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刘刚亮
(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等等,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各家各派对和谐也都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今天,我们对这些思想进行深入认识,这对于当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和谐思想;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和谐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之中,就有以人为本,以“和”为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在认为万事万物存在统一对立关系的同时,主张通过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来消解冲突,以实现万物并育,共同发展的,并由此形成了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文化。[1]
一、和谐思想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说。“和”的理念,最早孕育于远古的巫术礼仪之中。“人类早期的原始文化形态逐步分化形成了“乐”与“礼”。“乐”在远古,指的是乐、歌(诗)、舞三位一体,中国古典美学高度重视“乐”中所包含和体现的“和”。“和”是一种参与性的最高境界”。[2]和谐思想的形成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3]同时,在《书·舜典》中也有着关于和谐的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已发现了音律的刚柔相济能够产生和谐的乐曲,如果不乱其中的顺序,人与神便能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和谐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国语·郑语》中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五味以调口”,“六律以聪耳”,[4]五味相合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合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充分说明由于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讲:“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通过这些我们就不难看出,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协调统一,不是无原则的附和、同一,和谐要适度、适合,恰到好处。世界万物是千差万别的,正是千差万别的万物之间的和谐,才造就生机勃勃的世界。既然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是最好的理想追求,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和”的理想?
古人认为,根本的途径在于保持“中”道。“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要不及。同时“中”也指对待事物的状态,即不“狂”,也不“狷”。由此看来,所谓和谐的本质就是同一体内调和多种因素与协调各种关系所达到的平衡,是众物互补的共生共荣。
《中庸·天命》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老子以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5]孔子提出的“盖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6]孟子推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荀子主张“群居和一”、“和则一,一则多力”。《周易·乾》中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万利贞。”所有这些,使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和谐理念极其丰富的价值,让和谐的理念从这时期就形成为中华民族根本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表达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西汉时期《礼记》篇中倡导“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即古人的理想社会。宋代以后的宋明理学将和谐思想加以辨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总之,中国的传统和谐思想,是在远古的巫术礼仪的“乐”和“礼”中孕育,在汲取“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中得以形成,并且逐步深化和不断丰富,最终由宋明理学加以辨证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3]
二、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和谐思想的主要范畴就是“中”与“和”的统一。当然,古人对和谐的思想的理解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是丰富的。但通过总结发现包含了几个大的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还有世界国家的和谐。
1.人与自然的和谐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他们把这叫做“天人合一”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就是儒家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儒家认为人类理应善待自然,应尊重自然秩序。同时,道家、墨家、佛家等众家思想也有不少“中庸”的灵光片羽。“天人合一”思想在春秋时即已有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大夫子叔述子产之言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这就说明了重视“天经”与“民行”的统一。因此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所有这些都是以“中”为度,以“和”为归结的。
这一时期的人们也对天人合一思想提出了不少主张。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仁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老子》说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这些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是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同时也反映了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道法自然”,主张天、地、人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宋代的张载也提出“民吾同胞,地吾与也”的主张。意思是说,所有的人民都是我的亲人,所有的土地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总之,所有这些都强调的是人类友好地处理和天地万物的关系,实质上也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人与人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位,以和为最高价值,以中为最高的理想追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以和为贵”,宽和处事,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孔子的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6]提倡宽以待人,创造“人和”的人际关系,儒家在这方面是极力的倡导者。在传统的和谐思想中,强调每个社会成员要各安其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6]意思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持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别人而不搞小团体,才称得上君子。在这里,孔子区别了“和”与“同”两个概念,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与私结。孔子还主张,君子应取前者而弃后者。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这些都说明了人际和谐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仁、义、礼、孝、忠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提出了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所不欲的,不要施于别人。“推己及人”,“与人为重”,“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5]作为一个君子,就要助成别人的美处,不助成别人的恶处,只有小人是恰恰相反的。同时《礼记》中也提出“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等等这些都是和谐价值理念的具体表述。还有,在《道德经》中,老子不仅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衣,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而且提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力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丰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5]老子提出的这些主张,无非是要求人们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从而实现社会的相对均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所有这些都是对大同社会的经典描述,十分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天下和谐、公有、和睦、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的和谐社会是古人一直追求的目标。
3.人自身的和谐
古人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