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营养治疗常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营养诊疗常规(一)原发性高血压病
1. 营养因素
(1)钠食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病有显著相关。食盐摄入量高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也高,限制食盐摄入可改善血压。肾性高血压可因钠的影响而恶化,减少钠摄入可改善症状。钠潴留致细胞外液增加,心排出量增高,血压上升。高血压病死者,动脉壁钠和水的含量明显增高。妊娠毒血症若不限钠,病情迅速恶化,给低盐膳食症状改善、血压降低,均说明钠是致高血压病主要因素。
(2)能量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显著增高,临床上多数高血压病患者合并有超重或肥胖。而限制能量摄取,使体重减轻后,血压就会有一定程度降低。
(3)蛋白质不同来源蛋白质对血压的影响不同。植物性蛋白可使高血压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大豆蛋白虽无降压功能,但也有预防脑卒中发生的作用。
(4)脂肪和胆固醇脂肪摄入过多,可致肥胖症和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冠心病的主要患病因素之一。高脂肪高胆固醇膳食容易致动脉粥样硬化,故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对高血压病防治不利。
(5)其他营养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具有改善脂质代谢,保护血管结构与功能的作用。茶叶中的茶碱和黄嘌呤等,有利尿降压作用。高血压病合并肥胖、高脂血症及心功不全者应禁酒。
2. 营养治疗原则膳食治疗要适量控制能量及食盐量,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水平,控制体重,防止或纠正肥胖,利尿排钠,调节血容量,保护心、脑、肾血管系统功能。采用低脂低胆固醇、低钠、高维生素、适量蛋白质和能量膳食。
(1)限制总能量控制体重在标准体重范围内,肥胖者应节食减肥,体重减轻每周1.0~1.5kg为宜。体重每增加12.5kg,收缩压可上升 1.3kpa(10mmHg),舒张压升高0.9kpa(7mmHg),说明体重增加,对高血压病治疗大为不利。
(2)适量蛋白质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含氮物质,可致血压波动,应限制动物蛋白。调配膳食时应考虑蛋白质生理作用,应选高生物价优质蛋白,按1g/kg补给,其中植物蛋白质可占50%,动物蛋白选用鱼、鸡、牛肉、鸡蛋白、牛奶、猪瘦肉等。
(3)限制脂类减少脂肪,限制胆固醇;脂肪供给40~50g/d,除椰子油外,豆油、菜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红花油等植物油均含维生素E和较多亚油酸,对预防血管
破裂有一定作用。同时患高脂血症及冠心病者,更应限制动物脂肪摄入。如长期食用高胆固醇食品,如动物内脏、脑髓、蛋黄、肥肉、贝类、乌贼鱼、动物脂肪等,可致高脂蛋白血症,促使脂质沉积,加重高血压,故膳食胆固醇摄入应<300mg/d。
(4)多选用复合糖类进食复合糖类、含食物纤维高食品,如淀粉、糙米、标准粉、玉米、小米等均可促进肠蠕动,加速胆固醇排出,对防治高血压病有益。葡萄糖、果糖及蔗糖等,均可升高血脂,故应少用。
(5)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1)限制钠摄入:人群普查和动物试验都证明,吃盐越多,高血压病患病率越高,限制食盐后血压降低。低钠膳食时,全天钠应保持500mg,维持机体代谢,防止低钠血症,供给食盐以2~3g/d为宜。
2)补钾:限钠时应注意补钾,钾钠比例至少为1.5:1。有些利尿药可使钾大量从尿中排出,故应供给含钾丰富食品或者钾制剂。含钾高的食品有龙须菜,豌豆苗、莴笋、芹菜、丝瓜、茄子等。
3)补钙:钙对高血压病治疗有一定作用,每天应供给1000mg为宜,连用8周可使血压下降。部分人不服用降压药,也可使血压恢复正常。含钙丰富食品有黄豆及其制品,葵花子、核桃、牛奶、花生、鱼、虾、红枣、韭菜、柿子、芹菜、蒜苗等。
(6)补充维生素C 大剂量维生素C可使胆固醇氧化为胆酸排出体外,改善心功能和血液循环。橘子、大枣、番茄、芹菜叶、油菜、小白菜、莴笋叶等食品中,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有助于高血压病防治。其他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6、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B12,均应及时补充,以预防缺乏症。
(7)培养良好的膳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不挑食、偏食。应喝茶戒烟,最好忌酒。
(8)食品选择
1)多吃降压降脂食品:多选用能保护血管和降血压及降脂的食品。能降压的食品有芹菜、胡萝卜、番茄、荸荠、黄瓜、木耳、海带、香蕉等。降脂食品有山楂、香菇、大蒜、洋葱、海鱼、绿豆等。此外草菇、香菇、平菇、蘑菇、黑木耳、银耳等蕈类食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对防治高血压病、脑出血、脑血栓均有较好效果。
2)禁忌食品:所有过咸食品及腌制品、蛤贝类、虾米、皮蛋,含钠高的绿叶蔬菜等,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均应禁忌。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 营养因素
(1)脂类影响
1)脂肪数量:膳食脂肪质与量对血脂有影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膳食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和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膳食脂肪总量是影响血胆固醇浓度主要因素。DRIs规定,膳食脂肪供给量为年龄45岁以上应占总能量20%~25%。
2)脂肪质量:膳食脂肪质量数量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影响更重要。膳食脂肪由甘油三酯组成。人每天必须从食品获得体内不能合成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亚油酸是合成有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原料,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抑制凝血过程,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冠心病防治关系非常密切。脂肪酸所起作用取决于其脂肪饱和程度,饱和脂肪酸对血胆固醇影响取决于碳链长度。软脂酸和豆蔻酸可使血胆固醇明显升高,短于12碳的中链脂肪酸对血胆固醇影响较小,但硬脂酸和中链脂肪酸能使血甘油三酯升高。膳食中各种脂肪酸对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影响是肯定的,占总能量3%亚油酸是最小有效剂量。
3)脂肪酸比例:应注意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膳食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即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同时减少饱和脂肪酸供给,血清胆固醇有中等度下降,并有降低血液凝固趋势。但多不饱和脂肪酸(P)与饱和脂肪酸(S)之比,即P/S比值更为重要。当前推荐P/S比值范围是从1:1~2:1。当摄入饱和脂肪酸增高时,血胆固醇上升,而增加亚油酸可阻止胆固醇增高。
4)胆固醇:冠心病患者血清胆固醇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冠心病多发国家居民血清胆固醇浓度比低发地区人群要高得多;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且膳食胆固醇过高致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一致。其原因可能是人肠黏膜对胆固醇吸收比较低,食品胆固醇量越高,吸收也相应增加,但不呈直线相关。食品胆固醇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有反馈作用,当食品胆固醇摄入较多时,则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但此反馈机制仅在肝内,肠内合成则不受其制约;故进食胆固醇过多,仍可使血胆固醇含量增高。脂肪有助于胆固醇吸收,故低胆固醇膳食同时应为低脂肪膳食。植物固醇,特别是谷固醇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不易被吸收,且有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吸收的作用。
5)磷脂:在肝内合成,以结合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卵磷脂是血浆主要成分。卵磷脂使胆固醇酯化形成胆醇酯,酯化作用增强时,胆固醇不易在血管壁沉积,或使血管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