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葛天氏之乐:①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②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③葛天氏之乐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

3.弹歌:①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古歌谣。见于文献《吴越春秋》

②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③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因而它产生时代的古老性是较为可信的。

4.《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乐舞。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6.河姆渡骨哨:①原始社会吹奏乐器,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遗址。

②用鸟禽中段的肢骨制成。体开2—3孔,至今仍能吹出各种音调,形成简单的旋律。

③音调与鸟鸣极为相似,当为一种助猎工具。

《大夏》:夏代乐舞,禹叫人写九个乐章,来宣扬他的功绩,是一部多段体的乐舞,是一种盛大的群舞场面,音乐规模也相当可观,富于浓郁的劳动气息。但它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夏禹的治水功绩,在这里,音乐开始成为帝王领袖替自己歌功颂德的工具,反映了私有制确立后音乐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这样的现象在夏代以前的乐舞中世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作用。

《大濩》:①商代著名乐舞,六代之乐之一。

②它是一部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目的同样在于歌颂统治者的功绩。

③是商代关于商族起源的史诗性乐舞。

4.编磬:几枚音高不同的磬编成一组者称为编磬。是表示歌舞相应、击磬为节的宫廷乐舞所使用的器物。

.大乐司:①周代的喜乐机构,和机构中最高官职称谓。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

②以循序渐进的形式教国子“乐语”“乐德”“乐舞”,对教学深程的进度有严格的安排和规定。

③被后世誉为“中国最早的音乐学校”

2.八音分类法:①金类:钟,笙钟,颂钟

②石类:离磬,玉磬

③土类:埙,缶

④革类:土鼓,足鼓,县鼓

⑤丝类:琴,颂琴,瑟,筝,筑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的基础上再往下升至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

4.八佾:“佾”即乐舞行列。古代对“佾”有两种解释,一是“八人为行列”,则分别为64人,48人,32人和16人。一是解释为自乘,即分别为八八六十四人,六六三十六人,四四一十六人,二二得四人。

5.乐悬:在乐队的排列和乐器使用的多寡方面记载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县”即“悬”,即规定天子可以四面悬挂钟磬,诸侯则享用三面悬挂之规格,卿和大夫可以享用两面排列,士只允许排列一面

1.百戏:“百戏”是我国古代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百戏”一词,在汉代已出现。它包括角抵戏、杂技、魔术、歌舞等形式

2.李延年:汉代乐府协律都尉,民间音乐家,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

3.京房六十律:京房,西汉的一位乐律学家,创立了京氏易学,创作出了六十律。六十律,继十二律后,继续往下相生的直至六十律主要用于试图解决十二律公音律均等问题。

1.吴歌:吴歌”是江苏一带的民歌,代表作有《子夜歌》等,风格抒情、细腻,以表现男女间爱情为主。

2.西曲:“西曲”则是湖北一带的民歌,所谓“出于荆、郢、樊、邓之间”。曲调较多,有三十多种,名篇有《乌夜啼》、《莫愁乐》等,内容多为抒发游子思归的别离之情,乃是长江流域商业繁盛的产物。

5.荀勖笛律:西晋时期文人、率学家,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支笛,荀勖笛律有价值的是在于它注意到制作管乐器中的管口矫正问题。

1.鼓吹署:专门管理依仗中间的鼓吹音乐,是卤薄和军乐的官署。

2.教坊: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的,专门在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才。

3.梨园: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为主,其中的乐工多于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6.曲子:曲子是一种被选择加工推荐的民歌,它出于民歌,但同时已脱离最初的民歌形式,其歌词多为长短句相间,节奏活泼多样,比较接近口语,多数是先有曲调然后创作歌词。曲调的结构有:单个的支曲,也有同一曲调配多节歌词的形式,它是一种既可用于说唱,又可用于歌舞,还可单独清唱的音乐形式。曲子的发展进一步呈现两种趋势:其一受定型化格式的约束,发展成为宋代的词调音乐;其二未受定型化发展的约束,展成为戏曲中的曲牌音乐。

7.法曲:“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得名,这是指其名称由来而言。“法曲的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幽雅一些”,则是指其风格接近于汉族民间音乐。

8.变文:唐代的“变文”是我国说唱音乐中的一枝奇葩,它是随着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后逐渐形成的一种说唱形式。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使更多的百姓接受,常常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称作“俗讲”或“将经文”,“俗讲”或“讲经文”的底本称为变文。变文的内容则还包括世俗性的题材,有历史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

11.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

13.《教坊记》:是一部记载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由唐代崔令钦以散记的形式撰写。

1.瓦舍:瓦舍,又称瓦市、瓦肆、瓦子,是宋代大型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设有表演杂剧、说唱、杂技的勾栏

2.鼓子词;宋代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由于用鼓来伴奏而得名。北宋赵德磷《王徽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共十章。每段现有说白,后唱《蝶恋花》曲牌。

4.陶真: 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源于北宋,盛于金元。音乐特点:题材和歌词较为通俗,多为七字句。主要表演者:路岐人。伴奏乐器:琵琶

5.南戏:也称“戏文”。宋元时流行在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因最初形成于温州(今属浙江),故也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萌芽于民间歌谣、小曲,曾受诸宫调和宋杂剧等影响。北宋末、南宋初已形成,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音乐上以南曲为主。剧本今知约二百种,全本留传的仅《张协状元》、《小孙屠》、《荆钗记》、《琵琶记》等十多种,另有数十种存有残曲。

6.散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散曲是当时的艺术歌曲。散曲没有具体的人物角色和念白表演,而是一种利用音乐曲牌来抒情、写景、叙事的一种清唱形式。

散曲也是按照曲调填词的,但它与词调音乐相比却有着新的音乐风格和语言特色。

7.十八律:十八律是蔡元定所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宋代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按照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算出十二律作为正律,再继续算出六律作为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

9.《乐书》:《乐书》,又称《陈旸乐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音乐百科全书。

3.《神奇秘谱》:《神奇秘谱》是朱权编写而成。1425年出版,成为我国最早刊印的琴曲集。共分上、中、下三卷。曲谱多保留早期传谱的面貌。它是研究古琴音乐的重要谱集。

1.原始乐舞的综合艺术特征及其文化观念是怎样的?

答:形式:①歌舞乐三位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