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教案设计
一、教案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湘西边城淳朴风情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通过导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让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祖孙亲情和人性美。
二、教案重难点
1、教案重点: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品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
2、教案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把握小说主题的内涵,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三、教法:阅读讨论法、提示法、点拨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共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20世纪80年代后,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坛巨星方被世界公认,他的文学作品得以重新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美国的汉学家所编《中国文学史》中,他的排名仅次于鲁迅;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他的《边城》堪称
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沈从文也是中国以本土为创作题材可以与世界文学比肩的一代文学巨匠。
三、写作背景:
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原始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原始的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
四、《边城》解题
1、边城: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2、关于“边城”:因为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很多人就以为边城是凤凰城,其实不然。《边城》的第一句话“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很明显沈从文所说的边城就是“茶峒”这个地方,在湖南、重庆、贵州的交界处,“边城”的原型就是湖南省花垣县的茶峒镇,现在已改名为“边城镇”。
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暖。以其特异的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景画于一炉,展示了人性的粗狂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3、小说简要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宝也喜欢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荡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全书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的人性美和风情美。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根据注释,说说小说节选部分(第一章、第十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章: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二人,孙女翠翠的父母殉情而死,祖父以渡船为业,将翠翠抚养成人。
第十三章:翠翠因初感生命的悲凉而忧郁,祖父便讲了她父母的爱情故事来安慰她。
六、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七、再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和感情
1、要求学生通过圈画,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以翠翠为主)的语句,说说文章描绘了湘西怎样的生活场景,翠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抓住第一章第6段作者对翠翠形象的集中描写和其他段落中对翠翠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
明确:圈出关键语句,自己反复诵读、品味,适时作出批注,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和翠翠的形象特征。例如:(1)第一章第2段中,写了小溪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种清新自然之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翠翠从小生活于此,便养成了淳朴的天性和澄澈的心灵。(2)第一章第5段“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来。。。。。。”第6段又介绍翠翠生边“触目为青山绿水”,这样秀美清丽的风光自然养育着翠翠天真活泼、纯净无忧的气质。第一章也有大量的描写介绍了当地淳朴的民风,这样的氛围也形成了当地翠翠不沾世俗尘埃的清透质朴的灵魂。
2、针对环境这一要素,PPT呈现小说第二章描写茶峒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代表性语句,请同学朗读,用自己的话概括茶峒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特点。
明确: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如诗如画。社会环境十分纯朴,古风犹存。沈从文用抒情诗般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湘西风俗画。
3、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关键语句,反复诵读,说说小说中环境描写的部分对表达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1)第十三章第1段,描写了黄昏时分渡口边笼罩着“薄薄的凄凉”的景色,这景色恰恰唤起了初知生命悲凉的翠翠的情感共鸣。(2)文中多处用杜鹃的叫声烘托出一种伤感的气氛,为故事的发展和翠翠莫测的情感及命运染上了一层宿命似的悲意。
4、针对人物这一要素,请同学们回顾人物描写的几种常见手法,如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在第一章中找出描写翠翠和爷爷两个主要人物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①渡头为公家所有,……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M,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