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武当武术文化基本特征
(陈玲)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武当武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基本特征进行阐述。

1. 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
2. 道家的基本理论对武当武术文化产生主流影响;
3. 开放的武当道教融合了诸子学说,殷
实了武当武术文化;4. 武当武术文化的多元与广博。

关键词:武当武术;文化;基本特征
千百年来,中华武术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风雨历程,武当武术在孕育、萌芽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粘附和涵摄,逐渐形成了以儒、道、释等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兵法学、原始宗教学等文化内容为内核的,以艺、技、气、医等外部形态特征为武术外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性体育项目。

特别是其“内功外拳”的武术理念和“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内功动养机制,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

武当武术发源于武当山,根植武当道教,兼容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武当道教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包容儒、道、释“三教合一”合理思想内核的道教文化,是武当武术最稳固、最持久、最扎实的根基,也是武当武术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动特点的关键所在。

然而,关于武当武术的文化思想渊源长期以来宗教学界、历史学界和武术学界无不众说纷纭,仁智互见,这势必影响到人们对武当武术的准确把握和全面体认。

1 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
在中国道教史中有着突出影响的一些真人高道都曾在武当山修炼过。

春秋的尹喜;汉朝的马明生,阴长生;晋朝的谢允;唐朝的吕洞宾;宋代初年的陈抟;明朝的张三丰等等。

南岩皇经堂墙壁上两个“福寿”二字就是陈抟亲笔所书。

自春秋以来,武当山就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在中国道教史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对传统的汉民族文化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元末明初,武当道学家,丹学家、无数名家张三丰,集武当功夫之大成,创立了太极十三势,使武当山成为太极拳发祥地,兵并将武当功夫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武当功夫在中华武林中的基础,提升了武当功夫在中华武林中的地位。

同时也标志着武当武术文化的形成。

武当武术文化是武当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武当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

如今武当武术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武当武术文化被誉为“生命的源泉,通向健康王国的护照”,正在风靡全世界。

2 道家的基本理论对武当武术文化产生主流影响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武当武术思想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大方面。

2.1 在认识论方面。

武当武术汲取并衍生于道家关于宇宙起源的"道论"、"气论"和"天人合一"论,用以解释武当武术运动的本质。

如作为武当武术民间化分支的太极拳在其《太极拳经》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种无极而太极的观点,便来自道家。

另外,武当武术中关于"气"的理论以及武当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其思想根源,无不出自道家思想。

2.2 在方法论方面。

武当武术武术汲取了"物极必反"、"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柔克刚"等道家思想来作为武术技击理论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内家拳,如武当三大民间化主流拳种——太极、形意、八卦等武当内家拳,其技击理论的指导思想,主要来自于道家思想。

道家的诸多思想内容,在被众多的武当派拳种的汲取中,逐渐成为了武当武术中的一种独特文化。

3. 开放的武当道教融合了诸子学说,殷实了武当武术文化
3.1 武当武术中隐涵的儒家与道家思想相融合的文化
细究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儒学的盛败往往与道学的兴衰息息相关。

儒学的昌
盛一般会抑制道学的发展,儒学的衰落又往往能促使道学的繁衍。

在这种你消我长、此起彼伏的运动中,中间操纵的都是“士”这个阶层。

因此,在儒学与道学之间,慢慢地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一般说来,仁爱之心、中庸之道是儒家养生理论的重要原则,但儒家不同时期的养生理论,均直接或间接融入道学的养生学说中,这在武当武术中亦能寻其端绪。

如《老子》一书的言论就有本于儒学的《诗》、《书》、《易》等古书者(2),而在儒学经典中也多次有孔子问道于老聃的记叙。

孔子的问道多涉及养生延命的知识,尤其注重心理、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

《庄子·知北游》载:“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由此可知,孔子请教的“道”主要是健身养生知识。

其实,孔子对于养生也有自己的见解,《论语·雍也篇》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意思是说,仁者时刻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心静如水,如此才得以长寿。

孔子主张的静,与老子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仅如此,孔子还经常带着弟子登山、游泳、歌舞,他本人更是驾驭、射箭的高手。

可见,孔子养生注重动静结合,并身体力行,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重要来源(3)。

武当武术也讲究动静的辩证运用,主张外动内静、动静结合,王宗岳《太极拳论》就强调:“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可见,“以静制动”是武当武术修炼与搏击的指导原则,而这一原则与孔子的主张如出一辙,不能说二者毫无瓜葛。

3.2 武当武术中隐涵的佛学与道家思想相融合的文化
佛学的中国化过程,是佛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其中亦包含有与道学思想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佛学对道学的吸收,始于汉魏之际,对中土黄老神仙方术的主动迎合和对灵魂不死、鬼神崇拜等观念的大胆吸收,使得佛学出现方术灵神化的倾向。

魏晋时期,佛学进而借助老庄的玄思和魏晋玄学的名相概念来阐发佛理,佛教般若学派的“六家七宗”的出现,就是玄学影响的结果。

道学对佛学的吸收也是与其自身发展紧密相连的,道教在魏晋能有较大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从经书的制定、行为的规范到道观的建设无不是吸收仿效佛教的体制的结果。

而在唐宋文化嬗递的过程中,道教不断从佛学的哲理中(主要是禅宗)吸取养分,以发展自身的清净空寂的成分,这在武当武术内丹思想中已见端倪。

4.武当武术文化的多元与广博
4.1 传统哲学范畴的武当武术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主要代表作有《易经》、《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子》等。

在武当武术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不断从中吸取和借鉴以用来指导武术理论的探究和实践的活动,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武当武术哲学体系。

如,由《周易》、《老子》共同派生的哲学强调"刚柔互易"、"刚柔相济"、"柔化刚发"、"刚阻柔乘"、"以柔克刚"的拳家刚柔说等;由《庄子》哲学中论述剑术技法哲理。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庄子*说剑篇》等。

4.2 传统美学范畴的武当武术文化
中华民族历来喜爱一种"和"的状态,如"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因为"和"是事物不走极端,符合规律,达到顺畅、稳固和美好境界的保障。

这种"和",事实上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也是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一种美的境界。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因此武术运动中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亮相,无不能体现自身神、形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美学还讲究"气"、"意"、"神"、"形"和"形神兼备",在武术中,无论是在表现阳刚、阴柔、阴阳转化的特点上、技击攻防的形态特征上,还是在节奏韵律、意境追求、风貌展示上,无不体现这一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内涵。

4.3 传统医学范畴的武当武术文化
中医是中华民族保健延年和医疾疗病的传统医学,而武术也兼容了健身养生之功
能,它们在认识自然环境、生命规律、人体的生理特点以及导引肢体对人体的影响和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渊源和极强的联系。

4.3.1、健身、养生方面。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强调"导引按骄",以达养生之功效,其"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骄,谓捷举手足"。

据此理论,武术中强调"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同步运动,以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4.3.2 技击方面。

无论在武术擒拿中对人体关节、骨骼、筋络穴位的把握,还是武术在"八打,八不打"的技击过程中,对人体不同部位的深刻了解,其医学基础,就是中医理论。

4.3.3 治伤方面。

“十道九医”武当武术与中医伤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治疗武术跌打损伤的药物、药理方面,其依据为中医理论,而在中医伤科的治疗技法上,则有明显的武功痕迹,如中医伤科的"擎拿法"、"拍打疗法"和"一指禅推拿法"等。

许多武当武术名师,同时也是颇有造诣、独具绝技的伤科专家。

由此可以看出,在伤科治疗方面,武当武术与中医是相互融汇并相互补充的。

4.4 传统兵法学范畴的武当武术文化
战争的目的是征服敌人,武术技击的目的也在于制服对手,因而,采取各种手段以夺取胜利,是战争与武术技击的共同目的和性质。

而这种共性,使得作为指导战争的兵法学在指导战争之外,还指导了武术技击的技、战术运用。

中国传统兵法学是武术攻防理论的指导思想。

武术攻防理论,内含深刻的兵法谋略,如著名的'越女论剑"、"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于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俱虎"(《吴越春秋》),就充分体现了"兵者,诡道也"这一《孙子兵法》的谋略运用。

武当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武当武术文化底蕴异常深厚,无论是本土的儒学和道学,还是外来的佛学,抑或是诸子百家都对武当武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此奠基了武当武术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徐才. 武术学概论[M].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 郑露玫. 孙义良.湖北武术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4.
[3] 万籁声. 武术汇宗[M]. 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4.
[4] 马济人. 实用中医气功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5] 【宋】张君房纂辑蒋力生等校注. 云笈七签[M]. 华夏出版社,1996.
[6] 【清】刘体恕汇辑. 吕洞宾全集. 华夏出版社, 2009.
[7] 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 武当山志[M]. 新华出版社, 1994.
[8] 王光德.杨立志. 武当道教史略[M]. 华文出版社, 1993.
[9] 谭大江. 太极拳为什么称内家拳[J]. 十堰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
[10] 倪南权. 浅议武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四川体育科学, 19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