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武当武术文化基本特征
(陈玲)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武当武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基本特征进行阐述。1. 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
2. 道家的基本理论对武当武术文化产生主流影响;
3. 开放的武当道教融合了诸子学说,殷
实了武当武术文化;4. 武当武术文化的多元与广博。
关键词:武当武术;文化;基本特征
千百年来,中华武术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风雨历程,武当武术在孕育、萌芽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粘附和涵摄,逐渐形成了以儒、道、释等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兵法学、原始宗教学等文化内容为内核的,以艺、技、气、医等外部形态特征为武术外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性体育项目。特别是其“内功外拳”的武术理念和“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内功动养机制,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
武当武术发源于武当山,根植武当道教,兼容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武当道教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包容儒、道、释“三教合一”合理思想内核的道教文化,是武当武术最稳固、最持久、最扎实的根基,也是武当武术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动特点的关键所在。然而,关于武当武术的文化思想渊源长期以来宗教学界、历史学界和武术学界无不众说纷纭,仁智互见,这势必影响到人们对武当武术的准确把握和全面体认。
1 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
在中国道教史中有着突出影响的一些真人高道都曾在武当山修炼过。春秋的尹喜;汉朝的马明生,阴长生;晋朝的谢允;唐朝的吕洞宾;宋代初年的陈抟;明朝的张三丰等等。南岩皇经堂墙壁上两个“福寿”二字就是陈抟亲笔所书。自春秋以来,武当山就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在中国道教史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对传统的汉民族文化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元末明初,武当道学家,丹学家、无数名家张三丰,集武当功夫之大成,创立了太极十三势,使武当山成为太极拳发祥地,兵并将武当功夫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武当功夫在中华武林中的基础,提升了武当功夫在中华武林中的地位。同时也标志着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武当武术文化是武当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武当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今武当武术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武当武术文化被誉为“生命的源泉,通向健康王国的护照”,正在风靡全世界。
2 道家的基本理论对武当武术文化产生主流影响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武当武术思想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大方面。
2.1 在认识论方面。武当武术汲取并衍生于道家关于宇宙起源的"道论"、"气论"和"天人合一"论,用以解释武当武术运动的本质。如作为武当武术民间化分支的太极拳在其《太极拳经》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种无极而太极的观点,便来自道家。另外,武当武术中关于"气"的理论以及武当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其思想根源,无不出自道家思想。
2.2 在方法论方面。武当武术武术汲取了"物极必反"、"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柔克刚"等道家思想来作为武术技击理论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内家拳,如武当三大民间化主流拳种——太极、形意、八卦等武当内家拳,其技击理论的指导思想,主要来自于道家思想。道家的诸多思想内容,在被众多的武当派拳种的汲取中,逐渐成为了武当武术中的一种独特文化。
3. 开放的武当道教融合了诸子学说,殷实了武当武术文化
3.1 武当武术中隐涵的儒家与道家思想相融合的文化
细究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儒学的盛败往往与道学的兴衰息息相关。儒学的昌
盛一般会抑制道学的发展,儒学的衰落又往往能促使道学的繁衍。在这种你消我长、此起彼伏的运动中,中间操纵的都是“士”这个阶层。因此,在儒学与道学之间,慢慢地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一般说来,仁爱之心、中庸之道是儒家养生理论的重要原则,但儒家不同时期的养生理论,均直接或间接融入道学的养生学说中,这在武当武术中亦能寻其端绪。如《老子》一书的言论就有本于儒学的《诗》、《书》、《易》等古书者(2),而在儒学经典中也多次有孔子问道于老聃的记叙。孔子的问道多涉及养生延命的知识,尤其注重心理、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庄子·知北游》载:“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由此可知,孔子请教的“道”主要是健身养生知识。其实,孔子对于养生也有自己的见解,《论语·雍也篇》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仁者时刻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心静如水,如此才得以长寿。孔子主张的静,与老子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如此,孔子还经常带着弟子登山、游泳、歌舞,他本人更是驾驭、射箭的高手。可见,孔子养生注重动静结合,并身体力行,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重要来源(3)。武当武术也讲究动静的辩证运用,主张外动内静、动静结合,王宗岳《太极拳论》就强调:“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可见,“以静制动”是武当武术修炼与搏击的指导原则,而这一原则与孔子的主张如出一辙,不能说二者毫无瓜葛。
3.2 武当武术中隐涵的佛学与道家思想相融合的文化
佛学的中国化过程,是佛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其中亦包含有与道学思想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佛学对道学的吸收,始于汉魏之际,对中土黄老神仙方术的主动迎合和对灵魂不死、鬼神崇拜等观念的大胆吸收,使得佛学出现方术灵神化的倾向。魏晋时期,佛学进而借助老庄的玄思和魏晋玄学的名相概念来阐发佛理,佛教般若学派的“六家七宗”的出现,就是玄学影响的结果。道学对佛学的吸收也是与其自身发展紧密相连的,道教在魏晋能有较大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从经书的制定、行为的规范到道观的建设无不是吸收仿效佛教的体制的结果。而在唐宋文化嬗递的过程中,道教不断从佛学的哲理中(主要是禅宗)吸取养分,以发展自身的清净空寂的成分,这在武当武术内丹思想中已见端倪。
4.武当武术文化的多元与广博
4.1 传统哲学范畴的武当武术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主要代表作有《易经》、《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子》等。在武当武术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不断从中吸取和借鉴以用来指导武术理论的探究和实践的活动,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武当武术哲学体系。
如,由《周易》、《老子》共同派生的哲学强调"刚柔互易"、"刚柔相济"、"柔化刚发"、"刚阻柔乘"、"以柔克刚"的拳家刚柔说等;由《庄子》哲学中论述剑术技法哲理。"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庄子*说剑篇》等。
4.2 传统美学范畴的武当武术文化
中华民族历来喜爱一种"和"的状态,如"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因为"和"是事物不走极端,符合规律,达到顺畅、稳固和美好境界的保障。这种"和",事实上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也是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一种美的境界。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因此武术运动中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亮相,无不能体现自身神、形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中国传统美学还讲究"气"、"意"、"神"、"形"和"形神兼备",在武术中,无论是在表现阳刚、阴柔、阴阳转化的特点上、技击攻防的形态特征上,还是在节奏韵律、意境追求、风貌展示上,无不体现这一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内涵。
4.3 传统医学范畴的武当武术文化
中医是中华民族保健延年和医疾疗病的传统医学,而武术也兼容了健身养生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