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作者:张波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1期阅读过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咏竹或诗词中涉及“竹”意象的的读者,大抵会注意到其对“竹”意象叙述,多写竹的正直、高洁、坚韧等品格,或于竹前月下饮酒作诗、或与竹影清风共享隐逸乐趣。
在这种有趣叙述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儒家文人通过这样的叙述,试图向读者传达怎样的一种价值观?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揭示出它所隐含的观念。
正如许多学者注意到的,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文人为社会精英的文官制社会。
在正统的文人阶层中,多数信奉的是儒家积极用世、建功立业人生观念。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里,文人的价值实现并不表现于个人享乐的方面,而是表现于社会的、利他的方面。
正如孔子所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孔子看来,通过“立人”与“达人”来实现“立己”与“达己”,是人类不同于鸟兽的主要标志。
人通常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是与社会及周围人群的相互关系中给自己作价值定位的。
中国是个诗歌国度,诗词歌赋这些经典文学样式成为中国传统儒家文人建构价值观的载体。
孔子的“诗言志”,白居易的“歌诗合为时而作”的言说,无不是传统儒家文人经时用世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儒家文人在诗歌的国度中阐释着、歌哭着自己的人生观念和理想。
唐代诗人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作为文人士夫的李贺,在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的家乡昌谷,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以寄托自己的经时用世的理想:笋壳初落,露出绿玉般的新竿,那母竹原是高耸入云的奇材。
若是容竹笋尽情长大,那一定可以远别泥土了。
李贺完全是借竹自比,希望自己能够致身通显,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
爱竹如命的郑板桥在潍县衙门的屋舍中,听到萧萧的竹声,即刻想到的是民间的疾苦,推己及人,“为生民请命”的儒家积极用世思想昭然若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竹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竹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竹意象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被诗人、书法家、画家等文人雅士所钟爱、倾心描绘。
竹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但却具有令人振奋的韧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因而被视为象征中华民族的刚毅和坚韧品质。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竹子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内涵,成为了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元素。
首先,竹子被赋予了崇高的道德意义。
文人们常常以竹子为楷模,借助其高洁、淡泊的品格来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态度和追求。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便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名句,其中的“一层楼”即取意于竹子的节节高升。
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怀古》中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竹林一根”的诗句,意在表达竹子的刚毅坚韧。
其次,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还被赋予了艺术性的意义。
在中国画、书法中,竹子经常被作为题材,以其清新脱俗、挺拔高洁的姿态来表现画家或书法家的境界和情感。
如唐代画家韩干的《竹石图》、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苏轼赤壁诗卷》等,都是竹子艺术的代表作品。
竹子的艺术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人讲究“以物喻人”的思想。
最后,竹子还被赋予了抗争精神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竹子能够屹立不倒,且不怕寒暑风霜,被视为一个具有无与伦比的抗争能力的象征。
在历史上,竹子也曾被用来象征抵抗外敌的精神或者对于压迫的反抗。
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的故事《话竹》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总之,竹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丰富而深刻,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自然物,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古诗词中的竹子意象

古诗词中的竹子意象.txt
古诗词中的竹子意象
竹子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竹子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与内涵。
一、坚韧不屈的品质
竹子生长在崇山峻岭中,经受着风雨的洗礼,却能屹立不倒。
这种坚韧不屈的品质常常被用来喻指人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例如,孟浩然的《登科后》中就写道:“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通过将竹子的坚韧与自己的精神融为一体,歌颂了自立自强的品质。
二、清雅洁净的气质
竹子生长在清凉的山水环境中,它的清雅洁净的品质常常被用来形容处世不污秽的人。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中的竹
子被描绘成一片青翠的原野,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这种纯洁、清雅的气质常常仿佛与高尚的人格相互呼应。
三、谦逊自持的人生态度
竹子虽然矗立在山水间,但其茂盛的叶茎却总是微微低垂。
这
种谦逊自持的态度常常被赋予在人们身上,用来讲述一个人的人生
态度。
诗人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卧别舟中作》中就写道:“野旷
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中的竹子被描绘成抵挡狂风大浪的形象,同时又展现出谦逊自持的精神。
综上所述,竹子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通过其
坚韧不屈的品质、清雅洁净的气质和谦逊自持的人生态度,传达出
了高尚、纯洁、自强不息的品质。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竹子成为了
一种寄托情感和人生哲理的载体。
唐诗三百首竹的意蕴

在唐诗三百首中,有多首与竹相关的诗篇,这些诗篇中竹的意蕴丰富而深远。
以下是几首代表性的唐诗:
郑板桥《竹石》:“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诗表现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寓意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竹林场景,通过主人公独坐弹琴、长啸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清高自赏、孤芳自赏的情怀和追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幽静的竹林和禅房,表现了主人公寻求内心平静和超脱尘世的理想。
其中,“竹径通幽处”寓意着通过竹子的引导,可以达到一个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境界。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这首诗则是以竹子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感慨。
其中,“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的生长状态,“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则通过竹子的色彩和阴影来表现时间的变化和季节的更迭。
唐诗三百首中这些与竹相关的诗篇,不仅描绘了竹子的形态美、色彩美、姿态美等外在美感,更深入地挖掘了竹子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这些诗篇通过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将竹子的形象与人的情感、理想、品格等相结合,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唐诗里竹子造景的意象组合及意境创造

唐诗里竹子造景的意象组合及意境创造[摘要]唐诗里有大量的诗歌写到竹,创造了多样的意境感受。
在唐诗里,竹常与泉水、少径、风、寺庙、人等组合,勾画出幽静恬然、淡泊宁静的意境。
竹在唐诗里备受尊敬,被赋予了多样含义,它作为重要意象,丰富了唐诗与意境,对唐诗及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标签:唐诗;竹;造景,意象;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任何诗歌创作几乎都离不开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创造。
这二者是何定义呢?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可见,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
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竹子作为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描写意象,大量存在于唐代诗歌中,构成了独特的竹类意境。
唐代写到竹的诗歌中单纯地写景的不多,其中一首张文姬《池上竹》:“此君临此池,枝低水相近。
碧色绿波中,日日流不尽。
”诗中显然并没有深刻的内涵,若含有生命生生不息之义,似乎也很模糊,虽然写出了竹与水的和谐之美’但因为它蕴含的意味显然不够深远,显得意境不足。
唐诗中以“竹”为意象构造耐人寻味的意境的诗歌中多是“竹”与其他意象组合创造出来的,诗人往往融情于景,将主观感受赋以客观的“竹”景,使其具有了多重意义,而使得意境更加耐人琢磨。
纵观唐诗,其间多有竹与泉、竹径、竹与风、竹与寺庙、竹与人这样的意象组合,构成了多样的意境感受。
一、竹与泉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
——沈佺期《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
——张九龄《冬中至玉泉山寺属穷阴冰闭崖谷无色及仲春行县有此作》沈佺期此诗是在和春时节与太平公主游南庄时所作,全诗词句靡丽,锦绣成文,尤其“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两句中“千”与“百”写出了宏大的气势,竹里泉声如百箭争发,飞出了飘逸洒脱之美。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摘要唐诗宋词里有大量的诗歌写到竹,创造了多样的意境感受。
在唐诗宋词里,竹常与泉水、少径、风、寺庙、人等组合,勾画出幽静恬然、淡泊宁静的意境。
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诸多园囿,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审美观照,就构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子情结”。
竹在唐诗宋词里备受钟情,被斌予了多样含义,它作为重要意象,丰富了唐诗宋词与意境,对唐诗宋词及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唐诗宋词,竹,意象,意境目录摘要 (I)引言 (1)1“竹子情结”的文化孕含 (2)2唐诗宋词里竹子的意境美 (4)2.1有节与虚心 (4)2.2凌寒与平安 (4)2.4竹诗画的文化外延 (5)3唐诗宋词里竹子的意象组合及意境创造 (6)3.1竹与泉 (6)3.2竹径 (7)3.2竹与风 (7)3.3竹与寺庙 (8)3.4竹与人 (8)4结论 (10)4.1秀逸之竹 (10)4.2无奈之竹 (10)参考文献 (11)引言在华夏文明的演进历程中,竹不仅仅文化、宗教、艺术、伦理等领域,并承传着中华民族的人格理想、宗教理念和审美情愫。
由此,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质体,确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诸多园囿,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是生产和生活诸多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具,而且渗透到审美观照,从而建构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子情结”。
大学生论文网/1“竹子情结”的文化孕含中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华夏文化是“竹的文化”;英国李约瑟博士也认为中国的文明是“竹子的文明”。
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傲雪凌霜、四时长茂而倍受国人的称颂,并被赋予坚忍不拔、虚心硬节、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在人类历史演进中,竹子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色彩,幻化为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竹子文化。
可以说,“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唐诗竹韵——看唐诗中竹之意象

唐诗竹韵——看唐诗中竹之意象作者:刘靓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07期【摘要】卓然高枝,青翠挺拔,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子以其独特品质与风韵每每入诗。
几种品质,关于道德关于人格;几处幽居,关于闲适关于隐逸;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因其君子风范,幽情雅致,竹子成为了唐人们抒情言志的独特意象。
【关键词】竹;唐诗;竹韵;意象;抒情言志【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08)11-0079-02挺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
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可以说,唐诗中的竹,已成为独特的诗歌意象。
一、几种品质——关于道德关于人格竹子,有节,虚(空)心,耐寒,……素有君子之称的竹子,“高节人所重,虚心世所知”。
不过,竹子入诗并非始于唐朝,早在《诗经》中就有有关竹子的描述,不过先前只是客观地陈述其用途和作用,并未赋予什么文化内涵。
而发展至唐代,由于大量诗人的咏颂,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竹之意象。
而且由于竹子本身的风韵与品质,给人们带来的独特美感,使人们很多时候用它来颂扬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1. 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李建勋《竹》2. 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薛涛《酬人雨后玩竹》3. 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岑参《范公丛竹歌》4. 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5.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6. 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

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原文转自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摘要“竹”的意象是诗人丰富各异的性情的外化。
在唐诗宋词中,“竹”被给予了多重内涵。
有出生精神的闲散高傲和入世精神的豪云壮志,结称出身抒发感情;有坚毅不拔和高洁谦逊等道德质量,这是一种赞誉更是一种神往。
同时,竹的意象其实不是独自出现的,当它与其余的意象组合在一同时,常常又会演变为此外的象征符号。
除此以外,爱情、活力、自然等意义都能“竹”上找到适合的归宿。
经过举例和对照更好地领悟“竹”这一意象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词出生入世质量托物言志意象组合自古以来,国人把竹和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又把竹和松、梅同列为“岁寒三友”,可见竹在炎黄后代的心目中地位非同一般。
打开《全唐诗》和《全宋词》,随地可见竹的留痕。
悠悠竹韵,千古情思,几处幽雅,几许情思。
唐诗宋词中的竹,已不再不过不过一个简单的客观实物,而是作者寄情言志的完盛情象。
一、出生入世,闲散壮志竹林幽幽,安静文雅。
满眼葱绿是隔挡滔滔红尘的最正确屏障,其清冷安逸与洒脱超然曾使多少“穷则独善其身”的高人隐士流连此中。
魏晋时代的嵇康、阮籍等七人不满现实,常聚竹林,吟诗作赋,人称“竹林七贤”,成就了一段文坛美谈。
唐朝诗人王维身居官位,却向来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
他常在景色优美的辋川别业和南别业与裴迪等挚友及一些僧道交往。
其名作《竹里馆》便表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潇洒绝尘的情怀:“独坐幽篁里,抚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静竹林,正合萧散尘外的心境;琴啸和鸣,恰适漠然无物的情怀。
除了洒在身上的月光,谁也不知竹林深处还有一个徜徉世外的诗人。
宋有名词人辛弃疾现存词626首(所《稼轩词编年长篇笺注》所校勘和收录辛词的总数),辛词中出现竹意象的词作有54 首,占到辛词总数的约十分之一。
【1】可见其对“竹”的喜欢。
在其《点绛唇》(身后功名)中写道:“竹外僧归,路指霜钟寺。
论辛弃疾词中的竹意象

论辛弃疾词中的竹意象论辛弃疾词中的竹意象前言辛弃疾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他一生力主抗金。
因此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另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社其词作的最大特色。
辛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拥有最深远的影响。
[1]一、古典文学中竹意象简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作为自然物以其特有的“中空外直,挺拔秀丽,凌霜傲雪,翠色长存”的客观形貌和风姿品性,占据了古代文人审美视野及价值系统的一个重要位置,在历代诗人词家的主观情感中,被文人阶层的雅文化所认同、传播,赋予了多种多样的象征意味。
竹意象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之一,它集中代表着中国文人尤其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精神,因而在古典文学中,它常被用来表现文人的情感寄托和价值取向。
白居易《养竹记》中将竹性概括为“性直”、“本固”、“心空”、“节贞”,这就与文人所崇尚的“高直”、“忠义”、“虚心”、“抱节”的群体伦理观联系起来。
一方面,由于竹子具有“高直”、“本固”的特点,因而竹意象突出表现了文人那种伟岸高拔、清尚不变的气节和仪态风范。
如刘孝先的《赋竹》云:“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2]高直代表着性格的刚毅、骨气的坚贞和志向的远大。
另一方面,宋代的文人注重个人道德涵养,因此,他们对于竹的这种“心空、节贞”的品格也就更加推崇。
如黄庭坚非常爱竹,他在《画墨竹赞》中云:“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
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
”[3]坚守节操,无论贫贵,都能泰然处之,这是竹的个性,也是文人酷爱竹的原因。
再有,竹子有“疏萧”、“不俗”的特性,因此他也常被文人用来寄托自己出尘脱俗的审美理想。
【诗词意象】竹——气节,积极向上的品格

【诗词意象】竹——气节,积极向上的品格竹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气节,积极向上,“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
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竹在古诗词中的含义

竹在古诗词中的含义
嘿,你知道吗,竹在古诗词里那可是有着超级丰富的含义呢!就好像一个多面的精灵,在诗人的笔下变幻出各种模样。
想想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竹子多坚韧啊,像不像那些面对困难从不退缩的勇士?这不就是诗人用竹来隐喻坚韧不拔的品质嘛!还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里的竹营造出一种多么清幽宁静的氛围呀,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个安静的竹林深处。
古人对竹那可真是喜爱有加呢!你瞧,文人们在竹林下吟诗作对,那场面别提多惬意了。
就说李白和他的朋友们吧,他们在竹林中饮酒作乐,高谈阔论,“竹外桃花三两枝”的美景不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陪衬嘛!他们会赞叹竹的挺拔,会感慨竹的气节。
再看看那些隐居的雅士,他们选择在竹林中搭建茅舍,与竹为伴。
竹在他们眼中,不只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呀!这就好像我们现代人喜欢养宠物来陪伴自己一样,竹就是古人的“心灵宠物”。
竹有时候也代表着高洁,“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啊!它不随波逐流,坚守着自己的那一份纯粹。
哎呀,这不就和那些坚守本心的人一样嘛!
在我看来呀,竹在古诗词中的含义简直太丰富多样了。
它是坚韧的象征,是清幽的代表,是高洁的体现。
它给古诗词增添了无尽的韵味
和魅力,让我们这些后人在品读诗词的时候,能感受到古人对竹的那份独特情感和深深敬意。
竹,真的是古诗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啊!。
竹意象的诗句

竹意象的诗句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意象之一,被赋予了许多深远的内涵。
它的形象在古人的诗词中被频繁描绘,表达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考。
以下是一些关于竹意象的诗句,供参考:1. 《悯农》 - 李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是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其中有“两三点雨山前”,就描绘了竹子在雨中的意象,展现了竹子的清雅和婉约之美。
2. 《竹石》 - 孟浩然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以竹子和石头为主题,表达了竹子的坚持不懈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通过描绘竹子生长在破岩中的形象,寄托了人们追求理想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
3. 《竹里馆》 - 王之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将竹子作为诗人的寓所,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
以竹子为背景,表现了一种宁静和自由的境界。
4. 《卜算子答罗昌甫》 - 李之仪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谁知细雨轻风来,触动乡心泪数行。
——这首诗描绘了竹子在细雨轻风中的景象,表现了竹子的柔软和脆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 《竹石》 - 魏晋朝(竹)病笺卧抱亲,幽意与君谐。
箫韵寒泉落,弦声夜月归。
——这首诗以竹子为主题,表达了诗人与竹子的情感交融。
通过描绘竹子的病态和音乐之美,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情感的表达。
以上是一些关于竹意象的诗句。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包括高洁、坚韧、清雅、谦逊等等。
这些诗句以不同的视角描绘了竹子的形象和寓意,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也正是因为竹子的独特魅力,它成为了诗人们不可或缺的创作题材之一。
唐诗竹韵——看唐诗中竹之意象

唐诗竹韵——看唐诗中竹之意象学号:08100328姓名:尹刚进院系:音乐舞蹈学院摘要:卓然高枝,青翠挺拔,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子以其独特品质与风韵每每入诗。
几种品质,关于道德关于人格;几处幽居,关于闲适关于隐逸;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因其君子风范,幽情雅致,竹子成为了唐人们抒情言志的独特意象。
关键词:竹;唐诗;竹韵;意象;抒情言志挺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
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可以说,唐诗中的竹,已成为独特的诗歌意象。
一、几种品质——关于道德关于人格竹子,有节,虚(空)心,耐寒,……素有君子之称的竹子,“高节人所重,虚心世所知”。
不过,竹子入诗并非始于唐朝,早在《诗经》中就有有关竹子的描述,不过先前只是客观的陈述其用途和作用,并未赋予什么文化内涵。
而发展至唐代,由于大量诗人的咏颂,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竹之意象。
而且由于竹子本身的风韵与品质,给人们带来的独特美感,使人们很多时候用它来颂扬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李建勋《竹》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薛涛《酬人雨后玩竹》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岑参《范公丛竹歌》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庭竹》正因为竹子的这些品性,诗人们对其或咏或赏或种或栽,用诗表达着或喜或怜或爱或痴之情。
古代诗歌中竹的意象

竹: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植物。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举例:
1.“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4.“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表现竹子高风亮节
5.“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表现了忠诚。
古典诗词中竹子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竹子的意象古典诗词中竹子的意象言情控 2017-10-19 12:04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郑燮《新竹》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
——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吴均《山中杂诗》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峤《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郑谷《鹧鸪》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陆容《满江红·咏竹》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欧阳修《戏答元珍》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王维《山居即事》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夏夜追凉》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范成大《喜晴》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探讨宋词如何运用竹作为高洁象征

探讨宋词如何运用竹作为高洁象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因其独特的形态和生长习性,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品质和象征意义。
在宋词这一文学瑰宝中,竹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常常借以表达高尚情操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意象。
竹子的形态挺拔修长,无论春夏秋冬,始终保持着翠绿的颜色。
这种坚韧不拔、四季常青的特点,与文人所追求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相契合。
在宋词中,作者们通过对竹子外在形态的描绘,来抒发内心对高洁品质的向往。
例如,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竹杖”为伴,展现出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豁达与洒脱。
这里的竹杖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他坚韧品格的象征。
竹子生长于山林之间,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繁华,具有一种清幽、宁静的气质。
这种气质与文人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尘世的愿望相一致。
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怀旧》中“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虽然词中没有直接提到竹子,但通过描绘秋夜的寂静和清冷,营造出一种与竹子所代表的清幽氛围相似的意境,借此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高洁境界的坚守。
此外,竹子内部中空,象征着虚怀若谷的品质。
文人常以竹子的这一特点来警示自己要保持谦逊,不断学习和进步。
在宋词中,这种以竹喻人的手法屡见不鲜。
如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词中虽未直接写竹,但作者通过对人生情感的深刻体悟,表达出一种如同竹子般虚心接受世事无常,却又坚定前行的态度。
而且,竹子在风雨中依然屹立不倒,这种不惧风雨、坚韧不屈的特性,也被宋词作者们用来表达自己在面对人生挫折和磨难时的坚定信念。
古典诗词中竹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竹的意象古典诗词中竹的意象一、象征高风亮节的品德朱淑真《咏直竹》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
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
刘孝先《赋竹》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二、表现谦虚的品格薛涛《酬人雨后玩竹》春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三、赞扬坚忍不拔的毅力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吴镇《野竹》虚心报节山之阿,清风白月聊婆娑。
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
四、表现气冲云霄的志气高适《酬马八效古见赠》深崖无绿竹,秀色徒氛氲。
时代种桃李,无人顾此君。
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
愿托灵仙子,一声吹入云。
曾巩《南轩竹》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五、表现勃勃生机和昂扬的气概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三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郑板桥《题画》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六、颂扬顽强的生命力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七、表现闲适隐逸的君子之风杜牧《题刘秀才新竹》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罗隐《竹》篱外清阴接药阑,晓风交戛碧琅玕。
子猷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八、象征爱情忠贞的湘妃竹李商隐《湘江竹》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刘长卿《斑竹》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
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阅读过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咏竹或诗词中涉及“竹”意象的的读者,大抵会注意到其对“竹”意象叙述,多写竹的正直、高洁、坚韧等品格,或于竹前月下饮酒作诗、或与竹影清风共享隐逸乐趣。
在这种有趣叙述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儒家文人通过这样的叙述,试图向读者传达怎样的一种价值观?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揭示出它所隐含的观念。
正如许多学者注意到的,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文人为社会精英的文官制社会。
在正统的文人阶层中,多数信奉的是儒家积极用世、建功立业人生观念。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里,文人的价值实现并不表现于个人享乐的方面,而是表现于社会的、利他的方面。
正如孔子所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孔子看来,通过“立人”与“达人”来实现“立己”与“达己”,是人类不同于鸟兽的主要标志。
人通常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是与社会及周围人群的相互关系中给自己作价值定位的。
中国是个诗歌国度,诗词歌赋这些经典文学样式成为中国传统儒家文人建构价值观的载体。
孔子的“诗言志”,白居易的“歌诗合为时而作”的言说,无不是传统儒家文人经时用世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儒家文人在诗歌的国度中阐释着、歌哭着自己的人生观念和理想。
唐代诗人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作为文人士夫的李贺,在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的家乡昌谷,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以寄托自己的经时用世的理想:笋壳初落,露出绿玉般的新竿,那母竹原是高耸入云的奇材。
若是容竹笋尽情长大,那一定可以远别泥土了。
李贺完全是借竹自比,希望自己能够致身通显,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
爱竹如命的郑板桥在潍县衙门的屋舍中,听到萧萧的竹声,即刻想到的是民间的疾苦,推己及人,“为生民请命”的儒家积极用世思想昭然若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不论是唐代的李贺,还是清时的郑板桥,他们的咏竹诗中的“竹”意象,显然继承了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准则。
以竹子为意象的诗歌并且诗中带竹字

《竹韵诗篇:以竹子为意象的诗歌探析》导言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深受我国古代文人的喜爱。
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歌,笔墨纸砚间,竹子的身影总是隐隐约约地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竹子的意象入手,探讨以竹子为主题的诗歌,旨在洞悉诗人的心灵和情感,以及竹子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一、竹子在我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1.1 竹子的具体形象及特点竹子,是我国文化中常见的植物之一,其挺拔的身姿、细长的枝叶、清新的气息,给人以高洁、纯洁、坚韧的形象。
如《竹石》中“飘然直上,千尺之岩”的描写,展现了竹子的挺拔和顽强。
1.2 竹子在我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竹子在我国文化中常被赋予高洁不染、韧性坚韧、临危不惧等美好的象征意义。
这些特质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美德,也成为诗人笔下的灵感来源。
二、以竹子为意象的古代诗词2.1 从古诗的文本中解读竹子的美好意象《深山挂疏雨,幽人倚细竹》这句诗以竹子为意象,描述了深山清幽、幽人清瘦的美丽画面。
2.2 解读古代诗词中的竹子意象古代诗词中的竹子意象多以清新、高洁、坚韧为主,诗人通过竹子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人生观。
比如《竹枝词》中“凌波不过五十尺,青青翠竹,和烟与雨”便是一种以竹子来比喻恬静清雅的意境。
三、现代诗歌中的竹子意象3.1 从现代诗歌中感受竹子的韵味现代诗歌中的竹子意象常常与诗人的情感息息相关,通过竹子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3.2 竹子意象在当代诗歌中的应用与延伸当代诗歌中的竹子意象不仅停留在描绘自然景色和意境,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情感、社会的思考与表达。
四、结语:竹子意象的魅力通过对以竹子为意象的诗歌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品味到诗人的高深情感,也能够领略到竹子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多重意义。
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植物的形象,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寄托着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抒发。
在今后的阅读中,让我们共同走进诗歌的境界,感受竹子意象的魅力。
个人观点竹子这一意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原文转自/s/blog_67bbedd30100qaw1.html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摘要“竹”的意象是诗人丰富各异的性情的外化。
在唐诗宋词中,“竹”被赋予了多重内涵。
有出世精神的闲散清高和入世精神的豪云壮志,结合身世抒发情感;有坚忍不拔和高洁谦虚等道德品质,这是一种赞扬更是一种向往。
同时,竹的意象并不是单独出现的,当它与其它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时,往往又会演变成另外的象征符号。
除此之外,爱情、生机、自然等意义都能“竹”上找到合适的归宿。
通过举例和对比更好地领会“竹”这一意象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出世入世品质托物言志意象组合自古以来,国人把竹和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又把竹和松、梅同列为“岁寒三友”,可见竹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地位非同一般。
翻开《全唐诗》和《全宋词》,随处可见竹的留痕。
悠悠竹韵,千古情思,几处幽雅,几许情思。
唐诗宋词中的竹,已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客观实物,而是作者寄情言志的完美意象。
一、出世入世,闲散壮志竹林幽幽,清静高雅。
满眼翠绿是隔挡滚滚红尘的最佳屏障,其清凉闲适与洒脱超然曾使多少“穷则独善其身”的高人隐士留连其中。
魏晋时代的嵇康、阮籍等七人不满现实,常聚竹林,吟诗作赋,人称“竹林七贤”,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唐朝诗人王维身居官位,却一直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
他常在风景优美的辋川别业和南别业与裴迪等好友及一些僧道交往。
其名作《竹里馆》便表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潇洒绝尘的情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清幽竹林,正合萧散尘外的心境;琴啸和鸣,恰适淡然无物的情怀。
除了洒在身上的月光,谁也不知竹林深处还有一个徜徉世外的诗人。
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现存词626首(所《稼轩词编年长篇笺注》所校勘和收录辛词的总数),辛词中出现竹意象的词作有54首,占到辛词总数的约十分之一。
【1】可见其对“竹”的喜爱。
在其《点绛唇》(身后功名)中写道:“竹外僧归,路指霜钟寺。
孤鸿起。
丹青手里。
剪破松江水。
”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辛弃疾傲视权贵的个性。
与竹,与僧,僧之超然与竹之清幽,衬托出自己超俗的品质。
竹林清幽,自当为出世之所。
何以“竹”与入世又有关联呢?此便与“孤竹待凤”有关。
孤竹待凤的典故则出自《庄子·秋水》中凤“非练实不食”。
故此,诗人们也将自己或怀才不遇的苦闷、或希望自己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的希冀, 寄情于竹。
他们希望得到权贵的提携,渴望自己像竹一样升入云端、夜拔千尺。
【2】王绩在其诗《古意六首》其二中就写有:“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
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
”从表面上看,诗人说的是翠竹因为有用而遭到砍伐,反不如山上的小草,得以繁茂的生长,终保天年。
诗人借此抨击有用之才遭受摧残,庸碌之辈却飞黄腾达的腐败现实。
再如元稹的《种竹》“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
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
”诗人也只能像园中的孤竹一样,无奈而伤感地默默等待机会,希望有一天统治者“凤”能够飞来自己的身边。
那时,诗人将不顾一切为朝廷效力,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努力。
但“孤凤竟不至”,满腔抱负无从施展,怎不叫人心伤之极。
二、秀美高洁,托物言志竹子是唐宋诗人词人笔下的宠儿,在《全唐诗》中出现“竹”字3510次,在《全宋词》中出现“竹”字1520次。
人们对竹子的喜爱,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一是从美感经验的角度来欣赏竹之秀美,充满情趣;一是从托物言志的角度,由竹子的自然秉性引申出某种哲理,充满理趣。
【3】先从外形上看,竹子具有高直、中空的特点,因此文人常借助竹意象来象征自己高节的节操和清介的追求。
故有李建勋的《竹》:“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高洁气象跃然纸上。
成材之竹高长笔直,故也有诗人借此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这是孙岘在《送钟元外赋竹》的句子。
有凌云之志,其心之高远溢于言表。
同时竹为空心之物,故也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薛涛在《酬人雨后玩竹》曾有云:“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谦虚之道,应是人生大道。
竹亦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品质。
竹子能够像松柏一样经暑抗寒,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坚韧,“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这是岑参在《范公丛竹歌》对竹的评价,除了上面说到的“虚心”和“守节”,更重要的是竹能够傲雪凌霜。
竹不是娇气的品种,它能不避土地的贫与富,随遇而安,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在《庭竹》中这样赞竹。
他赞竹,更是赞人。
正因为竹有如此之多的品质,托物言志成为了最好的表达手法。
此时物与人合而为一,可谓“融合模式”,竹被人化,诗人也不再是单纯的人,而是作为竹化的人而存在。
竹与人的距离感彻底消失,竹与人的姿态之间发生重叠。
竹的角色转化为诗人的替身,抑或说是诗人的代言者。
在诗句中找不到诗人形象的在场,诗人隐身在诗句背后,将意象展示权和话语表达权完全交给竹意象丛,自己则牢牢把持抒情论理的话语方向。
【4】人即是竹,竹即是人,两相辉映,其意象深远可见一斑。
三、意象组合,妙趣横生竹已有了许多美好的象征。
纵使单独成篇亦不乏名作。
但诗人们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认为,如果竹与其他相类似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不但不会损减光辉,反而会更加熠熠夺目,成为锦上添花之笔。
我们不妨也寻觅寻觅。
松泉之清:“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
”——张九龄《冬中至玉泉山寺属穷阴冰闭崖谷无色及仲春行县有此作》。
泉来自山间,清澈,没有任何杂质。
竹下流动着没有杂质的山泉,更给人以气质脱俗、襟怀开阔之感。
有理有节的“花中君子”与澄澈磊落的清流冽泉,仿若给心灵注入了宁静之风。
青与清,两者完美结合互相映衬,不仅是美好的视觉享受。
更能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竹径之幽:“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幽幽竹林隐着一条幽幽小径,再无世俗旁物打扰,如此深邃之境怎不令人心驰神往。
与此同时,常建似有另一层意:其为通幽处,即它为隐者而存,为其归隐幽辟出一条小径来。
这林中小径便成为他们忠诚的守护者。
它的身上附与了一种特殊的寓意:隐居生活。
看到它就会联想到清静淡泊、与世无争的隐者。
竹风之凄:“青松火炼翠烟凝,寒竹风摇远天碧。
”——卢仝《赠徐希仁石砚别》。
与友人离别,在瑟瑟寒风之中。
满眼松柏之翠,难掩寒风之凛。
风声呼啸过劲竹,此悲更是痛彻心扉。
“竹映风窗数阵斜,旅人愁坐思无涯。
”——唐彦谦《竹风》。
竹风阵阵,竹影斜斜,旅人愁思,愈挨愈烈。
竹声,本是风吹拂竹叶之后的自然之音,但在诗人眼里,它已经被赋予了各种情感,创造出了各种意境。
四、竹意拾零,珠联璧合在晋张晔的《博物志》及后的《述异记》有载:传说二妃娥皇与女英千里寻夫至君山,闻舜逝于苍梧,二人悲痛至极,泪洒青竹,遂成斑竹,后终投水殉情。
发生在上古时代的这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为产于湖南君山的斑竹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美丽面纱。
古往今来,成为多少诗人雅士竞想歌咏的对象。
“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
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斑竹》刘长卿)这是何等沉重哀婉。
“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斑竹筒簟》杜牧)更是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
以孤竹、寒竹、苦竹、恶竹等形象入诗人沉郁痛楚的情感世界和敢于同黑暗的世道抗争的品格。
【5】唐朝诗人杜甫,一个心忧国民的伟大诗人。
当他目睹生灵涂炭,百姓无辜受难,心事如焚。
其沉郁痛苦的心声就在“竹”中流露了出来。
“秋风楚竹冷,夜雪恐梅春。
”(《严郑公宅同咏竹》)“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与此同时,他为人正直,不愿与恶势力为伍的鲜明个性也昭现出来。
当然,在竹的身上,并不是总承载着沉甸甸的意象。
在诗坛中关于竹的名作中亦不乏轻松愉悦之竹。
在韩愈的笔下,竹就一改惯常给人谦谦君子印象。
《新竹》:“稀生巧补林,并出疑争地。
纵横乍依行,烂熳忽无次。
风枝未飘吹,露粉先涵泪。
”山野间新生的竹笋,好似一群活泼顽皮的小精灵,争先恐后地冒出地面,热热闹闹地嬉戏于林间。
别致的童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韦应物也曾作《新篁》:“新绿苞初解,嫩气笋犹香。
含霜渐舒叶,抽丝稍自长。
”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它洋溢着天人相亲的喜悦情怀。
竹的高、韧、雅、静往往带给诗人们超凡脱俗的清新之感。
在一首首竹香飘溢的咏竹诗中,唐宋文人们淡泊无为、坚贞不屈、超凡脱俗、凌云壮志的人格理想在竹的身上加以整合,点缀着唐宋文坛,也点缀着中国文化。
恋竹之深,咏竹之挚,,赏竹之雅品竹之韵。
在淡淡的竹香中,我们的心境得以释然,灵魂得以永生。
参考文献【1】《辛弃疾对宋词自然意象的开拓——以稼轩词的竹意象为例》。
《邵阳学院学报》第9卷,第2期,2010年4月,姚涛,87页【2】《浅谈唐诗中竹意象的出世与入世》,《科教文汇》,2008.02 ,雷晓,196页【3】《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程郁缀著233页【4】《一枝一叶总关情———试论竹意象与唐代诗人的感应关系》,《科教文汇》,2008.07,王胜男,220页【5】《“竹”的意象与唐代诗人性情》,《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王美诗,26页待加素材素材网络模板梅竹协编万紫千红-兰菊(欢迎转载请保留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