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韩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
孙艳秋
内容提要在先秦说理散文中,《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从思想内容看,《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从题材来源看,《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从组织形式看,《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从形象塑造看,《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非子》寓言绝大多数是人物。就人物形象说,《庄子》寓言多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多为上层人士。
关键词庄子;韩非子;寓言;特色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庄子·寓言》中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
但古今中外的有关人士对寓言及寓言文学的理解却不够一致。寓言真可谓人类文学中最不可思议的一种体裁,它故事中皆寄托着寓意。激情中多富有理性色彩,智慧中又不乏诙谐情趣。中国寓言源远流长,并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形成了东亚寓言体系,与印度南亚体系和希腊欧洲体系鼎足而立。作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之一的中国,“大概夏商之交已有口头寓言产生”,“现存最早见于书面记载的寓言,应算《国语》和《左传》中的某些故事”。战国时期是“寓言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随着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思想也日益活跃,抽象的哲学与空洞的说教已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不易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于是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广泛运用寓言故事论辩是非,陈述政见,不仅出现了纵横策士在游说时运用的一些十分优秀的寓言作品,而且还出现了以墨翟、孟子、庄周、韩非等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成熟的寓言作家。据统计,战国时代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数量近千则,其中《韩非子》就有300则以上,《吕氏春秋》和《庄子》均有200则左右,《列子》和《战国策》也有近100则。这些寓言作品的创作,虽然不是出于纯文学的教
化和审美动机,而只是充当陈情说理的工具,虽然形式上没有独立成篇和拟定篇名,而是基本上依附在散文母体之中,但是它们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尤其是《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
一、思想内容上的相异之处
《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庄子》和《韩非子》在先秦诸子哲理散文中,分别是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二者均主要以寓言故事为载体,出色地反映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哲学观点。
“道”是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把“道”看做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在宥》),人们只要通过“虚静”、“心斋”、“绝圣弃欲”,就可以体悟“道”,进入“道”的境界。《庄子·知北游》有一则东郭子向庄子询问“道”的寓言:庄子首先肯定地回答“道无所不在”,然后依次告诉他“在蝼蚁”、
“在梯稗”、“在瓦甓”、“在屎溺”,最后强调说,“汝性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这就反复告诫人们,大道不简秽贱,处处有之。《庄子·天运》中“孔子游于卫”的故事,先后将“陈之刍狗”、“推舟于陆”、“桔槔俯仰随人”、“猥狙衣周公服”、“丑人效颦”等寓言组织在一起,反复论证,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寓意,即借师金之口,批评孔子遨游于仁义之域,卧寝于礼信之乡,“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只有去智绝圣,如桔槔随人,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无何有之乡,达到真正与天地万物相通的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任自然”、求“无为”是道家学派的核心内容,《庄子》中不少寓言体现了这一思想。如《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之死”,说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的善待之恩,尝试着为浑沌凿人皆具有的七窍,结果“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至乐》中的“鲁侯养鸟”,说鲁侯得到一只止于郊外的海鸟,为之“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结果使鸟“眩视忧悲,三日而死”。这两则寓言从反面说明不顺应自然而企图有所作为,其结局是悲惨的。又如,《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通过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与“今臣之刀十九年”而“刀
刃若新发于硎”的比较,用庖丁目无全牛而“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事实,说明何以养生、处世以致“保身”、“全生”、“尽年”的道理。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创作的寓言全面地宣传了他的法治思想。韩非子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他继承了商鞅的“明法”、申不害的“任术”、慎到的“乘势”理论,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以法为核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学说,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基础。《储说》中的200多则寓言,不仅有强调“必罚明威”、“信赏尽能”、“慎言独断”的,而且有说明“明主之道”、“臣主之理”、“臣下之节”的;既肯定了严刑峻法的重要性,又突出了教条保守的危害性,有时甚至宣扬了驾驭权术的必要性。如《内储说上》:“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寓言对韩昭侯玩弄手腕“以此察左右诚不”的做法,归之为“挟知而问”之术,这充分说明作者对此举动的态度是称道的。此外,《解老》中的“詹何猜牛”,告诫人们主观臆测是非常危险的;《外储说左上》中的“齐桓公好服紫”,说明执法者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难一》中的“自相矛盾”,指出了“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的道理,这是韩非矛盾学说的寓言体
现。用逻辑学的话说,两个相互否定的命题是不能同时成立的,二者不能同时为真。韩非的主观意图是说明法治与礼治的根本对立,着意批判儒家宣扬的礼治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根本对立的现实。
二、题材来源的相异之处
《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庄子》中的寓言,据统计,共261则,其中取材于动物或植物的有34则,取材于人物的有227则。在人物寓言中,直接与庄周其人有关的故事14则,人物与动、植物参半的故事5则,只有人物形象(包括传说人物、历史人物、虚构人物等)的达208则l圳。如,黄帝、神农、浑沌、离朱、河伯、海神等都直接取材自神话传说,鲲鹏、凤凰、海鸟等动物形象也有原始神话传说的蛛丝马迹。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列子、颜回、曾子、许由、宋荣子、孙叔敖等,他们在《庄子》寓言中出现,多不是还原性描绘,而是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历史的真实性,成了新的人物形象。《庄子》寓言为了表达的需要,还随意驱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