发言权。 22.:(1)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2)具备评价学生和帮助学生的能力(3)对学生需求市 场做出反应(4)具备学者的敬业精神(5)掌握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6)信息技术应用 第二章 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上)(外国部分) 1. 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京师大学 堂。 2. 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大纲-r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材料物理性能 英文名称:Properties of Material Physic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课程代码: 0801151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学分:2 四、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 系统掌握材料物理性能方向的专业知识,具备应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功能材料选择和应用技术复杂问题的能力; 2. 掌握各种物理性能的本质,具备独立进行物理性能分析和测量的能力; 3. 理解不同类型物理性能与材料的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具备基于材料成分、结构设计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能力;同时,具备基于材料物理性能的研究,实现对材料结构和相变(结构变化)的表征的能力; 4.了解功能材料及制备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前沿,掌握其发展特点与动向。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材料物理性能中的电学性能、介电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和磁学性能基于材料成分、结构和组织微观本质。 教学难点: 材料物理性能中的电学性能、介电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和磁学性能的微观机理和宏观性能内在联系的定量描述,以及各种性能之间的逻辑关系。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安排适量的课堂讨论环节,使学生通过课下的资料查阅而掌握基本的专业资料获取方法、途径、整理归纳和讲演能力。 教学手段: (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2)收集典型功能材料应用实物,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授。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总体安排 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材料物理性能概论(2学时) 1.1材料的分类 1.2材料物理性能本构关系 1.3材料物理性能的研究方法及描述 1.4数值分析方法在材料物理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1.5功能材料的性能、应用与发展 第二章材料的电学性能(6学时) 2.1 概念和原理 2.2 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能带 2.3 金属的导电性 2.4 离子导体 2.5 半导体的电学性能 2.6 超导电性

材料物理性能作业及课堂测试

热学作业(一) 1. 请简述关于固体热容的经典理论. 爱因斯坦热容模型解决了热容经典理论存在的什么问题?其本身又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德拜模型怎样解决了爱因斯坦模型的问题? 答:固体热容的经典理论包括关于元素热容的杜隆-珀替定律,以及关于化合物热容的柯普定律。前者内容为:恒压下元素的原子热容约为25 J/(K·mol)。后者内容为:化合物分子热容等于构成该化合物的各元素原子热容之和。 爱因斯坦热容模型解决了热容经典理论中C m 不随T 变化的问题。在高温下爱因斯坦模型与经典理论一致,与实际情况相符,在0K 时C m 为0,但该模型得出的结论是C m 按指数规律随T 变化,这与实际观察到的C m 按T 3变化的规律不一致。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爱因斯坦热容模型对原子热振动频率的处理过于简化——原子并不是彼此独立地以同样的频率振动的,而是相互间有耦合作用。 德拜模型主要考虑声频支振动的贡献,把晶体看作连续介质,振动频率可视为从0到ωmax 连续分布的谱带,从而较为准确地处理了热振动频率的问题。 2. 金属Al 在30K 下的C v,m =0.81J/K·mol ,其θD 为428K. 试估算Al 在50K 及500K 时的热容C v,m . 解:50K 远低于德拜温度428K ,在此温度下,C v 与T 3成正比,即3T A C v ?= 则 53310330 81 .0-?=== T C A v J/mol·K 4 故50K 时的恒容热容75.3501033 53=??=?=-T A C v J/mol·K 500K 高于德拜温度,故此温度下的恒容摩尔热容约为定值3R ,即: 9.2431.833=?=?=R C v J/mol·K 热学作业(二) 1、晶体加热时,晶格膨胀会使得其理论密度减小. 例如,Cu 在室温(20℃)下密度为8.94g/cm 3,待加热至1000℃时,其理论密度值为多少?(不考虑热缺陷影响,Cu 晶体从室温~1000℃的线膨胀系数为17.0×10-6/℃) 解:因为3202020a m V m D == ,31000 10001000a m V m D ==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一、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及教学机构。 (3)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绕着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 (2)中心化: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目标、内容、过程、教育方法)的趋势。

(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6)终身化: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二、高等教育研究及高等教育学 1、个别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研究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已开始。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筹备工作会议。 三、认识高等教育学 1、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1)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2)任务:在于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