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变迁

摘要: 本文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作一个大致勾勒,并且就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人口迁徙。南北经济文化发展,社会治乱,王朝更替作简明的论述,借此说明自然灾害对古代社会变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自然灾害人口迁徙经济重心王朝兴衰历史气候变迁政府整治

自然灾害: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农林病虫害,也渐变性灾害包括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的变迁,水土流失。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会在全国各个地区发生,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它们常造成伤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人类在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1历史上气候的主要变迁

中国古代气温经历四起四落,可划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新石器晚期与夏商时期(B.C.3000年-

B.C.1100年)

2、第一个寒冷期西周时期(B.C.1100年)

3、第二个温暖期春秋、战国、秦、西汉(B.C.800年)

4、第二个寒冷期东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初-600年)

5、第三个温暖期隋唐时期(600年-900年)

6、第三个寒冷期两宋时期(1000年-1200年)

7、第四个温暖期宋末元初(1200年-1300年)

8、第四个寒冷期(1329年-1900年)

中国自古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是世界上的成灾种类最多,灾害历史最长,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对灾害记录和研究最早的国家。

表1 鄧雲特統計中國歷代自然災害表

說明:本表錄自《中國救荒史》第40-41頁。原書對於災害次數統計的標準如下:

1、凡見於記載的各種災害,不論其災情的輕重及災區的廣狹,也不論其是否在同一行政區域內,

只要是在一年中所發生的,都作為一次計算。

2、災害中有歉饑一項,如記載中已說明造成饑荒的原因為水、旱、蝗、雹等的時候,就按水、旱、蝗、雹等災計算。如不明白其原因,僅有“大饑”、“大無禾”等記載的時候,就列於歉饑一項中。

表2 陳高傭統計中國歷代天災表

朝代水災旱災其他災害總計

秦漢(BC246-AD24) 32 39 66 137

後漢三國(25-264) 58 73 132 263

晉(265-419) 73 99 90 262

南北朝(420-588) 83 109 32 224

隋唐(589-906) 212 162 102 476

五代(907-959) 42 32 6 80

宋(960-1279) 465 372 411 1248

元(1279-1367) 373 283 204 860

明(1368-1643) 496 434 294 1224

清(1644-1843) 699 885 631 2215

(1644-1913) 926 1016 766 2708

總計2760 2619 2103 7482 資料來源:陳高傭《中國歷代天災人禍年表》。

2 气候变迁与社会变迁

首先,历史上,环境的变迁曾导致我国一些著名的文明中心逐新

衰落甚至消失。黄河中游地区曾是中华文明的发样地和汉唐中国政活经济中心的所在地,也曾是森林茂密的地区.但人为的过度垦殖,滥伐森林使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重、土地日益贫瘠.也使得自然灾害频繁。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失去了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中游的黄土地区则成为贫困地区的象征。

其次,中国古代环境的变迁在某些方面也导致了政治中心的转移。商代盘庚迁殷便与自然生态环境变迁有关。商代的都城“毫”位于黄河两岸。讯季一到水害严重,大水冲毁良田,人民无所收获。盘庚将都城迁到段.当时这一带生长着大片的树林,气候温和、潮湿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很适台农业生产。

第三,历史上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除了牡会因素外,与历史气候变迁及生态环境恶化也有密切关系。南北朝时期气候比较寒冷,研究表明北方地区气温下降了l℃一2℃.等于把北方宜农区南移了200—300公里,使我国历史上宜农医与宜牧区线由长城推到黄河以南,所以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第—个重要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再次南移,这一局面到宋代基本定型,南方的经济实力超过了北方,以后定都北方的王朝.主要仰赖于江淅和四川的粮食来维持北方生计,所以历史上有这样的名言“苏潮熟.天下足。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重大问题,对其原因的探索,我们也可从气候变迁的角度寻找到一些合理的根据。中华文明是在黄河和长江

两大流域同时发展起来的。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在秦和西汉以前,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始终低于黄河流域地区,因而被视为蛮荒之地。秦汉以前,南方和长江流域地区不利于

经济文化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气候之“暑湿”,这在《史记》、《汉书》和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史记·袁盎晃错列传》、《南越列传》、《淮南衡山列传》等都说“南方卑湿” ; 《货殖列传》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 《五宗世家》说“ ( 长沙王)以其母微,无宠,故主卑湿贫国”。而且在汉王朝对南方地区用兵之时,一些有识之士无不以“南方暑湿”的恶劣气候条件为由犯颜直谏,认为“暑湿”的气候极易引起疫病,不利于行军作战。事实说明确实如此。诸多情况表明,秦汉以前制约南方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气候条件。但是秦汉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前所述,两汉之际,中国气候发生了由暖而寒的历史性转变。正是这种转变,使南方地区原来“暑湿”、“痒热”的气候状况发生了根本改观,越来越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两汉之际以来,南方地区逐渐扭转了“地广人稀”、“火耕水褥”的落后局面,特别是东汉中后期,南方地区甚至成为“沃野万里”的“乐土”,北方中原人士不再视南方为“暑湿”、“痒热”之地,甚至有“会稽颇多称士”、“我东方人多才”之说,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起来的真实状况。正如王子今所论,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跃进,气候变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fi l l 两汉之际以来南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开启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先声,尽管在当时从表面上看来并不怎么显著,但它对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