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事必躬亲的“无逸”君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雍正:事必躬亲的“无逸”君王

从怡情山水到园居理政

雍正:事必躬亲的“无逸”君王

编撰|佳音

2010年09月28日17:39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康熙仿江南园林所造的畅春园位于北京的西北方向,距离皇宫20多公里,几百年前,这片开阔地带泉水遍地,称为海淀。畅春园建成之后,康熙大部分时间驻跸于此,只有在举行重大仪式时,才会回到紫禁城。畅春园的修建不仅让皇帝找到了一处“避喧听政”的好地方,也开创了西郊皇家园林的新天地。康熙大寿“千叟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玄烨迎来了他60岁生日(又称万寿节)。康熙帝自己曾说: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全国都沉浸在庆贺的气氛当中,在北京,庆祝活动搭置的彩棚,从西直门一直延伸到畅春园,长达20里。康熙帝还布告天下老者,年65岁以上者,

官民不论,均可按时赶到京城参加畅春园的聚宴。户部等衙门奏请给70岁以上老者赏布二匹;80岁者四匹,90岁者六匹,康熙看后朱批“伊等远来,绢布等物如何称朕之意”,改65岁以上者赏银一两,70岁以上者六两,80岁以上者八两,90岁以上者十两。宴席当天,前来赴宴的老人达到2000余人。诸皇子率皇孙及宗室子弟50余人,亲执爵觞为老人倒茶。在众人的翘首仰盼中,康熙终于露面了,他命侍从搀扶90岁以上老人至御座赐酒,亲表自己的敬老之意。这次宴飨,尚无“千叟宴”之名,称之为“老人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69岁的康熙又一次在畅春园举办老人宴,这次的隆重程度更为惊人,参与人数达到7000人之多,为了纪念这一盛会,康熙皇帝还即兴赋诗,并命大臣们也“赋诗记事”,名曰:“千叟宴诗”,千叟宴由此而来。畅春园内的一派祥和无法掩盖皇帝年迈的事实,宫廷内部的皇子夺位之争日趋激烈。祖孙三代皇帝首次相聚牡丹台在畅春园的西北有一座以水景为主的小园林,康熙御赐名圆明园。这个占地1000亩的园林属皇四子胤禛,貌似与世无争自称“天下第一闲人”的四阿哥在康熙的35个儿子中显得与众不同。他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皇位的特别渴望,也似乎没有参与任何与竞争储位有关的阴谋。胤禛擅长草书,精研佛法,在别的皇子为皇位打破头的时候,他却给自己起了个“破尘居士”的法号,在书斋中修身养性,经常在闲暇

时与僧侣道士谈经论道。他也是没有办法,康熙早年对他有成见,曾公开批评他遇事急躁,“喜怒不定”,为此,胤禛恼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康熙废掉太子胤礽(réng),别人都对废太子落井下石之时,胤禛上书为胤礽说情,而且在康熙分封皇子时表现大度、谦让,康熙才真正开始赏识他。康熙六十一年的春天,圆明园中数百本牡丹开得正艳,时封雍亲王的胤禛提出请父皇来家中赏牡丹,老皇帝欣然应允,在此之前,他已四次游幸过四儿子的圆明园。在这里,康熙帝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孙子,12岁的弘历。康熙有50多个孙子,有些连面都没有见过,历史学家认为,弘历能见到爷爷是父亲胤禛一手安排的。祖孙二人的这次会面究竟说了些什么,弘历又在皇祖面前展示了什么非凡的天赋,现在都不得而知。而史料上唯一确定的是,康熙对弘历的聪慧赞赏有加,后来还曾当面夸奖弘历的母亲能生这么好的儿子,是“有福之人”。这次会面之后,康熙破例将弘历接到自己的身边养育,先是跟随自己住在畅春园,后来又带去了避暑山庄木兰秋狝(xiǎn),前后有半年时间。这一年的冬天,康熙在畅春园中悄然死去,在遗诏中宣布:“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胤禛的继位在北京城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传言说,是胤禛毒死了自己的父亲,还有人说他篡改了传位遗诏,但是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为喜欢孙子弘历而把皇位传给了他的父

亲。祖孙三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相会的圆明园成为日后闻名于世的皇家园林,而父子二人赏花的牡丹台就是后来圆明园四十景中的“镂月开云”一景。不眠不休的“工作狂”公元1723年,雍正继位,圆明园自然成了皇帝的重要离宫。44岁的雍正对祖孙三代牡丹丛中那次聚会,一直念念不忘,继位伊始就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从1723 年到1725 年,圆明园的建筑工程持续了整整3年。扩建后圆明园拥有近200座宫殿,面积达到了3000 亩。雍正登基后按照皇家礼仪,在宫内为先皇康熙守孝27个月之后,便在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二十七日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入驻圆明园。当天他就向亲王大臣传谕:“在圆明园与宫中无异,应办之事照常办理。”最初,大臣们以为皇帝驻圆明园就是为了游乐,并不敢向皇帝奏事,在他们眼里这么一个风景如画的园林怎么也不像个办公议政的地方。雍正帝不得不一再重申自己勤于理政的态度,并要求官员们也丝毫不能懈怠。为此,他专门书写了一副对联,悬挂在正大光明殿: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乐民之乐以和性怡情,还在御案背后书写了“无逸”二字。当年九月、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雍正帝又4次来到圆明园居住,短则9天长则32天,直到阴历十二月二十一日大年根儿,雍正帝才迁回大内。细算一下,在这一年的下半年中,雍正有82天是在圆明园中度过的,占了一半。这时起,圆明园成为继紫禁城之

后,清王朝在北京的第二个政治活动中心。皇帝在圆明园中度过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成为一种惯例。雍正从即位到病逝于圆明园的11年间,累计在圆明园居住47次2314天,平均每年210天。他通常是元宵节前就从紫禁城搬到圆明园中来,入冬后,再由园子搬回紫禁城,每年都进行两次这样浩浩荡荡的大搬家。这样浩大的搬家工程,对于道路的要求必然很高。雍正命人在圆明园和紫禁城之间修建了一条石板路。这条石板路从紫禁城开始,经过西直门,过高粱桥,沿长河水系转向西北通往海淀镇,最后直达圆明园大门。

一般来说,大臣们若想及时在早朝前到达圆明园,必须要在半夜从城里出发,这种日常的往返对于上了年纪的大臣来说可是一件苦差事,其辛苦程度不亚于现在每天舟车劳顿的上班族。这条优质公路长约9.7公里,不仅使皇帝搬家的队伍行进更为轻松,更为常常往返于二者之间的大臣和圆明园的工人等提供了方便。后来,为了避免舟车劳顿,许多官员开始在圆明园周围购置住宅,海淀镇就这样逐渐成型了。

经过多年的扩建,圆明园中遍地是奇花异草,移植而来的南方秀美风景也让人目不暇接。然而在如此安逸幽静的地方,勤勉的雍正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帝国的大小政事。在圆明园中最显赫的建筑就是位于园中心位置的“正大光明殿”,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一直到咸丰,五代帝王都在这里处理政务、举行大典,它的政治功能相当于紫禁城最大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