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河子大学

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中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姓名xxx

专业、班级电商20111班

学号xxxxxx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2012年10月·29日

中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各方面都有比较大的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然而在发展的同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也日益凸现出来,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日趋明显。本文深入分析了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区域经济东西部经济差异

【文献综述】

我国的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对外经济开发区,不仅促进了沿海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有效提高了全国各地区的经济效益,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然而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开始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也已经成为了困扰中国继续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影响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部平衡的因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自然条件是主要因素,有些人认为政策和制度导致了东西部的差距,有些人认为文化因素是东西部差距的根本原因,这些因素对于缩小各地区差异具有理论意义。针对不同影响因素,采取不同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我国总体经济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经过分析发现以下因素对产生东西部差距有重要影响。

1、“资源的诅咒”效应,即资源丰裕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于资源贫乏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原因在于:(1)西部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能力低于东部。虽然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由于交通和技术的限制,开采成本高。加之西部地区开采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益低,自然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化成经济优势。(2)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扭曲的要素和产品价格体系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价格优势相背离,资源利益的大量流失,使西部地区在工业化初期无法依靠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3)地方与中央在资源价值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4)西部地区“竭泽而渔”式的开采;(5)产业分工及产业布局。西部过分依赖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加工业,在东西部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处于低端水平。

2、文化传统与人脉资源

从文化传统因素看,东南沿海地区是儒学文化和各具地方特色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国际贸易和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居民较早地形成了商品经济观念,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先于其他地区,因此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经商和办实业的意识较强。教育事业较为发达,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程度高,当禁锢在他们身上的传统体制和政策被摆脱之后,他

们个体的能量得以充分发挥,并又本能地走向国内外商贸市场。而广泛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国华人、华侨(原籍大多在东南沿海)以及由此形成的“人脉”关系,加速了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而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意识。即使在时代背景发生变化以后,惧怕风险、懒惰、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唯意志论等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计划经济思想依然存在,并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和行为定势,制约着西部地区的思想解放,增加了西部制度创新的难度。

3、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分析表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投资是推动东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而西部长期依靠国有经济支撑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国有经济的弊端是东西部经济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分析表明,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资本产出效率高于国有经济,而西部地区的国有经济的资本产出效率高于非国有经济。这表明,东西部地区除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外,非公经济在投入产出、产品开发营销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可能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更重要的原因。

4、人力资本

现代人力资本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将会产生巨大影响。我们采用教育投入的产出率、人均教育投入和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来反映东西部人力资本存量,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从1996年至2006年间,东西部在上述三个指标上存在很大差异,西部地区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在教育投入的产出率上,东部地区始终是西部地区的1.2-1.5倍;在人均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1.8-2倍;在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上,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平均长1-2年。除此以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租金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使得西部地区的许多专业人员(尤其是中高级人才)流到东部,人力资本存量进一步流失,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5、产业结构

我们选择可分产业计算的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差距表征指标,借助洛伦茨曲线的基本原理构造东西部产业差距系数(D)展开分析,并通过计算三次产业各年度分别对东西部产业差距系数的贡献率,发现:

80年代造成东西部产业发展差距的主要产业是第一产业;从90年代开始,农业对东西产业差距拉大的影响逐渐减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90年代之前农村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这种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而90年代以后,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持续缩小,减弱了它对东西部差距扩大

的影响。

近年来第二产业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距缩小趋势,推动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整体收敛;这是由于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和它的劳动生产率在东西部地区越来越接近所致。

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对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成为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来源。2004年以来,由于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第三产业的地区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且增幅有上升趋势,成为推动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力,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6、劳动力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东部区域(即生产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但相当一段时间,我国的统计口径并没有把流动人口纳入常住人口计算,造成在统计指标上东部发达区域人均产出迅速增加。本世纪开始以来,大规模劳动力跨区域转移被纳入各地区人均产出的统计指标考量,导致东西部以人均产出计算的经济差距有收敛趋势;近年来,由于东部产业升级以及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跨区域的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低素质往西部回流、高素质加速流向东部”的特点,这种现象对东西部经济差距发展的影响值得关注。

7、制度因素

我国的改革开放总体来讲是由制度创新推进的,而我们的制度创新从空间上讲,有渐进式推进的特征。但从某一个具体的改革区域来看,又有突变性的改革政策嵌入的明显痕迹。因此,对具体的某一个改革区域,其经济发展可能因制度创新的推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空间上的渐进式推进,必然形成时滞,造成改革区域与非改革区域之间发展速度上的更大落差。由于改革区域在2000年之前,大多选择在东部,所以这种发展速度的落差就形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

8、区域经济政策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允许”和“两个大局”的思想,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由改革前的“区域均衡发展”转变为“区域非均衡发展”,东部地区借助政策和区位的优势跨越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地区差距迅速扩大的问题,中央开始思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并于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于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于2005年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这些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但是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是以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加大后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它的“输血”功能明显,但对如何培养后进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