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爱心与同情心的培养》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幼儿爱心与同情心的培养

摘要:同情是在爱的基础上产生,而同情心又是幼儿社会性品质中最核心的成分之一,对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幼儿同情心的培养不仅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品质提高的要求,也是家庭、幼儿园和社会道德教育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对幼儿爱心与同情心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即提供“充满爱的,温暖和谐”的环境,教师利用各种教育教学内容和家园合作,来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

关键词:爱心同情心培养方法

雨果曾说过:“时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爱心”是人类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孟子主张的性善论中,也提到人皆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对他人的遭遇不幸感到同情,要有同情心。因为同情是在爱的基础上所产生、形成的,所以幼儿的同情更需要爱护和培养。

正如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在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成为家庭;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尔虞我诈,人人自利,社会也不成社会了。富有同情心的幼儿乐于助人,会得到社会的赞许和承认;富有同情心的幼儿在精神上更容易感到充实;富有同情心的幼儿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为自己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领域中对幼儿的培养目标也有明确的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1]而在幼儿时期是形成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因此,培养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同情他人是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教育,应该引起家长和教育者们的高度重视。

一、爱心和同情心的内涵

朱智贤认为同情和同情心或同情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同情是道德感之一,是个人对他人的态度,包括幸福、痛苦、仇恨等在内的一切情感的共鸣。表现为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实这和移情的概念几乎是一致的。而同情心则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处境、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等的

情感,受人的立场观点和思想觉悟制约,由认识、感情、动机、行动交织在一起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不仅有对弱者的同情,也有对强者、正义者的支持;不仅有情感的共鸣,也有“助人为乐”、“声张正义”的动机和行动。张春兴对同情心的解释也很简单,他认为是在主观体验到他人的内心感受,并没有认知成分的参与。而爱心的定义是指同情怜悯之心态,它是一种奉献的精神,也是关怀、爱护人的思想情感,包括于所有情感之中。

二.影响爱心与同情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在逐渐淡化,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而排斥他人,对他人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作为家长也因工作、各种琐事,而忽视与幼儿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幼儿需要的满足,以致造成代沟;幼儿间相互交往的机会与时间相对减少,缺少施与他人同情的环境。这种现象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幼儿爱心与同情心的培养。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物质条件也越来越好。在这样的的情况下,幼儿缺乏全面的情感体验。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都不错,由于早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够到位,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经意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生活自理能力差,很少有自我动手的机会,生活中也很少遇到挫折,学习负担较重,再加之缺少与外界更多的交流沟通,所以在情感体验方面不够丰富,较少能进入他人的情感世界。

(二)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1.教师教育

幼儿在入园之后,教师作为幼儿父母的代理人,很容易成为幼儿依恋的对象,和幼儿之间形成密切的情感联系;同时,教师还是幼儿社会认知的主要参照。因此,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师幼互动模式等,对幼儿的情感的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教师在和蔼可亲、善于营造温暖和谐的情感气氛下培养的幼儿更富有信任感,更善于合作,更多的亲社会性行为。

2.同伴交往

幼儿的同伴交往在迅速的扩展和加强。因此,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化情感的培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游戏是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教育家普遍认为,有目的组织的游戏(特别是假设性游戏)使幼儿有机会体验各种不同的角色情感,积累移情体验,提高对人情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是说,游戏有利于幼儿形成一种观察、体验他人情绪、表现和控制自己情绪的心理机制。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游戏的社会化水平逐步提高。社会性游戏的开展增强了幼儿对同伴的心里依从性,可以使幼儿逐渐懂得分享、互利和谦让,从而削弱原有的自我中心倾向,有利于幼儿同情心的发展。[2]

(三)家庭方面的因素

现在的家长更重知识、技能上的教育,而忽视了爱心与同情心的培养;有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他人的欺负,对孩子进行了消极的教导,如:“他打你,你就打他”;“想玩你就拿”;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所表现出的冷漠态度等等。这都不利于幼儿爱心与同情心的发展。在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中发现:那些热情、有爱心、经常对孩子做出亲密行为的父母教育的孩子更有好,更善于合作,也更固有爱心和同情心。而由传统、冷漠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则是情绪不稳定的,不善于合作的,对人冷漠的。可见,家庭中对幼儿爱心与同情心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父母,他们是幼儿道德认识的引导者,道德情境的塑造者和道德行为的示范者。[3]

三.培养幼儿爱心与同情心的途径

(一)提供一个“充满爱的、温暖和谐”的环境

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充满爱的、温暖和谐”的环境,让家长和教师首先成为幼儿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榜样。要幼儿具有爱心和同情心,家长和教师应该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懂得如何去关心爱护周围的人,懂得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如:在乘车时,给老人、孕妇等行动不便的人让座;周边的孤寡老人生病了,却无人照料时,像对待亲人一样去关心照顾他们等等,这些举动会对幼儿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就在他们的心中播下同情与爱的种子。早期的幼儿还不懂爱与同情的涵义,他们只是在模仿,他们会模仿周边人的行为,尤其是父母和教师。幼儿生活的环境中的人对他人表示爱与同情,在他人遇到麻烦和困难时乐意给予帮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了教育,他们就会模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