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放射核素示踪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 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 线探测方法来检测它的行踪,以研究示 踪剂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运动规律 的核技术。放射核素示踪技术是实验核 医学中最重要的实验核技术之一,促进 了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贯穿于整个核医 学中,也被经常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 医学等各个学科。
二、主要特点 1. 灵敏度高:灵敏度可达 10 -14 ~ 10 -18 g 水平,因而对研究体内或体外实验系统内 的微量物质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2.检测方法简便。 3. 合乎生理条件:引入高比放射性示踪 剂,不会改变体内或体外系统的正常生理 平衡,实验结果接近正常生理状态物质的 变化。 4.能定位和定性。比如利用RAG可检测示 踪剂在组织、细胞内的分布情况等。
§1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一、基本原理 放射性核素示踪实验的原理基于两 个方面: 1、相同性:即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 合物和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 化学及生物学性质,在生物体内的变化 相同; 2、可测量性:即放射性核素能发出各 种不同的射线,可被放射性探测仪器所 测定或被感光材料所记录。
设质量为m1的标记物的比活度为s1 与质量为 m2 的同一种化学形态的非示 记物均匀混合,则标记物被非标记分 子所稀释,混合物的比活度为 s2,混 合前后的总放射性应相等。即: s2(m1+m2)=s1m1 如果 m1 和 m2 中有一个量为已知, 只需测定混匀后样品 ( 取任意量 ) 的比 活度,就可算出另一量。
6、数据处理:放射性示踪实验结果可根 据不同目的选用不同参数表示,含义也各 不相同,概括为以下几种。 ①整个脏器的总放射性活度:主要用于 研究物质分布的实验以反映各脏器的相对 分布量。 ②放射性含量: dpm/mg 组织或 ml 体液、 dpm/mg 蛋白或 DNA 等。用以反映不同组织 浓集某种物质的能力。 ③比活度: dpm/mmol 或 mg 化合物。主要用 于研究内源性物质的动态分布或代谢。
三、基本类型、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类型: 1.整体示踪实验:将标记物引入完整的机 体,从体外或取标本观察标记物的去向, 以了解示踪剂在机体内的运动规律,主要 用于研究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过程。 2.离体示踪实验:指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 组织或细胞等简单系统进行的实验。多用 于某些特定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的转化 规律以及某些精细结构的功能研究。
④相对比活度:两个解剖部位中同一化 合物比活度的比值或两种化合物比活度 的比值。用于反映组织中某物质的来源 及组织与血液交换的速率,可排除血液 中比活度不恒定的影响。 四、示踪实验中的同位素效应 物质转化时,如分子中某一原子被 它的同位素所取代,虽然反应性质不变, 有时却会发生反应速度的改变,称为同 位素效应(isotope effect)。 在作物质 动力学研究时,应考虑同位素效应。
④比活度:根据示踪实验灵敏度要求选择 适当的比活度,整体示踪实验时,标记物 的引入基本不改变该物质的体内含量,同 时要求能经得起体内的稀释,使放射性测 量的统计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⑤标记位置的选择:物质转化的示踪研究 要求采用定位标记示踪物,而目标记物在 代谢过程中应稳定、不脱落。当研究的目 的只是观察标记物的去向,而不管其代谢 产物,就不需要严格定位的标记物。
2、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通常根据选用的 核素发射的射线种类确定用何种方法测量。 如固体闪烁测量,液体闪烁测量、放射自 显影等方法。双标记要用双标记方法测量。 3、示踪剂量的估算 示踪剂量的估算不能用简单的公式来 估算,应该综合考虑。 ①稀释作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进入 机体后,一般要求放射性活度在整个实验 过程中,经稀释后所制得的放射性样品不 能低于本底计数。
§2
放射性核素稀释法
一、概念 放 射 性 核 素 稀 释 法 ( radionuclide dilution technique) 即用适当的放射性核 素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利用化学上的稀 释原理对微量物质作定量分析,或测定液体 容量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依据化学物质在稀释前后质量不变的原 理,放射性物质在被稀释前后,其放射性活 度也不会改变。但是,由于被稀释,它的比 活度或放射性浓度降低了。
三、基本方法 (一)核素正稀释法(direct nuclide dilution) 用已知量的标记物测定未知量的非标 记物的稀释法称为核素正稀释法。方法要 点是:将一定量已知比放射性的标记化合 物与其非标记化合物的分子均匀混合,测 定该混合样源自文库的比放射性,亦可进行提纯 后测定该样品的比放射性。根据比放射性 的降低来计算非标记化合物的含量。
②组织的浓聚作用:由于某些放射性核 素有亲某种组织的特性,有的放射性核 素进入机体后不是完全均匀被稀释,而 可能选择性地蓄积到某些器官、组织而 浓聚。如 131 I 进入体内后,有 30% 或更高 可被甲状腺摄取,给予剂量时就要考虑 这个特异性。 ③实验周期及安全剂量:根据试验周期 长短,实验分析方法,给予途径等进行 安全剂量估算。
4、示踪剂引入途径:根据实验类型和 目的,对整体动物实验可采用静脉、 腹腔、皮下及肌肉注射,或口服、灌 胃等。 5、放射性样品的制备:样品的制备是 为测量服务的,测量的形式主要有三 类:①取标本在体外测放射性;②制 成不同水平的切片作放射自显影;③ 从体外测整体内的放射性。因此样品 制备就要适应不同测量类型。
3.双标记示踪实验:其原理就是将两 个研究对象包括两种分子或是一种分 子的两种形态或是一种分子的两个部 分,分别带上示踪原子,通过采用相 应的测量方法,分析两种标记原子的 量,观察它们经过运动转化前后比值 的变化,判断该两种观察对象的运转 规律。
(二)实验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1、标记物的选择: ①射线类型:体内示踪实验宜选用γ射线 发射体,如 131 I、99mTc;离体示踪或取样 进行离体测定的研究则多选用β射线或低 能γ射线发射体,如3H、14C及125I等。 ②半衰期:体内示踪实验一般选用短半衰 期核素,体外示踪实验可用半衰期长的放 射性核素。 ③放化纯度:必须经过纯化鉴定、放化纯 度>95%。
放射核素示踪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 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 线探测方法来检测它的行踪,以研究示 踪剂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运动规律 的核技术。放射核素示踪技术是实验核 医学中最重要的实验核技术之一,促进 了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贯穿于整个核医 学中,也被经常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 医学等各个学科。
二、主要特点 1. 灵敏度高:灵敏度可达 10 -14 ~ 10 -18 g 水平,因而对研究体内或体外实验系统内 的微量物质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2.检测方法简便。 3. 合乎生理条件:引入高比放射性示踪 剂,不会改变体内或体外系统的正常生理 平衡,实验结果接近正常生理状态物质的 变化。 4.能定位和定性。比如利用RAG可检测示 踪剂在组织、细胞内的分布情况等。
§1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一、基本原理 放射性核素示踪实验的原理基于两 个方面: 1、相同性:即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 合物和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 化学及生物学性质,在生物体内的变化 相同; 2、可测量性:即放射性核素能发出各 种不同的射线,可被放射性探测仪器所 测定或被感光材料所记录。
设质量为m1的标记物的比活度为s1 与质量为 m2 的同一种化学形态的非示 记物均匀混合,则标记物被非标记分 子所稀释,混合物的比活度为 s2,混 合前后的总放射性应相等。即: s2(m1+m2)=s1m1 如果 m1 和 m2 中有一个量为已知, 只需测定混匀后样品 ( 取任意量 ) 的比 活度,就可算出另一量。
6、数据处理:放射性示踪实验结果可根 据不同目的选用不同参数表示,含义也各 不相同,概括为以下几种。 ①整个脏器的总放射性活度:主要用于 研究物质分布的实验以反映各脏器的相对 分布量。 ②放射性含量: dpm/mg 组织或 ml 体液、 dpm/mg 蛋白或 DNA 等。用以反映不同组织 浓集某种物质的能力。 ③比活度: dpm/mmol 或 mg 化合物。主要用 于研究内源性物质的动态分布或代谢。
三、基本类型、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类型: 1.整体示踪实验:将标记物引入完整的机 体,从体外或取标本观察标记物的去向, 以了解示踪剂在机体内的运动规律,主要 用于研究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过程。 2.离体示踪实验:指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 组织或细胞等简单系统进行的实验。多用 于某些特定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的转化 规律以及某些精细结构的功能研究。
④相对比活度:两个解剖部位中同一化 合物比活度的比值或两种化合物比活度 的比值。用于反映组织中某物质的来源 及组织与血液交换的速率,可排除血液 中比活度不恒定的影响。 四、示踪实验中的同位素效应 物质转化时,如分子中某一原子被 它的同位素所取代,虽然反应性质不变, 有时却会发生反应速度的改变,称为同 位素效应(isotope effect)。 在作物质 动力学研究时,应考虑同位素效应。
④比活度:根据示踪实验灵敏度要求选择 适当的比活度,整体示踪实验时,标记物 的引入基本不改变该物质的体内含量,同 时要求能经得起体内的稀释,使放射性测 量的统计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⑤标记位置的选择:物质转化的示踪研究 要求采用定位标记示踪物,而目标记物在 代谢过程中应稳定、不脱落。当研究的目 的只是观察标记物的去向,而不管其代谢 产物,就不需要严格定位的标记物。
2、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通常根据选用的 核素发射的射线种类确定用何种方法测量。 如固体闪烁测量,液体闪烁测量、放射自 显影等方法。双标记要用双标记方法测量。 3、示踪剂量的估算 示踪剂量的估算不能用简单的公式来 估算,应该综合考虑。 ①稀释作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进入 机体后,一般要求放射性活度在整个实验 过程中,经稀释后所制得的放射性样品不 能低于本底计数。
§2
放射性核素稀释法
一、概念 放 射 性 核 素 稀 释 法 ( radionuclide dilution technique) 即用适当的放射性核 素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利用化学上的稀 释原理对微量物质作定量分析,或测定液体 容量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依据化学物质在稀释前后质量不变的原 理,放射性物质在被稀释前后,其放射性活 度也不会改变。但是,由于被稀释,它的比 活度或放射性浓度降低了。
三、基本方法 (一)核素正稀释法(direct nuclide dilution) 用已知量的标记物测定未知量的非标 记物的稀释法称为核素正稀释法。方法要 点是:将一定量已知比放射性的标记化合 物与其非标记化合物的分子均匀混合,测 定该混合样源自文库的比放射性,亦可进行提纯 后测定该样品的比放射性。根据比放射性 的降低来计算非标记化合物的含量。
②组织的浓聚作用:由于某些放射性核 素有亲某种组织的特性,有的放射性核 素进入机体后不是完全均匀被稀释,而 可能选择性地蓄积到某些器官、组织而 浓聚。如 131 I 进入体内后,有 30% 或更高 可被甲状腺摄取,给予剂量时就要考虑 这个特异性。 ③实验周期及安全剂量:根据试验周期 长短,实验分析方法,给予途径等进行 安全剂量估算。
4、示踪剂引入途径:根据实验类型和 目的,对整体动物实验可采用静脉、 腹腔、皮下及肌肉注射,或口服、灌 胃等。 5、放射性样品的制备:样品的制备是 为测量服务的,测量的形式主要有三 类:①取标本在体外测放射性;②制 成不同水平的切片作放射自显影;③ 从体外测整体内的放射性。因此样品 制备就要适应不同测量类型。
3.双标记示踪实验:其原理就是将两 个研究对象包括两种分子或是一种分 子的两种形态或是一种分子的两个部 分,分别带上示踪原子,通过采用相 应的测量方法,分析两种标记原子的 量,观察它们经过运动转化前后比值 的变化,判断该两种观察对象的运转 规律。
(二)实验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1、标记物的选择: ①射线类型:体内示踪实验宜选用γ射线 发射体,如 131 I、99mTc;离体示踪或取样 进行离体测定的研究则多选用β射线或低 能γ射线发射体,如3H、14C及125I等。 ②半衰期:体内示踪实验一般选用短半衰 期核素,体外示踪实验可用半衰期长的放 射性核素。 ③放化纯度:必须经过纯化鉴定、放化纯 度>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