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特殊的思维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特殊的思维方式------假设法

所谓的假设法:就是用一种熟知的事物去替代另一种未知的事物,使所替代的未知的事物具有被替代另一种熟知的事物的特性。在小学数学思维训练中,有些难度较大的应用题,思考时可以先把题目中的一个未知的数量假设为已知的数量,然后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推算出结果。有时结果与题中已知数不符合,只要做适当调整,就可以求出结果。有些应用题要求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的数量,像这种题题型的应用题思考时可以先假设,再按照已知条件从前往后推算。要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的数量相等,或者先假设两个数量是同一种量,再根据数量上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假设法的运用,可以让问题简化明了、思路更清晰、运算更便捷,它是迅速而又准确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敏捷性的思维。小学数学中,用假设法解题通常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1、假设题目中某量为“1”;2、假设题目中某量为特殊的数;

3、假设某量完全变成题目中的其它量。

一、假设某量为“1”。

例1:苹果的17倍与梨的的14倍相等,苹果比乙梨多多少?(―)。假设苹果为1,苹果的17倍就是1×17,即是说梨的14倍是17,梨就是17÷14=47,苹果比梨多(1-47)÷47=34。

例2:车库中停摩托车、小轿车若干辆,摩托车跟小轿车总数与总轮子之比为3:7,问摩托车辆数与小轿车辆数之比为多少?

假设摩托车只有一辆,小轿车有X辆。有方程:

(1+X):(1×2+4X)=3:7X=15即小轿车有15。其比为1:15=5。

从以上例可以看出,这一类用假设思维来解的题就是把题目中的某种量大胆地假设为“1”。必要时还需建立方程,从而迅速地解决问题。尽管有时会出现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中间结果(如例2),但这对解决问题并无影响。

二、假设某量为特殊数值。

例1:有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2厘米。如果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3厘米,那么现有长方形的面积比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正常的解题思路是,要求增加的面积也就是求这两个面积的差,但根据条件是不可能求出的。如果根据题意设定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20厘米和8厘米,各增加3厘米,即(20+3)厘米和(8+3)厘米,可求出:

原长方形面积:20×8=160(平方厘米)

新长方形面积:(20+3)×(8+3)=253(平方厘米)

增加面积:253-160=93(平方厘米)

例2:有两包糖,每包内都有奶糖、水果糖和巧克力糖。

(1)第一包糖的粒数是第二包糖的粒数的23;

(2)第一包糖中,奶糖占25%,第二包糖中水果糖占50%;

(3)巧克力糖在第一包中所占的百分比是第二包糖中所占百分比的2倍,当两包糖合在一起时,巧克力糖占28%,那么,水果糖占()%。

假设第二包糖有30粒,第一包就是20粒,由(2)第一包内有奶糖20×25%=5粒,第二包糖有水果糖30×50%=15粒。两包糖巧克力总数为(20+30)×28%=14粒。再设巧克力在第一包中所占的百分比为X,由(3):20X+30×12X=14X=40%,第一包中有巧克力20×40%=8粒,水果糖有20-5-8=7粒,混合时,水果糖占7+1520+30×100%=44粒。

从以上二例可以看出,对题目中的某种量大胆地进行特殊假设,给予其“特

殊的数值”,把特殊化为抽象为具体,使其量化,可以使这些比较复杂的应用题变得更加简单易解,必要时也需列出简易方程,帮助求解。

三、假设某量完全为其它量。

例:搬运工搬运1000只玻璃瓶,规定运一只可得搬运费3角,但打碎一只要赔5角。如果运完后搬运工共得搬运费260元,问搬运时打碎了几只玻璃瓶?

试想:(1)假设这些玻璃瓶搬运完后无破碎,则搬运工应得搬运费:0.3×1000=300(元)

(2)这时总搬运费比实际多了:300-260=40(元)

(3)多的40元是因为把破碎的都当成完好的,每破碎一只就少得搬运费(0.3+0.5)=0.8(元),多了40元就多算了40÷0.8=50(只)。

假设不具有普遍性,有以点带面、以偏带全之嫌,解题过程结构层次欠严谨,在一定程度上有与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思维形式相距甚大等缺陷。但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能将复杂而又繁难的问题大大简化,将一些复杂的关系用简单的数或式表示,且能避免繁琐的运算,这种思维,在解答填空、选择题时更会显示它无穷的威力。

四、用增强学生的信心的方法,从缺少条件的题目入手,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特点就是局限性很大,他们往往对题目的分析考虑的不到位,尤其是对特殊的题目,不知从哪下手,教师要合理地进行分析。比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又用每小时间6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学生常错误的认为是(100+60)÷2,教师分析求平均速度要总路程÷总时间,这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但是如知道总路程,本题就非常简单。假设甲乙两地的路程为300千米(选择100和60的最小公倍数,这样计算比较简单),则去的时间为300÷100,返回的时间为300÷60,总路程为300×2,综合算式:300×2÷(300÷100+300÷60),学生通过具体的数量解答本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假设全程为“1”的方法来解答,即1×2÷(1/100+1/60),这样把本题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除此之外还有恩格斯曾经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科学史上的许多有重大影响的科学理论,如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等等,最初就是以假设的形式出现的。在解答数学问题中,假设未知数为x,列出方程进行解题,就是建立在假设的思想基础上的。由于假设,可以把未知看作已知,可以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我国古代算术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就是用假设法来解的,它往往先假设某种现象的存在,得到和已知条件不同的“差异”,再分析“差异”的原因,进行适当的调换,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笼中共有鸡兔100 个头,350 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头?看题分析:假设笼中有100 头全都是兔子,应该有4×100=400 只脚,就比实际多了400- 350=50 只脚,假如把一只兔换成一只鸡,那么就可能减少4-2=2 只脚,要想减少50 只脚的话,就要换50÷2=25 头鸡,这样就求出了鸡的头数。方法一:设:鸡有x 头,则兔有(100-x)头。2x+4×(100-x)=350,解之得x=25。100-25=75(头)⋯⋯兔。答:鸡有25 头,兔有75 头。方法二:(4×100-350)÷(4-2)=25(头)⋯⋯鸡,100-25=75 (头)⋯⋯兔。或者(350-2×100)÷(4-2)=75(头)⋯⋯兔,100-75=25 (头)⋯⋯鸡。

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形式比较抽象,逻辑比较严密,数学习题知识又都是从未知到己知,从己知求未知,这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准确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大胆去假设。还有,需要明确的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