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2)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2)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2)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一、载体的选择及如何阅读质粒图谱

目前,载体主要有病毒和非病毒两大类,其中质粒DNA 是一种新的非病毒转基因载体。

一个合格质粒的组成要素:

(1)复制起始位点Ori 即控制复制起始的位点。原核生物DNA 分子中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而

真核生物DNA 分子有多个复制起始位点。

(2)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便于加以检测,如Amp+ ,Kan+

(3)多克隆位点MCS 克隆携带外源基因片段

(4)P/E 启动子/增强子

(5)Terms 终止信号

(6)加poly(A)信号可以起到稳定mRNA 作用

选择载体主要依据构建的目的,同时要考虑载体中应有合适的限制酶切位点。如果构建的目

的是要表达一个特定的基因,则要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

载体选择主要考虑下述3点:

【1】构建DNA 重组体的目的,克隆扩增/基因表达,选择合适的克隆载体/表达载体。

【2】.载体的类型:

(1)克隆载体的克隆能力-据克隆片段大小(大选大,小选小)。如<10kb 选

质粒。

(2)表达载体据受体细胞类型-原核/真核/穿梭,E.coli/哺乳类细胞表达载体。(3)对原核表达载体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启动子及相应的受体菌,用于表达真核蛋白质时注意克服4个困难和阅读框错位;表达天然蛋白质或融合蛋白作为相应载体的参考。

【3】载体MCS 中的酶切位点数与组成方向因载体不同而异,适应目的基因与载体易于链接,不能产生阅读框架错位。

综上所述,选用质粒(最常用)做载体的5点要求:

(1)选分子量小的质粒,即小载体(1-1.5kb)→不易损坏,在细菌里面拷贝数也多(也有大载

体);

(2)一般使用松弛型质粒在细菌里扩增不受约束,一般10个以上的拷贝,而严谨型质粒<10个。

(3)必需具备一个以上的酶切位点,有选择的余地;

(4)必需有易检测的标记,多是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不特指多位Ampr(试一试)。

(5)满足自己的实验需求,是否需要包装病毒,是否需要加入荧光标记,是否需要加入标签蛋白,是否需要真核抗性(如Puro、G418)等等。

无论选用哪种载体,首先都要获得载体分子,然后采用适当的限制酶将载体DNA 进行切割,获得线性载体分子,以便于与目的基因片段进行连接。

如何阅读质粒图谱

第一步:首先看Ori 的位置,了解质粒的类型(原核/真核/穿梭质粒)

第二步:再看筛选标记,如抗性,决定使用什么筛选标记。

(1)Ampr 水解β-内酰胺环,解除氨苄的毒性。

(2)tetr 可以阻止四环素进入细胞。

(3)camr 生成氯霉素羟乙酰基衍生物,使之失去毒性。

(4)neor(kanr)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使G418(长那霉素衍生物)失活(5)hygr 使潮霉素β失活。

第三步:看多克隆位点(MCS)。它具有多个限制酶的单一切点。便于外源基因的插入。如果在这些酶切位点以外有外源基因的插入,会导致某种标志基因的失活,而便于筛选。决定能不能放目的基因以及如何放置目的基因。

第四步:再看外源DNA 插入片段大小。质粒一般只能容纳小于10Kb 的外源DNA 片段。一般来说,外源DNA 片段越长,越难插入,越不稳定,转化效率越低。

第五步:是否含有表达系统元件,即启动子-核糖体结合位点-克隆位点-转录终止信号。这是用来区别克隆载体与表达载体。克隆载体中加入一些与表达调控有关的元件即成为表达载体。选用那种载体,还是要以实验目的为准绳。

第六步:启动子-核糖体结合位点-克隆位点-转录终止信号

(1)启动子-促进DNA 转录的DNA 序列,这个DNA 区域常在基因或操纵子编码序列的上游,是DNA 分子上可以与RNApol 特异性结合并使之开始转录的部位,但启动子本身不被转录。

(2)增强子/沉默子-为真核基因组(包括真核病毒基因组)中的一种具有增强邻近基因转录过程的调控顺序。其作用与增强子所在的位置或方向无关。即在所调控基因上游或下游均可发挥作用。/沉默子-负增强子,负调控序列。

(3)核糖体结合位点/起始密码/SD 序列(Rbs/AGU/SDs):mRNA 有核糖体的两个结合位点,对于原核而言是AUG(起始密码)和SD 序列。

(4)转录终止序列(终止子)/翻译终止密码子:结构基因的最后一个外显子中有一个AATAAA的保守序列,此位点down-stream 有一段GT 或T 富丰区,这2部分共同构成poly(A)加尾信号。结构基因的最后一个外显子中有一个AATAAA 的保守序列,此位点down-stream 有一段GT 或T 富丰区,这2部分共同构成poly(A)加尾信号。

质粒图谱上有的箭头顺时针有的箭头逆时针,那其实是代表两条DNA 链,即质粒是环状双链DNA,它的启动子等在其中一条链上,而它的抗性基因在另一条链上 .根据表达宿主不同,构建时所选择的载体也会不同。

二、目的基因的获得

一般来说,目的基因的获得有三种途径:

调取基因:根据目的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从含有目的基因的cDNA中通过PCR 的方法调取目的基因,链接到克隆载体挑取单克隆进行测序,以获得想要的基因片段,这种方法相对成本较低,但是调取到的基因往往含有突变,还有不同基因的表达丰度不同,转录本比较复杂,或是基因片段很长,这些情况都很难调取到目的基因。

全基因合成:根据目的基因的DNA序列,直接设计合成目的基因。此方法准确性高,相对成本会高一些,个人操作比较困难,需要专业的合成公司完成。优点是可以合成难调取及人工改造的任何基因序列,同时可以进行密码子优化,提高目的基因在宿主内的表达量。

三、克隆构建

目前,克隆构建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应用广泛的酶切链接以外,现在还有很多不依赖酶切位点的克隆构建方式。下面具体说一下双酶切方法构建载体的步骤。实验材料

实验试剂

试剂名称生产厂家

载体pCDNA3.1 Transheep

大肠杆菌菌株DH5αTiangen

限制性内切酶Fermentas

T4连接酶Fermentas

质粒DNA小,大量抽提试剂盒 Axygen

凝胶回收试剂盒Axygen

琼脂糖Biowest

DNA ladder Fermentas

(2)X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X基因基因由Transheep全基因合成,构建于载体PUC57中。

PUC57-X基因EcoRI/BamHI酶切结果:

酶切完成后进行胶回收

2. 载体用pCDNA

3.1双酶切,酶切体系如下。20ul酶切体系37度3小时

4ul pCDNA3.1载体(500 ng/ul)

1ul BamHI

1ul EcoRI

2ul 10×buffer

12 ul H2O

酶切完成后胶回收(见附录)

处理好的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反应体系:

6ul PCR 酶切回收片段(约50ng/ul)

1ul 酶切好的载体(约50ng/ul)

2ul ligase buffer

1ul T4ligase

10ul H2O

以上连接液在16℃过夜。

转化(感受态细胞: DH5a),具体步骤见附录转化部分。

抗性: Amp; 37℃,培养过夜

转化后X基因分别平板挑菌, 37℃250转/分钟摇菌14小时,PCR鉴定后,将阳性菌液送上海权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

X基因慢病毒载体单克隆菌落PCR鉴定(使用载体通用引物,PCR条带大小应比实际大200bp左右):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令狐采学 一、载体的选择及如何阅读质粒图谱 目前,载体主要有病毒和非病毒两大类,其中质粒DNA 是一种新的非病毒转基因载体。 一个合格质粒的组成要素: (1)复制起始位点Ori 即控制复制起始的位点。原核生物DNA 分子中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而 真核生物DNA 分子有多个复制起始位点。 (2)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便于加以检测,如Amp+ ,Kan+ (3)多克隆位点MCS 克隆携带外源基因片段 (4)P/E 启动子/增强子 (5)Terms 终止信号 (6)加poly(A)信号可以起到稳定mRNA 作用 选择载体主要依据构建的目的,同时要考虑载体中应有合适的限制酶切位点。如果构建的目 的是要表达一个特定的基因,则要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 载体选择主要考虑下述3点: 【1】构建DNA 重组体的目的,克隆扩增/基因表达,选择合适的克隆载体/表达载体。 【2】.载体的类型:

(1)克隆载体的克隆能力-据克隆片段大小(大选大,小选小)。如<10kb 选质粒。 (2)表达载体据受体细胞类型-原核/真核/穿梭,E.coli/哺乳类细胞表达载体。 (3)对原核表达载体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启动子及相应的受体菌,用于表达真核蛋白质时注意克服4个困难和阅读框错位;表达天然蛋白质或融合蛋白作为相应载体的参考。 【3】载体MCS 中的酶切位点数与组成方向因载体不同而异,适应目的基因与载体易于链接,不能产生阅读框架错位。 综上所述,选用质粒(最常用)做载体的5点要求: (1)选分子量小的质粒,即小载体(1-1.5kb)→不易损坏,在细菌里面拷贝数也多(也有大载 体); (2)一般使用松弛型质粒在细菌里扩增不受约束,一般10个以上的拷贝,而严谨型质粒<10个。 (3)必需具备一个以上的酶切位点,有选择的余地; (4)必需有易检测的标记,多是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不特指多位Ampr(试一试)。 (5)满足自己的实验需求,是否需要包装病毒,是否需要加入荧光标记,是否需要加入标签蛋白,是否需要真核抗性(如Puro、G418)等等。 无论选用哪种载体,首先都要获得载体分子,然后采用适当的限制酶将载体DNA 进行切割,获得线性载体分子,以便于与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教学设计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教学设计

专题1 1.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之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一、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连接 二、利用标记基因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三、目的基因和启动子的相对位置关系 附件1: 附件2:

【教学反思】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关键步骤,空间想象难度大,科学理论和技术实践密切联系,思维跨度也大。福州屏东中学学生程度一般,正因如此,处理不好会提高学习难度,令学生视高科技为畏途,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本节课用微课和模型成功地化解了难点。 一方面基于学生课前微课的“先学”,学生对表达载体的构建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以此为支架在课堂上填充和拓展内容,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尽快到达“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使学生逐渐对细节有更丰富更具体的理解,这种先整体后局部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微课的先学后教模式实质上是利用微课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使学生带着思考和疑惑走进课堂,节省课堂的热身时间,从而使高效率大容量的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高二学生具有抽象思维,但是仍然需要感性知识,形象知识作为支持,所以教师精心设计纸质模型,基于教材原有的学习完“DNA重组的基本工具”后的纸圈模拟活动,再设计了双酶切的活动,化微观为直观,一系列问题的发生都源自学生自己亲手构建的模型,从模型中发现问题,进而逐步由浅入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由于是带着问题的探究模拟活动,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是形式之上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获得的体验是:基因工程这么高深的原理原来我也能想得到。学生的纸质模型立体、科学、易操作,但不好展示,而教师利用不同颜色的磁贴,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简洁明了地逐步在黑板上呈现,让整个环节衔接自然,师生互动流畅。直观的教学手段——模型构建,减轻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阻力,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强化了学生交流合作意识。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想学生之所难,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一堂成功的课不是展示教师的才智、形象、语言,更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反映。

载体构建流程

载体构建SOP流程: GenBank查询目的基因序列→根据ORF序列利用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引物→表达目的基因的组织或细胞总RNA提取→RT-PCR获取目的基因→酶切目的基因和载体→分别纯化酶切的目的基因和载体并建立连接反应→转化→初步筛选阳性克隆→阳性克隆测序→测序正确的质粒保种并重提质粒 I.获取目的基因/序列片段 一.获取序列信息 通过GENBANK数据和生物信息的方法设计目的基因或目的片段引物(shRNA、miRNA)。 PCR引物的设计原则: ①引物应用核酸系列保守区内设计并具有特异性。 ②产物不能形成二级结构。 ③引物长度一般在15~30碱基之间。 ④G+C含量在40%~60%之间。 ⑤碱基要随机分布。 ⑥引物自身不能有连续4个碱基的互补。 ⑦引物之间不能有连续4个碱基的互补。 ⑧引物5′端可以修饰。 ⑨引物3′端不可修饰。

⑩避免在引物的3’端使用碱基A。 在实际设计引物中由于ORF两末端序列本身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上述理想的设计原则,但也切记引物不能过长或过短。过长的引物不容易打开其二级结构,与模板结合缓慢,也容易形成引物二聚体,通常不超过35bp(不包括酶切位点和保护碱基)。过短的引物特异性差,扩出其它不相关片段,最终很难得到目的片段,通常不短于18bp(不包括酶切位点和保护碱基)。要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至相应载体,需要在上下游引物两端设计不同的酶切位点,由于酶切位点位于线性末端时酶对其识别切割能力大大降低,需依据NEB目录添加相应保护碱基,酶切时可相应增加时间。 二.制备模板 1.分离高质量RNA:成功的cDNA合成来自高质量的RNA。高质量的RNA至少应保证全长并且不含逆转录酶的抑制剂,如EDTA或SDS。RNA的质量决定了能够转录到cDNA上的序列信息量的最大值。现在实验室通常使用Trizol试剂法提取总RNA,可以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提取高质量的非降解RNA。Trizol试剂法可以从最少100个细胞或1mg组织中提取RNA。在逆转录反应中经常加入RNase抑制剂以增加cDNA合成的长度和产量。RNase抑制剂要在第一链合成反应中,在缓冲液和还原剂(如DTT)存在的条件下加入,因为cDNA合成前的过程会使抑制剂变性,从而释放结合的可

原核&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原核、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真核表达载体和原核表达载体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所需的表达元件不同。 比如说启动子,终止子在两种表达系统中是不一样的。 带有真核表达元件的是真核载体,能在真核生物内表达; 带有原核表达元件的是原核载体,能在原核生物内表达。两者都具有的为穿梭载体。 ㈠原核表达载体指:能携带插入的外源核酸序列进入原核细胞中进行复制的载体。 原核表达载体调控原件 1.启动子 启动子是DNA链上一段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并起始RNA合成的序列,它是基因表达不可缺少的重要调控序列。没有启动子,基因就不能转录。由于细菌RNA聚合酶不能识别真核基因的启动子,因此原核表达载体所用的启动子必须是原核启动子。原核启动子是由两段彼此分开且又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序列组成,对mRNA的合成极为重要。在转录起始点上游5~10 bp处,有一段由6~8个碱基组成,富含A和T的区域,称为Pribnow 盒,又名TATA 盒或-10区。来源不同的启动子,Pribnow 盒的碱基顺序稍有变化。在距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5 bp 处,有一段由10 bp组成的区域,称为-35区。转录时大肠杆菌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启动子。-35区与RNA聚合酶s亚基结合,-10区与RNA聚合酶的核心酶结合,在转录起始位点附近DNA被解旋形成单链,RNA聚合酶使第一和第二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以后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向前推进,形成新生的RNA 链。原核表达系统中通常使用的可调控的启动子有Lac(乳糖启动子)、Trp(色氨酸启动子)、Tac(乳糖和色氨酸的杂合启动子) 、lPL (l噬菌体的左向启动子)、T7噬菌体启动子等。 2. SD序列 1974年Shine和Dalgarno首先发现,在mRNA上有核糖体的结合位点,它们是起始密码子AUG和一段位于AUG上游3~10 bp处的由3~9 bp组成的序列。这段序列富含嘌呤核苷酸,刚好与16S rRNA 3¢末端的富含嘧啶的序列互补,是核糖体RNA的识别与结合位点。以后将此序列命名为Shine-Dalgarno序列,简称SD序列。它与起始密码子AUG之间的距离是影响mRNA转录、翻译成蛋白的重要因素之一,某些蛋白质与SD序列结合也会影响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翻译。另外,真核基因的第二个密码子必须紧接在ATG 之后,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蛋白质。 3.终止子 在一个基因的3¢末端或是一个操纵子的3'末端往往有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且具有终止转录功能,这一序列称之为转录终止子,简称终止子(terminator)。转录终止过程包括:RNA聚合酶停在DNA模板上不再前进,RNA的延伸也停止在终止信号上,完成转录的RNA从RNA聚合酶上释放出来。对RNA聚合酶起

载体构建的基本步骤

载体构建 一.原理 依赖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其他修饰酶的作用,分别对目的基因和载体DNA进行适当切割和修饰后,将二者连接在一起,再导入宿主细胞,实现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的正确表达。 二.操作步骤 1.摇菌 取装有液体培养基的3ml试管两支(依情况而定),每管加40-100μl菌种,过夜摇。2.提质粒 依照提质粒试剂盒中的说明书操作(根据情况最后一步洗脱时可以多洗1-2次)。 3.酶切 按下表加入试剂。 反应所需试剂体积(单位:ul) 质粒10 所需内切酶反应缓冲液 2 所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1 H2O 7 将加好的EP管置于37℃保温1-2h。(依照提酶切的具体步骤操作;为了达到最佳酶切的效果,最好根据所选用的酶确定所需要的反应温度) 4.电泳检测 将酶切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酶切是否成功。 5.连接 如果电泳检测酶切成功的话,则仔细将所需的片段切割下来,将胶体回收(依照胶回收试剂盒说明书操作);之后将回收的片段和载体连接,连接体系如下: 双蒸水5μL 10×T4 DNA连接缓冲液1μL 载体2μL 酶切后的目的基因1μL T4DNA连接酶1μL 总体积10μL 置于温箱,12-16℃,保温8-16h 6.转化 依照转化具体操作步骤做感受态,将上述连接产物进行转化实验,涂板培养,37℃,12-16h。 7.单克隆检测 (1)挑单克隆

先将AMP从冰箱中取出,待融化后,在3ml装有LB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加入3μL的AMP,用枪头混匀;取1.5 mlEP管5支(依情况可以多挑几管),给每支管中加500μL上述培养液,然后用接种环(或黄枪头)挑单克隆,挑完后用枪吹打;之后,将挑好的菌摇4-5小时,至混浊即可。 (2)单克隆检测 以每管摇好的菌液为模板,以原有的引物进行PCR,然后将PCR产物跑电泳,观察电泳图像中那几管的条带正确,将正确条带相对应管的菌液再抽取100μL,加到3ml(有LB液体培养液,AMP+)试管中,过夜摇;第二天重摇,将摇好的菌取1ml于1.5mlEP管中送测序,并保种。 注:①挑单克隆时,一定要挑单一圆润的菌落,有卫星斑的不挑。 ②别忘记往培养基中加AMP。 ③用接种环挑菌后,要在酒精灯上反复灼烧,然后再进行下一次挑菌。 三.注意事项 1.连接产物可短时间在-20℃保存,使用时可以取出进行后续实验; 2.在细胞转化时,冰浴和热激要严格控制好时间; 3.连接反应是DNA重组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其成败的重要参数之一就是温度,因此要控制好连接温度。 4.进行黏末端连接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载体自身环化分子,导致转化菌中过高的假阳性克隆背景。针对这一问题,常采用牛小肠碱性磷酸酶(CIP)去掉载体的5’-磷酸以抑制DNA 片段的自身环化。 参考: 1.刘进元,常智杰,赵广荣,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周俊宜.分子生物学基本技能和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7-120 3.李海英,杨峰山,邵淑丽,等.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38-142 4.朱旭芬.基因工程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4-139

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与功能验证

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及功能验证(一般性方法) 一、基因克隆 ★事前三问 a.克隆这个基因干什么?它有什么功能? b.这个基因在哪种材料中扩增? c.材料需要怎么处理? ◎实验前准备工作 a.设计引物,准备材料, b.购置试剂:Taq酶、反转录试剂盒、凝胶回收试剂盒、质粒提取试剂盒、连接试 剂盒 c.实验试剂及用具:枪头、离心管、培养皿、滤纸灭菌;Amp+ 、Kan+等抗生素准 备 ※基本流程 提取和纯化RNA—cDNA第一条链合成—PCR—凝胶电泳—胶回收—连接—转化—涂平板—挑单菌落—摇菌—提质粒—测序 1.总RNA的提取、纯化及cDNA第一链合成 1.1叶片、根总RNA的提取 Trizol是一种高效的总RNA抽提试剂,内含异硫氰酸胍等物质,能迅速裂解植物细胞,抑制细胞释放出的核酸酶,所提取的RNA完整性好且纯度高,以利于下一步的实验。 1)实验前准备 预先配制0.1%的DEPC水(ddH2O中含0.1%DEPC,V/V,37 ℃过夜处理12 h),高温灭菌后,用DEPC水配制75%乙醇,研钵、量筒、试剂瓶等需200℃灭菌至少4 h,所用枪头和枪盒均去RNA酶处理(直接购买)。 2)Trizol 法(小麦)叶片或根的总RNA实验步骤如下: (1)提前在1.5 ml离心管中加入1 mlTrizol,然后将200 mg样品液氮中研磨成白色粉末,

移入管内,用力摇15 s,在15-30℃温育5 min,使核酸蛋白复合物完全分离。 (2)4℃,12000g离心10min,取上清,离心得到的沉淀中包括细胞外膜、多糖、高分子量DNA,上清中含有RNA。 (3)吸取上清液加0.2 ml氯仿,盖好盖,用力摇15 s,15~30 ℃温育2~3 min。(4)在≤12000g,4℃离心10 min,样品分为三层:底层为黄色有机相,上层为无色水相和一个中间层,RNA主要在水相中,水相体积约为所用TRIzol试剂的60%。 (5)将上层水相转移到新的1.5 ml离心管中,加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沉淀RNA,室温静止30 min。 (6)在≤12000g,4℃离心10 min,离心前看不出RNA沉淀,离心后在管侧和管底出现胶状沉淀。 (7)用≥1 ml的75%乙醇洗RNA,涡旋振荡样品,在≤7500g,4℃离心5 min,弃上清。(8)室温放置干燥或真空抽干RNA沉淀,大约晾5-10分钟,加无RNase的水100μl用枪头吸几次,55~60℃温育10 min使RNA溶解。 (9)配制以下体系: 10×DNase buffer 5 μl DNase I (RNase-free)(40 μg/μl) 1 μl RNasin Inhibitor(40 μg/μl) 1 μl Total RNA 70 μg 加去RNase水至总体积为50 μl (10)37 ℃水浴1h,加DEPC处理的水至总体积为100 μl,加入等体积氯仿抽提一次。(11)取上清,加入10 μl的3 mol/L NaAC溶液,200 μl的无水乙醇,-80 ℃沉淀30 min。 (12)2~8 ℃,12000g离心10 min,弃清液,干燥后取50μl无RNase的水溶解RNA。3)RNA的质量及纯度检测 (1)电泳检测取2ul RNA 与1 ul 10×Loading buffer上样缓冲液混合均匀在1% 的琼脂糖凝胶上电泳,在紫外灯下观察RNA 条带并记录实验结果。 (2)分光光度计RNA纯度检测 取1ul RNA液,以DEPC水为空白对照,测定A260/ A280 比值,估测RNA质 量。 4)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按照以下体系将提取的总RNA反转录成第一链cDNA: 1)在Eppendorf管中配制下列混合液:

原核表达步骤

1.将已经成功转有重组表达载体pET-28a-CYP83A1的表达菌 E. coli.BL21(DE3)在LB固体培养基(50μg/mL Kan)上划线接种培 2.挑取单菌落,接种于5mL的LB液体培养基(50μg/mL Kan)中,37℃,180r/min振荡培养过夜。 3.取500μL过夜培养的菌液转接入100mL新的LB液体培养基(50μg/mL Kan)中,37℃,190r/min振荡培养到菌液OD600 =0.6~0.8。 4.分组培养:实验组加入终浓度为1mmol/L的IPTG,对照组不加IPTG,37℃,190r/min诱导培养6h。 5.8000r/min离心2min,收集细菌,用1×PBS(0.01mol/L)缓冲液悬浮。 6.冰上超声波破碎,功率30w,工作5s,间歇5s,总时间2min。 7.4℃、12000r/min离心10min,分离上清与沉淀,取100μL上清与等体积的2×上样缓冲液混合;用200μL1×上样缓冲液悬浮沉淀,沸水浴5min后,对上清和沉淀进行SDS-PAGE检测。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分析 挑测序正确的单克隆接种到3mLLB(50μg·mL-1Kan)培养基中,振荡培养12h后,将菌液按1﹕100的比例加入到300mL LB(50μg·mL-1Kan)培养基中200r/min37℃振荡培养至OD600为0.5—0.6时,加入IPTG(使终浓度为1mmol·L-1)进行诱导表达,分别在37℃诱导4h,4℃保存备用。未加IPTG诱导的pET-28a-CsFOMT收集作为阴性对照。诱导全部完成后,各取50mL 菌液离心收集细菌,加入SDS上样缓冲液,悬浮混匀,100℃3min,12000r/min离心1min,取上清4℃保存备用。另取50mL菌液离心收集菌体后用1×PBS(PH7.4)将沉菌悬起,经过超声波细胞破碎(20mm的变幅杆,400W,超声2s,间隔5s,重复60次),10000r/min离心10min分离上清和沉淀,上清和沉淀样品中分别加入SDS上样缓冲液,混匀,沸水浴,取上清和沉淀分别进行SDS-PAGE(5%浓缩胶,12%分离胶),然后分析蛋白表达结果

想和大家讨论讨论原核表达载体

【建议】想和大家讨论讨论原核表达载体 原核表达载体,如pet系列,型号从小到大,那么多,往往让新手选择起来不知所措。所以希望和大家讨论讨论到底他们是怎么演变的,每个的优缺点,是不是号越大的就越好等新手们往往困惑不已的问题。 希望下面的讨论分系列进行,如pet系列、pgex系列等 这篇文章是我从网上找的关于pet载体的介绍,只要你耐心的看完,相信能有个基本的了解关于pet载体及应用。更详细的内容请高手进行补充 pET,原核表达金标准(转) pET 载体中,目标基因克隆到T7 噬菌体强转录和翻译信号控制之下,并通过在宿主细胞提供T7 RNA 聚合酶来诱导表达。Novagen 的pET 系统不断扩大,提供了用于表达的新技术和选择,目前共包括36 种载体类型、15 种不同宿主菌和设计用于有效检测和纯化目标蛋白的许多其它相关产品。 优点 ·是原核蛋白表达引用最多的系统 ·在任何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基础表达水平最低 ·真正的调节表达水平的“变阻器”控制 ·提供各种不同融合标签和表达系统配置 ·可溶性蛋白生产、二硫键形成、蛋白外运和多肽生产等专用载体和宿主菌 ·许多载体以LIC 载体试剂盒提供,用于迅速定向克隆PCR 产物 ·许多宿主菌株以感受态细胞形式提供,可立即用于转化 阳性pFORCE TM 克隆系统具有高效克隆PCR 产物、阳性选择重组体和高水平表达目标蛋白等特点。 pET 系统概述 pET 系统是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和表达重组蛋白的最强大系统。根据最初由Studier 等开发的T7 启动子驱动系统,Novagen 的pET 系统已用于表达成千上万种不同蛋白。 控制基础表达水平 pET 系统提供6 种载体- 宿主菌组合,能够调节基础表达水平以优化目标基因的表达。没有单一策略或条件适用于所有目标蛋白,所以进行优化选择是必要的。 宿主菌株 质粒在非表达宿主菌中构建完成后,通常转化到一个带有T7 RNA 聚合酶基因的宿主菌(λ DE3 溶原菌)中表达目标蛋白。在λ DE3 溶原菌中,T7 RNA 聚合酶基因由lacUV5 启动子控制。未诱导时便有一定程度转录,因此适合于表达其产物对宿主细胞生长无毒害作用的一些基因。而宿主菌带有pLysS 和pLyE 时调控会更严紧。pLys 质粒编码T7 溶菌酶,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选择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选择质粒载体是重组蛋白表达的关键工具,其结构如下图。重组蛋白表达,我们首先要将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上,插入的位置为多克隆位点。质粒载体上有很多的功能元件,这些元件对于蛋白的表达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我们经过系统的分析和预测,但是仍有很多蛋白不能顺利表达、表达量很低或者表达状态不好。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尝试构建不同的表达载体以期得到最好的效果,这些载体的主要区别是启动子和融合标签的差异。 蛋白表达优化主要工作也就是尝试构建不同融合表达标签,使用不同的宿主表达菌,测试不同的表达条件,筛选出最优表达体系。常用的融合标签有GST、MBP、Trx、6His、SUMO等,这些标签主要功能是促表达、促可溶、信号标记或助纯化。福因德生物可以提供以下系列载体以供科研表达研究。 1)促表达/促溶标签 2)信标标签

3)纯化标签 我们选择表达载体的时候不但要考虑蛋白怎么表达成功,更要考虑蛋白怎么纯化出来,纯化的问题主要是考虑纯化标签和酶切位点的选择,下表我们列举了常见的纯化标签和酶切位点。 4)酶切位点 以上为原核表达常用的标签和酶切位点,其性质也都作了简要的介绍,各专业网站或专业书籍已对此做详尽解释,科研工作者可根据具体实验设计方案,组合设计以上标签和酶切位点的使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选用和设计蛋白酶切位点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序列内部有没有蛋白酶位点,同时要考虑酶切的效率和蛋白酶试剂成本。一般商业化载体,在标签蛋白与载体多克隆位点之间都设计有酶切位点。 标签可设计在N-端也可在C-端,设计在N-端的优势是,可通过标签高效翻译起始位点带动插入蛋白的表达,可溶性标签的高效表达更可促进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同时,大部分的蛋白内切酶的切割位点在C-端,所以标签设计在N-端可将标签切割完全。 在设计标签序列与酶切位点的时候还要考虑N-端稳定性原则,也就是所谓宿主细胞的N-端规则(N-end rule),这个要避免;同时,还应该检查是否引入了可与别的蛋白相互作用的序列或者蛋白酶切位点。

慢病毒载体包装构建过程

慢病毒载体包装构建过程 原理:慢病毒载体可以将外源基因或外源的shRNA有效地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从而达到持久性表达目的序列的效果。在感染能力方面可有效地感染神经元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干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从而达到良好的的基因治疗效果。对于一些较难转染的细胞,如原代细胞、干细胞、不分化的细胞等,使用慢病毒载体,能大大提高目的基因或目的shRNA的转导效率,且目的基因或目的shRNA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的几率大大增加,能够比较方便快捷地实现目的基因或目的shRNA的长期、稳定表达。 概念:慢病毒载体是指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H IV-1) 来源的一种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包含了包装、转染、稳定整合所需要的遗传信息,是慢病毒载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携带有外源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在慢病毒包装质粒、细胞系的辅助下,经过病毒包装成为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通过感染细胞或活体组织,实现外源基因在细胞或活体组织中表达。 辅助成分:慢病毒载体辅助成分包括:慢病毒包装质粒和可产生病毒颗粒的细胞系。 慢病毒载体包含了包装、转染、稳定整合所需要的遗传信息。慢病毒包装质粒可提供所有的转录并包装RNA 到重组的假病毒载体所需要的所有辅助蛋白。为产生高滴度的病毒颗粒,需要利用表达载体和包装质粒同时共转染细胞,在细胞中进行病毒的包装,包装好的假病毒颗粒分泌到细胞外的培养基中,离心取得上清液后,可以直接用于宿主细胞的感染,目的基因进入到宿主细胞之后,经过反转录,整合到基因组,从而高水平的表达效应分子。 基本原理:慢病毒载体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包装成分和载体成分。

包装成分:由HIV-1基因组去除了包装、逆转录和整合所需的顺式作用序列而构建,能够反式提供产生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包装成分通常被分开构建到两个质粒上,一个质粒表达Gag和Pol蛋白,另一个质粒表达Env蛋白,其目的也是降低恢复成野生型病毒的可能。将包装成分与载体成分的3个质粒共转染细胞(如人肾293T细胞),即可在细胞上清中收获只有一次性感染能力而无复制能力的、携带目的基因的HIV-1载体颗粒。 载体成分:与包装成分互补,即含有包装、逆转录和整合所需的HIV顺式作用序列,同时具有异源启动子控制下的多克隆位点及在此位点插入的目的基因。 为降低两种成分同源重组恢复成野生型病毒的可能,需尽量减少二者的同源性,如将包装成分上5′LTR换成巨细胞病毒(CMV)立即早期启动子、3′LTR换成SV40 polyA等。 一、实验流程(1和2为并列步骤) 1.慢病毒过表达质粒载体的构建 设计上下游特异性扩增引物,同时引入酶切位点,PCR(采用高保真KOD酶,3K内突变率为0%)从模板中(CDNA质粒或者文库)调取目的基因CDS区(coding sequence)连入T载体。将CDS区从T载体上切下,装入慢病毒过表达质粒载体。 2.慢病毒干扰质粒载体的构建 合成siRNA对应的DNA颈环结构,退火后连入慢病毒干扰质粒载体 3. 慢病毒载体的包装与浓缩纯化 制备慢病毒穿梭质粒及其辅助包装原件载体质粒,三种质粒载体分别进行高纯度无内毒素抽提,共转染293T细胞,转染后6 h 更换为完全培养基,培养24和48h后,分别收集富含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步骤 一、载体的选择及如何阅读质粒图谱 目前,载体主要有病毒和非病毒两大类,其中质粒DNA 是一种新的非病毒转基因载体。一个合格质粒的组成要素: (1)复制起始位点Ori 即控制复制起始的位点。原核生物DNA 分子中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而 真核生物DNA 分子有多个复制起始位点。 (2)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便于加以检测,如Amp+ ,Kan+ (3)多克隆位点MCS 克隆携带外源基因片段 (4)P/E 启动子/增强子 (5)Terms 终止信号 (6)加poly(A)信号可以起到稳定mRNA 作用 选择载体主要依据构建的目的,同时要考虑载体中应有合适的限制酶切位点。如果构建的目 的是要表达一个特定的基因,则要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 载体选择主要考虑下述3点: 【1】构建DNA 重组体的目的,克隆扩增/基因表达,选择合适的克隆载体/表达载体。【2】.载体的类型: (1)克隆载体的克隆能力-据克隆片段大小(大选大,小选小)。如<10kb 选质粒。(2)表达载体据受体细胞类型-原核/真核/穿梭,E.coli/哺乳类细胞表达载体。

(3)对原核表达载体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启动子及相应的受体菌,用于表达真核蛋白质时注意克服4个困难和阅读框错位;表达天然蛋白质或融合蛋白作为相应载体的参考。【3】载体MCS 中的酶切位点数与组成方向因载体不同而异,适应目的基因与载体易于链接,不能产生阅读框架错位。 综上所述,选用质粒(最常用)做载体的5点要求: (1)选分子量小的质粒,即小载体(1-1.5kb)→不易损坏,在细菌里面拷贝数也多(也有大载 体); (2)一般使用松弛型质粒在细菌里扩增不受约束,一般10个以上的拷贝,而严谨型质粒<10个。 (3)必需具备一个以上的酶切位点,有选择的余地; (4)必需有易检测的标记,多是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不特指多位Ampr(试一试)。(5)满足自己的实验需求,是否需要包装病毒,是否需要加入荧光标记,是否需要加入标签蛋白,是否需要真核抗性(如Puro、G418)等等。 无论选用哪种载体,首先都要获得载体分子,然后采用适当的限制酶将载体DNA 进行切割,获得线性载体分子,以便于与目的基因片段进行连接。 如何阅读质粒图谱 第一步:首先看Ori 的位置,了解质粒的类型(原核/真核/穿梭质粒) 第二步:再看筛选标记,如抗性,决定使用什么筛选标记。 (1)Ampr 水解β-内酰胺环,解除氨苄的毒性。 (2)tetr 可以阻止四环素进入细胞。 (3)camr 生成氯霉素羟乙酰基衍生物,使之失去毒性。 (4)neor(kanr)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使G418(长那霉素衍生物)失活

原核表达步骤

Chi l 原核表达基本试验步骤 将克隆化基因插入合适载体后导入大肠杆菌用于表达大量蛋白质的方法一般称为原核表达。这种方法在蛋白纯化、定位及功能分析等方面都有应用。大肠杆菌用于表达重组蛋白有以下特点:易于生长和控制;用于细菌培养的材料不及哺乳动物细胞系统的材料昂贵;有各种各样的大肠杆菌菌株及与之匹配的具各种特性的质粒可供选择。但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蛋白由于缺少修饰和糖基化、磷酸化等翻译后加工,常形成包涵体而影响表达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及构象。 表达载体在基因工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原核表达载体通常为质粒,典型的表达载体应具有以下几种元件: (1)选择标志的编码序列; (2)可控转录的启动子; (3)转录调控序列(转录终止子,核糖体结合位点); (4)一个多限制酶切位点接头; (5)宿主体内自主复制的序列。 原核表达一般程序如下:获得目的基因-准备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插入表达载体中(测序验证)-转化表达宿主菌-诱导靶蛋白的表达-表达蛋白的分析-扩增、纯化、进一步检测,其中包括: 一、试剂准备 (1)LB培养基。 (2)1M IPTG(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2.38g IPTG溶于10ml ddH2O

中,0.22μm滤膜抽滤,-20℃保存。 CCY的IPTG是1M的,用时进行1000倍稀释。 二、操作步骤 (一)获得目的基因 1、通过PCR方法:以含目的基因的克隆质粒为模板,按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在上游和下游引物分别引入不同的酶切位点),PCR循环获得所需基因片段。 2、通过RT-PCR方法:用TRIzol法从细胞或组织中提取总RNA,以mRNA 为模板,逆转录形成cDNA第一链,以逆转录产物为模板进行PCR循环获得产物。 (二)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1、载体酶切:将表达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同引物的酶切位点)进行双酶切,酶切产物行琼脂糖电泳后,用胶回收Kit或冻融法回收载体大片段。 2、PCR产物双酶切后回收,在T4DNA连接酶作用下连接入载体。我们用Soultion I连接。 (三)获得含重组表达质粒的表达菌种 1、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BL21,根据重组载体的标志(抗Amp或蓝白斑)作筛选,挑取单斑,碱裂解法小量抽提质粒,双酶切初步鉴定。 2、测序验证目的基因的插入方向及阅读框架均正确,进入下步操作。否则应筛选更多克隆,重复亚克隆或亚克隆至不同酶切位点。 3、以此重组质粒DNA转化表达宿主菌的感受态细胞。

DREB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检测

DREB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检测 李典鹏1霍凯丽1李政1陈丽萍1刘超2* (1.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2.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以从苜蓿基因组获取的DREB基因为目的基因,经过大肠杆菌液体培养基和固体筛选培养基的制备、大肠杆菌工程菌平板培养、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PCR产物回收与纯化、回收产物与PSURE-T载体连接、大肠杆菌液体培养、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筛选重组转化菌落以及通过TPTG的诱导等一系列实验,使DREB基因在原核生物体内表达,最后通过酶切及电泳检测分析,确定了由DREB基因编码翻译蛋白的正常表达,达到了DREB基因在原核体内表达的目的。 关键词:DREB;原核表达;大肠杆菌;PCR 0 引言 高等植物中脱水应答元件结合蛋白(Dehydration-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DREB)属于转录因子家族AP2/EREB亚族。在应答脱水、高盐和冷胁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DREB参与了植物胁迫中有ABA 依赖和非ABA 依赖响应的2 种响应途径,研究发现DRE2 结合蛋白DBF1 和DBF2 可以与干旱响应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特异性结合,并在ABA 依赖的小麦水分胁迫反应途径中调节与抗旱相关的rab17 基因的表达[3]提高转基因植物对干旱、高盐和冷胁迫的耐受性[4,5]。通过在模式植物中过表达DREB 基因,已经揭示了许多植物的DREB基因在逆境胁迫应答中的作用[6]。 大肠杆菌DH5α是目前原核细胞表达系统中应用最普遍的基因工程菌之一 [7]。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 年前。科学家分别将酿酒酵母DNA 片段、粗糙链孢霉DNA 片段和哺乳动物cDNA 片段导入大肠杆菌,引起其表型的改变,证明了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可以使现有功能的活性表达[8]。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具有遗传背景清楚、目的基因表达水平高、培养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9-10],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具[11-12]。本实验通过对大肠杆菌DH5α构建DREB基因的表达载体的构建,为后续试验以及相关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其次,通过对含有DREB基因的大肠杆进行工程培养,也为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实验学习提供较为稳定的菌种。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原核表达载体为大肠杆菌菌株DH5α,由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生物技术引论与实践课程组提供。

原核表达步骤

原核表达步骤

Chi l 原核表达基本试验步骤 将克隆化基因插入合适载体后导入大肠杆菌用于表达大量蛋白质的方法一般称为原核表达。这种方法在蛋白纯化、定位及功能分析等方面都有应用。大肠杆菌用于表达重组蛋白有以下特点:易于生长和控制;用于细菌培养的材料不及哺乳动物细胞系统的材料昂贵;有各种各样的大肠杆菌菌株及与之匹配的具各种特性的质粒可供选择。但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蛋白由于缺少修饰和糖基化、磷酸化等翻译后加工,常形成包涵体而影响表达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及构象。 表达载体在基因工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原核表达载体通常为质粒,典型的表达载体应具有以下几种元件: (1)选择标志的编码序列; (2)可控转录的启动子; (3)转录调控序列(转录终止子,核糖体结合位点); (4)一个多限制酶切位点接头; (5)宿主体内自主复制的序列。 原核表达一般程序如下:获得目的基因-准备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插入表达载体中(测序验证)-转化表达宿主菌-诱导靶蛋白的表达-表达蛋白的分析-扩增、纯化、进一步检测,其中包括: 一、试剂准备 (1)LB培养基。 (2)1M IPTG(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2.38g IPTG溶于10ml ddH2O

中,0.22μm滤膜抽滤,-20℃保存。 CCY的IPTG是1M的,用时进行1000倍稀释。 二、操作步骤 (一)获得目的基因 1、通过PCR方法:以含目的基因的克隆质粒为模板,按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在上游和下游引物分别引入不同的酶切位点),PCR循环获得所需基因片段。 2、通过RT-PCR方法:用TRIzol法从细胞或组织中提取总RNA,以mRNA 为模板,逆转录形成cDNA第一链,以逆转录产物为模板进行PCR循环获得产物。 (二)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1、载体酶切:将表达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同引物的酶切位点)进行双酶切,酶切产物行琼脂糖电泳后,用胶回收Kit或冻融法回收载体大片段。 2、PCR产物双酶切后回收,在T4DNA连接酶作用下连接入载体。我们用Soultion I连接。 (三)获得含重组表达质粒的表达菌种 1、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BL21,根据重组载体的标志(抗Amp或蓝白斑)作筛选,挑取单斑,碱裂解法小量抽提质粒,双酶切初步鉴定。 2、测序验证目的基因的插入方向及阅读框架均正确,进入下步操作。否则应筛选更多克隆,重复亚克隆或亚克隆至不同酶切位点。 3、以此重组质粒DNA转化表达宿主菌的感受态细胞。

叶绿体表达载体--如何构建载体

如何构建载体 1 启动子的选用和改造 外源基因表达量不足往往是得不到理想的转基因植物的重要原因。由于启动子在决定基因表达方面起关键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植物启动子和改进其活性是增强外源基因表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在植物表达载体中广泛应用的启动子是组成型启动子,例如,绝大多数双子叶转基因植物均使用CaMV35S启动子,单子叶转基因植物主要使用来自玉米的Ubiquitin启动子和来自水稻的Actinl启动子。在这些组成型表达启动子的控制下,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的所有部位和所有的发育阶段都会表达。然而,外源基因在受体植物内持续、高效的表达不但造成浪费,往往还会引起植物的形态发生改变,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为了使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又可减少对植物的不利影响,目前人们对特异表达启动子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重视。已发现的特异性启动子主要包括器官特异性启动子和诱导特异性启动子。例如,种子特异性启动子、果实特异性启动子、叶肉细胞特异性启动子、根特异性启动子、损伤诱导特异性启动子、化学诱导特异性启动子、光诱导特异性启动子、热激诱导特异性启动子等。这些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和应用为在植物中特异性地表达外源基因奠定了基础。例如,瑞士CIBA-GEIGY公司使用PR-IA启动子控制转基因烟草中Bt毒蛋白基因的表达,由于该启动子可受水杨酸及其衍生物诱导,通过喷酒廉价、无公害的化学物质,诱导抗虫基因在虫害重发生季节表达,显然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在植物转基因研究中,使用天然的启动子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尤其是在进行特异表达和诱导表达时,表达水平大多不够理想。对现有启动子进行改造,构建复合式启动子将是十分重要的途径。例如,Ni等人将章鱼碱合成酶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激活区与甘露碱合成酶基因启动子构成了复合启动子,GUS表达结果表示:改造后的启动子活性比35S启动子明显提高。吴瑞等人将操作诱导型的PI-II基因启动子与水稻Actinl基因内含子1进行组合,新型启动子的表达活性提高了近10倍(专利)。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这些人工组建的启动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增强翻译效率 为了增强外源基因的翻译效率,构建载体时一般要对基因进行修饰,主要考虑三方面内容: 2.1添加5`-3`-非翻译序列 许多实验已经发现,真核基因的5`-3`-非翻译序列(UTR)对基因的正常表达是非常必要的,该区段的缺失常会导致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水平显著下降。例如,在烟草花叶病毒(TMV)的126kDa 蛋白基因翻译起始位点上游,有一个由68bp核苷酸组成的Ω元件,这一元件为核糖体提供了新的结合位点,能使Gus基因的翻译活性提高数十倍。目前已有许多载体中外源基因的5`-端添加了Ω翻译增强序列。Ingelbrecht等曾对多种基因的 3`-端序列进行过研究,发现章鱼碱合成酶基因的3`-端序列能使NPTII基因的瞬间表达提高20倍以上。另外,不同基因的3`-端序列增进基因表达的效率有所不同,例如,rbcS3`-端序列对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比查尔酮合酶基因的3`-端序列高60倍。 2.2 优化起始密码周边序列 虽然起始密码子在生物界是通用的,然而,从不同生物来源的基因各有其特殊的起始密码周边序列。例如,植物起始密码子周边序列的典型特征是AACCAUGC,动物起始密码子周边序列为CACCAUG,原核生物的则与二者差别较大。Kozak详细研究过起始密码子ATG周边碱基定点突变后对转录和翻译所造成的影响,并总结出在真核生物中,起始密码子周边序列为ACCATGG时转录和翻译效率最高,特别是-3位的A对翻译效率非常重要。该序列被后人称为Kozak序列,并被应用于表达载体的构建中。例如,有一个细菌的几丁质酶基因,原来的起始密码周边序列为UUUAUGG,当被修饰为ACCAUGG,其在烟草中的表达水平提高了8倍。因此,利用非植物来源的基因构建表达载体时,应根据植物起始密码子周边序列的特征加以修饰改造。 2.3对基因编码区加以改造

原核表达步骤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表达质粒的构建及测序分析 1.1 cofilin-1的片段的准备 1.1.1 引物设计 根据在GenBank上查找人源cofilin-1的基因序列,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进行上下游引物的设计,并送往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的PCR 引物。引物如下: 引物名称序列 F-cofilin-1 5′-AAGTCGACATATGGCCTCCGGTGTG-3′ R-cofilin-1 5′-TCTCTCGAGGGCTCACAAAGGCTTG-3′将以上引物用灭菌的三蒸水稀释成10μmol/L,分装于Eppendorf管中,-20℃冰箱中保存备用。 1.1.2 cofilin-1片段PCR 1 反应体系: 2.5μl KOD polymerase(3’-5’核酸外 切酶活性) KOD polymerase buffer 5μl MgSO4 2.5μl DMSO(“万能溶剂”) 2.5μl dNTPMixture 5μl PrimerF(底物) 1.5μl PrimerR 1.5μl Template(模板)5μl ddH2O 25μl Total 50μl 2PCR反应条件:

①94℃预变性3min ②94℃退火30s ③65℃延伸40s ④68℃40s ⑤go to②30个循环 ⑥68℃5min ⑦4℃forever 3 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CR产物进行检测 (1)配置浓度为1%的凝胶。称取琼脂糖0.3g,加入30ml 1×TAE电泳缓冲液(Tris-乙酸电泳缓冲液)中,用微波炉加热2min,待凝胶稍冷却,加入2μl EB(溴化乙锭,荧光染色剂)混匀后倾入凝胶铸槽中,插入梳子,并用玻璃棒驱除气泡,待凝胶完全凝结后拔除梳子。 (2)把凝胶置于1×TAE电泳缓冲液的电泳槽中,加样孔置于负极一侧,然后依次在加样孔中加入50μl Marker、50μl样品+10μl loading buffer(上样缓冲液,可以显示两条带,前面的蓝色的条带是溴酚蓝,代表的片段大小是300bp,后面的有点绿色的条带是二甲苯青,代表的片段大小在4000bp左右),盖上电泳盖,以100V电压进行电泳。 (3)当Marker条带充分分开后即可停止电泳,将凝胶移至保鲜膜上,置于凝胶自动成像仪中分析。 4 割胶回收PCR反应体系的扩增产物,用Omega Bio-Tek公司的Gel Extrection Kit进行回收: (1)将PCR扩增产物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在紫外灯下迅速切取含有目的条带的琼脂糖凝胶,放入灭菌的EP管中。DNA在紫外灯下曝光时间不超过30s。 (2)称量凝胶块重量,以1g=1ml进行计算,加入适量体积的binding buffer,55-65℃加热至凝胶完全融化(约7~10min),每隔2~3min震荡一次。 (3)将Hibind DNA柱子套在2ml的收集管。将上述步骤(2)的溶液转移至Hibind DNA柱子中,10000×g离心1min,弃滤液。 (4)将柱子装回收集管中,加入300μl binding buffer,10000×g离心1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