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
原文转自
/s/blog_67bbedd30100qaw1.html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
摘要“竹”的意象是诗人丰富各异的性情的外化。

在唐诗宋词中,“竹”被赋予了多重内涵。

有出世精神的闲散清高和入世精神的豪云壮志,结合身世抒发情感;有坚忍不拔和高洁谦虚等道德品质,这是一种赞扬更是一种向往。

同时,竹的意象并不是单独出现的,当它与其它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时,往往又会演变成另外的象征符号。

除此之外,爱情、生机、自然等意义都能“竹”上找到合适的归宿。

通过举例和对比更好地领会“竹”这一意象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出世入世品质托物言志意象组合
自古以来,国人把竹和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又把竹和松、梅同列为“岁寒三友”,可见竹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地位非同一般。

翻开《全唐诗》和《全宋词》,随处可见竹的留痕。

悠悠竹韵,千古情思,几处幽雅,几许情思。

唐诗宋词中的竹,已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客观实物,而是作者寄情言志的完美意象。

一、出世入世,闲散壮志
竹林幽幽,清静高雅。

满眼翠绿是隔挡滚滚红尘的最佳屏障,其清凉闲适与洒脱超然曾使多少“穷则独善其身”的高人隐士留连其中。

魏晋时代的嵇康、阮籍等七人不满现实,常聚竹林,吟诗作赋,人称“竹林七贤”,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唐朝诗人王维身居官位,却一直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

他常在风景优美的辋川别业和南别业与裴迪等好友及一些僧道交往。

其名作《竹里馆》便表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潇洒绝尘的情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清幽竹林,正合萧散尘外的心境;琴啸和鸣,恰适淡然无物的情怀。

除了洒在身上的月光,谁也不知竹林深处还有一个徜徉世外的诗人。

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现存词626首(所《稼轩词编年长篇笺注》所校勘和收录辛词的总数),辛词中出现竹意象的词作有54首,占到辛词总数的约十分之一。

【1】可见其对“竹”的喜爱。

在其《点绛唇》(身后功名)中写道:“竹外僧归,路指霜钟寺。

孤鸿起。

丹青手里。

剪破松江水。

”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辛弃疾傲视权贵的个性。


竹,与僧,僧之超然与竹之清幽,衬托出自己超俗的品质。

竹林清幽,自当为出世之所。

何以“竹”与入世又有关联呢?此便与“孤竹待凤”有关。

孤竹待凤的典故则出自《庄子·秋水》中凤“非练实不食”。

故此,诗人们也将自己或怀才不遇的苦闷、或希望自己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的希冀, 寄情于竹。

他们希望得到权贵的提携,渴望自己像竹一样升入云端、夜拔千尺。

【2】王绩在其诗《古意六首》其二中就写有:“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

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

”从表面上看,诗人说的是翠竹因为有用而遭到砍伐,反不如山上的小草,得以繁茂的生长,终保天年。

诗人借此抨击有用之才遭受摧残,庸碌之辈却飞黄腾达的腐败现实。

再如元稹的《种竹》“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

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

”诗人也只能像园中的孤竹一样,无奈而伤感地默默等待机会,希望有一天统治者“凤”能够飞来自己的身边。

那时,诗人将不顾一切为朝廷效力,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努力。

但“孤凤竟不至”,满腔抱负无从施展,怎不叫人心伤之极。

二、秀美高洁,托物言志
竹子是唐宋诗人词人笔下的宠儿,在《全唐诗》中出现“竹”字3510次,在《全宋词》中出现“竹”字1520次。

人们对竹子的喜爱,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一是从美感经验的角度来
欣赏竹之秀美,充满情趣;一是从托物言志的角度,由竹子的自然秉性引申出某种哲理,充满理趣。

【3】先从外形上看,竹子具有高直、中空的特点,因此文人常借助竹意象来象征自己高节的节操和清介的追求。

故有李建勋的《竹》:“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高洁气象跃然纸上。

成材之竹高长笔直,故也有诗人借此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这是孙岘在《送钟元外赋竹》的句子。

有凌云之志,其心之高远溢于言表。

同时竹为空心之物,故也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薛涛在《酬人雨后玩竹》曾有云:“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谦虚之道,应是人生大道。

竹亦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品质。

竹子能够像松柏一样经暑抗寒,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坚韧,“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这是岑参在《范公丛竹歌》对竹的评价,除了上面说到的“虚心”和“守节”,更重要的是竹能够傲雪凌霜。

竹不是娇气的品种,它能不避土地的贫与富,随遇而安,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在《庭竹》中这样赞竹。

他赞竹,更是赞人。

正因为竹有如此之多的品质,托物言志成为了最好的表达手法。

此时物与人合而为一,可谓“融合模式”,竹被人化,诗人也不再是单纯的人,而是作为竹化的人而存在。

竹与人
的距离感彻底消失,竹与人的姿态之间发生重叠。

竹的角色转化为诗人的替身,抑或说是诗人的代言者。

在诗句中找不到诗人形象的在场,诗人隐身在诗句背后,将意象展示权和话语表达权完全交给竹意象丛,自己则牢牢把持抒情论理的话语方向。

【4】人即是竹,竹即是人,两相辉映,其意象深远可见一斑。

三、意象组合,妙趣横生
竹已有了许多美好的象征。

纵使单独成篇亦不乏名作。

但诗人们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认为,如果竹与其他相类似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不但不会损减光辉,反而会更加熠熠夺目,成为锦上添花之笔。

我们不妨也寻觅寻觅。

松泉之清:“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

”——张九龄《冬中至玉泉山寺属穷阴冰闭崖谷无色及仲春行县有此作》。

泉来自山间,清澈,没有任何杂质。

竹下流动着没有杂质的山泉,更给人以气质脱俗、襟怀开阔之感。

有理有节的“花中君子”与澄澈磊落的清流冽泉,仿若给心灵注入了宁静之风。

青与清,两者完美结合互相映衬,不仅是美好的视觉享受。

更能怡情养性,陶冶情操
竹径之幽:“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幽幽竹林隐着一条幽幽小径,再无世俗旁物打
扰,如此深邃之境怎不令人心驰神往。

与此同时,常建似有另一层意:其为通幽处,即它为隐者而存,为其归隐幽辟出一条小径来。

这林中小径便成为他们忠诚的守护者。

它的身上附与了一种特殊的寓意:隐居生活。

看到它就会联想到清静淡泊、与世无争的隐者。

竹风之凄:“青松火炼翠烟凝,寒竹风摇远天碧。

”——卢仝《赠徐希仁石砚别》。

与友人离别,在瑟瑟寒风之中。

满眼松柏之翠,难掩寒风之凛。

风声呼啸过劲竹,此悲更是痛彻心扉。

“竹映风窗数阵斜,旅人愁坐思无涯。

”——唐彦谦《竹风》。

竹风阵阵,竹影斜斜,旅人愁思,愈挨愈烈。

竹声,本是风吹拂竹叶之后的自然之音,但在诗人眼里,它已经被赋予了各种情感,创造出了各种意境。

四、竹意拾零,珠联璧合
在晋张晔的《博物志》及后的《述异记》有载:传说二妃娥皇与女英千里寻夫至君山,闻舜逝于苍梧,二人悲痛至极,泪洒青竹,遂成斑竹,后终投水殉情。

发生在上古时代的这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为产于湖南君山的斑竹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美丽面纱。

古往今来,成为多少诗人雅士竞想歌咏的对象。

“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

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斑竹》刘长卿)这是何等沉重哀婉。

“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
痕。

”(《斑竹筒簟》杜牧)更是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

以孤竹、寒竹、苦竹、恶竹等形象入诗人沉郁痛楚的情感世界和敢于同黑暗的世道抗争的品格。

【5】唐朝诗人杜甫,一个心忧国民的伟大诗人。

当他目睹生灵涂炭,百姓无辜受难,心事如焚。

其沉郁痛苦的心声就在“竹”中流露了出来。

“秋风楚竹冷,夜雪恐梅春。

”(《严郑公宅同咏竹》)“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与此同时,他为人正直,不愿与恶势力为伍的鲜明个性也昭现出来。

当然,在竹的身上,并不是总承载着沉甸甸的意象。

在诗坛中关于竹的名作中亦不乏轻松愉悦之竹。

在韩愈的笔下,竹就一改惯常给人谦谦君子印象。

《新竹》:“稀生巧补林,并出疑争地。

纵横乍依行,烂熳忽无次。

风枝未飘吹,露粉先涵泪。

”山野间新生的竹笋,好似一群活泼顽皮的小精灵,争先恐后地冒出地面,热热闹闹地嬉戏于林间。

别致的童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韦应物也曾作《新篁》:“新绿苞初解,嫩气笋犹香。

含霜渐舒叶,抽丝稍自长。

”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它洋溢着天人相亲的喜悦情怀。

竹的高、韧、雅、静往往带给诗人们超凡脱俗的清新之感。

在一首首竹香飘溢的咏竹诗中,唐宋文人们淡泊无为、坚贞不屈、超凡脱俗、凌云壮志的人格理想在竹的身上加以整合,点缀着唐宋文坛,也点缀着中国文化。

恋竹之深,咏竹之挚,,
赏竹之雅品竹之韵。

在淡淡的竹香中,我们的心境得以释然,灵魂得以永生。

参考文献
【1】《辛弃疾对宋词自然意象的开拓——以稼轩词的竹意象为例》。

《邵阳学院学报》第9卷,第2期,2010年4月,姚涛,87页
【2】《浅谈唐诗中竹意象的出世与入世》,《科教文汇》,2008.02 ,雷晓,196页
【3】《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程郁缀著233页
【4】《一枝一叶总关情———试论竹意象与唐代诗人的感应关系》,《科教文汇》,2008.07,王胜男,220页
【5】《“竹”的意象与唐代诗人性情》,《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王美诗,26页
待加素材
素材网络模板梅竹协编万紫千红-兰菊
(欢迎转载请保留链接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