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1期

总第333期第30卷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盈余

管理行为研究*

何威风刘启亮刘永丽

摘要: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依据行为金融理论,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研究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既会导致公司正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也会导致负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发现,女性比例越高的管理团队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管理团队的年龄越小越有可能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管理团队学历越低越有可能进行负向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对研究公司选择会计政策行为,治理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乃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均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盈余管理;管理者风险特征

JEL分类号:G30,G32,G38

一、引言

随着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日趋频繁,盈余管理已成为会计理论乃至公司治理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监管者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现有盈余管理研究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依据代理理论和契约理论,假设理性、同质管理者不会对公司行为产生影响,从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监管动机三个方面对企

作者简介何威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博士后;

刘启亮: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刘永丽,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本文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02168、71172206)、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0YJC790081、08JC63006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特别资助基金(20100480933、20110446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届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我们衷心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张兆国教授的悉心指导,感谢匿名评审人的建议,文责自负。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业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Healy and Wahlen,1999),并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然而,理性管理者的假设与现实并不相符。许多研究发现,人并非完全理性,在做决策时其信念和偏好会出现系统性偏差,存在非理性心理。其中,过度自信是管理者非理性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目前,学者已经发现管理者在融资、投资、并购等企业财务行为中存在大量过度自信行为(Roll,1986;Hall和Kevin,2002;Heaton,2002;Malmendier和Tate,2005a,200b,2008,2010;郝颖等,2005;余明桂等,2006;吴超鹏等,2008;姜付秀等,2009)。陈旭东等(2011)从应计的角度考察了不同生命周期对企业盈余的影响。尽管Hriber和Yang (2010)实证发现过度自信的CEO更可能发布过于乐观的盈余预测,Schrand和Zechman(2010)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可能进行欺诈行为,但尚无文献深入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否会导致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以及不同管理者风险特征对盈余管理行为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为此,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倾向于高估自己能力或者高估自己所拥有知识和信息准确性的过度自信心理在管理者中尤为严重(Fischhoff等,1977),这会影响管理者的行为决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地获得新信息,以前信念和偏好的系统性偏差会得到不断修正,从而使其行为逐渐理性起来。然而,过度自信管理者往往会高估自己能力,对企业未来收益持乐观态度,因而往往会对投资者作出乐观的承诺或制定较高的盈利目标。当企业实际经营无法达到预期时,他们会更多地归因为环境的不利,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为了维护自己言行一致的形象,就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预期盈利目标。因此,我们首先检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既会导致公司正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也会导致负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现有管理学文献发现,不同特征的管理者过度自信存在差异。例如,Arch(1993),Hinz等(1997),By-rnes等(1999),Boden和Nucci(2000),Peng和Wei(2007)等发现女性更突出表现为风险规避者;Hambrick 和Mason(1984),Prendergast和Stole(1996)发现年长的管理者会倾向于规避风险,而年轻的管理者更愿意承担风险;姜付秀等(2009)发现管理者学历越高,越有助于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上述管理者性别、年龄以及学历等风险特征是否对我国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呢?为此,本文检验了管理团队性别、年龄以及学历风险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比例越高的管理团队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管理团队的年龄越小越有可能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管理团队学历越低越有可能进行负向盈余管理行为。对于上述发现,我们结合相关理论和我国制度背景进行了相应解释。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研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探讨并发现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这不仅是研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新视角,也拓展了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范围;二是拓展了现有文献基于乐观或过度自信的信念框架,从管理团队性别、年龄以及学历等方面探讨了管理者风险特征对公司会计行为的影响;三是本文首次发现女性管理者更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这与现有文献的研究发现不一致。此外,本文管理者过度自信度量方法为以后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本文后面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包括管理者界定、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界定、盈余管理的度量、回归模型、样本选择等;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为进一步研究;最后是结论。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1.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相关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人在做决策时信念和偏好会出现系统性偏差,呈现非理性行为特征。其中,认为自己才能高于整体平均水平的“优于平均效应”的过度自信便是一个被认为“最经得起考验的发现”(Daniel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Earnings Management

等,1998)。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但是相对于一般人,公司管理者更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Fis-chhoff等,1977)。最早研究过度自信对公司决策影响的是Roll(1986),他提出管理者自大假说并用其解释了许多并购活动破坏了企业价值的原因。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度量的困难,早期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最近才出现实证检验文献。在理论研究方面,Hall和Kevin(2002)认为,过度自信的高管人员如果比外部投资者对投资项目更乐观,则容易认为资本市场低估了公司价值,从而不情愿通过外部融资支持投资项目,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将增加。Heaton(2002)通过理论模型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既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又可能导致投资不足。在实证研究领域,Malmendier和Tate(2005a,2005b)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都发现了过度自信管理者所在公司的投资对现金流敏感度更高,认为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会导致企业投资行为的扭曲。Peng和Wei(2007)以管理者的性别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的替代变量,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公司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度较弱,对于依赖外部权益融资的公司而言尤其如此。Mal-mendier和Tate(2008)认为,过度自信的CEO过高估计自身能力而在并购中支付了较高的溢价,由此造成的股东财富损失在进行多元化并购和内部资本充足的公司中尤其突出。Malmendier和Tate(2010)发现过度自信CEO比理性CEO将发行更多债务,而相对于可以获得的税收收益,过度自信CEO比其他CEO发行债券更保守。Hribar和Yang(2010)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增加了自愿信息披露的乐观偏差,导致遗漏管理者预期和更大盈余管理的增大。Schrand和Zechman(2010)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增加了操作财务报告欺诈的可能性,对未来绩效有不现实的信念。在国内,郝颖等(2005),余明桂等(2006),姜付秀等(2009),陈其安和肖映红(2011),李云鹤和李湛(2011),周杰和薛有志(2011)等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融资、企业扩张、并购、股利分配等行为也与管理者过度自信有关。

2.盈余管理相关研究

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Schipper(1989)认为盈利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谋取某种私有收益,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Healy和Wahlen(1999)从会计准则制定者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表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尽管对盈余管理定义存在不同理解,但学者们对管理者盈余管理的目的和后果认识基本一致。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薪酬契约、债务契约中取得有利的结果,规避政治成本,满足融资和监管要求等,这种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往往会导致企业股价下跌、融资成本上升、管理者非正常变更、甚至招致法律诉讼行为,而这些后果将会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巨额的财富损失。因此,研究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有效治理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内容。由于本文主要是研究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与该部分相关的研究是管理者盈余管理动机,为此,本文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已有盈余管理动机文献进行述评。

现有盈余管理研究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依据代理理论和契约理论,理性假设、同质管理者不会对公司行为产生影响,从资本市场、契约和监管三个方面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Healy和Wahlen,1999)。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研究是以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内在关系为逻辑基础,认为管理者可能会选择盈余来影响股价,从而获得自身收益。由于企业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为了提高股票价格和获得更多融资,企业管理者在股票发行前后就有盈余管理的强烈动机。Teoh等(1998a,1998b)、McAnally等(2008)、Caylor(2010)等人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分析认为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会对企业的薪酬契约、债务契约等产生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变化,因为会计信息是契约缔结和履行的基础。Roychowdhury(2006)、Laux和Laux(2009)发现了管理者会基于契约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政府部门的监管行为直接影响着管理者的利益,因而通过管理盈余来减少政治成本或政府限制行为也是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目的(Badertsher等,2009)。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特殊性,盈余管理影响因素与国外存在一些差异,主要是研究公司融资和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