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2000一步一步计算张弦粱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P2000钢结构结算软件在外装饰工程中的运用
一、SAP2000设计步骤:
1. 按照cad中图层导入模型,或者直接在sap2000中建立模型;
2. 定义材料(Q235/345、混凝土、玻璃、拉索);
3. 定义截面--框架截面、面截面、索截面;部分截面可以利用sap2000自带的截面库;
4.指定框架截面、面截面;
5.计算荷载,定义荷载工况,指定荷载(先选择节点或构件,再指定荷载)。
恒载、活载、风载、地震、温度、活荷载不利布置;
6.边界条件--指定节点约束,单元本身自由度释放(铰接);
7.定义荷载组合,检查是否有不对或不合实际情况的荷载组合;
8.运行分析,检查有无异常情况,更正模型中节点没有连接上的情况;
9.查看内力及节点反力;
10.构件设计,查看应力比超限构件及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构件;
11.检查柱子的计算长度系数及梁的平面内、平面外无支撑计算长度,在查看覆盖项中进行修改;
12.检查整体结构水平、竖向变形,检查梁竖向变形(显示变形);
13.根据设计结果优化构件;
14.整理计算书;
①.材料
②.截面
③.荷载
④.荷载组合
⑤.边界条件
⑥.计算……节点反力、单元反力
⑦.设计结果……构件应力比
⑧.水平及竖向变形校核
二、张弦梁计算实例
1、基本情况:
A、荷载情况:
屋面恒载:0.8KN/m2
屋面活载:0.5 KN/m2
基本风压:0.65 KN/m2
基本雪压:0.2 KN/m2
抗震设防烈度:8(0.2g)度,地震分组:一组,场地类别:二类 B、设计简图:
C、选用的材料
D、材料种类
①、Q345钢材(《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②、钢绞线(《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③、混凝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E、CAD建立空间三维模型
①、建立相应的构件图层,默认情况下,0层是不能导入SAP2000的;
②、建立三维线计算模型,并将文件另存为:格式;建议在CAD中建立模型的整体向上的坐标方位为Z轴;
2、在SAP2000中导入计算模型:
A、打开SAP2000,在右下角将单位调整为,
B、文件/导入/AutoCAD.dxf文件
C、选择“AutoCAD.dxf文件(f)”菜单,找到CAD中建立的三维线计算模型(文件名后缀dxf),弹出对话框:
该对话框是选定整体坐标系的方位,如在CAD中整体向上的坐标方位为Z轴,则不用做任何修改,D、直接点击“OK”按钮,弹出如下对话框:
共五项分别为导入特殊节点、杆件、NL LINK单元、壳、实体,对于杆件类,
E、如本例题在Frames下拉框中选择“ZHJ-上弦”,
F、点击“OK”,如下图:
G、不做任何改变,按下图操作定义杆件组:F、选择“制定到组”弹出如下对话框:
H、点击“添加新组”按钮,弹出对话框:
I、定义好“组名称”——ZHJ-SX,组名称可以同层名称,也可以为其他名称,自己要清晰,只能输入字母和数字,不接受中文,
J、输好组名称后直接点击“确认”回到如下对话框:
建立新组成功,在“组”对话框中有显示刚刚建立的组,点击“确定”,完成上弦杆的导入;
K、重复B~J步骤,依次将下弦、腹杆1、腹杆2、腹杆3、撑杆、拉索导入并分别建立好组,如下:
存盘,定好文件名;
3、在SAP2000中定义材料:
A、菜单栏选择“定义/材料”,弹出如下对话框:
B、选择“快速添加材料”,弹出如下菜单:
C、选择“材料类型”为“Steel”,选择“规范”为“Chinese Q345”,点击“确定”,回到对话框:Q345材料已经添加成功,也可以通过“添加新材料”对话框设置材料特性,如下:
点“确定”即定义成功,如下:
D、索材料在SAP2000中没有现成的,需要按照定义Q345-1的方法定义,具体如下:
点“确定”即定义成功,如下:
E、定义混凝土,方法同上,点击快速添加材料,弹出如下对话框:
如上图中选择,点“确定”,回到对话框:
混凝土C30定义完成,点击“确定”后材料属性定义全部完成。
4、在SAP2000中定义截面
A、通过第3步定义完成材料属性后,就要紧接着定义模型中涉及到的各种规格截面,通过菜单“定义/截面属性/框架截面,定义模型中用到的钢通截面,如下:
B、点击“导入新属性”可以批量导入标准截面,如下:点击上图中的截面,弹出如下对话框:
在SAP2000安装目录下找到后缀为pro的文件,双击打开就能相应导入截面,在本例中我们通过自己定义截面实现,具体如下:
C、点击“添加新属性”,弹出对话框:
选择“圆管”,弹出如下对话框:
D、按上图进行设置,设置完后点击“确定”即设置完成一种截面,重复上述过程,将钢管一次定义完成,如下:
E、定义索截面同上述定义钢截面情况类似,具体如下:
选择“索截面”,弹出如下:选择“添加新截面”如下:
其中,“指定索直径”为索的等效直径,即:
Π x (D/2)2 = Π x (d/2)2 x n ——其中:D为等效直径,d为索每一跟钢丝的直径,n为索截面中的钢丝数量,推导得出:D=(n)1/2d,
φ5X151索,即D=(151)1/2X5=61.4mm
点“确定”,即可回到如下对话框:
点击“确定”,索截面定义完成。
5、在SAP2000中指定截面
选择菜单“选择/选择/组”,
弹出如下对话框,选择“ZHJ-SX”,
点击“确定”,图形窗口中的上弦梁全部被选中,如下:
选择“指定/框架/框架截面”,
弹出如下对话框,
选择P219X10钢通,点击“确定”,上弦材料截面指定完成,其他钢管采用类似方法一一指定,指定后如下;
当选择SUO指定截面时,索截面显示为灰色,如下:
这说明,索截面的指定不能采用像钢管截面一样的指定方式进行指定,而应该绘制索,具体如下,
选择“视图/设置三维视图”,弹出如下菜单:
在“快速视图”中选择“YZ”,并将“孔径角”设置为“0”,点“确定”后的视图为:选择常用工具栏的“绘制框架/索单元”,具体如下:
弹出如下对话框,如下图中选择好各选项,在视图区重新绘制索,每绘制完一段索,就会弹出如下对话框:
不做任何修改,点“确定”继续绘制索,直到全部绘制完成,点击,弹出如下对话框:
选择“框架/索/钢束”栏下的“截面”,点击“确定”,计算模型上显示每个构件的截面规格,如下
但在索位置,显示了两个截面,一个是“SUO”,一个是系统默认的“W18X35”截面,这意味着要删除系统默认的“W18X35”截面,保留“SUO”截面,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通过菜单“选择/选择/组,
选择“CABLE”,并“确定”,将索单元全部选中,如下:
在屏幕空白区域点击鼠标右键,弹出如下对话框:
选择“只显示选择对象”,其他未选中对象均被隐藏,如下:
逐一删除对象后,在屏幕空白区域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显示全部”,系统默认的“W18X35”截面被删除,如下:
截面指定完成,点击,弹出如下对话框:
选择“常规”下“拉伸显示”,并“确定”
显示的是计算模型的实体模型。
6.计算荷载,定义荷载工况,指定荷载 1)荷载计算简图
12000
6000
750
1500
1400
700
2)节点受荷面积计算:
中间一个点的受荷面积A
1
=6000X1400=8400000mm2=8.4 m2
边上一个点的受荷面积取中间一个点的受荷面积一半(偏安全),即A
2
=4.2 m2 3)定义荷载:
选择“定义/荷载模式”,弹出如下对话框,按下图一次定义LIVE、WIND、SNOW、TEMP(温度荷载,定义拉索初始预应力)荷载,地震作用不在这里指定,如在这里指定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底部剪力法,后面我们采用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
点击“确定”退出。
4)荷载计算:
A、屋面恒载:0.8KN/m2
Q D1=A
1
X0.8=8.4X0.8=6.72KN↓
Q D2=A
2
X0.8=4.2X0.8=3.36KN↓
B、屋面活载:0.5 KN/m2
Q L1= A
1
X0.5=8.4X0.5=4.2KN↓
Q L2= A
2
X0.5=4.2X0.5=2.1KN↓
C、基本风压:0.65 KN/m2
W K=βz*μz*μs*Wo
其中:张弦梁顶部标高15.0m,地面粗造度按B类地区考虑,《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7.4 顺风向风振和风振系数相关条文如下:
7.4.1对于基本自振周期T1 大于0.25s 的工程结构,如房屋、屋盖及各种高耸结构,
以及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1.5 的高柔房屋,均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
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风振计算应按随机振动理论进行,结构的自振周期应按
结构动力学计算。
注:近似的基本自振周期T1 可按附录E 计算。
附录E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E.1高耸结构
E.1.1 一般情况
T1=(0.007~0.013)H
钢结构可取高值,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取低值。
[基本自振周期T1取为:0.013X15=0.195S]
7.4.2对于一般悬臂型结构,例如构架、塔架、烟囱等高耸结构,以及高度大于30m,高
宽比大于1.5 且可忽略扭转影响的高层建筑,均可仅考虑第一振型的影响,结构
的风荷载可按公式(7.1.1-1)通过风振系数来计算,结构在z 高度处的风振系数
βz 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ξ—脉动增大系数;
υ—脉动影响系数;
Ψz—振型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7.4.3 脉动增大系数,可按表7.4.3 确定。
注:计算W
o T
1
2时,对地面粗糙度B 类地区可直接代入基本风压,而对A 类、C 类
和D 类地区应按当地的基本风压分别乘以1.38、0.62 和0.32 后代入。
[B类地区,W
0T
1
2=0.65*0.195=0.1268,采用差值法计算,(0.1268-0.1)/(ξ-1.88)
=(0.2-0.1268)/(2.04-ξ),即ξ=1.923]
7.4.4脉动影响系数,可按下列情况分别确定。
1 结构迎风面宽度远小于其高度的情况(如高耸结构等):
1)若外形、质量沿高度比较均匀,脉动系数可按表7.4.4-1 确定。
2)当结构迎风面和侧风面的宽度沿高度按直线或接近直线变化,而质量沿高度按
连续规律变化时,表7.4.4-1 中的脉动影响系数应再乘以修正系数θ
B 和θ
v。
θB
应为构筑物迎风面在z 高度处的宽度B
z 与底部宽度B
的比值;θ
ν
可按表
7.4.4-2 确定。
2 结构迎风面宽度较大时,应考虑宽度方向风压空间相关性的情况(如高层建筑等):若外形、质量沿高度比较均匀,脉动影响系数可根据总高度H 及其与迎风面宽度B 的比值,按表7.4.4-
3 确定。
[按7.4.4-3,H/B=15/72=0.208<0.5,B类地区,即V=0.42]
7.4.5振型系数应根据结构动力计算确定。
对外形、质量、刚度沿高度按连续规律变
化的悬臂型高耸结构及沿高度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振型系数也可根据相对高度z/H 按附录F 确定。
[计算点高度Z=15m,建筑高度H=15m,即Z/H=1.0, 底部宽度B0=72m,顶部宽度BH=72m,即BH/ B0=72/72=1.00,故振型系数Ψz=1.0]
7.2.1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
7.2.1 确定。
地面粗糙度可分为A、B、C、D 四类:
——A 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 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
——C 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 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7.2.2对于山区的建筑物,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可按平坦地面的粗糙度类别,由表7.2.1
确定外,还应考虑地形条件的修正,修正系数η分别按下述规定采用:
1 对于山峰和山坡,其顶部B 处的修正系数可按下述公式采用:
式中tg α—山峰或山坡在迎风面一侧的坡度;当tg α>0.3 时,取tg α=0.3;
k—系数,对山峰取3.2,对山坡取1.4;
H—山顶或山坡全高(m);
z—建筑物计算位置离建筑物地面的高度,m;当z>2.5H 时,取z=2.5H。
对于山峰和山坡的其他部位,可按图7.2.2 所示,取A、C 处的修正系数ηA、ηC 为1,AB 间和BC 间的修正系数按η的线性插值确定。
2 山间盆地、谷地等闭塞地形η=0.75~0.85;
对于与风向一致的谷口、山口η=1.20~1.50。
7.2.3对于远海海面和海岛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可按A 类粗糙度类
别,由表7.2.1 确定外,还应考虑表7.2.3 中给出的修正系数。
[按表7.2.1,H=15米,B类地区,μz=1.14]
=1+(1.923*0.42*1.0)/1.14
=1.708
7.3 风荷载体型系数
7.3.1房屋和构筑物的风载体型系数,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房屋和构筑物与表7.3.1 中的体型类同时,可按该表的规定采用;
2 房屋和构筑物与表7.3.1 中的体型不同时,可参考有关资料采用;
3 房屋和构筑物与表7.3.1 中的体型不同且无参考资料可以借鉴时,宜由
风洞试验确定;
4 对于重要且体型复杂的房屋和构筑物,应由风洞试验确定。
[按第5项封闭式单坡屋面,μs=0.6↑] W
K
=βz*μz*μs*Wo
= 1.708*1.14*0.6*0.65
=0.76KN/m2
Q W1= A
1
X0.76=8.4X0.76=6.38KN↑
Q W2= A
2
X0.76=4.2X0.76=3.19KN↑
D、基本雪压:0.2 KN/m2
6.1 雪荷载标准值及基本雪压
6.1.1屋面水平投影面上的雪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μr—屋面积雪分布系数;准永久值系数应按雪荷载分区Ⅰ、Ⅱ和Ⅲ的不同,分别取0.5、0.2 和0;雪荷载分区应按本规范附录D.4 中给出的或附图D.5.2 的规定采用。
S0—基本雪压(kN/m2)。
附图D.5.2 雪荷载准永久值系数分区图
工程所在地为徐州,雪荷载准永久值系数分区为II,即μr=0.2,故:
SK=μr*S0=0.2*0.2=0.04KN/m2
Q S1= A
1
X0.04=8.4X0.04=0.336KN↓
Q W2= A
2
X0.04=4.2X0.04=0.168KN↓
5)施加荷载:
通过“选择/选择/组”将上弦杆全部选中,
在主视图空白区鼠标右击弹出菜单,选择“只显示选择对象”,
点击“设置显示选项”,
将“节点/不可见”前的“√”点选去掉,以显示节点,点击“确定”后如下:
调整三维视图,框选上弦所有中间节点,并将右下角单位换成KN,m,C,然后选择“指定/节点荷载/力”
按下图设置中间节点恒载大小,并点击“确定”定义恒载完成,
选择左侧“PS”按钮,重新选择前一次选择对象,中间节点全部被选择,重复选择“指定/节点荷载/力”
重复上述指定荷载过程,将中间节点、边部节点荷载全部指定完成,如下:
在主视图空白区鼠标右击弹出菜单,选择“显示全部对象”,并将索全部选中,通过选择“指定/索荷载/温度”给索施加-60摄氏度的温度荷载,如下:
点选“确定”,施加温度荷载,
选择菜单“定义/荷载工况
弹出如下对话框,
选择“荷载工况/TEMP”,并点击“修改/显示荷载工况”在“分析类型”中点选“非线性”,并确定退出,
显示温度荷载按非线性施加,点“确定”退出,运行分析:
分析完成后,点选“显示力/应力”按钮,选择“框架/索/钢束”,在“工况/组合”中选择“TEMP”,并按下图设置
确定后,图形显示为:
表明:索通过降温60度后,钢桁架上弦杆受拉(显示为黄色),下弦杆受压(显示为红色),说明在索截面内已经产生了预应力。
因为索的分析计算为非线性,所以其他荷载也要调整为非线性施加,同时,还要考虑到索的预应力是在其他荷载施加前施加的,所以要相应设置荷载的施加顺序,具体如下:
选择“定义/荷载工况”
选择“DEAD”,选择“修改/显示荷载工况”
在“分析类型”中选择“非线性”,在初始条件中选则“从上次非线性工况终点状态继续”,并选择是在“TEMP”之后(其他荷载均如此设置)
点击“确定”,按此设置“LIVE/WIND/SNOW”荷载。
定义地政作用:
抗震设防烈度:8(0.2g)度,地震分组:一组,场地类别:二类选择“定义/质量源”
按上图设置好后,点击“确认”退出,选择“定义/函数/反应谱”,
在“选择添加函数类型”中选择“Chinese 2002”,点击“添加新函数”,弹出如下对话框,将“函数名称”修改为“FYP”,“参数”栏的参数选取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相应条款。
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5.1.4-1,地震烈度为8度(0.20g)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16;
场地特征周期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5.1.4-2,场地类别为II、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时,特征周期值为0.4S;
周期折减系数参看《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相关条文,取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相关条文:
3.3.16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
3.3.17 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1 框架结构可取0.6~0.7;
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
3 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
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相关条文:
定义地震工况:
选择“荷载工况”
选择“添加新荷载工况”
定义X方向地震作用;
点击“确定”,重复上述过程,定义Y方向地震作用。
7.定义边界条件
选择支座节点,如下图中显示,
选择“指定/节点/约束”
设置节点约束为1\2\3(分别对应X\Y\Z)三个方向的线位移约束点击“确定”,
8.定义荷载组合
各荷载工况分别表示为:
DL 恒载
LL 活载
WL 最大风压荷载
EX X方向地震荷载
EY Y方向地震荷载
荷载设计值基本组合
Comb01:1.2DL+1.4LL
Comb02:1.35DL+0.7×1.4LL
Comb03:1.0DL+1.4WL
Comb04:1.2DL+1.4LL+0.6×1.4WL
Comb05:1.2DL+0.7×1.4LL+1.4WL
Comb06:1.2DL+0.6LL+1.3EX
Comb07:1.2DL+0.6LL+1.3EY
Comb08:1.2DL+0.6LL+1.3EX+0.28WL
Comb09:1.2DL+0.6LL+1.3EY+0.28WL
采用非线性计算时,荷载就不能采用简单的加减叠加,所以在非线性计算时,荷载组合设置同单一的框架等线性计算时不同,具体操作如下:
选择“定义/荷载工况”
弹出如下对话框;
选择“添加新荷载工况”,并按下图设置“COMB01”
点击“确认”
上图显示,已经设置好了第一个荷载组合,其他荷载组合按此方法一一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